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正>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洛阳历史悠久,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古代的伊、洛河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草丰茂,森林密布,鸟兽繁多。洛阳森林多见于古籍描述。《诗·商颂·殷武》载:“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山海经·北海经》载:“熊耳之山,山上多漆”;《博物志》载:“伏牛山一带,松柏桐梓皆多”。解放以后,在市区、市郊考古发现了象牙

  • 标签: 森林资源 洛阳 人类文明 伏牛山 熊耳山 河洛文化
  • 简介:梓和楸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曾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古代二者指同一种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不同的树。文章通过考察古代典籍发现,在得名上梓源于“子”,楸得名于“秋”,古人以是否有子来区分梓和楸;在栽培方法上梓树采用播种育苗,楸树采用插根育苗;在用途上两树虽有某些相同之处,但区别也很明显;在文化意蕴上二者各有特色。由此文章认为古代梓树和楸树是两种不同的树。

  • 标签: 梓树 楸树 考辨
  • 简介:作为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州古代寺庙园林在其造园思想、设计特点等方面均有独特的韵味。作者在对福州佛教发展历史的总结和对现存的寺庙走访调查以及查阅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福州古代寺庙园林的分布位置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并初步总结福州古代寺庙园林在时间上的发展历程与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 标签: 寺庙园林 闽越文化 福州
  • 简介:中国古代文明是农耕文明,农耕之本是水,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众多灌溉工具以满足农田对水的需求。古老的灌溉工具、灌溉机械无一不折射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人造物的设计思想

  • 标签: 古代 灌溉工具 灌溉机械
  • 简介:中国古代已经认识到林木对国计民生及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因此十分重视护林和造林.一些封建朝廷出台法规政令保护林木,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并成立管理机构以保证政令的执行.民间也制定乡规保护林木.古代除了大力提倡经济林木的种植,用以改善百姓的生计外,也大力提倡种植行道林、护堤林及山地育林,用以固护道路、堤岸,改善环境.

  • 标签: 中国古代 护林 造林
  • 简介:避讳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郡县地名也必须避讳。郡县地名避讳按对象可以分为敬讳、忌讳和憎讳三大类,这三种类型又可以细分。郡县地名避讳一般采用更读、标“讳”、改称、代字、省阙和变体六种方法。

  • 标签: 文化 避讳 郡县地名
  • 简介:柳,是中国古代认识较早的一类树,因其具有独特个性,在农业、园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柳不但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在漫长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柳文化”。该文对我国历史上关于柳树的利用和博物学知识积累进行了研究,这对我们全方位理解古代生物学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植物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栽培 柳文化
  • 简介:福建自宋代以后人口大增,山地大量开发,导致局部水土流失。而民众多是中原警民要事,之拿蔓视居住环境风水。他们为保护生态环境,制定一些乡规民约,由官方发布,以碑刻的形式告示群众,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对当地的水土保持起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古代碑刻 水土保持 乡规民约
  • 简介:我国历朝历代不仅设置有功能职责大致相近的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拥有大量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令、诏书、禁令等,还开展了很多生态环境建设活动,并且在对官吏政绩的考核方面,也蕴含了不少保护及治理生态环境的萌芽思想和具体措施。因此在本土环境下吸收借鉴古代生态环境保护、美化绿化城市、治理环境,以及相关的官吏考绩工作中的精髓部分,引导现代官员自发自觉地进行环境与生态建设,倡导树立一种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生态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对于现阶段和未来时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化研究都具有坚实基础和深远意义。

  • 标签: 生态环境保护机构 城市绿化 官吏考核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
  • 简介:纵观我国文学历史,观赏草作为植物意象历史悠久,被历朝历代文人雅士吟诵,文章在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品味观赏草的文化内涵出发,通过查阅文献及访谈的方法对我国古代的观赏草文化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在时间维度上探索文学作品中的观赏草,使其发展历史更加清晰,其次,通过阐述观赏草丰富的物质文化总结观赏草在我国古代人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作用,最后,就观赏草的精神文化做出总结,并列举出文人常用的寄托情感的观赏草种类或配置方式,回顾及总结这些有关观赏草的文学作品,不仅为发扬观赏草的文化内涵、弘扬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还为观赏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寄托情感的植物配置方式提供借鉴意义。

  • 标签: 观赏草 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
  • 简介:要了解"高丽参"一词的由来,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由于缺乏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许多人把属于中国古代的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高句骊(高句丽)、高丽,错误地认为和现代朝鲜半岛生活的民族有关系。实际上,古今这两个民族完全不同。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公元前37年,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北夫馀王子邹牟(音译朱蒙)因与部族不和,逃离北夫馀到卒本川,

  • 标签: 王氏高丽 高句丽县 辽东参 朝鲜半岛
  • 简介:“环境悬崖”是指伴随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凶险境况和继续下行的悲惨境遇,表征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程度,反映出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性,如临环境深渊.面对“环境悬崖”,除了发出“生态启蒙”的思想呐喊,应积极寻求化解之策,诸多学者竭力从西方寻找化解之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但蕴含着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有用来指导人类克服当代“环境悬崖”的思想机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其内在的精神和自己独特的体系,其价值理念以天人合一为诉求,并有系列的制度设计与之相匹配,其中的“天道”与“人道”、万物平等、“道”与“技”和“圣王之制”等思想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中国生态思想,体现出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1)将“天道”与“人道”贯通于一体,充分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2)主张人与天地万物是平等的,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整个宇宙系统的生命,这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具有超越历史的普遍适用性和恒久价值;(3)把技术放在理论和道德的原则驾驭之下,认为理论高于技术,主张“好于道”则“进于技”,把技术置于原则驾驭之下;(4)通过“圣王之制”来保护生态作物的生长,用法律来调节自然资源再生能力与人类向自然攫取的矛盾.“圣王之制”是“古之训”“思之理”“机之制”,体现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运用,也体现出当时社会自上而下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这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影响到了生活实践,形成“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的伦理道德,也体现了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天赋人责”的自觉秉持和担当.

  • 标签: 生态悬崖 天道与人道 道与技 圣王之制 思想机理
  • 简介:80年代,我国沿海战略的实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跨入关键的90年代,一个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潮正以更大规模,更高的开放度、更新的思维,把我国的经济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全国经济的发展,对黔江地区来说既是宝贵的历史性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据国务院开发办统计,近几年,贫困地区的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与富裕地区的收入相比,每年却正以6.3%的速度在扩大差距、

  • 标签: 加快改革步伐 经济发展 盆地意识 解放思想 生产力标准 特殊优惠政策
  • 简介: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清代学者颜元生平,以颜元的实学思想为主线,详细探讨其劳动思想形成与内容,指出其劳动思想具有育人、练智、达才、德育、体育等教育功能,对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颜元 实学思想 劳动思想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