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大多可以带时态助词“着”表示“进行体”,也可以重叠,表示“尝试态”或者“短时态“,这在语法研究中已经讨论得很多;但动词带“着“后还可以再重叠,构成一种形式和意义都不同于“V着”“VV”的“VV着”重叠,这却鲜有论述。重叠研究的重要方面是考察重叠同其基的异同。“VV着”同动词带“着”和动词重叠都有直接关系。本文试图从分析一千三百万字比较典范的现代白语文著作中收集的174例“VV着”重叠同“V着”和“VV”之间的对立出发,对重叠提出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描写与解释。

  • 标签: 重叠式 谓语性 汪曾棋 先行词 主语 从维熙
  • 简介:V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复杂的多种用法,这是由“起来”自身语义、所处构和作用层面等三个方面的不同造成的。趋向义“起来”可以用在事件构、处置构和遭受构,直接作用在动词上随动词一起进入构;体貌义“起来”只能用在事件构,作用在句子上,是句子成型后另加的时态算子;方式义“起来”用在描写构,不是后来加入构的具体成分,而是构自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生义“起来”使用在判断构,也是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标签: “V起来” “起来” 构式 意象图式
  • 简介:乘坐交通工具的表示周春祥乘坐交通工具一般用运动动词和位移动词。例如:我们乘摩托艇在河上航行。到这个地方去只能乘直升飞机。上二十层楼可以乘电梯。也可用由上述动词构成的动名词。例如:(划三对桨的小船),乘汽车穿过整个国家的有意思的旅行。有时句中省略动词...

  • 标签: 使用形式 不完全句 独轮手推车 复数形式 四轮 内燃机船
  • 简介:本文在语法习得构观视角下对汉语特殊结构"不VV也/又要V+M"进行分类研究,通过构和语义分析,将其分为意愿逆向和承诺悖反式。研究发现这种结构的两种类型在M的选择上分别为极小量真值及意识范畴内的极大量。在语义上,分别存在时间差异与凸显差异。其构义分别是"意愿义"的否定与肯定。

  • 标签: 双否定让步构式 “不V不V也 又要V+M” 构式语法
  • 简介:句式“V也得V,不V也得V”有全和简之分。全为两项对举,即前项为肯定式,后项为否定式。句式中各V同形,并可带宾语。在表义上,前项是陪衬,后项是语义所在。句式表示:或人的主观意志,或客观情况使人非这样(做)不可,带有不可变通的命令色彩。例如:

  • 标签: 汉语 语法 句式 全式 简式
  • 简介:“为R之所V的特征,前辈时贤已多有论述。笔者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为底本,调查了东汉三十四部佛经山,在十九部佛经(附录中加+者)中找到150例被动,结合已有的成果分析,认为关于“为R之所V被动句的一些论断,仍有可以补充的地方。姑将自己的观察罗列于兹,敬请方家指正。东汉佛经的被动共计十一种,具体资料见表格(一)。和中土文献不完全相同。与唐钰明(1987)提供的《东汉被动频率表》㈢相比,佛经被动旬有下面几个特点:“为R所v”、“为R之所v比中土文献运用频繁(“为R所V东汉时在中土文献亦广泛运用,但在佛经中更为频繁);与中土文献相比,“见V运用得很少;中土文献的“见V于R”、“V于R”、“为R见v”、“被”字佛经未见用例;“为”与中土文献大致持平;“所V、“为R所V1所v2”在中十文献中未见运用。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为R之所V。广泛运用的时代吴金华(1985)、唐钰明(1987)、柳士镇(1992)均指出,这一句在战国末年已经出现。如:《管子·枢言》:“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但何时广泛应用,说法纷纭。吴金华(...

  • 标签: 东汉佛经 被动式 为R之所V
  • 简介:<正>一般语法书上说的“V得来”“V不来”都是带可能补语的动补结构。例如:买得来借得来请得来买不来借不来请不来这里的“来”是趋向动词,有具体的词义,表示动作的方向是向说话人这边儿移动。另有—种“V得来”“V不来”似尚未为人注意。请看:(1)这饭我吃不来。这饭我吃得来。(2)这样的文章我写不来。这样的文章我写得来。(3)这衣服我穿不来。这衣服我穿得来。(4)这样的电影我看不来。这样的电影我看得来。(5)这话我听不来。这话我听得来。

  • 标签: “来” 动补结构 趋向动词 动作的方向 可能补语 衣服
  • 简介:“S+V起来+AP/VP”构是汉语"中动句"的基本构造类型,其构意义为:S在实施V的情况下,具有或呈现某种性质或特征。该构中前两个成分之间存在多种语义关系,“V起来”后面的成分也具有多种结构方式,该构的复杂性远高于人们现有的认识程度。汉语的中动句萌生于清代,它在句法上的直接来源是“V起来”作插入语的句子,引发其产生并发展的机制是“扩展”。

  • 标签: “S+V起来+AP/VP”构式 中动句 扩展
  • 简介:现代汉语动趋V起来”可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种基本语义类型,这些类型的重合又可以产生若干歧义结构。“V起来”的语义类型决定于V的语义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动词分为若干次类,利用这些次类可以使“V起来”得到分化。位移义、结果义“V起来”与体貌义“V起来”在句法表现上存在着一系列对立,最为突出的是V的受事要求与位移义或结果义的“V起来”同现,而强烈排斥体貌义的“V起来”。这一现象可以概括为“受事同现准则”。

  • 标签: 动趋式“V起来” 语义特征 句法分布 受事同现准则
  • 简介:东晋时期的西行求法僧人显所著游记《显传》是研究中古汉语的一部重要的文献,其语言受到了汉译佛典语言的影响。通过对《显传》中“V+(O)+已”句式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汉译佛典中一些新兴的语法现象首先是通过《显传》这样一类由具有汉语母语背景的译经者所著的佛教撰述,逐渐扩散到中土文献中去的。

  • 标签: 《法显传》 语言接触 句式
  • 简介:安徽岳西话中存在着一种体范畴和情态范畴相结合共同表时范畴的特定结构“等着要(V)”。与普通话相比,岳西话的“等着要(V)”已发展成为一种形义兼备的固定结构,有其特定的语法功能:表最近将来时。因此,宜将其处理为一种构。该构的构义不是表体而在于表时,同时兼具情态功能,表示客观义务或说话人对最近将来事态的预测或推断。岳西话“等着要(V)”构的语法化路径及动因与英语中的表将来时结构begoingto相类似,都是语法结构的语法化。这种借助动词及其体标记等手段表将来时的现象不仅在汉语中少有,就是放在世界语言范围内也不多见,无疑具有类型学价值。

  • 标签: 岳西话 等着 最近将来时 构式
  • 简介:现代汉语中VV可以形成8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是一个典型的歧义格式,因而是中文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基于语料,充分利用词语的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借助复杂特征的表示手法,定量和定性地研究了VV形成并列结构的条件。文章的总体思路是:用句法信息排除那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成为并列结构的VV组合,然后在剩下的范围里再综合利用句法语义的信息找出其中可能的并列结构。

  • 标签: V+V 并列结构 句法分析 中文信息处理
  • 简介:理解“V(动词)”这个概念并不困难,我们都清楚它的意思是“表示动作虽然结束,但所造成的状态依然持续或行为产生的结果依然存在”。在这方面,学生们最先遇到的是类似以下的对比句:

  • 标签: 教学翻译 对比句 外语教学 翻译课程 南石 翻译法
  • 简介:本文从共时平面考察“V+上+数量”的语义功能和句法特征,并从认知角度分析“上”的用法及其与动词本义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最后从历时角度考察其演成过程。

  • 标签: “V+上+数量” 语义功能 语法化
  • 简介:本文讨论的"VV"格式是"及物动词+地+动词或动词结构"的格式。这是现代汉语里一种相当特殊的格式。本文用较多的语言事实对这一格进行描写。文章包括四个部分:一、状位V;二、述位V;三、"VV"和"用V的NV";四、"VV"和"VOV"。文章末尾有个结语。

  • 标签: 现代汉语 不及物动词 动词结构 述位 格式 行为动词
  • 简介:从“手机流量”“网站流量”,到“流量小花”“流量小生”“流量担当”,“流量”一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其实,该词并不是随着网络技术产生的,而是早期旧词经不断演变,增加了新的词义。

  • 标签: 流量 网络技术 使用频率 旧词 词义
  • 简介:本文从A.Tarski真之语义理论发展出工具性语言扩展.在扩展的几个实例里(在同一个叙述语篇中,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解释;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人物对话方式的描写;评论语篇对原语篇的解释;翻译)重点提出了语言哲学翻译论.本文揭示了来往于社交世界与心智世界中的工具性语言运用的三条规律:频率的再度解释(分析的重点);对原来文本的解释总是发生演伸与变通以及与恢复真的斗争;对象语言之后一般都有工具语言跟着发生.工具性语言扩展的异常大量的运用,对人的活动与行为,对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借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人类的语言性行为的某些本质.

  • 标签: 对象性语言 工具性语言 扩展式 真之语义理论 解释
  • 简介:"在+处所VP"(B)和"V在+处所"(C)是两个具有承继关系的子构,二者同中有异,共同承继了基于连动构的平行理据,所以在构义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允许一定程度的句法可变换性。本文运用构语法承继关系理论、语篇理论、交互主观性理论,从句法语序、语义关系、时间顺序和语用驱动等方面梳理二者的承继链接和理据。

  • 标签: 在+处所VP V在+处所 构式承继关系 平行理据 语篇召唤结构
  • 简介:<正>1.所谓“O(的)V(的)N”指这种偏正短语:a.语言运用角度b.语言运用的角度c.语言的运用角度d.语言的运用的角度我们用“O”代表动词语“V”(“运用”)前的V”的受事成分(“语言”),“N”代表“V”后那个名词语(“角度”),括号里的“的”表示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本文想要探讨的是如何分析“O(的)V(的)N”的内部层次关系。层次关系不同,该短语所属的类型自然也就不同。例拿a来说,下面的切分表示这是一个带有多层定语的偏正短语:a1语言运用角度而下面的切分则表示这是一个由偏正短语充当定语的偏正短语:a2语言运用角度

  • 标签: 偏正短语 语言运用 内部层次 层次关系 词语 多层定语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