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8 个结果
  • 简介:一我第一次认识北岛是一九七九年年初,不识他的人,只是读他的诗,读他油印本的《今天》。一九七九年中国人头上的阴霾逐渐在消散。我那时候还在四川自贡劳动,周围能谈天说地的大多数是自贡的一批文化人。其中有戴罪之身的谢韬;有刚获解放的魏明伦、李加健等人。铁路上工作的老孙从北京带来两本《今天》的油印本,说是中国第一本民间文学刊物,于是大家就像宝贝一样传看。

  • 标签: 北岛 《今天》 文学刊物 中国人 文化人 魏明伦
  • 简介:最长寿的老人近日,居住在美国洛杉矶的全球最长寿老人贝恩斯,庆祝了她的115岁生日,她曾投票支持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专门为她寄来了贺信和蛋糕。

  • 标签: 长寿老人 美国总统 洛杉矶
  • 简介:最健忘的男子美国老人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近日去世。在过去五十五年中,他的大脑永远都只有二十秒钟记忆.不管遇到什么人或遭遇什么事情。莫莱森二十秒钟后就会彻底忘记。他的大脑将像爱因斯坦的大脑一样被保存下来.在未来继续用做科学研究。

  • 标签: 科学研究 爱因斯坦 大脑
  • 简介: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以40%的收视率创造了中国电视的收视奇迹,并引发了观众对长江的巨大热情与关注。20多年后,《再说长江》带着对《话说长江》的追忆,带着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带着对新生活的感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如果说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通过自然风光的展示和散文化的解说去记录一个即将巨变的时代的开始,

  • 标签: 《再说长江》 主题意义 表征 中央电视台 话语 诗学
  • 简介:"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心灵;我又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每个摄影家都有一个故乡,每个摄影家都有关于故乡的故事,每个摄影家的心中都有一张张故乡永不磨灭的照片,郎静山的中国、亚当斯的优胜美地,尽管摄影技术从64光圈黑白无限景深延伸到2000万像素PS后期完美技术,尽管互联网每一秒钟都在上传着忙碌的现实、随手的

  • 标签: 亚当斯 卡蒂埃 布列松 摄影技术 郎静山 永不磨灭
  • 简介:  修车记录是按顾客名字记的,同时提醒顾客,  提醒顾客

  • 标签: 修车记录 车主修车
  • 简介:为了表达对文坛巨匠巴金老人的怀念,新华出版社特别约请著名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吴泰昌编写了图文并茂的《我镜头里的巴金》一书。吴泰昌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文艺报》工作长达30多年,曾担任《文艺报》副总编辑数年,

  • 标签: 巴金 镜头 《文艺报》 瞬间 新华出版社 文学评论家
  • 简介:<正>上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服装变化与社会政治的互动非常明显,尤其是那些身披时代风雨的知识分子的穿着。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也是这样,老舍可为代表,他们的穿着应是文化批评的重要对象(舒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编辑出版的摄影图册《老舍》,收入老舍相关的摄影图片近千幅,此类图像是文化批评与研究的丰富矿藏)。我

  • 标签: 舒济 历史内涵 文学作家 文化批评 老舍先生 胡絮青
  • 简介:当代德国历史学家耶格尔在他的一本近著中意味深长地指出,历史意识并非只瞄向过去,历史恰恰是为了未来而回顾往事;中国古代魏晋时期政治家杨阜也曾说过,以往鉴来。回顾往事,是为了以往鉴来,古人今人,洋人中国人都尊重这一规律: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办事的借鉴。好在时间的流逝,让我们看待历史的眼光更趋于成熟、理性和公道。令我们欣慰的是,当我们从1966年,1976年,1986年,1996年,一直走到眼下的2006年时,我们发现,我们的心情越来越轻松,从内心深处生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愈来愈强烈……

  • 标签: 以往鉴来 历史意识 耶格尔 杨阜 吴晗 幸运之神
  • 简介:在讨论黄惊涛的小说之前,先引用一段卡尔维诺对博尔赫斯的论述:在他写的每一个文本中,博尔赫斯总要以他能够做到的方式,谈论无限、无穷、时间、永恒或毋宁说时间的永恒存在或循环本质。这里又得提到我前面所说的,即他在短小的文本中极致地浓缩意义。不妨援引博尔赫斯艺术的一个经典例子:他的著名短篇《小径分岔的花园》。表面的情节是一篇普通的间谍惊险小说,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被浓缩成十余页,然后略经操纵,以便达到惊奇结局(博尔赫斯采用的史诗,也可能会以流行小说的面目出现)。

  • 标签: 《小径分岔的花园》 博尔赫斯 象征 朝向 游戏 虚构
  • 简介:海元说:爷这些年老是讲古,讲我家碉楼藏着金银珠宝,说是成都税务官白家的两代家资。问爷藏在哪层了?爷向来就那句,不是他藏的。我家的碉楼,不是爷藏的,是谁?海元家住在邛崃山里。邛崃山在四川的西北边。从成都箭直往西不远,峻岭崇山中有一条古栈道,曲曲弯弯绵绵延延,走卧龙关、翻夹金山、涉大渡河、越折多、爬雀儿,那一带是盐巴砖茶的好去处。十几头的几十头的,甚至上百头的马帮,叮叮当当,八九天的一拨儿去,十数天的一拨儿来,总在邛崃山蒲溪羌寨的岭子下过。蒲溪是个羌人老寨,三几十座碉楼错落占去半个坡头,碉楼黑墙像耄耋之年的脸面,

  • 标签: 碉楼 短篇小说 羌人 夹金山 金银珠 记录
  • 简介:<正>女性主体意识,也即是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自由赖以存在的基础。对于传统女性来说,她只能与被动、顺从、依附等含义联系在一起,自我意识也无从谈起。人文主义价值立场的核心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追寻和探求,立足于人文主义立场,女性如何由客体的人变为主体的人,就成了女性文学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女性主体意识在女性文学中的产生和发展建构了中西方女性文学的现代

  • 标签: 女性诗歌 爱情诗 中国女性 女性主体意识 母亲 表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21
  • 简介:汤亭亭在《中国佬》中植入多种图像符号,图像符号与文字符号一起构建文本表征系统,直接参与到意义的编码与生产之中。图像符号本身因其丰富性和系统性而构成一个视觉表征系统,与文字表征系统形成互相阐发、互相碰撞的互文性关系,混合交织而成图像句子,不断地为小说文本生成新的意义。表征文本是权力斗争的主要场所,在《中国佬》的视觉表征体系中,"帝国权力"将包括华裔、越南人在内的亚洲群体表征为属下与他者。作为掌握"在地权力"的边缘群体的一员,汤亭亭借助"在地化文本"进行反表征——运用图像句子来质询"帝国权力"将华人祖辈从主流历史中抹除,通过定型化的意指实践将其种族化、他者化,从而建构华裔族群自己的历史与身份。

  • 标签: 《中国佬》 图像句子 视觉表征 反表征
  • 简介: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迪的小说《日诞之地》再现了三个印第安部落近80年的历史,可视为印第安语言历史命运的文本表征,揭示了美国的语言政策和相关教育政策对印第安人的影响。小说人物弗朗西斯科、阿韦尔和托萨马可分别解读为部落语言传承者、部落语言与英语世界夹缝中的失语者,和英语世界的挑战者;面对政府的语言同化政策和二战后部落语言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危机,三者分别以传承、挣扎和反抗的形式表现对部落语言的坚持,维护部落传统,努力保存部落语言的生命力,其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整个印第安群体传承和坚持部落语言的选择。

  • 标签: 美国印第安文学 莫马迪 《日诞之地》 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
  • 简介:今年的7月22日,会发生百年难遇的天文奇观——日全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不能错过啊!拿起你手中的相机、DV或者画笔,记录下你所看到的日全食是什么样子,是瑰丽,是奇妙,是壮观,还是震撼。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时想到了什么?是兴奋,是欣喜,是惊叹,还是有其他的感受?把你拍摄的照片、录像或者图画寄给我们,并且告诉我们你当时的感受,看看大家是不是有同样的感受呢?

  • 标签: 日全食 奇妙 日记 观测 瞬间 感受
  • 简介:本书不仅收录了冯骥才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泥人张》《刷子李》等作品,还增加了他最新创作的18篇"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说。全书以清末民初天津的市井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创作素材多收集于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精短而生动,人物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冯骥才以社会背景写人,包括风土人情、生活风

  • 标签: 冯骥才 小学语文教材 泥人张 生平事迹 市井生活 创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