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间接技术中使用不同转移托盘转移托槽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28例,分为A、B、C三组,分别使用3D打印托盘、双层压膜塑料托盘、双层硅橡胶托盘托槽。A组口内扫描获取工作模型,使用软件定位托槽,再导出数字化模型,作为该组托槽转移前的数字化模型。B组和C组在工作石膏模型上定位托槽,使用口内扫描仪扫描,获取B组和C组托槽转移前的数字化模型。A、B、C组制作相应的转移托盘,将托槽至患者口内后对患者口内扫描,获取三组托槽实际的数字化模型。使用Geomagic软件测量转移前后的数字化模型,获取使用不同托盘时,托槽的实际位置距离预设在近远中方向、龈方向、颊舌方向上的线距误差,超过0.5 mm的托槽转移线距误差定义为严重误差。结果近远中向上B组与A组间、C组与A组间严重误差发生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龈向上3组组间的严重误差发生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颊舌向上3组组间的严重误差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3D打印托盘转移托槽时严重误差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双层硅橡胶托盘与双层压膜塑料托盘。(2)双层硅橡胶托盘托槽时严重误差的发生率最低。

  • 标签: 间接粘接 转移准确性 3D打印托盘 双层硅橡胶托盘 双层压膜塑料托盘
  • 简介:摘要随着全瓷材料和微创修复理念的发展,全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是影响全瓷修复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不仅能为全瓷修复体提供固位和抗力,还能增强修复体边缘封闭、提高修复体美观效果。做好全瓷修复需要3个重要环节:全瓷修复体组织面的处理、预备体表面牙体硬组织的处理以及根据修复体类型正确选择用水门汀。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大众的口腔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以及对自我美观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大众病情的日渐复杂化,加之口腔医疗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取得新进展,护士的地位也日渐提升和得到重视,同时也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目前很多临床患者的病情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无法完成治疗,需要多个科室联合采取多种手术方法完成,此类连续手术也需要护士的精心准备和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佳临床效果。为了满足广大患者要求以及口腔临床医学和口腔护理的发展要求,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此类连续性手术的相关配合措施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列举出“根管治疗联合牙周翻瓣术以及断冠术的护理配合”所需器械和配合要点,尽可能的培养医护配合默契、尽可能的达到患者预想效果、减少以及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更多的了解相关口腔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措施,以便提高日后护理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根管治疗 牙周翻瓣 断冠粘接 四手操作 护理配合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技术在纵折后牙治疗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位接受纵折后牙治疗的患者作为此次探究对象,将病患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采取口内直接加 全冠修复方法,后者则是将口腔内所有劣牙完全清除之后采取粘结方式,并在术后2星期之后进行全冠修复。比较两组患者复查情况;结果:治疗组成功率优于对照组,效果明显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特征;结论: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在纵折后牙治疗方面效果良好,可在临床领域大力推广。

  • 标签: 口内直接粘接 全冠修复 治疗纵折后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四氟化钛(TiF4)溶液对酸蚀症牙本质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4颗新鲜拔除的人第三磨牙,获取冠部近髓腔的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每组4颗牙,其中4组通过酸蚀和机械力方法建立人工酸蚀症牙本质模型,另外2组为健康牙本质。随机选取1组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1组健康牙本质,使用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仪测定其表面形貌与表面硬度,评价人工酸蚀症牙本质的建模效果。另外3组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1组健康牙本质用于测试,按不同处理分为4组:4.0% TiF4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4.0% TiF4-ED组)、2.5% TiF4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2.5% TiF4-ED组)、无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ED组)及健康牙本质组(SD组)。使用SE Bond自酸蚀系统进行,AP-X复合树脂分层充填,测定即刻微拉伸强度并观察断裂模式。结果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健康牙本质的显微硬度值分别为(56.92±5.27)HV和(60.19±4.52)H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结果证实,人工酸蚀症牙本质与自然酸蚀症牙本质的微观形貌特征相符。4.0% TiF4-ED组、2.5% TiF4-ED组、ED组和SD组的微拉伸强度分别为(28.94±8.04)MPa、(46.08±8.19)MPa、(20.39±7.46)MPa和(45.16±7.86)MPa。2.5% TiF4-ED组和SD组的微拉伸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9),二者均高于4.0% TiF4-ED组和ED组(均P<0.05)。4组断裂模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1,P<0.001)。2.5% TiF4-ED组以内聚牙本质断裂为主,提示其强度可能高于微拉伸测试均值。结论酸蚀症牙本质强度低于健康牙本质,2.5% TiF4溶液可显著提高酸蚀症牙本质的强度。

  • 标签: 牙齿酸蚀症 牙本质 牙齿粘接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对纵折后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行纵折后牙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对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50例,针对对照组采取的是拔除所有裂牙之后在体外进行再植粘结方式,针对观察组采取的是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治疗方式,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 治疗 纵折后牙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近一年内进入我院牙科门诊接受纵折后牙治疗的100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配为两组,每组各50位患者,其中一组为观察组,采取口内直接粘贴加全冠修复法进行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方式进行治疗。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详细记录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后计算得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总不良反应率为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总不良反应率为12%。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效果大大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 治疗 纵折后牙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治疗纵析后牙的治疗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纵折后牙患者60例做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办法将此6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常规组患者采取传统拔除裂牙体外2周后全冠修复术,对研究组患者采取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术,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的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以及12个月时的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纵折后牙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选择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从远期疗效来看比较理想,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 纵折后牙 治疗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对多晶颗粒表面改性氧化锆陶瓷与树脂强度的影响。方法制备120个预烧结氧化锆圆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喷砂组以及30、50、70 s酸蚀组(每组24个)。对照组、喷砂组试件致密烧结前无额外处理;30、50、70 s酸蚀组分别浸入氢氟酸溶液30、50、70 s,再置于CaCl2溶液中90 s,80 ℃ NaOH溶液中浸泡2 h。5组试件致密烧结后,喷砂组喷砂,用扫描电镜观察5组试件表面形态,测试表面粗糙度。根据涂布粘接剂后是否施加负压,每组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个亚组,负压亚组和常压亚组(每亚组12个)。将预制树脂柱至氧化锆试件上,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纵断面(每亚组1个试件),测试剪切强度(每亚组11个试件),即强度,并分析其破坏模式。结果对照组试件表面光滑,粗糙度为(0.24±0.11) μm,喷砂组试件喷砂处理后形成粗糙表面,粗糙度为(0.95±0.12) μm,30、50、70 s酸蚀组试件氧化锆表面产生多晶颗粒,随着酸蚀时间延长,试件表面多晶颗粒增加,粗糙度分别为(0.60±0.15)、(1.04±0.11)和(1.57±0.16) μm,各组粗糙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喷砂组、30、50、70 s酸蚀组各负压亚组强度分别为(13.56±1.19)、(20.98±2.11)、(17.37±2.44)、(24.19±2.97)和(21.36±2.16) MPa,分别比相应常压亚组[分别为(10.74±0.93)、(18.47±2.14)、(14.81±1.54)、(20.74±2.56)、(17.75±2.54) MPa]显著增加(P<0.05)。负压亚组粘接剂界面未见明显裂隙与气泡。各负压亚组试件混合断裂模式比例比相应常压亚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负压可有效增强树脂与多晶颗粒改性的氧化锆陶瓷之间的强度,改善效果。

  • 标签: 义齿修复术 陶瓷制品 复合树脂类 负压 氧化锆 粘接强度
  • 简介:摘要多巴是贻贝足丝蛋白的主要成分,其可通过形成双氢键、π-π/π-阳离子键以及螯合金属促进贻贝在固体物质表面产生较牢固的黏附。因此,将仿多巴化合物应用于牙本质-树脂领域有广阔的前景。本文综述贻贝足丝蛋白的黏附机制以及仿多巴化合物在牙本质-树脂领域的应用,以期为牙本质-树脂的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多巴胺 牙本质粘结剂 牙科材料 牙粘合 多巴 仿多巴化合物
  • 简介:摘要病理损伤和临床医源性操作均可导致牙本质脱矿,形成脱矿牙本质基质(demineralized dentin matrix,DDM)。牙本质脱矿激活内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和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cysteine cathepsin,CC);同时DDM力学性能降低,因此在酶促降解和物理破坏下DDM易丧失结构完整性,降低DDM在牙本质-树脂修复中的临床价值。采用交联剂和MMP/CC抑制剂是保护DDM结构完整性和实现其临床价值的有效策略。多种化学合成试剂和植物来源提取物能显著改善DDM力学性能,增强DDM酶解耐受性,但化学合成试剂的细胞毒性和植物提取物引起的牙齿着色可显著影响其临床适用性。在保护牙本质胶原的同时发挥抗菌性能是未来DDM保护剂研究的新方向。因此,本综述分别从胶原交联剂、胶原降解酶抑制剂和集两者功效于一体的化合物展开,探讨DDM保护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牙本质-树脂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DDM保护策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牙本质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胶原酶类 酶抑制剂 交联试剂 脱矿牙本质基质 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
  • 作者: 杨丽丽 张新艳 郑艳春 周传健 吴峻岭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综合科 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口腔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工程实验室,济南 250012,辽宁爱尔创数字口腔技术有限公司,沈阳 110167,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济南 25006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国产口腔二硅酸锂玻璃陶瓷与树脂水门汀之间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尺寸为15 mm×13 mm×3 mm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试件,分别进行酸蚀实验和酸蚀后偶联处理实验。酸蚀实验选择128个玻璃陶瓷试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8个处理时间点(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16),使用4.5%氢氟酸分别进行0(对照)、10、20、30、40、60、120及180 s的表面酸蚀,再将酸蚀后试件分为偶联处理组(涂布硅烷偶联剂)和无偶联处理组(不涂布硅烷偶联剂)(每组样本量均为8),分别制作试件;测试强度并分析断裂模式。另选8个玻璃陶瓷试件分别行上述时间点酸蚀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选择酸蚀实验中的最佳酸蚀时间,进行酸蚀后偶联处理实验。选择玻璃陶瓷试件24个,4.5%氢氟酸酸蚀后涂布偶联剂,分别进行室温放置、60及100 ℃热风处理60 s(每组样本量为8),之后制作试件;测试强度并分析断裂模式。另选3个试件分别进行酸蚀后偶联处理实验相应处理后再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无论是否使用偶联剂,试件在氢氟酸酸蚀30 s时均可获得最大强度;酸蚀30 s条件下,偶联处理组强度[(25.91±4.30) MPa]显著大于无偶联处理组[(20.27±4.92) MPa](P<0.05);若酸蚀时间过长(>30 s),则强度下降明显,试件表面显示过酸蚀的微观形貌。酸蚀后偶联处理实验显示,60 ℃热风组强度最大[(28.70±5.32) MPa],显著大于室温组[(20.08±3.64) MPa]和100 ℃热风组[(25.64±4.86) MPa](P<0.05),且试件断裂模式均为内聚破坏;红外光谱分析显示,60 ℃热风组试件表面Si—O—Si键生成量最多,100 ℃热风组次之,室温组最低。结论4.5%氢氟酸酸蚀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的最佳酸蚀时间为30 s,涂布硅烷偶联剂可获得较理想的效果;60 ℃热风处理可进一步提高二硅酸锂玻璃陶瓷与树脂水门汀之间的强度。

  • 标签: 树脂粘固剂 氢氟酸 二硅酸锂玻璃陶瓷 粘接强度 硅烷偶联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种植固定修复四种固位形式的粘接剂流动状态及修复体固位力。方法:选取在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期间因正畸需要拔除的第一前磨牙80颗,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固位,观察组应用舌面开孔。将两组的修复体边缘下粘接剂的使用量和修复体固位力以及不同时段的脱落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修复体边缘下粘接剂对照组用量比观察组略多(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修复体固位力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脱落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固位形式的粘接剂使用量无显著差异,但是舌面开孔修复固位力效果较好,并且减少脱落率,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固位形式。

  • 标签: 种植固定 粘接剂 修复体固位力
  • 简介:摘要:嵌体是一种嵌入牙冠内,用以修复牙体缺损的形态及功能的修复体。与树脂修复体相比,嵌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修复方式,其磨除牙体组织少,可以更好地恢复牙体缺损牙齿的形态和功能。瓷嵌体具有天然牙的颜色和半透明性,且美观性好。在牙体缺损修复临床工作中,由于嵌体体积小,外形不规则,传递中不容易夹持,在传递过程中,涂抹在嵌体组织面上的树脂,很容易被到医护人员的手套上,从而影响操作,也容易使树脂材料的量减少,不利于嵌体良好的。为了改进护理传递过程中的上述问题,经临床实践介绍一种通过利用牙龈保护剂和涂药棒自制的接棒传递嵌体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指南参考近5年国内外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相关专著及文献,并综合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指南编写项目专家组全体成员的临床共识编写完成。指南从概述、诊断及设计、常用治疗策略三部分对正畸医师开展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提供指导和参考。第一部分概述阐述本指南的编写说明,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从业者提出要求,并提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治疗风险。第二部分诊断及设计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适应证及选择进行界定,并说明无托槽隐形矫治病例的资料采集要求和矫治方案设计流程。第三部分介绍常用治疗策略,通过对推磨牙向远中、邻面去釉和牙齿分步移动等治疗手段的阐述,对目前临床常用的无托槽隐形矫治策略进行归纳和总结。

  • 标签: 正畸学 正畸矫正器 正畸矫正器设计 正畸矫正器,可摘式 危险性评估 透明矫治器 指南
  • 简介:摘要: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是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透明弹性材料活动矫正装置,经过不断进行小范围牙移动达到牙齿矫治目的。如今,因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各种优势,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使用,帮助解决牙齿问题,改善美观性。下面对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从原理和临床应用展开探讨。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原理 临床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方丝弓托槽在牙外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21年3月期间24例(69颗患牙)牙外伤患者开展研究,采用随机化分组法,划分对照组(n=34,传统牙弓夹板固定技术)和观察组(n=35,方丝弓托槽固定技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牙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外伤中应用方丝弓托槽,临床疗效显著,利于改善牙周情况。

  • 标签: 牙弓夹板固定 方丝弓托槽固定 牙外伤 临床疗效 牙周情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牙齿畸形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 分析牙齿畸形原因、表现及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优点,通过对40例无托槽隐形矫治对比传统牙齿畸形矫治分析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结果 不同方式治疗后,患者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银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施加的位置能有效避免菌斑浅析,降低牙周炎的发生风险。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 牙齿畸形 牙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