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宋元时期文道关系演变,与理学地位升降密切相关。北宋理学初兴,理学家将“道”抬升至宇宙本体高度,打破了“文”“道”之间原有的平衡,文道关系从唐代“文以贯道”转变为宋初“文以害道”。南宋时期,理学思想体系日臻完善,朱熹、真德秀等人均试图将“文”融入“道”发展轨迹中,缓和北宋以来“文道”之间水火不容对立状态。入元后,理学家通过对文道关系反思,使思辨哲学与情感创作合理结合。加之政治风向变动,理学成为文人进身之阶,最终形成文道融会新局面。理学与宋元时期文道关系之间互动,揭示出中国古代新思想发生、发展新路径。

  • 标签: 理学 宋元时期 文道关系
  • 简介:从语义演化、内在逻辑及现实历史演进三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精髓在于“正人”“治民”。秦汉之后大一统之政乃是中国特有“政治”发展演变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概念本身就蕴涵着这一发展趋向。儒家政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主导原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顺应传统“正人”之“政”发展趋势,并以更大综合性,为之提供更充分理论论证,且使之在实践上得以更有效地贯彻和深化。

  • 标签: “政治” “正人”之政 以“攵”而“正” “大一统”之政 儒家政道
  • 简介:诉诸直观自身艺术所传达是人在自然、历史和人类密码中所解读东西。在人于密码中解读超越存在并基于完美性而使纯然沉思得以持存之处,便出现了作为介质领域艺术。只有在形而上思考中,人才会通过反省意识洞察到艺术是对密码严肃解读,进而使人精神始终向其生存根源开放。正是在人能够触及生存根源之处,生存与天赋才终于合二为一而成其为天才。在艺术中,密码要么作为超验直观而达至其直观性,要么作为内在超越而在现实本身中变成可见,迄今为止,那些最伟大艺术家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述两种可能性结合起来。在艺术这个大家庭中,由于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诗等门类表现密码方式各不相同,艺术便呈现出多种多样面相来。

  • 标签: 艺术 密码 生存 超越存在
  • 简介:陈天林、刘培卿在《理论视野》2017年第9期撰文认为,处于中国历史变革时期毛泽东是伟大马克思主义者,是风云纵横政治家、文学家。毛泽东文章写作横跨近半个世纪,其语言融人了隽永史诗之气概、灵秀哲理之火花,在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斗争峥嵘岁月,成为人民情感寄托和精神慰藉,亦为文章写作树立了语言艺术光辉典范。

  • 标签: 语言艺术 文章写作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人民 变革时期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经历了民主革命时期创立与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申与曲折、改革开放以来恢复与改进、新时代纪律建设最新部署四个阶段。通过梳理党章中纪律建设内容演变,可以得出四点结论:一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纪律建设,尽管其间经历了曲折,但总体上不断深化对纪律重要性认识,是纪律严明无产阶级政党。二是对执纪主体认识逐步拓展,实现了执纪主体全覆盖,明确了党委、纪委、党组以及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在执行纪律方面各自责任。三是党的纪律内容逐步清晰和明确,形成了“六大纪律”。四是对纪律客体认识也在逐渐深化,从强调党员要遵守纪律到强调党员、党干部、党组织都要遵守党的纪律,尤其是强调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监督。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纪律建设 中国共产党章程
  • 简介:语言获得会对空间认知产生深刻影响。关于语言与空间认知,近些年来,不仅有大量相关研究发现语言能力跟空间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还出现了实验研究,来试图直接揭示语言对空间关系表征影响。研究发现,在一系列涉及不同空间关系任务中,相较于非语言线索,语言线索提示效果明显更好。在此基础上,从语言编码特点和加工过程等方面进一步分析语言作用机制,发现在空间表征中语言主要起到了选择和整合作用,语言作用过程是即时性。建议未来研究在空间任务和语言表述形式上有更多变式,从而更全面地来揭示语言作用。

  • 标签: 空间关系表征 语言编码 选择与整合 语言相对论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阿富汗当作睦邻外交重要对象,从而使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在特定时代背景和地缘环境下,中阿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两国自身因素、美苏大国因素和印巴邻国因素影响。中阿关系演变历程蕴含着丰富历史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阿关系 睦邻外交 历史经验
  • 简介:研究安排了交流任务和个人迁移任务,创设了三种交流语境,比较不同语境下交流学习双方语言准确性。结果显示:(1)三种语境中仅语言交流时语言准确性水平最高,交流语境中对象可视性阻碍了语言准确性提高速率,表情可视性降低了语言准确性水平;交流语言相似性水平高被试,语言准确性水平提高效率和效果均高于低一方;(2)交流任务中仅语言交流时语言准确性最高,个人任务中对象可视语境下准确性最低;和交流任务相比,高相似被试个人任务中准确性更高。表明:语言认知不完全代表交流认知,对象可视性阻碍语言认知和交流认知水平,表情可视性辅助语言共同提高交流认知水平。

  • 标签: 语境 交流 学习 语言
  • 简介:中国当代绘画打破了传统绘画基本规律,在绘画色彩方面大胆创新,寻找色彩时代精神。通过重构与再生创新色彩元素,对中西方色彩、古今色彩重构以追求作品新形式。科学技术发展与色彩光学相结合,使得色彩表现更加多元化。绘画形式多元化,造就了色彩表现自由性与独特性。突显绘画原创风格,使中国当代绘画在色彩语言表达上更能真实地反映现代生活,更具时代性和创新性。

  • 标签: 当代绘画 色彩 语言 运用与表达
  • 简介:盛福刚(以下简称盛):渡边先生,您生于1950年,能否结合您个人成长经历谈一下被马克思主义吸引契机?渡边雅男(以下简称渡边):说起来,小时候我醒悟很早,12岁时就买了由岩波文库出版、向坂逸郎翻译《资本论》第一分册.作为一个12岁孩子,购入后曾几度尝试读解,但开篇内容就没能读懂,只能无奈放弃.人生第一次体会到原来世上还有读不懂书.15岁升入高中时,作为给自己一份奖励,重新购入了《资本论》.

  • 标签:
  • 简介:戴冕(以下简称“戴”):《语言与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是您最近出版比较有代表性学术作品.我注意到您之前著作中谈“是”与“真”比较多,这两个主题贯穿了您关于亚里士多德和弗雷格研究,您甚至还直接以“是与真”为名出版过专著.为什么您这次不再专注于这两个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核心概念,转而开始谈“事实”“世界”这样东西?

  • 标签: “世界” 逻辑学 清华大学 语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授
  • 简介:通过分析古代经典文本语言基本构成要素——词、句、章节,研究中国传统认知途径与方式,探讨传统认知与传统文化之间紧密关联,是文化研究重要角度和方法。《管子》之《幼官》与《幼官图》文本语言要素研究发现,先秦认知具有三方面特性:自然特性、感悟特性、整体特性。这些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民生传统、审美传统、中庸传统密切关联,二者在历史发展中互相影响与强化,逐渐鲜明而稳定。

  • 标签: 《管子》 语言认知 传统认知 传统文化
  • 简介:海德格尔著作中神深奥晦涩。透过对他思想整体方向把握,我们发现,在海德格尔这里,最后神是救渡人出离"存在离弃状态"之困境神,但他不是基督教上帝,上帝反倒是走向无神虚无主义起源。海德格尔敏锐地看到,近代以来人作为主体并未因脱离上帝而变得自由,反而精神贫困,无能于思考,无能于真理,人无根地生存。与此相对,海德格尔神召唤人出离困境从而踏上返乡之途。这种神有自己"面目"和出场方式,但他不是不缺乏任何存在最高存在者,甚至也不是存在自身。神不是神化的人,但人却从神获取尺度,成为"半神",在"家乡"中人共神同在。这种神是人确立自己本质必经之途和最短而最陡峭路径。这种非神学神打开了思考神性和人性另一条路。

  • 标签: 人的本质 存在历史 居有
  • 简介:一个有趣故事有位年轻“当兵”生病住院了,某天,他看见一位漂亮护士从病床前经过,怦然心动……千方百计打听到这位护士名字后,他暗下决心:明天一定要主动跟她搭话!

  • 标签: 英雄 朋友 护士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与城市适应关系,并探讨心理韧性在其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采用城市适应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市3所小学三到六年级665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1)女生、低年级、父母教育水平高、公立学校、未转学流动儿童能更好地城市适应;(2)亲子依恋、城市适应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两两相关;(3)亲子依恋中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对城市适应均有直接预测效应。亲子依恋中自我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父母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可以共同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心理韧性在其中均起到显著部分中介作用。总的来说,亲子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城市适应,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城市适应。

  • 标签: 流动儿童 亲子依恋 城市适应 心理韧性
  • 简介:宗白华《美学散步》,共三大部分,二十二篇文章,无一不洋溢着诗性智慧。该书立足于中国古代不同艺术领域,对其进行了不同维度梳理;在简要介绍西方艺术论同时,采用中西例子兼用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艺术“通境”;并且该书采用诗史互证、文史互通论证方法,在阐发作者自身理念同时,随手拈来浩瀚古典文艺理论、哲学思想、历史史宴和诗词篇章作为例证;该书还以建立充满文艺美学理想人格为精神导向,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美学内核。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以《诗经》《周易》和《华严经》为代表中国古典生命哲学和近代西方柏格森生命哲学是其艺术意境诞生思想基础。作者在其形散而神不散论述中,体现了其对艺术意境之美的完整建构。

  • 标签: 宗白华 《美学散步》 艺术意境 建构 生命哲学
  • 简介:孟子仁义观源自孔子,受曾子和子思学派启发,因而对孔子之道做出了相应发展和推进.孟子之仁义观把仁、义组合为仁义,实现仁礼、仁智到仁义转变.仁、义到仁义组合弥补仁义分割而各自膨胀流弊;仁礼到仁义和仁智到仁义转变,为解决礼制丧乱殆尽而权谋术智大兴时代问题指明了方向.另外,孟子把孔子畏天知命天命观发展为以仁义立命天命观,主张人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能够主宰领域即属于人性东西(比如仁义),而不是去追求那些不属于人性东西(比如富贵名利),从而化解人们在现实中不得志时烦恼.

  • 标签: 孟子 仁义观 孔子之道 发展
  • 简介:《鬼谷子》作为先秦纵横家唯一一部子书,许多教育思想在其中鲜活地存在。研究《鬼谷子》教育思想和他对“生命自觉”重视,这既是服务教育学研究中国性需要,也有益于在教育实践中“育生命自觉”之人。其育“生命自觉”之“圣人”教育目标、育“生命自觉”教育内容、育“生命自觉”教育方式,对理解“教育关系”中生命自觉、《鬼谷子》教育思想核心:生命自觉价值取向、教育要满足个体生命自觉正当需求具有重要启示。

  • 标签: 鬼谷子 教育 生命自觉
  • 简介:传统观点认为,作为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对技术是持否定态度,实则不然,庄子多次肯定了技术重要价值和作用,只不过,庄子对技术局限性也有着深刻认知,因而容易给我们造成其忽视技术印象。

  • 标签: 技术观 庄子 当代 传统观点 否定态度 代表人物
  • 简介:那天教儿子读诗,当读到南宋诗人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儿子好奇地问,村子里怎么这样安静,人都去哪儿了?我听了哑然失笑。儿子年幼,自小在城市生活,他还不知道,从古至今,“宁静”一直是乡村底色。无论什么时候,村庄也不会像城里一样,川流不息,熙攘喧哗。

  • 标签: 村庄 宁静 城市生活 儿子 范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