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综述了在杀虫剂抗性中起重要作用P450酶系研究最新进展,内容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系基因及其基因表达与调控,P450介导抗性分子基础。细胞色素P450表达表现出发育期,组织,品系特异性及可诱导性。P450表达调控机制复杂,可能受顺式调控元件(如CYP6B1)或反式作用因子(如CYP6A1)或顺式,反式因子共同调控(如CYP6D1),调控可能涉及转录增强转录机制或mRNA稳定性增加转录后机制。P450超量表达是P450酶系介导抗性主要机制,P450氨基酸替换也可能在杀虫剂抗性中起作用。

  • 标签: 细胞色素P450 基因表达 抗药性分子机制 基因调控 介导抗性 杀虫剂
  • 简介:为探究溴氰虫酰胺对白背飞虱致死效应,采用稻茎浸渍法,分别以LC_(10)和LC_(25)浓度溴氰虫酰胺胁迫白背飞虱3龄若虫,观察受胁迫后试虫发育历期、产卵量和雌虫寿命变化情况,并组建了其F_1代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结果表明:经LC_(10)和LC_(25)浓度溴氰虫酰胺胁迫后,F_0代白背飞虱单雌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分别减少了40.41%和41.36%;F_1代雌虫比例(Fr)及孵化率(Ha)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其繁殖力(Fd)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4.41%和16.31%,预测后代数量(N)及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也均低于对照组。经溴氰虫酰胺LC_(10)和LC_(25)浓度处理后,白背飞虱相对适合度分别为0.78和0.64。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在田间施用溴氰虫酰胺防治水稻害虫时,不仅对当代白背飞虱有致死效应,对其后代种群增长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 标签: 溴氰虫酰胺 亚致死效应 白背飞虱 种群 生命表
  • 简介:于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亚致死浓度阿维菌素对荔枝叶螨种群发育影响。采用Potter喷雾法测得阿维菌素对荔枝叶螨成螨致死浓度(LC10和LC30),并通过生命表方法研究了阿维菌素LC10和LC30浓度处理荔枝叶螨对其生长和繁殖影响。结果表明:用阿维菌素LC10和LC30浓度处理荔枝叶螨后,与对照相比,其F0代产卵量分别减少79.16%和71.83%,雌成螨寿命亦均明显缩短。F1代幼螨期、产卵前期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卵孵化期、前若螨期、后若螨期均显著延长,其中LC30浓度处理后分别延长41.4%、39.4%和36.1%;F1代产卵量降低、产卵期缩短,其子代雌性比提高;F1代内禀增长率均降低,分别为0.1273和0.0758,而对照为0.1323;世代平均历期缩短,种群倍增时间延长;净生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降低。表明亚致死浓度阿维菌素对荔枝叶螨种群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

  • 标签: 阿维菌素 亚致死效应 荔枝叶螨 种群参数
  • 简介:对20种植物杀虫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并对有效植物中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结果表明:水仙Narcissustazettavar.chinensis和乌桕Sapiumsebiferum两种植物提取液对菜粉蝶Pierisrapae5龄幼虫有较强生物活性.对供饲叶碟24h后拒食率分别为95.22%和87.12%;48h后拒食率分别为89.64%和79.85%;7d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2.56%和54.62%.水仙鳞茎甲醇提取液(简称NTME)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大豆毒蛾Dasychiralocuples和枇杷黄毛虫MelanographiaflexilineataHempson也有非常强拒食活性.水仙鳞茎中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相中,浓度为3.0mg/mL时,对小菜蛾3龄幼虫24h和48h后拒食率分别为94.89%和89.78%.

  • 标签: 植物提取液 活性筛选 拒食作用 菜粉蝶 水仙
  • 简介:利用荧光标记法及分子模拟法,研究了氟虫腈与昆虫γ-氨基丁酸(aminobutyricacid,GABA)受体相互作用。荧光标记试验结果显示,氟虫腈与家蝇脑内GABA受体有较强相互作用,其最大结合量[RT]值和亲和常数K_d值分别为(21.3±2.5)pmol/mgprotein和(109±9)nmol/L。分子模拟结果显示:氟虫腈与果蝇RDL受体间形成3条氢键;两者之间CDOCKER相互作用能为–137.93kJ/mol。试验和理论两方面均证实,氟虫腈对昆虫GABA受体强亲和性是导致氟虫腈对昆虫产生高毒性重要原因。

  • 标签: 氟虫腈 昆虫 Γ-氨基丁酸受体 分子模拟 荧光标记
  • 简介:采用亚致死浓度(LC25)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相对敏感(SS)种群进行连续选育,获得亚致死(Sub)种群。处理36代后,Sub种群对多杀菌素敏感性下降到SS种群5.2倍。用SS和Sub种群各自LC10和LC25浓度多杀菌素分别处理两种群2龄若虫,1、6、12、24和48h后测定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s)比活力。结果表明,Sub种群对照组CarE和GSTs比活力在除第48h外其他时间段都高于SS种群对照组,且6h时两者CarE比活力差异显著,Sub种群是Ss种群1.37倍;Sub种群对照组MFOs比活力在各时间段都高于ss种群对照组,在1和6h时差异显著,前者分别是后者1.62和1.36倍。再经各自LC10和LG25浓度多杀菌素处理后,在各时间段Sub种群CarE比活力均高于SS种群;LG25浓度处理后,Sub种群GSTs和MFOs比活力虽在短时间内低于SS种群,但随处理时间延长其比活力均高于Ss种群。说明SS种群经亚致死浓度多杀菌素选育36代后,其体内CarE、GSTs和MFOs比活力有上升趋势;继续用亚致死浓度多杀菌素处理,则Sub种群体内解毒酶活力动态调节能力要强于SS种群。

  • 标签: 西花蓟马 多杀菌素 亚致死浓度 解毒酶系
  • 简介:采用质量分析法研究了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个亚致死剂量(LC5、LC10和LC20)药剂处理桑叶对家蚕Bombyxmori3、4龄幼虫生长及食物利用影响。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家蚕3、4龄幼虫生长和食物利用有明显抑制作用。处理后家蚕生长指标(虫体增重率和相对生长率)、营养指标(相对取食量和排粪量)和营养效应指数(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降低,而近似消化率(营养指标)显著升高。其中3、4龄幼虫在处理后第2d,其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量、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9.6%~66.1%、13.9%~23.6%、6.6%~57.0%和9.3%~66.2%.

  • 标签: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亚致死剂量 家蚕 食物利用
  • 简介:首次尝试将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盐阳离子改性有机膨润土(CTMAB-Bents)用作乙草胺吸附剂和控制释放载体。结果表明,与原土(Na-Bent)相比,CTMAB-Bents对乙草胺吸附能力提高3-5倍,且吸附能力与改性膨润土所用CTMAB量成正相关。吸附等温曲线符合Freundlich经验方程,相关系数R〉0.99,吸附能力主要取决于乙草胺在水和有机膨润土间分配作用。与Na-Bent相比,CTMAB-Bents可以显著抑制乙草胺释放速率,对乙草胺半数释放时间(t50)介于20CTMAB-Bent制剂6.57h与100CTMAB-Bent制剂19.0h之间,并随改性膨润土对乙草胺吸附能力提高而延长。释放动力学曲线符合Ritger和Peppas方程,n值(0.429-0.618)接近Fickian扩散模型,说明乙草胺在有机膨润土中释放主要受到扩散控制。

  • 标签: 乙草胺 除草剂 膨润土 控制释放
  • 简介:为探讨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致死效应,采用玻璃管药膜法确定了其亚致死浓度(LC10、LC20和LC30),并研究了该浓度下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生长和繁殖影响。结果表明:以LC10、LC20和LC30浓度处理后,禾谷缢管蚜成蚜寿命分别为(8.60±0.22)、(8.03±0.18)和(6.68±0.18)d,均显著短于对照(10.36±0.31)d;单雌产仔量分别为(21.88±0.63)、(20.41±0.53)和(16.68±0.35)只,也均显著少于对照(26.40±0.89)只;产仔历期分别为(7.55±0.22)、(6.69±0.17)和(5.64±0.15)d,均显著短于对照(9.13±0.31)d;试验浓度药剂处理对下一代若蚜期影响不显著;LC30浓度处理对下一代成蚜繁殖有显著抑制作用,可减少单雌产仔量3.74只,缩短产仔历期1.39d。生命表参数分析表明:LC30浓度毒死蜱处理使小麦禾谷缢管蚜净增殖率(R0)比对照降低了34.71%,使种群加倍时间(t)比对照延长了17.37%;LC20浓度处理使小麦禾谷缢管蚜平均世代历期(T)延长了12.59%;LC10浓度处理组各项指标与对照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亚致死浓度毒死蜱能够缩短小麦禾谷缢管蚜成蚜寿命,降低其繁殖力,该结果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综合防治策略制定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禾谷缢管蚜 毒死蜱 亚致死效应 繁殖
  • 简介:植物保护领域以昆虫鱼尼丁受体(ryanodinereceptor,RyR)为靶标的杀虫剂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近年来RyR在分子结构、功能调节,以及对以RyR为靶标的杀虫剂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昆虫RyR与哺乳动物RyR仅有约47%同源性,因而是一个有效杀虫剂靶标。昆虫RyR克隆与表达技术成熟为新型杀虫剂开发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昆虫RyR单通道、配体结合和免疫学特性研究补充了RyR电生理学数据。近年来开发新型RyR杀虫剂通过激活害虫鱼尼丁敏感细胞内钙离子释放通道来达到杀虫效果。

  • 标签: 鱼尼丁受体 钙离子通道 杀虫剂 作用机制
  • 简介:8月14日,江西新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新三板上市挂牌,这是国内首家昆虫病毒杀虫剂企业登陆新三板,这意味着该公司主推生物农药产品将获得更强有力资金支持。据了解,新龙生物是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共同组建,拥有国内最具规模昆虫病毒生产基地,其拳头产品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杀虫剂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产品,获得欧盟有机认证,被全国农技中心列为重点推广产品。

  • 标签: 病毒杀虫剂 新三板挂牌 重点推广产品 生物农药 自主知识产权 甘蓝夜蛾
  • 简介:昆虫性信息素即昆虫费洛蒙(Pheromone),又称为昆虫性诱剂,是昆虫同种个体间传递信息化学物质,只有同种异性个体间才能感受到,只针对靶标生物而对其它生物基本无影响,是一种低毒、高效、专一性强、灵敏度高、对环境友好“绿色产品”。通过模拟昆虫性信号系统,用性信息素制成诱剂产品,再结合不同诱捕器来防控害虫,用量非常小、灵敏度高、活性高;只针对目标昆虫、高度专一性,环境友好,保护天敌;无抗药性问题,操作简单、省工、省时,防控效果好,可大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也可以与其他任何害虫防治技术兼容。

  • 标签: 昆虫性信息素 化学农药 科学研究院 害虫防治技术 山东 绿色产品
  • 简介:大豆蚜虫是危害大豆重要害虫,马拉硫磷作为有效防治大豆蚜虫杀虫剂之一。不仅可以在致死浓度下直接杀死大豆蚜虫,其在亚致死浓度下还会引起大豆蚜虫生理和行为改变。分析了马拉硫磷3个亚致死浓度(0.05、0.10和0.20mg/L)对大豆蚜虫生理特征和生命表参数影响。结果表明:马拉硫磷在0.20mg/L下处理大豆蚜虫后,其若蚜发育历期(7.48d±0.18d)比对照(5.78d±0.30d)显著延长;同时成蚜生殖期、寿命和全世代周期也分别比对照缩短了4、6和4d。在0.10mg/L处理下,马拉硫磷可刺激大豆蚜虫生殖功能,单头产蚜总量比对照组提高24%;但当浓度增加到0.20mg/L时,单头产蚜总量却比对照组降低37%。生命表参数结果显示:0.20mg/L马拉硫磷可显著降低大豆蚜虫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但显著增加种群倍增时间(Dr);O.10mg/L处理情况则相反;0.05mg/L处理各项指标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

  • 标签: 马拉硫磷 亚致死效应 大豆蚜虫 生理特征 生命表参数
  • 简介:为合理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在室内测定了昆虫病原线虫与杀虫剂联合作用。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phoraH06(150~300条/虫)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naodoriphaga幼虫(韭蛆)侵染致死率为1.2%~23.8%。4种杀虫剂对韭蛆LC50值为0.34~8.79mg/L,毒力大小依次为楝素〉毒死蜱〉辛硫磷〉吡虫啉;杀虫剂对H06线虫LC铀值为595~4388mg/L。将H06线虫(150条/虫)分别与4种杀虫剂混合处理韭蛆,韭蛆死亡率明显高于线虫和杀虫剂单用处理。药后2d,辛硫磷12.5~100mg/L+H06处理韭蛆死亡率为73.0%~82.0%,辛硫磷单用时死亡率为38.0%~60.0%;楝素0.16~1.25mg/L+H06处理死亡率为90.0%~97.5%,楝素单用时死亡率为13.8%~37.5%;毒死蜱15~120mg/L和吡虫啉1.56~12.54mg/L单用时韭蛆死亡率分别为14.0%~28.0%和0%~7.5%,与H06线虫混用处理死亡率分别为50.0%~65.0%和58.8%~80.0%。药后5d,毒死蜱和吡虫啉与H06线虫对韭蛆联合致死率分别达87.0%~95.0%和61.3%~88.8%。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与上述4种杀虫剂联合防治韭蛆具有更好效果。

  • 标签: 昆虫病原线虫 HETERORHABDITIS bacteriphora H06 杀虫剂 韭菜迟眼蕈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