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8 个结果
  • 简介:传统诗歌通过文字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视觉诗不拘泥于文字一种表达方式,它是通过文字、符号等一系列的排列组合给人带来特殊视觉效果的诗篇。汉语视觉诗从西方发展而来,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分析诗歌离不开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同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又为欣赏视觉诗提供了新的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从形、音、义角度理解视觉诗歌

  • 标签: 诗歌 视觉诗 多模态话语分析
  • 简介:<正>"比",是古今诗歌中广为采用的表现手法。借喻是"比"的一种。借喻与其他形式的"比"相较,具有共同性。"比"的艺术表达效果,诸如使现实中的事物形象化,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深奥的哲理浅显化等等,借喻都具备。但是,借喻又有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比"的特长,这主要是语言更凝炼,诗意更含蓄,感情色彩更强烈。诗歌本是极为精炼的语言艺术,它要求以尽可能小的篇幅包

  • 标签: 诗歌借喻
  • 简介:诗人们在写人事更替、朝代兴废的时候,总喜欢采用“物是人非”的方法。比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比如: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诗人们的着眼点当然是在“变”,在他们的意识里,“变”需要一个参照物,这个参照物便是“不变”的某物。有时候,为了这种“物是人非”,诗人们甚至“将错就错”。

  • 标签: 诗歌 “变” 参照物 诗人 古人 朝代
  • 简介:20世纪英美现代派杰出诗人威斯坦·休·奥登借由诗歌艺术及其诗歌中的异化主题反映现实,展现现实的真相及真理,反映现代人复杂的生存处境,以此帮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世界,给予人们生存的力量和勇气,彰显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

  • 标签: 奥登 异化主题 个体 爱情
  • 简介:本文将舒婷的诗歌与朦胧诗的其他两位主将进行了比较,进而阐述了舒婷诗歌的特点,最后对舒婷的诗歌代表作《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进行了解析。

  • 标签: 舒婷 朦胧诗 特点
  • 简介: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俳句最初是连歌的首句,也叫起句,发句,后独立出来,即称俳句。俳句句式是5、7、5的17个音组成。在

  • 标签: 日本 俳句 郭沫若 诗歌 艺术风格
  • 简介:英诗是英国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英国语言文学者必修的一课。由许国璋先生主编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用教科书中,或用语音练习的形式,或用课间复习(inter-lesson)的形式,大量介绍了英文诗歌或片断。(据初步统计,共有二十七首之多。)在所介绍的诗歌中,有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有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

  • 标签: 浪漫主义诗人 音步 十九世纪 英诗 抑扬格 语言文学
  • 简介:中唐诗人张说,其诗与张九龄齐名,称“二张”。对其诗韵穷尽调查后,能充分证明王力先生隋-中唐音系的可靠性,而其特殊韵例,又可以透露实际语音的变化。

  • 标签: 张说诗歌 用韵
  • 简介: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因而最讲究艺术性。诗歌在结构上讲究曲转,讲究披花拂柳,蜿蜒迭宕;诗歌可以用典,但“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诗有无理之理,苏轼总结出一条重要的诗美学原则叫“反常合道”。反常,即违反常情,常理,常识,但合乎诗情,诗理,诗道。

  • 标签: 诗歌 曲转 无理之理
  • 简介:读诗,首先从语言上获得一种耳目一新的效果是很重要的。这是感染力的重要方面,写诗要在语言上追求新异性,形成较为独特的而不是平庸的语言风格。

  • 标签: 诗歌语言 新异性 语言风格 感染力 写诗
  • 简介:视觉是人类最凸显的感觉。视觉是人们获取客观世界信息的基本来源。英语和汉语中许多原本是对于视觉概念域的描述的词,随着词义的引申和发展,带有了与思维意识活动有关的喻义。从实际语料出发,阐述英汉语中视觉词的思维活动喻义。

  • 标签: 视觉词 隐喻 思维活动
  • 简介:诚如南朝梁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籍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歌是诸种文学体裁中最能抒发情怀、感动人心的。而且,诗人常常是由物感兴.即由外界之物引发的感触而“摇荡性情”,继而“形诸舞咏”。诗歌创作,至今仍然如此。

  • 标签: 诗歌创作 手法 代言 《诗品》 文学体裁 性情
  • 简介:本文是作者关于手机电影美学及其对21世纪文化影响的系列论文之一。它探讨手机电影美学对视觉文化的影响,以及手机电影美学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影响力。本文从跨学科的知识领域,提供了众多思考手机美学问题的新视角,对新的手机电影与技术、传统电影的关系,手机电影美学与以往美学原则的关系,以及手机电影与视觉文化所带来的新的政治权力的民主形态,甚至非洲与西方的新的关系都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并结合早期手机电影《尚恩》《猫咪也疯狂》以及《皮条客》等作了具体的案例分析。

  • 标签: 手机电影 美学 视觉文化 后电视/电影 数字文本性
  • 简介:视觉诗能展示一幅耐人寻味的可视的具象,这种具象不仅是视觉诗语篇的表意手段,而且还是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本文从自然具象、社会具象、生理具象和心理具象等方面对视觉诗语篇的具象衔接手段进行剖析,以揭示其语篇的生成机制。

  • 标签: 视觉诗 语篇 具象衔接
  • 简介:由于历史感极强和语言的言简意赅、跳跃性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浓。因此高中诗歌教学面临巨大挑战。针对以上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为己任,从诗歌的特殊性审美性出发,从三个角度去体会诗歌:一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整体感知诗歌;二是通过意象明晰情感,学会分析;三是指导诵读体味基调,提升鉴赏能力。由此实现由被动牵引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让诗歌真正走近学生的内心。

  • 标签: 诗歌教学 诵读品析 鉴赏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今天,当越来越多的读者甚至诗歌的研究者声称自己读不懂诗歌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读者因种种原因远离诗歌而去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诗人直言“为少数人创作”、“我不需要读者”的时候,我们诗歌的审美观念确实面临着挑战。诗的本质是什么?诗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这些疑问无不需要我们做出回答。然而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全面而准确的回答,也确非易事。特别是对诗美的探究,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的,诗的美应体现在多方面,每位诗人、每一个诗评者和读者都会有自己的诗美观。但我想,在今天,当越来越多的诗歌被读者读不懂的时候,当一些诗歌研究者甚至知名的诗学批评家都惊呼诗歌无法解读的时候,当诗歌已越来越远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对诗歌的平易美做些认识或者强调很有必要。

  • 标签: 诗歌 审美观念 研究者 读者 少数人 批评家
  • 简介:意象,表意之象,不仅特征鲜明而且蕴含着诗人的丰富感情和深邃的思想。笔者对雪莱的三部作品《含羞草》《云》和《西风颂》进行分析,发现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将自然意象赋予人的感受与经历,展现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其美学感染力及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与启示。

  • 标签: 意象 《含羞草》 《云》 《西风颂》 审美
  • 简介:一、汉语、汉字与汉族诗歌我国素有诗国的美誉。汉语诗歌的优良传统也体现在语言风格上.汉族诗歌的语言风格同汉语的特点密切相关。首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其他民族。例如英吉利、俄罗斯或日本的许歌语言风格对立。十四行诗的形式无法照搬。

  • 标签: 传统诗歌 语言风格 汉语诗歌 十四行诗 民族性 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