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实地调查与遥感材料分析相结合方法,引入土地荒漠化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系数,确定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荒漠化程度和分布格局基础上,分析土地荒漠化赤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赤峰市荒漠化区域内,荒漠化土地面积比例达到76.66%,其中草地荒漠化面积比例最大,未利用地和草地荒漠化程度最高,而林地和耕地荒漠化面积比例和程度相对较小而低;轻度、中度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耕地、林地和大部分草地中,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未利用地和少部分草地中;土地荒漠化面积比例较大且程度较高地区林西县、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敖汉旗和阿鲁科尔沁旗,土地荒漠化面积比例最小且程度最低地区红山区。2)土地荒漠化使赤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降低了79.9241亿元/a,其中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降低量较大,分别为16.6394亿、16.3974亿、15.3927亿和13.6589亿元/a,林西县降低率最大,23.47%,红山区降低量和降低率都最小,分别为0.0411亿元/a和2.63%;全市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降低量最大,17.8677亿元/a,食物生产价值降低率最多,20.65%,娱乐休闲价值降低量和降低率都最小,分别为2.3139亿元/a和13.34%。

  • 标签: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荒漠化 赤峰市
  • 简介:揭示煤炭开采山西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矿区植被恢复提供基础资料,以山西省大规模煤炭开采区、采空区和受煤炭开采影响表征比较明显区域调查范围,地带性油松次生林为主要调查林分,结合以往调查统计数据和遥感资料,与非开采区特征相近森林生态系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因煤矿开采破坏林地133.68km^2;采煤区林地土壤Hg、Cd含量是山西土壤平均含量3.26倍和2.73倍;采煤区林地阴、阳坡土壤含水量比非采煤区分别降低18.0%和23.4%;采煤区油松生物量和生产力比非采煤区平均下降15.08%和15.30%;采煤区油松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均呈下降态势。

  • 标签: 煤炭开采 森林生态系统 油松林 生态系统退化 山西
  • 简介:运用生态价值服务功能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导致区域生态价值功能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给区域环境带来影响研究表明:根据规划标准,始兴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2005年35.46亿元减少到2020年35.42亿元,生态价值净减少0.04亿元,减少量只占2005年0.11%,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基本保持稳定。

  • 标签: 土地规划 环境 评价 始兴县
  • 简介:快速城镇化因大量城镇建设用地形成而导致其他土地类型减少,并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政策决策提供信息。作者以位于杭州湾南岸慈溪市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0和2015年3期遥感数据,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信息,分析慈溪市快速城镇化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2005—2015,慈溪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滩地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建设用地增幅来源主要是由滩地与旱地转变而来,快速城镇化使得其他土地破碎程度增加;2)快速城镇化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显著,2005—2015慈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0.02亿元,其中快速城镇化影响占73%;3)围垦滩地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最大,损失量达4.6亿元,其次是建设过程水体占用。

  • 标签: 快速城镇化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慈溪市
  • 简介:探讨秸秆还田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造成影响,通过土表下20cm处铺设3cm厚秸秆隔层土柱试验表明:灌溉水分入渗时,秸秆隔层阻碍了土壤重力水入渗,降低了土壤重力水由土壤上层向下层入渗速率;土壤水分蒸发过程,秸秆层隔断了土壤毛细管,使秸秆层以下土壤水很难通过土壤毛细管作用而向地表运移并蒸发.秸秆深层覆盖可以使深层土壤水分蒸散量减少2%~3%,深层土壤蓄水保墒有积极作用.

  • 标签: 秸秆深层覆盖 土壤水分 入渗 蒸发 灌水 毛细管
  • 简介:生物结皮是目前防沙治沙一种重要措施。通过国内外生物结皮研究回顾,简要总结了生物结皮荒漠地区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影响。生物结皮其下层土壤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盐分、土壤养分等方面。生物结皮具有明显养分、盐分和细粒物质聚集作用,对表层土壤发育有积极意义。生物结皮下部土壤细粒增加,提高了土壤吸湿性和持水性,但对降雨入渗影响尚无定论。在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与维管植物萌发和定居间关系也存在几种不同观点。对生物结皮研究是目前防沙治沙研究一个重要领域,荒漠地区土壤植被某些方面的影响目前并未形成一致结论,形成机制、生物组成、演替规律、后续植物定居影响等,均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科学问题。

  • 标签: 荒漠地区 生物结皮 植物 土壤
  • 简介:为了有效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损毁临时用地进行复垦利用和生态重建,利用t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弃土场、拌和站和取土场5类临时用地土壤质量变化,以及5类临时用地之间土壤质量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取土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质量分数和酶活性最低,土壤酸化严重;施工营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和酶活性最高;拌和站土壤密度和紧实度最大,田间持水量最小;弃土场土壤密度和紧实度最小,速效钾养分质量分数最高;施工便道土壤各指标5类用地中,均处于中间水平(P〈0.05)。土壤有机质、速效磷以及氮素等养分缺乏,土壤酶活性降低,是引发弃土场、取土场土壤质量下降主要原因;土壤紧实度、密度增大,孔隙度减小田间持水量降低是导致施工便道、拌和站和施工营地土壤质量下降主要因素。不同类型临时用地土壤质量差异极显著(P〈0.001),临时用地复垦和生态重建中,应采取针对性土壤改良措施。主成分分析是损毁土地土壤综合质量诊断分析有效研究方法。该研究可为工程建设损毁土地复垦利用、生态重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 土地复垦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主成分分析
  • 简介:寻求合理保护性耕作措施,试验设计了砾石覆盖、秸秆覆盖、覆盖与留茬组合措施和4个风速等变量,研究风速、覆盖物和覆盖度与风蚀量、抗风蚀效率、风沙流结构关系,比较多种措施之间抗风蚀效果优劣。结果表明:1)4个设定风速下30%~90%覆盖度秸秆覆盖抗风蚀效率54%~92%之间,砾石覆盖26%~72%,30%砾石覆盖或30%秸秆覆盖与3种留茬高度组合措施下,平均抗风蚀效率均在70%~78%之间;2)随着覆盖度增加,砾石覆盖措施最小可抑制有效风速值从8.0m/s逐渐增大到12.5m/s,秸秆覆盖措施从10.1m/s增加到了14.3m/s;3)覆盖处理下0~62cm高度内输沙量大部分集中0~26cm;4)覆盖与留茬组合措施输沙量多集中60cm以内。

  • 标签: 砾石覆盖 留茬 风蚀 风洞
  • 简介: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大气PM2.5人类健康威胁逐步加剧,如何减轻PM2.5人类危害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PM2.5研究成果,总结PM2.5时空分布特征、组成特性、来源分类,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地区PM2.5监测标准,并基于森林植被PM2.5调控作用,指出通过合理建设森林植被达到有效调控PM2.5、降低PM2.5人类危害目的。

  • 标签: PM2 5 森林植被 监测标准 调控
  • 简介:为了解保水剂施入土壤后土壤性质影响,促进保水剂抗旱节水中合理应用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青海“绿宝”公司提供3种剂型保水剂施入土壤后混剂土进行土壤水分常数、密度、pH值、土壤膨胀率和土壤硬度等性能测定。结果表明:保水剂能显著提高土壤土壤水分常数和土壤孔隙度,但混剂土土壤密度减小;保水剂能明显提高土壤膨胀性能65%-170%;保水剂加入土壤后土壤pH值影响较小;土壤大量失水后,保水剂能明显降低土壤坚实度,对照土壤硬度是混剂土硬度5.2—32.9倍。

  • 标签: 保水剂 土壤水分常数 膨胀率 土壤硬度 土壤密度 PH值
  • 简介:科学评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石漠化地区治理效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云南沾益石漠化地区官麦地小流域研究对象,分析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和经果林等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石漠化径流小区土壤改良和产流产沙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降雨条件下,坡耕地产流量最多,水保林产流量最少。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侵蚀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荒山草地、坡耕地、梯地、经果林和水保林,土壤侵蚀量分别占总侵蚀量65.00%、56.13%、52.43%、50.35%和46.03%;2)水保林、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可有效降低土壤密度、增大孔隙度以及改善土壤结构;3)治理后坡耕地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最高,经果林和水保林次之,荒山草地全氮质量分数最低,坡耕地、经果林、水保林和梯地土壤全氮量分别较荒山草地高90.63%、74.48%、26.56%和22.4%,全磷质量分数分别较荒山草地高123.64%、96.36%、67.27%和16.64%。综合分析表明: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经果林等水土保持措施能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水保林效果最好,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次之。该研究解决西南地区石漠化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标签: 石漠化 径流量 土壤侵蚀量 土壤结构 土壤肥力
  • 简介:通过稻草覆盖和客土措施(Ⅰ和Ⅱ)建立荔枝果园14年后严重侵蚀赤红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荔枝园后,采取措施果园土壤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善,表层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呈措施Ⅰ〈措施Ⅱ〈对照变化趋势。措施Ⅰ和措施Ⅱ表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是对照1.75倍和1.65倍,措施Ⅰ和Ⅱ〉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1.88%和42.52%。②措施Ⅰ和措施Ⅱ表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和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土壤速效K含量增加幅度最大。③利用灰色关联法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果园不同治理措施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排列顺序措施Ⅰ(1.000)〉措施Ⅱ(0.782)〉对照Ⅰ(0.333),措施Ⅰ(0.923)〉措施Ⅱ(0.801)〉对照Ⅰ(0.333),表明果园覆苹措施是改良侵蚀退化赤红壤有效途径之一。

  • 标签: 侵蚀赤红壤 荔枝果园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养分 灰色关联
  • 简介:为了研究不同生态治理措施强度侵蚀红壤区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长汀县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措施,采样分析不同措施区各种土壤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强度侵蚀红壤经过多年治理后,土壤区系中三大菌落数量、土壤微生物量C、N都有不同程度提高。通过对比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微生物性质质量指数,可以看出乔灌混交对于改善土壤微生物效果最明显,封禁管理效果相对较差。

  • 标签: 土壤微生物 强度侵蚀 治理措施 土壤质量
  • 简介:针对河南烟区烤烟生产中施肥时所提供氮、钾量与烟株生长需氮、钾规律不吻合现状,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不同烟草专用氮钾肥基追肥比例10∶0、7∶3、5∶5,并配合钾肥烟株生长旺长期—圆顶期不同兑水淋施处理,研究不同氮钾肥施用方法烤烟化学成分、中性致香成分质量分数经济效益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前期施足基肥(70%烟草专用肥),适量追肥(30%烟草专用肥),硝酸钾长期—圆顶期分3次兑水追施施肥方式能够显著提高中、上部烟叶质量分数,使烟叶糖/碱比、钾/氯比趋于协调,提高了上部烟叶可用性;该处理与对照相比,、上部烟叶钾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49.70%和95.2%。2)从香气物质上来看,该处理中部烟叶中性致香成分棕色化产物、类胡萝卜素类、新植二烯香气物质和香气总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59、45.45、249.13和326.89μg/g,增幅分别达36.96%、36.29%、51.70%和49.52%。3)从经济效益上来看,该处理与对照相比增产125.05kg/hm2,增加产值3737.81元/hm2。因此,烟草专用肥以7∶3比例分别在移栽时和大培土时施用、全部硝酸钾肥长期—圆顶期分3次兑水淋施施肥措施下烟叶化学成分更协调。该处理增加了烟草香气物质质量分数,从而显著提高了烟叶产值。

  • 标签: 施肥方法 烤烟化学成分 香气成分 经济效益
  • 简介:研究水电工程建设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选取金安桥水电站重塑地貌2^#弃渣场和3^#弃渣场土壤研究对象,未受工程施工扰动灌草丛、林地和农田原地貌土壤作为对照,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①土壤容重为重塑地貌大于原地貌;②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原地貌高于重塑地貌,非毛管孔隙度则相反;③重塑地貌2^#和3^#渣场表层渣体粒径都较粗,〉5mm粒径颗粒组成百分比就达到64.53%和65.11%,比例不合理,而原地貌农田土壤粒径组成基本呈正态分布;④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钾含量均为原地貌大于重塑地貌,而全磷、速效磷含量则相反。研究结果表明水电工程建设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

  • 标签: 水电工程建设 土壤理化性质 影响
  • 简介:明确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ESV)影响。以广西典型石漠化区——隆林县和西林县研究区,结合遥感解译与实地调查,分析2004—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Costanza估算生态服务价值方法,基于谢高地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定量评价该区土地利用变化9项生态服务价值(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生产、原材料、美学景观)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隆林县和西林县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减少。两县总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增加6.14亿和3.27亿元;除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价值减少外,其余7项价值均增加;林地生态价值构成ESV主体。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ESV估算值相对稳定;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表明,两县生态经济系统分别处于中度协调和潜在危机水平,说明隆林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西林县需要加强生态建设。ESV可作为衡量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1个综合性指标,当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Costanza估算方法 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 生态服务价值 生态经济协调度
  • 简介:界定了水土保持水资源与水环境效应概念;采用基于物理机制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模型),以黄河流域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例,水土保持水资源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水土保持使广义水资源量增加72.6亿^m3,增幅27.1%,使狭义水资源量减少9.0亿m^3,减幅14.4%,使狭义水资源构成发生了变化,即地表水资源量减小、不重复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增加。以北京市例定量分析了水土流失区域综合治理水质影响。结果说明,水土保持措施是防治非点源污染,保护水源水质,保障饮水安全重要手段。

  • 标签: 分布式水文模型 水土保持 水资源效应 水环境效应 非点源污染 综合治理
  • 简介:农田非点源污染是最普遍非点源污染类型之一,直接威胁北京市密云水库水质状况;施用化肥是农田非点源污染物主要来源。以北京市山区农田化肥施用现状基础,紧邻密云水库布设径流试验小区,种植当地主要作物——夏玉米,设置常规(施肥)和对照(不施肥)2种处理,分析天然降雨条件下,施肥农田地表氮和磷流失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地表径流氨态氮浓度,但对径流硝态氮、总氮、可溶磷和总磷影响有限;附着于泥沙上颗粒态磷质量分数因施肥显著增加,但颗粒态氮质量分数仅在底肥施用后首次产流,表现出较大差异;泥沙是地表径流氮和磷流失主要载体,试验期间常规和对照小区,氮随泥沙流失负荷分别占氮流失总量58.6%和53.6%,磷随泥沙流失负荷占比分别为97.2%和96.5%。研究结果可为密云水库流域农业生产管理和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 标签: 施肥 农田 地表径流 天然降雨
  • 简介:以福建永安安砂库区生态公益林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径流小区,分别在坡度25。和32。林地中,设计4种不同间伐强度处理(不间伐、20%、40%、60%间伐强度),研究不同间伐强度间伐后补植枫香两种改造措施库区生态公益林林地水土流失影响。结果表明:40%60%间伐强度林地水土流失量大于不间伐处理,中高强度间伐后套种枫香改造措施同样加大了库区生态公益林地水土流失,但小于间伐措施流失量,且水土流失量随着坡度增加而加大。而在适当低强度间伐(20%间伐强度)条件下,实施两种改造措施之后库区生态公益林水土流失量与不间伐处理之间差异并不明显。因此,选择低坡度(25°)进行适当低强度(20%间伐强度)间伐并套种枫香等阔叶树种,可达到兼顾生态效益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生态公益林林木和景观资源目的。

  • 标签: 库区生态公益林 间伐 套种 水土流失
  • 简介: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区域土壤侵蚀影响,运用3S技术手段,研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4种生态修复措施下土壤侵蚀强度与面积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区域土壤侵蚀状况明显改善;各种生态修复措施都具有明显降低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减少土壤侵蚀面积作用;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类型防治土壤侵蚀作用最大是残疏林补植,其他依次经济林退耕、荒坡造林和有林地封禁措施研究成果可为科学评价生态修复工程效益和合理确定生态修复措施类型提供参考。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土壤侵蚀 鲁中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