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切口方式对术后视力及散光问题比较.方法对134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表面麻醉下(0.4%倍诺喜)上方角膜透明切口和角巩膜隧道切口,施行Phaco+IOL植入术,观察两种切口在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视力恢复、角膜混浊、散光.结果角膜透明切口与巩膜隧道切口在术中、术后视力无明显差异,操作上前者简单,后者复杂.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采用两种切口术后角膜混浊、视力、散光无明显差异.

  • 标签: 乳化吸 切口方式 吸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规范化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方式,总结手术注意点。方法选取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91例(91眼)均予以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并总结。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裸眼视力。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2共72眼(79.12%),≥0.5共37只眼(40.66%);术后3月裸眼视力≥0.2共85只眼(93.41%),≥0.5共42只眼(46.15%)。最佳矫正视力≥0.2共89只眼(97.80%),最佳矫正视力≥0.5共72只眼(79.12%)。术前散光度平均1.10D±0.78D,术后3月散光度平均1.25D±0.72D。术后散光度与术前散光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166,P=0.261)。无瞳孔严重变形、视网膜脱离、囊样黄斑水肿、瞳孔夹持、青光眼以及顽固性葡萄膜炎等并发症。结论低能量,高负压,低灌注,连续环形撕囊,双手劈核技术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更加安全有效。

  • 标签: 高度近视 白内障 超声乳化
  • 简介:视野是眼科临床主要视功能检测手段.常规计算机视野如今已普遍应用,但仍然无法发现最早期视野缺损.为此,短波长视野、运动觉视野、倍频视野、高通分辨和模型辨别视野、自动瞳孔视野、闪烁视野、微视野、客观视野等多种新型视野检查方法被开发.本文对这些新型视野检查进展进行介绍.

  • 标签: 视野 诊断 青光眼
  • 简介:目的:评价新型硅胶管(RS一次性使用泪道引流管)治疗泪小管断裂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01/2015-10来我院就诊47例47眼泪小管断裂患者完整临床资料。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新型硅胶管从上、下泪小点“U”形置入,在泪道中保留3mo。拔管后,观察泪道通畅率、是否伴有泪溢和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泪小管吻合成功,新型硅胶管顺利植入。未发生硅胶管相关并发症,如眼部刺激、泪小点外翻和撕裂、过早脱落等。治愈41例(87%),泪道冲洗通畅,无泪溢。部分治愈4例(9%),患眼轻微泪溢,但泪道冲洗通畅。失败2例(4%),患眼泪溢,泪道冲洗不畅。结论: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新型硅胶管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置入物,其操作过程简单,易于掌握,术者学习曲线短。

  • 标签: 泪小管断裂 硅胶管 双泪小管置入
  • 简介:目的观察单纯性巩膜暴露术与自体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术对翼状胬肉疗效。方法将73例(73眼)单侧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分为A、B2组。A组进行单纯性巩膜暴露术,B组进行自体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术。比较2组术前翼状胬肉突入角膜缘长度,术后角结膜上皮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结果术前2组翼状胬肉突人角膜缘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比A组角结膜上皮愈合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后3个月复发率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比单纯性巩膜暴露术更有效。

  • 标签: 翼状胬肉 单纯性巩膜暴露术 自体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术 复发率
  • 简介:目的应用新型泪道引流管治疗泪小管断裂,恢复泪道引流通路.方法对30例泪小管断裂患者使用新型泪道引流管作为支撑管行泪小管吻合术,将引流两端探子分别从上、下泪点插入泪道,通过泪管断端经过鼻泪管至下鼻道开口处,在鼻腔内窥镜直视下,用镊子触及并取出探子于鼻腔外,在探子与硅胶管交界处剪断硅胶管,两端硅胶管在鼻腔内打结留置于鼻腔.术后3月或0.5a拔管.并与以往用硬膜外麻醉管做支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均于植管后3~7d内症状消失,29例拔管后达到治愈标准,无泪管豁开、下睑外翻或泪点外翻等并发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以硬膜外麻醉管作支架管吻合组.结论新型泪道引流管作为泪小管断裂吻合支撑管,伤口愈合快,成功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泪道引流管 治疗 泪小管断裂 硅胶管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无晶状体眼硅油充填术后早期并发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12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巩膜扣带术及巩膜扣带术先后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40眼。A组:单纯硅油充填组;B组:术前预置环扎带+硅油充填组;C组:硅油充填后再进行外加压组,术后2wk内对各组硅油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术后A,B,C组高眼压发病率分别为17.5%,12.5%.52.5%,硅油溢入前房发病率分别7.5%,10.0%。30.0%。C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组与E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7.505,P〈0.01。结论:硅油充填术后早期并发症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适当改进手术技巧,能降低硅油充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硅油 并发症
  • 简介:目的:研究带有Ⅲ级以上硬核复杂性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眼带有Ⅲ级以上硬核复杂性白内障患者,采取晶状体超声粉碎技术(A组)以及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B组)不同术式治疗效果。结果:A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对中央角膜厚度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中对角膜内皮影响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并发症发生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带有Ⅲ级以上硬核复杂性白内障,超声粉碎晶状体技术可以考虑应用。

  • 标签: 晶状体超声粉碎技术 小切口囊外摘除术 复杂性白内障
  • 简介:目的:研究在高糖条件下,从海藻中萃取新型多糖化合物对高糖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异常增殖保护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RPE细胞分为空白组、高糖组和多糖化合物组,空白组为正常RPE细胞培养液,高糖组为含30mmol/L葡萄糖培养液,多糖化合物组为含30mmol/L葡萄糖和200mg/L多糖化合物培养液.应用MTT法测量36h内不同时间点(6,12,24和36h)高糖以及多糖化合物对RPE细胞增殖影响.结果:高糖导致RPE细胞异常增殖,多糖化合物组RPE细胞异常增殖明显得到保护,与高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从海藻中萃取新型多糖化合物可以明显保护高糖所导致RPE细胞异常增殖.

  • 标签: 高糖 多糖化合物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 简介:目的:对比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下进行儿童霰粒肿切除术综合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5-01/2016-12在我院接受霰粒肿切除手术双眼霰粒肿患儿(4~10周岁),根据采用麻醉方法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全麻组,67例134眼)和局部麻醉组(局麻组,72例144眼)。分析两组患者疼痛及术后心理创伤,以及术后1mo眼表健康状况、术后1a内复发率和并发症等四个方面的差异。结果:全麻组和局麻组患儿均未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和意外。全麻组患儿术中不存在疼痛,术后3h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值为4.94±1.23分,低于局麻组(7.00±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全麻组患儿有12例出现再次就医回避,局麻组为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麻组泪膜破裂时间、泪膜脂质层厚度和泪河高度均高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睑脂性状评分也低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麻组患儿囊肿复发率为6.0%,低于局麻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患儿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5%,局麻组为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进行儿童霰粒肿手术具有术后疼痛轻、患儿依从性好基本优点。与局部麻醉下手术相比,全身麻醉术中能够进行精细操作,术后眼表健康情况更好,并发症更少。

  • 标签: 全身麻醉 睑板腺囊肿 儿童 眼表
  • 简介:板层角膜移植术常用于治疗角膜病变,可分为前板层角膜移植术、中间板层移植术和后板层角膜移植术.其中后板层角膜移植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手术方式.板层角膜移植供体也有多种类型,各有其特点,人工角膜和异种角膜应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板层角膜移植术 手术方式 植片材料 角膜病变 人工角膜 异种角膜
  • 简介:目的参照眼球解剖参数,观察4种术式治疗APACG急性发作后临床效果,研究其手术方式选择,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科治疗APACG急性发作期患者,48例53眼。根据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和眼球参数(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等)作为手术方式选择条件分别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白联合手术、单纯白内障手术、激光虹膜周切术,观察术后眼压(非接触性)、BCVA、房角改变、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态、并发症等。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青白联合手术后眼压水平低于其他术式。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单纯白内障手术提高最明显。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加深,青白联合手术和单纯白内障手术加深显著。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青白联合手术术后滤过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具有短眼轴、晶状体相对比较厚APACG患者,白内障手术指针可适当扩大,倡议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时联合行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压控制更好,同时提高视力,短期内避免二次手术。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青白联合手术 激光虹膜周切术 晶状体厚度
  • 简介: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中单切口术式和双切口术式对手术效果影响.方法28例(3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例分为A、B两组.A组(单切口组):15例(17眼),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乳+IOL植入+小梁切除术;B组(双切口组):13例(14眼),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乳+IOL植入,上方做传统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情况,随访3-6月.结果术后随访3-6月,两组视力均有提高.眼压:A组术前平均眼压33.21mmHg,术后16.24mmHg;B组:术前平均眼压34.25mmHg,术后15.74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明显差异性;术后平均眼压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功能性滤过泡数量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超乳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单切口和双切口术式均有良好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作用,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小梁切除术 联合手术 单切口 双切口
  • 简介:目的对开展国际防盲合作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回顾方法对国际防盲合作项目中项目管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国际防盲合作项目中由于采用规范项目管理,项目实施中无违规现象发生,从而保证防盲合作项目按时、超额完成项目目标,获得极佳项目社会影响并获得项目外方首肯,项目将可持续发展。结论正确认识和规范国际防盲合作项目进行项目管理,有助于项目开展,合理地分配资源、推广应用项目成果,促成防盲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建立国际防盲合作项目管理体系是可行及必要

  • 标签: 防盲 项目管理 项目合作
  • 简介:儿童盲诊治是视觉2020优先治疗区域,因为视力障碍孩子们将面对是长达一生失明。全球各种研究表明,有1/3到1/2儿童盲是可避免或者可治疗,白内障是可治疗儿童盲首位病因。

  • 标签: 白内障 儿童 盲/预防与控制 统计学 国家健康计划
  • 简介:扁桃体周围脓肿(peritomillarabscess,PTA)是耳鼻咽喉科急性疾病之一。该病为急性扁桃体炎局部并发症,是严重咽深部感染性疾病。国外报道每年大约有0.03‰人发病。扁桃体周围感染可穿过其被膜侵入周围疏松结缔组织间隙;早期炎症浸润阶段为扁桃体周围炎,以后被膜与咽上缩肌之间积脓,称扁桃体周围脓肿。致病菌多为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或合并厌氧菌感染。我科共收治52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扁桃体周围脓肿 手术摘除 深部感染性疾病 耳鼻咽喉科 急性扁桃体炎 扁桃体周围炎
  • 简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最为常见致盲性眼底病变之一,其发病机制不明.长期以来,早期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只是单纯控制血糖,但这并不能完全阻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全身相关因素影响作用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许多全身因素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此方面成果,总结必须严格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为最终通过全身综合干预以早期控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提供思路.

  • 标签: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血糖控制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链脲素 血压
  • 简介:<正>今天许多种类内窥镜已应用于临床诊断。由于优良光源和光导系统使得精确观察成为现实。手术可以在电视屏幕下操作,并获得优质屏幕影像和内窥镜手术像片资料。1959年HopkinsHH博士发明了棒状透镜,1960年StorzK.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光导纤维,这些形成了现代内窥镜突破性进展。本文总结了与内窥镜发明者StorzK.谈话内容。早期内窥镜是JacksonC.医学博士设计,在许多年内,这个设计没有进一步改进。培养一个内窥镜医师需要许多年时间在实验室用很讲究

  • 标签: 内窥镜手术 革命性 光导纤维 发明者 光学系统 医学博士
  • 简介:上课是常规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好坏。多媒体课件质量、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教学融合以及多媒体教学方式好坏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笔者在对这一问题探讨和分析后,试图寻找出一套较为完整适合于该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取得更好效果。

  • 标签: 医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