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犯罪个性因素和犯罪环境因素两方面,对心理测试中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通过测前准备阶段分析犯罪心理,缩小犯罪嫌疑人,确定侦查方向。正式测试时把握犯罪心理,完整地将被测人与犯罪区分开来,帮助侦查人员判断和逮捕犯罪嫌疑人,破获案件。

  • 标签: 犯罪心理测试 犯罪者心理 心理研究
  • 简介:吸毒在我国内地不构成犯罪,故对吸毒实施的毒品犯罪要准确认定,防止变相对吸毒行为本身追究刑事责任。吸毒自行运输毒品、委托他人代购毒品的定性,以贩养吸的认定,吸毒贩毒数量的认定,吸毒非法持有大量毒品行为的认定,都是当前司法实践中较为重要的问题,需要厘清。

  • 标签: 运输毒品 代购毒品 贩毒数量认定 非法持有大量毒品 多数人侵权
  • 简介:我国《刑法》并没有对身份作专门规定,在刑法理论中,对身份共同犯罪问题也存在着不同意见。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无身份可以是身份犯的教唆犯或帮助犯,但是两能否构成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文章认为,无身份可以与有身份构成共同犯罪的实行犯,并且应当按照以特殊身份说为基础、以职务利用说为补充的原则对此共同犯罪定性,这种原则符合我国共同犯罪理论,也体现身份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另外,从我国现行对无身份与有身份共同犯罪的规定与过去的规定比较来看,现行规定较具有合理性。

  • 标签: 身份 共同犯罪 实行犯 无身份者
  • 简介:犯罪情节测试法(简称GKT测试法)是以犯罪人对犯罪事实情节的记忆和识别为基础的一种测试方法.它的理论根据在于,犯罪实施犯罪过程留有记忆,当再现犯罪过程中的某些情节时能够再认,而无辜犯罪过程中的细节则一无所知,当呈现这些细节时他不能再认,由此可以把有罪和无辜显著地区分出来.但是,运用GKT技术的重要条件是有关案件的情节必须绝对保密,如果被测试的犯罪嫌疑人通过各种途径知道了案情,则有可能把无辜的知情人错判为有罪,这使得GKT技术的适用受到极大的局限.本实验研究旨在观察无辜的知情人和犯罪实施在GKT测试中到底有无区别,及有何区别,并探讨在案情暴露情况下准确区分犯罪实施和知情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犯罪实施和知情在GKT测试的对应率上有较大区别,对应强度上有微弱区别,在CQT测试中有明显区别.

  • 标签: 犯罪实施者 知情者 无辜者 GKT CQT 测谎技术
  • 简介: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从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行为责任三个方面对单位行贿犯罪中继任的行为能否构成犯罪进行探讨。以期更有利的打击该类犯罪

  • 标签: 单位行贿犯罪 继任者 不正当利益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曾以唐胜海、杨勇强奸案作为案例的形式明确一个司法观点,即轮奸案件中一人强奸既遂而一人未遂的,应对各被告人以强奸罪定罪并按轮奸情节予以处罚,但在量刑时可对个人奸淫未得逞的共同实行犯酌定从轻处罚。

  • 标签: 司法观 认定模式 行为 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 从轻处罚
  • 简介:单位犯罪中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笔者认为不仅单位的分支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单位作为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主体

  • 标签: 刑事责任承担者 单位犯罪 承担者确定
  • 简介:2015年5月23-24日,由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法律系与台北大学犯罪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社区矫正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期间还举办了“海峡两岸犯罪学者对话会”。在开幕式上,郭翔先生应邀到会致辞。已主动淡出学术机构领导职务和学术活动多年的郭翔先生为参加这一学术盛会,身着笔挺深灰色西服,与海峡两岸学者欢聚一堂、开怀畅谈。耄耋高龄的郭翔先生虽久经沧桑,但身体健康、步伐沉稳,念着亲自撰写的会议致辞,铿锵有力。

  • 标签: 犯罪研究 开拓者 青少年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 海峡两岸
  • 简介:周路先生是我国犯罪学实证研究的倡导、领跑、学术带头人,是我国犯罪学实证研究理论和实践的亲历,对我国犯罪学实证研究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产生了显著的学术影响力。但是,2005年12月25日圣诞节,周路先生不幸因病英年早逝,是我国犯罪学界的重大损失。

  • 标签: 周路 中国犯罪学 犯罪学研究 犯罪调查 青少年犯罪 犯罪规律
  • 简介:刑法关于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应如何理解及运用?文章以杨桌脱逃案为切八点.系统阐述了二的由来、构成条件,区别及认定.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案的判决。

  • 标签: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着手实行犯罪
  • 简介:理解犯罪热点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需要相关犯罪理论的指导。理解犯罪热点具有多种方法和技术。在介绍各种方法和技术并指出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指出犯罪制图技术在理解犯罪热点上的显著重要性。识别犯罪热点需要借助一定的空间分析工具,各种空间分析工具具有自身特定的优缺点及不同的用途。为防止出现主观性和随意性,犯罪热点分析应考虑多种因素,以科学的方法实施。

  • 标签: 犯罪热点 理论基础 方法和技术 犯罪制图 空间分析工具
  • 简介:踩点、计划、组织、准备作案工具、制造条件等预先准备情形,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如准备作案工具

  • 标签: 未遂犯罪 案例犯罪 法律案例
  • 简介:<正>一、法人犯罪概念的历史发展法人犯罪概念是从犯罪概念分化出来的。原来的犯罪概念,是专指个人(自然人)犯罪,法人犯罪出现之后,法人犯罪概念才逐步地从犯罪概念中分化出来,成为区别于自然人犯罪的独立的犯罪概念。法人犯罪概念的确定与发展与法人刑事责任在各国刑法上的确定和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 标签: 犯罪概念 法人犯罪 职业犯罪 自然人犯罪 法人刑事责任 犯罪主体
  • 简介:基于犯罪预防需要,有必要在刑事领域就与对于网络服务提供侵权法律关系相似的不作为犯罪要素进行研究。网络技术措施是网络时代维权的重要手段,也是网络服务提供维护网络秩序的核心义务,应当在明晰相关技术环节的基础上提出网络服务提供不作为犯罪行为的司法判断规则。必须积极探索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的合理限制途径,在合理打击网络犯罪与保障犯罪嫌疑人实体权利之间,寻求刑法制裁合理扩张与限制的平衡。

  • 标签: 网络服务 不作为犯罪 犯罪要素 义务来源 技术措施
  • 简介:一审判决认定二被告人“使其处于饥饿、寒冷状态”来实施肉刑或变相肉刑,并列举了四个方面的情节。针对这些观点,我们逐条进行了分析:作为刑讯手段的“冻”“饿”等行为,必须是行为人为逼取口供而主动实施。一审法院认定的四个方面,均存在不合常理的情况.

  • 标签: 刑讯逼供 无罪辩护 职务犯罪案 警察 黄山 连载
  • 简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以违法状态维持说为基础,本质在于妨害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本罪行为类型除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以外,还包括其他掩饰、隐瞒的行为;本罪的成立,不以犯罪数额为标准,而是以行为人之行为对司法机关正常活动的危害程度为标准。

  • 标签: 掩饰 隐瞒犯罪所得 犯罪所得收益罪 本质 行为类型 犯罪数额
  • 简介:进一步补充关于现行刑法中的责任和刑事均衡的学说是次要的,现在需要对它们进行仔细的考察。首要和最重要的学说是关于犯罪未遂的学说(“暂定的学说”)。这种学说的创立是为了使自己适应于古典学派的理论,而这是相当困难的。

  • 标签: 犯罪未遂 现行刑法 古典学派 学说 刑事
  • 简介:犯罪地图与犯罪分析》([美]雷切尔·博巴·桑托斯著,金诚、郑滋椀译)一书,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雷切尔·波巴·桑托斯博士是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副教授,国际犯罪分析领域著名学者,同时兼任国际犯罪分析师协会的常务委员。该书不仅是该领域一本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还因其在内容上通俗易懂,在体例上形式多样,成为当前美国大学的刑事司法专业采用的一部经典教材。

  • 标签: 国际犯罪 雷切尔 桑托斯 金诚 出版发行 波巴
  • 简介:<正>被告人孙某,男,28岁,已婚,个体户。孙某因夫妻关系不和而与其妻分居,借住在朋友的一套住房内。1996年春节后,孙某便与被害人李某(未婚)有不正常的往来。1996年6月6日晚,李某又随孙某到其住处过夜,并发生了性关系。次日早晨7时左右,李某准备上班,孙某问李某:“下次何时再来?”李某称:“下次不来了。”孙听后非常生气,心想:看来我与她结合不可能了,妻子要离婚,原来的工作又辞掉了,现在生意又不景气,店刚开一个月就亏掉二千多元,不如我

  • 标签: 被告人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被害人 犯罪行为 意志以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