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以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通商、传教、办厂、驻军等等特权。从此,中国主权不完整,独立丧失,神州大地陷于被分割的危险境地。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则日趋高涨。

  • 标签: 中国近代史 外国侵略者 清朝政府 郑观应 海关行政权 中国主权
  • 简介:在台湾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最为关键核心的问题是史观问题。这里的史观问题,不仅是在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意义上讲的,而且更多的是从方法论意义上讲的。确立方法论意义上的台湾史观,需要建立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这一祖国史观的基础之上,同时也离不开同属一个中国的台湾与大陆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只有这样的历史认识方法论,才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也才能科学地认识研究台湾历史。

  • 标签: 台湾史 国史观 一个中国 方法论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 简介:1867-1870年,王韬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出访并旅居欧洲的知识分子,随后出版《漫游随录》。王韬对欧洲民俗积极体验,形成许多理性认识。王韬对欧洲城市的现代性日常生活进行体验,对欧洲的城市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活进行参验,并在异文化下积极进行人际交往宣传儒家文化。王韬对欧洲民俗的体验认识,对他个人思想事业的发展意义非凡,同时具有东学西传西学东渐的双向文化交流意义,值得我们珍惜与重视。

  • 标签: 王韬 《漫游随录》 欧洲民俗体验 儒道西传 欧游影响
  • 简介:跨入21世纪,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战略,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山西省“九五”期间立项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纂的《山西大典》出版更具有特别意义。这部815万言,1.8万余辞条,1092页彩图5000余帧照片的三卷集成巨制,浓缩了山西历史当代的百科信息,为认识开发山西提供权威性科学决策资料依据。

  • 标签: 《山西大典》 中国 编纂工作 体例特点 创新意义
  • 简介:文物工作担负着见证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文物工作受到轻视甚至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对文物工作特点规律的认识存在许多混乱误区。不仅社会舆论对文物工作不能给以客观的评价,文物管理部门长期以来也并未就文物工作的特点规律做出权威的解释。

  • 标签: 文物工作 传统文化 文明建设 政府责任 工作规律
  • 简介:资格认证工作已在我国各行业中展开进行,例如:律师、会计师、医师、药师、审计师、导游等等。作为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文博开放单位,在社会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讲解员的资格认证工作也势在必行。

  • 标签: 讲解人员 职业资格认证 博物馆 考核方式
  • 简介: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论丛》中曾说道:中国文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常把作者本人表现在作品里。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文学可以当作是人类性灵的反照,一位作家的作品,就可以算作他个人的精神反映。实际上,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发表。我想,只要在作品中投射了作者心灵上发生的思想的文学作品,都是流传千载、传诵不绝、让不同时空的读者产生共响的佳作。

  • 标签: 山水游记 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 钱穆先生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 简介:1938年1月陶德曼调停失败至年底汪精卫出走近一年的时间里,军事上的失败外交上的困境,对国民党高层人士造成很大压力,蒋介石等人在对日态度方面时有反复。在此期间,蒋介石作为战时体制中最高、最后的决策者,虽然对战局也有过消极的看法,对于外来的调停有过幻想,也不反对与日方进行虚与委蛇的接触,但最终守住了抵抗侵略、拒绝投降的底线,从而为国民党政权的主体部分留在抗日营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1938年 国民党 对日和战态度 蒋介石日记
  • 简介:<正>正确开展史学评论是贯彻党的百家争鸣方针,絷荣史学,培养史学人才,更好地传播历史知识的有效途径。史学评论工作能否搞好,主要取决于评论者的马列主义水平,专业知识结构,职业道德和文

  • 标签: 史学评论 百家争鸣 职业道德 评论者 文风 马列主义
  • 简介:龟兹五铢钱从被发现到现在已经历了不短的时间,它虽然出土较多,可是个人收藏品种较多的很少(多藏于博物馆),此币是何人、何时所铸,却没人能明确而有据的说清楚。然而,龟兹五铢钱的版式,我们却可在许多文章中见到,使人越发渴望破解它。

  • 标签: 五铢钱 龟兹 个人收藏 博物馆 出土
  • 简介:本文主要通过对徐州地区发现的两座楚王墓——龟山汉墓狮子山汉墓结构设计、建造以及陪葬品等方面的讨论,进一步说明徐州地区楚王陵的结构形制特点,使我们对西汉葬制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 标签: 徐州 龟山汉墓 狮子山汉墓 结构 讨论
  • 简介:黄克诚将军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历尽艰辛,屡经坎坷,多次因为坚持正确意见而受到错误批判、打击,甚至被撤职降级,但始终保持刚直敢言,为人民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黄克诚传》记述了黄克诚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一次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现在读来仍有新意。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评价 态度 无产阶级党性 黄克诚
  • 简介:从2002年1月1日起,加入欧元的欧盟各国,新的欧元纸币硬币就要开始流通面世了。欧元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过渡期从1999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为记帐货币阶段;从2002年1月1日至6月30日为“双轨制”时期,欧元12个成员国即比利时、德国、芬兰、法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丹麦瑞典等国由于各种原因暂未加入)的国家货币同时流通;从2002年7月1日起,欧元便成为12国法定流通货币,本国货币退出流通领域。

  • 标签: 欧元 纸币 硬币 法定流通货币 面值
  • 简介:近三十年来,不少历史学者先后对传统史学中的"汉化模式"提出质疑,并着手修正汉文化中心论的观点对游牧民族的偏见。这种趋势也提醒我们思考如何以考古工作为突破口,利用新的视角观念,更新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物质文化的认识,重思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族群关系等问题。本文试以

  • 标签: 再认识 墓葬研究 契丹文化
  • 简介:疫病是一种发病急骤、具有强烈传染性、病情危重凶险且有大流行特征的一类疾病,其形成多是气候反常各种人为因素所致。宋代约发生了二百二十次传染性较强的疫病,其种类有伤寒病、时行温疫、痢疾、痘疮病、大风癞疾、瘴疫、腮腺炎、牛疫、马疫等,通称为疫病。宋代时已认识到伤寒病、疫病、瘴疫是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的疾病,逐步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疫病应对体系。

  • 标签: 政府应对 疫病 宋代 态度 传染性 流行特征
  • 简介:一本阐释方志观念的新书──简介《区域发展的认识表述》张权利。兴麒著《区域发展的认识表述》出版后;受到方志界的好评。北京大学于希贤先上说:“此书文理兼收,古今并重,提出一家之言,能顺理成章,颇有发明创新。”该书分阿部分,涉及方志渊源,方志学指导思想...

  • 标签: 区域发展 于希贤 方志学 方志界 文字记述 指导思想
  • 简介:本文以西方传统中对论辩或论争的研究为参照,考察《论语》中孔子对于言的态度以及对论辩的态度,并分析《论语》中的某些言语方式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这一研究将为中西思想传统中的哲学论辩比较研究提供必要基础。

  • 标签: 论语 论辩 孔子
  • 简介:民国时期,顾颉刚以“我们”与“他们”来划分新历史考据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学术边界,对唯物史观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主张“分工合作”论,坚持各自不同的学术道路,缺乏主动交流与实质合作。新中国时期,顾颉刚经历了“从抗拒改造到接受改造”的心路历程,既进行自我否定与批判,努力接受唯物史观,又无法完全放弃自己的学术理念,呈现出“融而不入”的矛盾状态。新历史考据学派的史学价值观塑造了顾颉刚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态度,虽然他不断进行调整,但这种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价值观的异趣还是成为他思想痛苦的根源。顾颉刚对唯物史观态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学格局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史家寻求史学现代化、探索现代史学不同范式的努力。无论是科学史学范式,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都有其历史的学术的价值,而史学现代化则需多元化的存在与探索。

  • 标签: 顾颉刚 新历史考据学派 马克思主义史学 唯物史观 史学价值观
  • 简介:南宋邓椿的《画继》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后中国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画史著作。《画继》中出现了多处以《圣艺》为代表的有关宋徽宗的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本文以《画继》中对宋徽宗的记载与评价为依据,来透视邓椿对宋徽宗画史地位的认知画史形象的塑造,并以此窥见南宋美术史家著史态度的微妙变化。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画继》中宋徽宗的形象,包括其艺术成就的定位,"形似""神似"观,编纂画册对待画工的态度及文人审美倾向等。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画继》对宋徽宗喜好文人画的记载,透视邓椿自身对于文人审美情趣的偏好。而这种对于文人趣味的倡导,体现了宋人审美风尚集体转变,也反映了《画继》与之前两部美术史著作著史态度的区别。

  • 标签: 宋徽宗 画继 邓椿
  • 简介:章太炎是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奠基人,他对甲骨文的态度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争论。本文以章氏晚年弟子的回忆、章氏晚年的讲演记录和书信为主要资料,认为章太炎晚年对甲骨文仍然持消极、怀疑态度,但已有转变的趋向;对他持这种态度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章氏的甲骨文态度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学界对他甲骨文态度的不同评论,一定意义上折射出现代学术史上的学派分野。

  • 标签: 章太炎 甲骨文态度 原因 学术史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