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畲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浙江、福建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境内。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畲族文化艺术宝藏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口头文学,以山歌出名,而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尤其是妇女的发饰,独具一格,彩带艺术,远近闻名。清代以来,文献记载畲族服饰种类尤多。各地畲族的服饰虽有些不同,但基本上是"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着自织的麻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望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缨珞状。如古田畲族"竹笠草履,……妇女以蓝布裹发,或

  • 标签: 服饰艺术 畲族服饰
  • 简介:本文主要阐述:一、浙江畲族民歌和其它地区畲族民歌一样,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行为,它主要依附于民俗,是民俗的一个有机部分。畲族的民俗是丰富多彩的。二、浙江畲族民歌四种曲调中,“丽水调”是浙江畲族民歌的基本曲调,而其它三个是“丽水调”的不同变体。“丽水调”其最中心音、最本质的是domila三音。

  • 标签: 浙江畲族民歌 民俗 三音列
  • 简介:11月11日至17日,在浙江画院院长孙永的带领下,浙江画院副院长张伟民、池沙鸿,院长助理陈虹,办公室副主任卫英,专职画师余昌梅、姚晓冬及研究员、学员一行32人赴丽水开展为期7天的创作采风活动。本次采风活动是自2013年丽水市文联与浙江画院联手启动"走进丽水"采风创作活动启动以来,第三次前往丽水。早在"走进"系列艺术活动之前,浙江画院就已经意识到丽水环境之秀美与人文之独特,在1997年、2004年和2008年组队前往丽水进行过采风活动。

  • 标签: 采风活动 丽水市 浙江 画院 创作活动 2008年
  • 简介:<正>一、闽东畲族历史、文化概况在祖国东南丘陵山脉地带的福建闽东境内,有十一个县(宁德、霞浦、福安、福鼎,柘荣、古田、屏南、寿宁、周宁、连江、罗源、),散居着近十六万八千多人的畲族兄弟姐妹。他们世代生息在高山林间靠山耕种,以农和狩猎为生。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没有自己的文字,而借助汉文记字。闽东的畲族妇女,至今仍梳“凤凰头”或“盘龙髻”,保持“凤凰装”。畲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朴实、热情好客、富于歌唱。据各种史籍以及家谱记载:闽东畲族,在公元七世纪时,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隋朝时迁徙福建,明代起陆续迁徙散居在

  • 标签: 音乐生活 兄弟姐妹 凤凰 汉藏语系 家谱 闽东
  • 简介:浙江畲族民歌在记录本民族传统歌谣的抄本中,运用了同音字和新造字,出现了较多的方言词,还出现了带有后缀的词;浙江畲族民歌主要以七言四句为主,句式统一整齐,结构对仗工整;在语法结构方面也具有成分倒置、省略等特点。

  • 标签: 畲族民歌 用字 用词 句式 语法
  • 简介:~~

  • 标签: 畲族
  • 简介:丽水鼓词是流行于浙江丽水地区的民间说唱的总称。由于区域的不同,其各地的特点也有所差异。本文正是以此原由为出发点,通过调查、分析与探讨,从音乐等方面梳理出丽水区域鼓词品种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发现和掌握一些具有特征性的内容,为人们认识这一古老的曲艺艺术品种提供一份真实、有价值的材料。

  • 标签: 丽水 鼓词 民间音乐
  • 简介:由浙江省文联和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指导,浙江画院、丽水市旅游委员会、丽水市文联联合主办,丽水市美术家协会和丽水市美术馆承办的"浙江画院‘走进丽水'采风作品展"于9月26日在丽水市美术馆开幕。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高克明,中共丽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波,丽水市副市长戚永远,丽水市政协副主席何赤峰,丽水市旅游委员会主任孙俐龙,

  • 标签: 文联党组 政协副主席 水市 五大堡乡 出版局局长 画院院长
  • 简介:浙江画院院长孙永,浙江画院副院长张伟民、池沙鸿与画师、研究员、学员一行40人"走进丽水"。走进丽水,自2013年5月4日至12日。行走山水之间,不知我画山水还是山水画我。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那是山水画田园诗;那是山水诗田园画。心中有诗方能读田园之诗,心中有画方能画山水之画;心中有诗方能画山水之画,心中有画方能读田园之诗。

  • 标签: 田园诗 山水画 丽水 浙江 画院 采风
  • 简介:畲族彩带是我国畲族传统手工艺织品,畲语读为"doi",又称带子、丝带、花带、字带。它的功能,一是束衣,作裤带、扎腰带、拦腰(小围裙)带、刀鞘带等生活实用品;二是美化衣着的装饰物;三是定情信物、定亲回礼和驱邪祝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流传历史悠久,但对它的研究尚很缺乏。本文拟从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作初步探索和阐述。

  • 标签: 彩带艺术 畲族彩带 艺术蓝延兰
  • 简介:畲族是个迁徙的民族,明万历(公元1573—1619年)刻本《永春县志》:“又有畲民,巢居崖处,射猎其业,耕山而食,率二、三岁一徙……”;①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刊本李拔《汀州府志》云:“汀瑶人”,即畲族“随山种插,去瘠就腴”②;清乾隆二十七年(1...

  • 标签: 民歌歌词 闽南山地 山歌调 闽南方言 凤凰山 诏安
  • 简介:由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自治县全力打造的音乐剧《畲娘》,原定于2015年11月18日在浙江丽水保利大剧院举行首场演出,由于11月13日丽水不幸发生山体滑坡,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浙江省所有文化娱乐活动全部取消。音乐剧《畲娘》也失去了首次重妆亮相的机会。不过,18日下午,我与几位应邀前往观摩首演的业界同仁,还是在丽水保利大剧院观看了该剧的带妆彩排。

  • 标签: 保利 日丽 浙江丽水 首场演出 文化娱乐活动 逝者
  • 简介:论文从传承传统服饰文化的角度,通过了解畲族服饰纹样的寓意及视觉表述方式,分析其寓意及表达手法,使服饰纹样的寓意及表达方式在畲族传统审美文化探讨中有一个较为理性的地位;同时阐明畲族服饰纹样构成及寓意手法的分析与学习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意义部分。

  • 标签: 畲族服饰 设喻 理解 传达
  • 简介:山歌是畲族人民最钟情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畲民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表现。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畲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唱山歌、对山歌习俗。武义畲族山歌词曲抒情优美、较为整齐,节奏多变,讲究畲语押韵,大多是七字一句,四句成一段;内容生动活泼,题材广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畲族群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 标签: 武义畲族 山歌 保护
  • 简介: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现有63万余人(199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东南地区。目前,浙江省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其中畲族的彩带文化在畲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畲族彩带文化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承载着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信仰,而且因为它较为完整地地保留了数千年前原始的“意符文字”,

  • 标签: 畲族文化 景宁县 文字 意符 释读 人口普查
  • 简介:在现代多元化背景的冲击下,闽东畲族银雕技艺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高校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经历变革,走产学研合作化道路,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推动企业、高校、科研协调性发展的关键。笔者从产学研结构模式出发,发现存在闽东畲族银雕技艺在审美意识和创作手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人才缺失、文化素养薄弱等问题,探究新的发展路径,希望能真正意义上实现闽东畲族银雕技艺的创新和发展。

  • 标签: 产学研 闽东畲族 银雕
  • 简介:1月21日至23日,“走进丽水——浙江画院系列采风活动”加工会在浙江画院举行。为期3天的加工会,包括浙江画院院长孙永,副院长张伟民、池沙鸿,院长助理陈虹和工作室主任袁进华、茹峰、赵跃鹏等老师,针对研究员、学员的作品提出建议并引导大家完善与改进。继前年浙江画院走进丽水的景宁、庆元、云和、龙泉、松阳等地开展采风活动以来,去年上半年浙江画院又分别两次组织到丽水的缙云、龙泉、遂昌、松阳、景宁等地进行采风活动。去年11月,浙江画院一行40余人最后一次赴丽水青田、景宁、龙泉、遂昌和松阳等地采风,在丽水市文联的积极协调和组织下,画院画师们写生采风、与当地的美术工作者交流、学习当地优秀的文化,准备精心创作,并决定于2015年在丽水和杭州分别举办画展。

  • 标签: 采风活动 丽水市 浙江 画院 工会 院系
  • 简介: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本文对浙江畲族民歌多声部的创作创新及艺术实践进行了分析、探讨,力求对畲族民歌创新作品的舞台演唱实践有着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借助研究畲族民歌进化方向所带来的启示,由点及面地为民歌艺术提供能够适应新时代背景的发展策略,即:立足学科建设平台、科研平台,蛆建创新团队;引领和满足多元文化需求,补齐发展短板;把握精神内涵,注入时代血液。

  • 标签: 文化强国 民族自信 畲族民歌 多声部 创作与演唱
  • 简介: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于11月10日正式结束,在此次摄影节上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摄影师正在尝试将表达主题的方式延伸至照片之外,与放置照片的空间产生更加紧密的结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展览让平面影像与观众产生更多的互动吧。摄影师精心设计的"家"袁远《回到未来》来自于北京电影学院的作品展《天真与经验之歌》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摄影师袁远在展示他的作品《回到未来》时,精心设计了一个"家","家里"的桌子上摆

  • 标签: 天真与经验之歌 摄影节 回到未来 北京电影学院 国际摄影 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