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5 个结果
  • 简介:Tschus"的由来和它的应用范围上海外国语大学陈晓春我们常常听到德国人在告别时使用tschs”这个词,那么是不是在所有场合都可以用tschs“与人道别呢?首先探讨一下tschs“这个词的由来。据记载,早在17世纪时,tschs“这个词已经在德国北部沿海?..

  • 标签: 应用范围 高地德语 缩略词 上海外国语大学 青年学生 语言发展
  • 简介:皮尔斯符号学是一门认知科学,也就是认知符号学。当今流行的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符号学的一个分支,是其基本理论的应用、具体化和发展,对语言学科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它秉承皮尔斯符号学的哲学根源,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英美分析哲学传统和从生物体内部角度研究语言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语言学。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认知符号学 皮尔斯 分析哲学
  • 简介:动词"为"由实而虚演变作判断系词后,在"单音副词+为+AP"这个句法环境里,由于受到双音化和韵律节奏的影响,"单音副词+为"便开始凝结而逐渐固化成词。随着"X为"使用频率增加以及"为"意义的日趋空灵,"为"最终语法化成一个副词后缀。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是"为"由实词向副词后缀演变虚化的诱因。

  • 标签: 副词后缀 语法化 重新分析
  • 简介:并列组联的周知条件存在不足:它只涉及联项条件,未涉及联项以外的其他条件;另外,即使满足了这些条件,也未必能产出自然合法的并列短语.本文利用排除法、推导法和系统动态的方法分析认为,语言系统从原始雏形状态的意合方式出发,在语音、句法、语用、语义等领域不断寻找控制因素,借助松联、有标、外设这三种方式和联项组织的超常意义手段,从致联或竞争这两种不同句法水平上发力,引发了词际并列的可联范围发生四度扩张.为维持并列可联性,扩大可联范围,各种内外条件按有效机制互相作用和牵制,结果不但满足了言语自由创新的需要,而且导致结构多样化和系统复杂化,完善了语言结构系统,提高了语言系统的品质和效能.

  • 标签: 并列 组联 扩张 控制
  • 简介:本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归属、范围、分类进行了多角度探讨,并提出确定副词性质与范围的依据、标准及其分类层级系统。

  • 标签: 副词 性质 范围 分类 虚实归属
  • 简介:Языкзнание是俄罗斯认知语言学流派创始人Е.С.Куорякова髓的代表作。该书上篇主要从认知角度对词类进行阐释,下篇则详细分析语言如何参与人对世界的认知等问题。书中不仅对认知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任务、目的等总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还对词类、范畴化、概念化、构词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 标签: Куорякова词类 认知 称名理论 知识
  • 简介:前人对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划定的范围和划分的类别差异极大。本文从体功能出发,把时间副词分为过程义时间副词、界变义时间副词和量化义时间副词三大类。在时间副词范围的划定上,本文从典型性原则出发,指出了典型功能真正体现为体功能的时间副词的范围

  • 标签: 时间副词 体功能 范围 类别
  • 简介:在汉语中,像“吃馆子”之类的所谓“非逻辑”语言表达比比皆是,若从逻辑语法的角度去考虑,这些表达似乎都不合格。然而,假定这些表达都是语言简化的结果,我们就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

  • 标签: "吃馆子" 认知分析 非逻辑 推理量零化 语用规约 汉语
  • 简介:文章对“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提出质疑。第一部分主要结合语言事实讨论认知语言学有关移吾的诸“原则”,认为这些原则往往存在许多反例。第二部分主要讨论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认为这种语言观不适合解释语言的历史演变及多样性,有随意性和自相矛盾的嫌疑,所引起的问题比所试图说明的问题要多得多。并三部分是这种语言观的溯源,认为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中国传统语言学中“声训”的语言观是一致的,认知语言学只是把声训的语言观延伸到语法学中来了。“声训”开了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先河。第四部分为结语。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时间顺序 完形 声训
  • 简介:修辞的认知性问题是当代修辞哲学中的重要话题。从修辞的性质及修辞的运作两个方面论述了修辞的认知性。文章认为,知识不是先存的外在之物,而是论辩的产物,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修辞的认知性体现在:修辞作为诱发合作的符号行为与意义不可分开;修辞过程是知识建构过程。

  • 标签: 修辞 知识 认知性 修辞运作
  • 简介:摘要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学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它体现人们对于语言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对语义的理解。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它从语境的角度解释词汇的含义,是人们理解词义的重要联系和过渡过程。然而,人们对于该理论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多,关注并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学者也屈指可数。本文对于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思想、哲学基础、理论目标、理论方法及其在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所探析,同时,对其所得到的评价及几点不足也有所提及。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
  • 简介:本文对国内汉语认知语法的发展概况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汉语认知语法的研究有着很好的前景.

  • 标签: 汉语 认知语法 动态
  • 简介: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不仅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和Black的“互动理论”;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在论述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以便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 标签: 隐喻 认知研究 三种认知理论
  • 简介: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单字条目为考察对象,以其后的用例为标准,认定现代汉语共有单音词3004个,词义义项6414个。单音词的突出特点是:形式单一,内容繁富,使用频率高。单音词是基本词汇的核心,是描写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切入点

  • 标签: 现代汉语 单音词 结构形式 使用效率 范围划分
  • 简介:本文试图从认知角度对对称格式作出解释.对称格式与非对称格式对比,在语义和句法上表现出许多特殊性,这是因为,从完型心理学上讲,对称格式是一种完型结构,是一个整体;对称格式整体意义具有数量特征并含有夸张色彩,其认知基础是对不确定的主观量的临摹.

  • 标签: 对称格式 语义 句法 汉语语法
  • 简介:本文以《戏文三种》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探讨动词“取”的语法化历程。

  • 标签: 语法化 语义俯瞰 认知 隐喻
  • 简介:根据学者提出的多种关于加工理解隐喻表达的认知模式,其中包括非直接理解模式和直接理解模式下的范畴涵括理论、结构映射模式与隐喻历程模式、关联理论、层级显著性假说、预测模式等。非直接理解模式为传统的隐喻理解模式,但被Glucksberg等学者的实验推翻,由此隐喻理解的理论发展至直接理解模式,即人们可以直接生成并理解隐喻含义。文章对这些认知模式及其实验论证逐一做出解释,指出隐喻理解发展的新方向。

  • 标签: 隐喻表达 认知模式 隐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