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1990年德国统一以来,德共抵抗斗争渐渐淡出了公众记忆,而由市民—军人抵抗集团发动刺杀希特勒'7·20'事件,已经成为纳粹德国抵抗运动唯一象征。事实上,德共领导了当时最大规模抵抗,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德国共产党与市民—军人抵抗集团一样,都为动摇纳粹反动独裁统治、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应有的、不可磨灭贡献。

  • 标签: 共产党抵抗 德国共产党 抵抗斗争
  • 简介:红军长征始于1934年5月,结束于1936年10月。长征过程中,红军指挥者之所以创造了"用兵如神"奇迹,与红军电台功劳是分不开。1930年12月,蒋介石纠集了10万重兵对红色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红军在龙冈战中大获全胜,缴获了许多战利品,其中有一部电台。但红军战士对它不认识,不知其为何物。

  • 标签: 革命根据地 国民党军队 周浑元 征路 万耀煌 中大
  • 简介:笔者早年在收藏新疆红钱同时,顺便获得银花钱及其镂空饰若干,它们多是用银片采用我国传统工艺技术打造而成遗留物件。主要用于欣赏把玩,吉祥喜庆祝贺馈赠纪念和佩饰等,富有浓郁民俗文化渊源及其历史研究价值。现精选出与钱币有关者共五进行简介和浅析,并对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浅探讨。

  • 标签: 新疆红钱 饰件 花钱 遗存 传统工艺技术
  • 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传承人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做好传承人保护和传承机制建设,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努力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以及科学开展教育传承,使传承工作更加符合非遗保护与发展规律,更加科学、有序、深入地向前推进。只有做好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保护、扶持工作,使传承人能够充分履行责任、发挥作用,同时着力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传承机制,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保护 传承机制建设 科学发展
  • 简介: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传承人类文化记忆与维护文化多样性重要公共机构,现代博物馆所具有的内涵与作用已远远超越其最初成立时单一收藏与展示功能,呈现出多维度发展态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理应成为当下博物馆建设重要构成,这既是当代博物馆责无旁贷历史责任,也是博物馆建设文化自觉。本文试图探讨博物馆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及实现方式,以期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好地践行自己文化担当。

  • 标签: 非遗传承与保护 博物馆建设 历史责任 文化自觉 实现方式
  • 简介:运用显微观察、荧光拍照、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手段,对#87北魏造像碑、#99隋代佛头、#54宋代残破佛头和2泥塑佛像残块表面彩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北魏和隋代造像红色为朱砂,绿色为石绿,白色为方解石;隋代造像面部肉色为硫酸铅和朱砂混合物,眼黑为炭黑;宋代造像表面红色为铁红,白色为方解石;泥塑残块#1表面蓝色为石青和石绿混合物,#2表面为朱砂,判断其制作年代不晚于唐代中期。白灰层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并具有亮白色荧光反应,与碳酸钙粉末混合有机胶制成白灰层荧光反应一致,判断古代样品白灰层中可能存在有机胶结质。在元素分析过程中,铅(Pb)一直存在,而在物相分析中并没有发现Pb化合物。同样问题在早期关中出土墓葬壁画分析中同样存在,是否与彩绘工艺本身有关,值得引起关注。

  • 标签: 佛教造像 石青 石绿 朱砂 铁红 硫酸铅
  • 简介:200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南阳淅川下王岗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四倒钩阔叶铜矛[1],由于此类铜矛形制特殊,发现较少,且与中国西北乃至欧亚草原地区出土同类器形制相似,遂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曾在1979年入藏了三这种类型倒钩阔叶铜矛,具体形制与淅川下王岗遗址新近出土者类似。本文现将这三倒钩阔叶铜矛材料整理发表,

  • 标签: 倒钩 淅川 南水北调中线 河南省南阳市 材料整理 中国西北
  • 简介:清代光宣年间,为革除赋税征缴积弊,中央和地方先后主张推行以信册为载体信息公开制度,拟定章程,设计册式,将赋税完欠信息公示于民。信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制度成本高于收益,设计不合理,加以户部过度依赖信册,缺乏试点与配套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信册制度虽以失败告终,但其依据信息公开原理却是治理官吏财政违纪必由路径。

  • 标签: 清季 征信册 制度设计 信息公开
  • 简介:焦竑《献录》是明代最杰出人物传记,所收人物凡3554人,跨度之大,数量之多,史无前例。但焦竑在选录人物时,并非任意滥收,而是有本可据,自成体系,表现出编载人物、以官署为主,选录人物、以德为主,传记类型灵活多样等独特编纂义例,充分彰显了明代史学编纂体例综合化趋势,极大丰富了人物传记叙事笔法,成为后世传记撰述相率模仿标范。

  • 标签: 焦竑 《献征录》 《明史》 编纂体例
  • 简介:新近发现宣德六年(1431)和正统十四年(1449)法旨,由北京大隆善寺发往岷州大崇教寺,是目前最早关于班丹扎释的藏文资料,在明朝驻京藏僧资料中极为罕见。第一涉及大崇教寺法脉传承,第二事关寺院财产分配。这两法旨对研究班丹扎释、大崇教寺乃至明代藏传佛教都具有重要价值,文章译释了法旨内容,并结合法旨内容初步考述了大崇教寺创建时间和法脉传承。

  • 标签: 法旨 大崇教寺 班丹扎释 汉藏交流
  • 简介:荆州博物馆收藏三段式画像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征集,入藏时破为十块,后经修复完整后,虽裂纹依稀可见,但整个镜背纹饰繁缛、清晰、自然,镜面光亮,具有很高艺术性和鉴赏性,现将这面铜镜介绍如下。铜镜为圆形,高圆钮,圆形钮座,平缘,直径18.5、钮径3.6、沿厚0.6厘米,重1032克(图一)。镜背纹饰以铭文带为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两条夹钮平行线,将主体纹饰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纹饰中部有一圆形立柱,

  • 标签: 博物馆馆藏 荆州博物馆 八十年代 内区 入藏 上段
  • 简介:本文主要从古建、艺术、历史、科学研究等角度出发,对安远庙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考证,由此说明安远庙不仅是研究清史、民族史、宗教史、古建筑、佛教艺术珍贵实物资料,更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见证。

  • 标签: 安远庙 古建价值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 简介:地方综合年鉴是综合反映本区域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事业发展年度资料性文献,年度性、区域性是它主要特征。2006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把综合年鉴纳入地方志范围内,推动了全国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开展。目前。全国年鉴编纂数量越来越多,综合年鉴编纂已扩大到各区县,甚至社区、乡镇。但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编纂质量,综合年鉴质量均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规范。

  • 标签: 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工作条例》 年鉴编纂工作 编写 编纂质量 资料性
  • 简介:地方综合年鉴文本美是年鉴美学研究主体。文本美要从年鉴所载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内容美是指年鉴所载内容应是本行政区域年度内自然与社会之美;形式美主要包括内部结构篇目、体裁和外部形态语言、图照、装帧之美。内容与形式互为映衬,是对立之统一,在创造文本美的实践中编者既要着力于内容美,亦应在形式美上下功夫,使之贯通,呈现地方综合年鉴文本美。

  • 标签: 地方综合年鉴 文本 自然与社会 内容与形式 内容美 美学研究
  • 简介:主编是年鉴编纂策划者、组织者、把关者。主编素养与年鉴编纂整体质量息息相关。从年鉴历史传承、现实功能和文献价值角度看,年鉴主编应具备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史识观念、创新思维、专业眼光、规范意识。

  • 标签: 地方综合年鉴 主编 素养 年鉴编纂 整体质量 历史传承
  • 简介:铅同位研究显示,叶家山曾国铜器(有曾国族属铭文者)铅料可能有两种来源,其中大多数铅锡合金铅同位特征与东秦岭地区铅矿有较高重合度;铜料来源尚难以确认,但与大冶铜绿山古矿区铜矿铅同位素数据更为接近;其他族属铜器中,有使用与曾国铜器相同原料情况,其他器物数据则与之存在差异;商代风格器物中,多数为先周时期制作,个别器物成器年代则已进入西周时期。本文通过与周邻地区青铜文化比较,探讨了西周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存在青铜技术与文化联系及相互影响。论文指出,周王室对青铜物料资源进行了集中管控和配置,在周王室统筹下开展青铜冶铸生产并分配给各诸侯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业生产体系主要形式。本文研究结果,还为深入认识曾国与其他族群或方国间关系、商末周初铸铜产业发展、西周青铜工业生产组织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 标签: 冶金考古 叶家山墓地 西周铜器技术 曾国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青铜工业
  • 简介:临近珠峰景区集医疗、食宿、购物等功能于一体旅游综合服务体,将于今年旅游旺季前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将极大便利前往珠峰景区游览游客。近年来,珠峰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县城到大本营通柏油路,大本营也实现通电。珠峰旅游气象服务系统也已建成投入运营,可提供珠峰大本营72小时天气预报、实时天气状况。

  • 标签: 综合服务体系 旅游旺季 珠峰 基础设施 服务系统 天气预报
  • 简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重要力量。信息资源已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推动年鉴信息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打破制约年鉴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也有利于超越时空限制,使年鉴更高效、更快捷地运作。有助于实现年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网站作为年鉴信息化一项重要内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新时期下,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设计年鉴网站功能布局.把年鉴网站真正打造成为宣传展示地方良好形象重要阵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标签: 地方综合年鉴 功能布局 网站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信息化发展 经济效益
  • 简介:一方面,南水北调幸福之水,助推中原诸多市区及集镇朝向更高目标、更高水准发展,取得了自然与人文平衡、物态与心态融会、人际关系谐和等综合良效;另一方面,对于河南来说,如何结合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维护、利用和管理工作,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进程中努力追寻"自然-社会-人文和谐"城市生态文明,其责任重大且其任务艰巨。因此,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河南人应正确认识南水北调带来机遇和挑战,科学评估其成效及不足,进一步在其干渠水源保护、管理、运用等方面付诸努力,为塑造中原城镇新型生态文明做出必要贡献。

  • 标签: 南水北调 中原城镇 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