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探讨医院感染高危因素,为制定进一步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调查我院医院感染现患率。结果调查住院患者612例,发生医院感染13例,医院感染现患率2.1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46.16%,其次是上呼吸道感染占38.46%,泌尿道及其他感染各占7.69%;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为22.6%;抗生素使用率为29.4%。结论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抗生素使用率较理想,心内科、ICU、脑外科、神经内科是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应继续加强对临床医生抗生素应用教育,严格掌握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临床医护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给予高危人群保护性隔离。

  • 标签: 医院感染 横断面调查 现患率 抗生素 消毒隔离
  • 简介:摘要基于变量调查(或测量)的共时性、统计学关联及幸存者偏倚等原因,横断面研究被认为不能进行因果推断,这是当前的"共识"。本文基于因果思维,借助因果图,首先明确定义真实截面和测量截面,并识别截面概念仅存在于理论的特性。实际横断面研究中,测量变量的共时性并不存在,而是无一例外地表现为非共时性时序,其实质上相当于测量变量间互为独立性假设,或不存在有差别错分偏倚。类似于累积病例对照研究和历史性队列研究,横断面研究均为暴露和结局已存在或发生后进行的测量,这种测量相当于对变量值的历史重建或"考古"。这类研究进行因果推断的共性前提条件之一是,测量变量与其历史变量间必须存在着因果律。测量变量均为真实变量的替代者,测量变量间的时序在因果推断上并不重要。应加强对横断面研究分析性角色的认识。

  • 标签: 因果思维 截面 测量时序 因果推断 流行病学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实际发生率、抗菌药物使用的状况,微生物送检情况、重要病原体的检出以及耐药情况。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我院2011年5月19日0点至24点期间医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应查1210人,实查1210人,实查率100%。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88%,感染例次率4.96%,感染部位由高到低依次是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8.84%,治疗用抗菌药物的病原学送检率为38.5%。结论现患率调查可真实、全面反映我院医院感染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今后制定、落实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医院感染横断面现患率抗菌药物
  • 简介:断面调查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描述所研究疾病以及相关因素在目标人群中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和病因学假设。横断面调查研究应该完整、详尽地报告与研究结果、偏倚、适用性等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否则会妨碍对研究内部和外部有效性的评价和合理解释。本文介绍了国际推荐使用的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报告指南:STROBE(StrengtheningtheReportingofObservationalStudiesinEpidemiology)的制定过程、清单内容以及解读。

  • 标签: 横断面调查 论文报告规范 STROBE 清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院静脉输液现状进行横断面调研,为制定提高静脉治疗水平的护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医院2016年1月25日、6月21日临床各科静脉输液现状做横断面调查,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6年1月25日医院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输液滴速与医嘱不符、导管堵管率、敷贴固定不规范等发生率与2016年6月21日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调查日规定时段医院静脉治疗输液工具选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静脉治疗技术操作流程持续修订完善与规范培训是提高护理输液质量的关键,将三级质控检查与考核落实到位是输液安全的保证。

  • 标签: 静脉输液 横断面调查 护理 安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0月14日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调查当日住院患者293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75%,例次现患率4.10%。下呼吸道感染是我院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抗菌药物使用率49.49%,一联用药71.03%,二联28.28%。结论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能够为有效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病原学送检率,减少预防用药,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医院感染 横断面调查 现患率 safety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医院静脉输液治疗现状进行横断面调研,为制订提高静脉治疗水平的护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省护理学会静疗专委会组织制订的静脉治疗横断面调研表,对我院34个临床科室46个病区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横断面调研。结果 当日调查663人,其中正在输液治疗498人,使用输液钢针输液94人、浅静脉留置针294人、CVC79人、PICC29人、输液港2人。前臂和手背是外周静脉穿刺的主要部位选择;颈内和锁骨下静脉是中心静脉置管穿刺的主要部位选择。404例静脉导管中,268例无导管固定与维护操作不当;293例无敷料固定与维护操作不当。结论 输液工具的合理选择还应继续加强,护士“钢针零容忍”的意识还有待提高;34个临床科室未全部开展PICC置管技术;CVC部分患者导管的选择与实际输液治疗需求不相符;避免或减少关节部位穿刺的情况;需继续加强静脉留置导管的日常维护。

  • 标签: 静脉治疗 横断面调查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床边调查和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共调查住院患者1111人,医院感染现患率为6.13%,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等。结论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的结果准确的反映了医院感染情况,根据医院的薄弱环节更好的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 标签: 医院感染 横断面调查 现患率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我院静脉输液治疗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以了解我院当前静脉治疗情况,为持续改进静脉输液治疗质量、规范静脉输液治疗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岳池县人民医院静脉治疗横断面调研表》对我院23个临床护理单元床号为单号的患者进行抽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静脉治疗工具的选择和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情况。结果 调查当日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481例,采用不同静脉输液工具,其中一次性钢针83例、外周静脉留置针383例、PICC13例、CVC2例;选择不同静脉输液穿刺部位,其中上肢静脉399例、下肢静脉14例、关节部位30例、小儿头皮静脉17例、其他部位2例。结论 一次性钢针使用情况与钢针零容忍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心静脉导管等普及太慢,应用范围较窄;关节部位穿刺所占比例较高,易造成脱管、外渗/渗出等静脉输液并发症。因此正确合理选择静脉输液工具及穿刺部位还有待通过培训等方式进行提高。

  • 标签: 静脉输液 工具 穿刺部位 横断面调查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床旁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年8月21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当日住院患者2216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83%,例次现患率5.14%;下呼吸道(63.16%)为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71%,预防、治疗用药的比率分别为32.27%、61.71%。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596例,病原菌培养送检率为56.21%(335例),病原菌检出率为15.52%(52例)。检出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结论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呼吸道感染为医院感染主要感染部位,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管理仍是今后医院感染工作的重点。

  • 标签: 医院感染 横断面调查 现患率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我院住院病人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了解抗菌药物使用的状况,了解标本送检情况,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行本次调查。方法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11年11月4日我院住院病人的医院感染现患率。结果调查住院患者757例,现患率2.8%,医院感染居前三位的科室是血液内科、肿瘤科和神经内科。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皮肤软组织、表浅切口和胃肠道。检出12株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6.6%,其中治疗用药占40.1%;医院感染病例标本送检率57.1%。结论横断面调查可行性强,结果准确;通过调查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还需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用药前标本送检。

  • 标签: 医院感染 横断面调查 现患率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本地区衰弱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干预治疗衰弱提供途径和靶点。方法横断面调查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市隆福医院老年科≥60岁住院患者218例。根据衰弱状态将患者分为衰弱组和非衰弱组,比较两组患者老年综合征情况。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校正t检验及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向后逐步法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或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18例患者年龄(73.3±7.5)岁,其中男性92例,女性126例。根据衰弱状态将患者分为衰弱组58例和非衰弱组160例,衰弱发生率26.6%(58/218)。年龄≥75岁衰弱占45.3%(43/95)。与非衰弱患者比较,衰弱组患者年龄大,且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躯体活动功能受限、跌倒史、便失禁、尿失禁、营养不良、视听口腔疾病、实体肿瘤、贫血、痴呆、抑郁和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的比例显著增加,但其血清白蛋白、步速、握力、体质量指数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混杂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营养不良(OR=20.103,95%CI5.467~73.930,P<0.001)和躯体活动功能受限(躯体功能很差OR=98.149,95%CI19.400~496.557,P<0.001,躯体功能中等差OR=11.974,95%CI2.525~56.775,P=0.002)是衰弱的危险因素。优势握力是衰弱的保护因素(OR=0.903,95%CI0.831~0.981,P=0.016)。结论躯体活动功能受限和营养不良是衰弱的危险因素,改善平衡障碍、步速和5次起坐测试可能是衰弱康复治疗的途径。

  • 标签: 老年人 衰弱 营养不良 躯体活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论述中药断面特征观察法在中药鉴定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方法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工作体会,从断面特征观察法在根类、根茎类、茎木类、皮类、果实种子类中药饮片中的应用进行讨论。结论断面特征观察法是中药工作者长期以来经验的积累总结,方法简便易行、迅速有效,是常用的鉴别方法之一。

  • 标签: 中药 断面特征 中药鉴定
  • 简介:目的通过与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对比,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简称心脑合病)的危险因素,为心脑合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心脑合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资料,运用SPSS17.0软件对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心脑合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冠心病心绞痛100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963例和心脑合病患者982例。三种疾病在患者年龄(P=0.0000)、性别(P〈0.0001)、静息生活方式(P=0.0000)、体重指数(BMI)(P=0.0000)、糖尿病(P=0.0019)、高血压(P〈0.000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P〈0.0001)、吸烟(P〈0.0001)、饮酒(P〈0.0001)以及合并三种以上危险因素(P=0.0000)等方面,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1.690,95%CI(1.420,2.012)]、高血压[OR=1.558,95%CI(1.312,1.850)]、BMI异常[OR=1.356,95%CI(1.158,1.587)]及静息生活方式[OR=1.319,95%CI(1.107,1.572)]是心脑合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高血压、BMI异常和有静息生活方式的人易患心脑合病,应加强干预。

  • 标签: 心脑合病 冠心病心绞痛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横断面调查
  • 简介:摘要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主要是对人体器官或者尸体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进行阐述,该学科属于影像学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本研究主要阐述的是如何改进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教学,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进而提高整个学习效果。

  • 标签: 人体断面 影像解剖学 教学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波处理肝癌切除断面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和术后肿瘤复发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86例肝癌行肝切除肿瘤切缘<1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在肝切除创面常规处理后加用微波烧灼(微波组),另44例肝切除断面仅常规处理(常规组)。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术中术后各相关指标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四格表χ2检验;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输红细胞的量,肿瘤是否有包膜,侵犯血管的情况,手术方式,术后肝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微波组与常规组患者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0%、61.4%、23.9%和86.1%、45.9%、19.2% (χ2=1.27, P=0.26);微波组与常规组患者1、3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4%、35.6%、18.5%和50.4%、22.4%、7.6% (χ2=5.13, P=0.02);微波组与常规组术后6个月、1年和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6.2%、28.1%、56.2和11.4%、34.6%、83.3% (χ2=4.14, P=0.04)。结论肝癌术中应用微波处理<1 cm的肿瘤切缘不影响术后肝功能恢复,可以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及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等方面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微波 消融技术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