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诗云:"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接柳郎祠."()这是他"去官十载"(乾隆28年4月)时所作的诗,是对在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任知县时的回忆.诗中的"鸳鸯"和"柳郎祠",极有可能就位于现在的潍坊市寒亭区河滩镇.据载:"()元代称仇庄,自龙王、平王建成后称,后宋人旺,改称今名."是个约有1300人左右的自然,村里大部分人家姓宋,只有一个家族姓张,就是我们,现有21口人.这篇调查报告所采用的口碑资料主要来自我的父亲,以及我爷爷的弟弟即我的二爷爷,我父亲的四哥即我的四大爷,还有80岁的村民李淑云(女).父亲所提供的资料中有一部分是他所亲见亲历的,还有一些是他听老一辈人说的.对于本村的民俗事象,我们无疑最有发言权,因为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我们都是住在龙王西侧的道房里,负责管理这些庙宇的.庙里奉行道教,过去是由这里的道士管理.据家谱记载,清朝咸丰末年以前我们家族的姓氏已无从考究,斯时迁来此地,随原住于此的道教师傅改为张姓,成为这里的道士,从而对本村的主要民俗事象有着较多的了解.

  • 标签: 宋家双庙村 龙王庙 “海眼” 民俗研究 中国 山东
  • 简介:又名承恩镇,历史悠久,庙宇众多。其中玉帝、祖师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明清建筑。其保留了明清时历史风貌及建筑特点,对研究明清建筑及社会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焦作恩村 玉帝庙 祖师庙 建筑结构 彩绘价值
  • 简介:中国祠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祖先崇拜,诞生于周代宗庙,经历汉代墓祠,到唐代发展成为。“”一词是唐代法制上用来称呼官人依唐制所建立起来的宗庙。适应唐代统治集团巩固统治的需要,唐代《开元礼》对家礼制、建筑、地点、祭祀礼仪以及继承相续等有关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唐代“”对宋代家祠、明清祠堂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标志中国祠堂发展到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 标签: 唐代 祠堂 家庙
  • 简介:关于郑和的家世与出身,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所以人们知之甚少。《明史·郑和传》仅言其为“云南人”。经过学术界的不懈努力,陆续发现了《赛典赤家谱》、云南《郑和家谱》与南京《郑氏家谱首序》等几部家谱数据,这才搞清楚了郑和家世源流与出身。

  • 标签: 郑和 发现 家庙 太仓 江苏 史料记载
  • 简介:在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大坦地二号有一座祠堂式的建筑,也许许多人尚不知晓。如若提起清末爱国将领,抗法、抗日名将刘永福,知道的人就不少了。这座建筑就是刘永福主持建造的刘氏

  • 标签: 刘永福 抗日 刘氏 祠堂 抗法 清末
  • 简介:宁化是世界客家祖地,祠堂众多,有着浓郁的敬祖穆宗氛围和深厚的祠堂文化,全县有65个姓氏祠堂共235座。宁化也是文物大县,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在这13处中,有4处祠堂属于古建筑,分别是曹坊镇上曹曹氏、淮土乡淮阳刘氏、翠江镇小溪谢氏、曹坊镇下曹古建筑群(主体为敬湖公柯、安俊公厅夏等7处公祠、祖厅),这4处古建筑见证了我国土地革命时期一段光辉岁月,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

  • 标签: 家庙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文化 元素 宗祠 古建筑群
  • 简介:2010年,江西婺源地区发掘一座小型宋代券预砖室墓,墓葬形制与随葬品都是典型的宋代风格。墓葬中出土了一面“破镜”,反映了一种埋葬风俗——破镜重圆。这种葬俗从唐宋时期开始在南方地区特别是江西地区流行,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 标签: 2010 婺源 宋基 破镜
  • 简介:然予心惕惕,终不以官爵为荣,只知捍卫社稷,不使外洋欺我中国为责任。此身虽老,热血常存。——刘永福遗言

  • 标签: 刘永福 家庙 刘氏 法名
  • 简介:2010年秋,蒙山东枣庄市博物馆石敬东先生赐示枣庄徐楼墓葬新出青铜器照片,盛情极值感谢。由这批器物的形制纹饰等方面看,其时代在春秋中期、晚期之间。其中钟、鼎、盘等多件有铭文,属于同一器主。现取最清晰的一件鼎铭为例,计有文字五行二十八字:

  • 标签: 枣庄市 2010年 春秋中期 青铜器 博物馆
  • 简介:山西省潞城市春秋时称潞子婴儿国,后属晋。汉置潞县,隶上党郡。北魏真君十一年,移县别置,日刈陵。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潞城县。唐天祜二年更日潞子,后复日潞城,习称潞城为婴城、刈陵。

  • 标签: 潞城市 龙王庙 山西省
  • 简介:史学界关于“三”的研究,大致说可分为三个阶段:最初主要是辩冤,从事实真相和道理是非说明“三”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而是当时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一个现代文字狱。此案于1979年得以平反昭雪。接着,开始了三个人个案研究的阶段,分别对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个人经历、学术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和评价,出版了《邓拓文集》、《吴晗文集》、《廖沫沙文集》和他们的传记。

  • 标签: 个人经历 修正主义 社会主义 事实真相 政治目的 平反昭雪
  • 简介:鲍义志先生撰写的《喇遗址与大禹治水》一文发表后,在青海文史界引起反响。文中提出“喇遗址极有可能是大禹生活过的地方”,特大石磬和巨型玉刀是“国之利器,权力的象征”等观点很有创见。于是,笔者便写了一篇有关石磬的小文发表。但觉得意犹未尽,故就大禹与巨型玉刀及有关遗迹等再作一些探讨。

  • 标签: 大禹治水 日月山 父子 喇家遗址 石磬 遗迹
  • 简介:《白银区志·大事记·附录》(以下简称白银区志)曰:“咸和四年,鲜卑族一支乞伏司繁率族人,自麦田迁于度坚山(今武川乡梁),筑度坚城”。“义熙五年,乞伏乾归率众二万,自袍罕迁于度坚山,同年于度坚城称秦王。七年置秦兴郡”。初读后乍感新颖,这一成果,似乎填补了1600多年来。西秦都城度坚山在今何地的空白。然而详阅《资治通鉴》、《皋兰县志》等资料,经过深思考辩,我们认为论证根据不足.特提出以下几点质疑.

  • 标签: 都城 《资治通鉴》 白银区 大事记 鲜卑族
  • 简介:1976年春,承德县上板城镇西三在边沟平整土地时,发现古墓两座。从1976年春季以来,西三砖厂在取土中曾多次发现古墓,共保存下来遗物三批。1986年10月,承德县六沟镇旗杆沟,村民在院内挖水井时发现古墓一座。各墓出土的遗物都是陶器,未见其它器物。这些古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边沟、砖厂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1.6—2.5米;旗杆沟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3.1米。清理中,在出土陶器附近都发现人骨架和木质葬具的残痕,因破坏严重,墓的平面及结构已无存。墓内出土的陶器皆为泥质灰陶,主要器型有鼎、豆、壶、罐等,其它类型的陶器较少。现将遗物分别介绍如下:一、边沟陶器Ⅰ式鼎:1件。子母口,腹深且鼓,圜底,弯足外侈。素面。盖呈半球形。口径10.5、高13厘米(图一,1)。Ⅱ式鼎:1件。子母口,丰肩,长方形耳,耳上有穿,圜底,短足外侈。素面。口径14.2、高9.5厘米(图一,2)。豆:2件。子母口,鼓腹,短柄,圈足呈喇叭形。柄上饰弦纹。口径16.2、底径14、高23.2厘米(图一,3)。壶:2件。一件为长颈侈口,鼓腹,腹两侧有兽首形耳,圜底,圈足外侈。器表饰

  • 标签: 鼓腹 圈足 底径 圜底 丰肩 弦纹
  • 简介:2006年11月,在登封市告成镇煤矿塌陷区搬迁安置小区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登封市文物局联合对该墓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实物资料。

  • 标签: 河南 登封 宋墓 发掘简报
  • 简介:在山东省东阿县姜楼镇邓村内,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武当.庙内供奉着武当、三皇、伏羲、神农、名医等一组宋元以来的石造像.该组石造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为域内少见,弥足珍贵.

  • 标签: 武当庙 山东 石造像 庙会
  • 简介:武侯祠与先主分立多年,明代并为一,称昭烈,但蜀人皆称为武侯。“祠额大书昭烈,世人都道武侯祠。”从明洪武起就是这样了。武侯、先主两,原都各只一殿。自南宋绍兴中重修,迄明洪武,已历两个世纪。蜀藩朱椿以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封蜀,重修先主,改称昭烈,添建东西两庑,废去武侯祠,合祀武侯于昭烈东庑,增祀关羽张飞于西庑。落成后遣官致祭,时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祭文中有“新规模于今日,聚精神于一堂”一联,即标识着唐宋武侯祠从此不再存在。节录蜀献王朱椿祭文如下:

  • 标签: 昭烈庙 武侯 明太祖朱元璋 明洪武 蜀献王 两庑
  • 简介:<正>1984年3月间,在孝感市郊张黎湾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据《江汉考古》1985年第4期所刊孝感市文化馆的《孝感市郊发现墓》称:该“墓中出土物不多,只有铜器和纱织品残片。其中铜镜一面,铜钱50余枚。铜镜、纱织品残片均见于头部,铜钱见于头和脚的两侧。……铜钱:计十三种,有宋元通宝、至道元宝、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禧通宝、天圣元宝、景祐元宝,至和元宝、治平元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皇通宝等”;由此,简报推断该“墓的年代,根据墓中出土的“皇通宝”,为南宋理宗宝祐元年(即1153年)所铸,故此墓的年代当

  • 标签: 孝感市 宋理宗 铜钱 土物 北宋 江汉
  • 简介:《郭氏碑》系颜真卿专为唐中兴名将郭子仪父亲郭敬之而作,原碑现藏陕西西安碑林。晋祠所藏虽为后世翻刻,但其翰墨从容、稳健厚重,不失颜氏风骨。又兼碑刻中涉及众多历史事件、人物,因此极具研究与欣赏价值。

  • 标签: 《郭氏家庙碑》 郭敬之 郭子仪 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