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社交焦虑障碍(socialanxietydisorder,SAD)是国外近年来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学者预言它将是21世纪的最常见精神或心理障碍之一[1].本文就其定义、诊断、临床表现、病因学及其防治等方面作一概述.

  • 标签: 社交焦虑障碍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 病因学 临床表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理疾病,本文针对社交焦虑障碍的干预方法,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从心理干预及药物干预等阐述了目前有效的干预措施,为社交焦虑障碍的干预方案制定提供参考及支持。

  • 标签: 社交焦虑 干预 心理干预
  • 简介:社交焦虑障碍[1](socialanxiety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怖症(socialphobia),是指对社交场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会面临窘境,且一旦暴露于这些场合会不可避免地引起焦虑反应,从而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美国第4版(DSM-IV)描述,SAD有两个特征,其核心症状是对社交场合存在持续的恐惧,当暴露于公共场合时感到极度焦虑;另一个特点是患者本人认识到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

  • 标签: 社交 焦虑障碍 青少年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张某,男,42岁,高中文化,某公司领导,因见陌生女性腹泻6月余前来咨询,其自感内心痛苦、压抑、焦虑、自卑,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6个月前,张某因身体不适,在与女客户会面时突然出现大便失禁,立即上卫生间,回来后对方打声招呼就离开了,生意没谈成。

  • 标签: 社交障碍 焦虑性神经症 心理咨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心理护理对社交焦虑障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015年2月~2016年2月治疗的60例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通过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和对患者实施社交相关技能训练,共进行为期3个月的持续干预,并通过对比患者干预前后SDA评分、HAMA评分进行效果判定。结果对社交焦虑障碍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明显,干预后患者的SDA评分、HAMA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数据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改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病情,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

  • 标签: 心理护理 社交焦虑障碍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社交焦虑症(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理疾病,可引起严重的心理社会障碍,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善认知过程中的某些功能失调而发挥作用,对成人、儿童和青少年SAD均有良好的效果。神经影像学和使用神经增强剂提高CBT疗效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调节和恐惧消退的改变是心理调节发挥积极效果的重要因素。此外,互联网提供的CBT是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创新领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当然,尽管目前针对SAD有着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治疗难治性SAD仍然是临床中的一项重要难题,需要更多的研究工作去进一步完善。

  • 标签: 社交焦虑症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析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交焦虑障碍(SAD)患者的认知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交苦恼和回避量表(SAD)、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为32例SAD患者(研究组)和正常对照(NC)组实施评估。结果:评估结果为,研究组病患父母的教养方式中的理解因子及情感温暖分较对照组低(P<0.05),而拒绝、惩罚、过度保护因子分值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其SAD患者的FNE分值和SAD分值表现为正比关联,而FNE分值和EMBU中的各个因子分值明显相关。

  • 标签: 社交焦虑障碍 认知特征 父母教养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的面孔与非面孔加工以及不同情绪效价下面孔加工的相关激活脑区。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了PubMed、Medline、Sciencedirect、CNKI等数据库,得到符合要求的31项经同行评议的SAD患者情绪面孔研究,其中SAD患者面孔与非面孔加工元分析纳入13篇文献,包含被试481人、161个激活点。SAD患者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加工元分析纳入18篇文献,包含被试586人、331个激活点。基于Talairach空间下采用簇水平整体错误(Cluster-level family-wise error,FWE,P<0.05)方法分析。结果SAD患者的面孔加工激活了左侧杏仁核(x=-18,y=-8,z=-12),右侧杏仁核(x=26,y =0,z=-20),内嗅皮层(Brodmann脑区28,x=16,y=-8,z=-10)和内侧前额叶皮质(Brodmann脑区10,x=2,y=44,z=-8)。并且,SAD患者在处理负性面孔时左侧杏仁核(x=-26,y=0,z=-16),右侧杏仁核(x=26,y=0,z=-12),左内侧苍白球(x=-20,y=-10,z=-6)和右内侧苍白球(x=20,y=-10,z=-6)有强烈激活,其中恐惧面孔激活双侧杏仁核(左:x=-28,y=0,z=-16,右:x=28,y=-2,z=-12)、愤怒面孔激活内侧苍白球(x=20,y=-8,z=-6)。结论SAD患者的面孔加工存在特定神经机制,双侧杏仁核、内嗅皮层和内侧前额叶皮质是面孔加工的关键脑区,杏仁核和内侧苍白球是负性情绪面孔加工的重要神经区域。

  • 标签: 社交焦虑障碍 面孔加工 情绪面孔 功能磁共振 激活似然估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PBD)患者社交回避及苦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三门峡市康复医院接受治疗的PBD住院患者109例,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父母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评估其社交回避、苦恼状态以及家庭教养方式。根据SAD得分将其分为两组,85例患者SAD≥8分计为观察组,其余24例SAD<8分患者计为对照组。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EMBU情况,探究其相关性。结果109例PBD患者的SAD得分为(13.96±4.06)分,普遍高于中国健康人SAD总分常模分数(8.03±4.64)分,P<0.05。观察组男性患者、居住农村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以及母亲/父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专及以上的PBD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EMBU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以及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偏爱被试"评分较高(P<0.05),父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EMBU中父亲"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得分以及母亲"偏爱被试"得分较高是PBD患者SAD≥8分的危险因素(P<0.05),父母亲教育程度较高是其保护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BD患者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得分、母亲偏爱被试态度得分与患者的EMBU呈正相关(P<0.05)。结论PBD患者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状态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以及母亲偏爱被试对患者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状态影响最大。

  • 标签: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 社交回避及苦恼 家庭教养方式 相关性
  • 简介:我在高校及其一些中学咨询时,常有很同学问:“不知道如何与陌生人相处”、“很想和别人交往但不知道如何交往”、“对自不满意,在公共场合放不开”……

  • 标签: 社交问题 青少年 公共场合 交往
  • 简介:背景早知道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心理困惑。常见的症状有:赤面恐惧、视线恐惧、表情恐惧、异性恐惧、口吃恐惧。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

  • 标签: 社交恐惧症 社交焦虑症 心理困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情识别能力不同的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对于基本表情识别的眼动注视特征及其与社交损伤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中山大学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发育研究中心2019年7—12月招募的42例6~9岁高功能ASD患儿,同时选取23名同年龄段的正常发育儿童。根据表情命名任务中的表现将高功能ASD患儿分为ASD-1组(能够正确命名高兴、恐惧表情)和ASD-2组(能正确命名高兴、不能命名恐惧表情)。所有正常发育儿童均能够正确命名高兴、恐惧表情。使用红外眼动记录仪记录3组儿童在自由浏览表情任务中的眼动轨迹。采用社交反应量表评估ASD患儿社交损伤情况,并以总分75分为界值分为社交损伤轻度或重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组对情绪面孔的眼动注视特征,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ASD患儿眼动特征与社交损伤的关系。结果ASD-1组患儿25例,其中男20例,年龄(7.9±1.0)岁;ASD-2组患儿17例,其中男14例,年龄(7.2±1.2)岁;正常发育儿童组23名,其中男12名,年龄(7.7±1.3)岁;3组儿童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05、χ²=10.08,P=0.14、0.07)。高兴表情下,正常发育儿童组、ASD-1组、ASD-2组眼部总注视时间比例(FD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7±0.20、0.35±0.20、0.47±0.24,F=3.97,P=0.02)。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在控制表情、性别、年龄、总智商等混杂因素后,发现ASD患儿眼部FDP与其社交损伤程度负相关(OR= 0.15,95%CI:0.06~0.35,P<0.01)。结论高功能ASD患儿眼部注视时长越长,社交损伤程度越轻,其中,表情识别能力缺陷的高功能ASD患儿,需要用较长时间注视眼部以达到正确识别高兴表情的目的。

  • 标签: 孤独性障碍 面部表情 社会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青少年的社交能力特征及其与核心症状、情绪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门诊就诊的6~13岁ADHD患儿59名作为ADHD组,同时社区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62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社会反应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SRS)、SNAP-Ⅳ评定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评估两组被试的社交能力、核心症状及情绪和行为问题。使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非参数检验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社交能力、情绪和问题行为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ADHD组社交能力与其核心症状、情绪和问题行为等之间的关联,使用广义线性回归分析ADHD组性别、年龄、智商、核心症状、情绪和问题行为对社交能力的影响。结果ADHD组患儿SRS总分[65(42,83)分]及社交知觉[10(8,13)分]、社交认知[13(9,19)分]、社交沟通[19(11,29)分]、孤独症样行为[9(5,14)分]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TD组[38(27.5,59.5)分,7(4,12.5)分,8(6,15)分,12(6.5,20)分,4(2,11)分](Z=-2.97,-2.75,-2.41,-3.01,-2.64,均P<0.05)。ADHD组患儿SDQ困难总分及影响因子、情绪、多动、品行、同伴交往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TD组(Z=-5.80,-6.89,-2.82,-8.59,-2.52,-3.81,均P<0.05)。ADHD组患儿SRS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与SNAP-Ⅳ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r=0.33~0.71,均P<0.05)。SRS总分、社交沟通量表得分与SDQ困难总分、影响因子、情绪、多动、品行、同伴交往分量表得分(r=0.29~0.65,均P<0.05),社交知觉与困难总分、多动、同伴交往分量表得分(r=0.56,0.32,0.45,均P<0.05),社交认知、孤独症样行为分量表得分与困难总分、影响因子、情绪、同伴交往分量表得分(r=0.27~0.55,均P<0.05),社交动机分量表得分与困难总分、情绪、多动、品行、同伴交往分量表得分(r=0.29~0.55,均P<0.05)均呈正相关;SRS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与亲社会行为分量表得分(r=-0.63~-0.49,均P<0.05)均呈负相关。SRS总分受到性别、年龄、对立违抗、情绪、多动、同伴交往(B=0.05~0.23,均P<0.05)正向影响,亲社会行为分量表(B=-0.07,P<0.05)负向影响。结论ADHD儿童常常存在明显的社交能力缺陷,与核心症状、情绪和问题行为均有明确相关,危险因素为对立违抗、情绪、同伴关系,保护因素为亲社会行为。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儿童 青少年 社交能力 核心症状 情绪和行为问题
  • 简介:为什么有些人总交不上朋友?或是交了朋友没多久,朋支就离他而去?究其原因,是这种人心理状态不佳,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而这种心理状态,实际上是社交中的病态心理,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标签: 病态心理 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 逆反心理
  • 简介:摘要社交焦虑指的是个体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或处于被他人观察或评估的社交情境中表现出持续的恐惧。解释偏差是个体以更消极或更有威胁性的方式对社交刺激进行错误解释的倾向性。社交焦虑者具有两种解释偏差,第一,社交焦虑患者会以负性的方式解释积极或者模糊的社会事件;第二,社交焦虑患者以一种灾难性的方式来解释轻微负性的社交情境。文章介绍了这两种解释偏差,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 标签: 社交焦虑 解释偏差 负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