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题记:我于80年代初,经四川大学哲学系张儒义先生引荐,得以向卿希泰先生请教。1985年,我考入宗教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蒙卿先生不弃,忝列门墙。1991年,又考取卿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所任教,得先生提点、教益良多。先生著述丰赡,而《中国道教思想》乃其研治道教文化的成名作。在我本科、

  • 标签: 道教思想 卿希泰 《太平经》 宗教学研究 成玄英 道教学者
  • 简介:西方美育思想的写作有四个重要问题需要统一认识。首先要对“美育”概念形成一个共识,以此作为编写美育思想的贯穿思路;其次,要避免用“美学史”或者“美学思想”的模式来编写“美育思想”;第三,要区分美育思想与美育实践史,以思想为主线,实现美育思想和实践史的有机结合;最后,对西方美育思想在矛盾、曲折中发展的进程要进行辩证的、动态的把握。

  • 标签: 美育 思想史 写作模式
  • 简介:一该书是中村未来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新出土文献研究——以上博楚简清华简银雀山汉简为例》(日本大阪大学,2012年,指导老师:汤浅邦弘教授)的修订本,在“大阪大学教员出版支持制度”资助下,2015年11月30日由大阪大学出版会发行。正文233页(含序论)、附录90页。原著为日本语,尚无中译本出版。

  • 标签: 日本大阪大学 思想史 评介 简牍 秦汉 战国
  • 简介:1967年斯蒂芬逊提出了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试图从人类游戏视角对大众传播现象进行解释。这一理论深受哲学革命和物理学革命的影响,同时继承了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思想传统。在互联网传播时代,这一理论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 标签: 斯蒂芬逊 传播游戏理论 哲学革命 物理学革命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 简介:文学与思想的跨学科研究,虽然是近年来才更有意识加以倡导的研究取向,但事实上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轫之初就已竹诸实践。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等乃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新时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本文从文学与思想研究的问题意识出发,试图强调下列几方面的问题。其一,将文学与思想、心态和精神的历史联系起来,不是一种机械的拼合与杂糅,而应该是一种相互渗透和交融,从最高意义上说,是为了恢复文学研究的人文学品格;其二,文学与思想的连接,非但不是要简单地用文学和语言的材料证明思想的结论,而且恰恰是要激活“如何说”与“说什么”之间的有机关联:其三.文学是对真理问题和个体命运具体而直接的表达。因而它也为我们质疑那些约定俗成的“常识”与“定见”、那些一成不变的命题和所谓“普遍规律”提供了最大可能性,而这也正是比较文学之所以成为比较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 标签: 跨学科研究 思想史 文体 意义
  • 简介:才子文化带来了才子佳人文学在明清之际的盛行;而才子佳人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又构成了现实社会女性爱情、欲望意识萌动觉醒的教育启蒙材料,并随之产生了解决"情教"理想与社会现实矛盾问题的思考。青心才人编撰的《金云翘传》及附生于文本的"贯华堂评论",以"多情"之"苦"的自觉担当、对"名教之罪"的严厉批判,以及以"深情"补"缺陷"之天的期待,典型地反映了时代对才子文化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建构的努力,使之具有了构成"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之思想料的意义。

  • 标签: 《金云翘传》 “贯华堂评论” 才子佳人 “名教之罪” 思想史
  • 简介:中世纪德性思想研究在国内尚待深入发掘,江畅教授《西方德性思想》(古代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阐述。在源流研究上,本书将神学德性思想放在西方德性伦理的谱系中加以定位与延展,揭示了神学德性对古希腊德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西方个人德性与社会德性的积极影响;在结构体系上,本书从上帝的存在及上帝与人的关系、人的行为及目的、上帝的恩典与宗教状态、神学德性德目四个方面开启了西方神学德性思想的研究体系;在神学德性的内涵上,本书对神学德性德目——信、望、爱进行了深度阐释与辨析。

  • 标签: 西方 中世纪 德性思想
  • 简介:从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等先驱将西方美育思想输入中国知识界开始,美育便被赋予了“教育之事”的基本定位。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在美育实践领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西方美育思想的梳理、反思领域却建树不多,在学理维度更派生出美感教育、情育、审美教育、艺术教育乃至美学教育等不同范畴。美育范畴的枝蔓既是美育思想自身复杂性的呈现,同样也构成了美育思想必须面对的基本事实。廓清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的内在学理脉络,对西方美育思想的研究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 标签: 美育 陈之佛 美育思想史
  • 简介:康德的世界公民论继承了古典时期世界公民思想的基本理念,发展了其中的政治维度,将其由道德理想和哲学信念转换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目标,努力将"世界公民"这一空中悬浮物引入政治现实之中,集中表述了启蒙运动的政治理想,具有坚定的理性主义取向,洋溢着对人性和人类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为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开启了新的理论视域,为当代全球化语境中世界公民思想提供了基本论题,并为人们探讨现实政治的一些具体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框架。

  • 标签: 康德 世界公民 政治思想史
  • 简介:历史文化语义学应包含词语、观念和思想三重意蕴。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词语,在此层面上,中国传统训诂学的丰厚遗产可资借鉴。不过.历史文化语义学在词语的字面意义之外,尤其注重其蕴涵的社会思想内容,即其观念意义。在此层面上,社会语言学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学理资源。历史文化语义学不同于社会语言学的本质区别是,它不是一般地辨析社会变化与语言变化的相互关系,而是试图通过对若干关键词语的考析,厘清人们特定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并确定其在民族思想流变的时、空坐标系中的地位、意义和作用,从而将思想的研究提升到更加缜密、精细和圆融的水准。就词语、观念、思想三重意蕴表达的圆融通达而论.冯天瑜先生的《“封建”考论》堪称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的典型范本。

  • 标签: 历史文化语义学 词语 观念 思想史
  • 简介:王国维的路径,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资鉴的范式,既非“僵守国故”,也非“跃试新学”,而是有根基、有选择、有标准的“旧学新知”,这或许才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普适之途。

  • 标签: 思想史 兴替 文章 力量 语言 辞章
  • 简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其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及民族责任感教育、创新教育和国际教育。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以及网络资源,加强实践教学,以充分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标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 教育功能
  • 简介:稀缺性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从词源学的角度看,稀缺有一个向一般意义层面或普世内涵转变的过程,稀缺性假设并非一种“自然”公理,而是“人为”假设,这是对稀缺性假设追根溯源式考究的动力。早在古希腊时期,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阐述过人类社会的稀缺状态,但其内涵完全异于稀缺性假设,直至17、18世纪,霍布斯、洛克使用稀缺引出私有产权和雇佣劳动的合法性,休谟不仅在对稀缺定义的形式上与稀缺性假设极其相近,且同斯密一起论证了永无止境的需要及对其追逐的合法性,从而完成了直至现今资本主义的若干核心理念的合法性论证,稀缺性假设才得以基本形成。因此,稀缺性假设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的获得上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 标签: 稀缺性假设 资本主义 合法性
  • 简介:杨向东、张雪梅合著的《中国体育思想(古代卷)》一书即是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深刻总结和集中展示,堪称学术界对中国古代体育思想研究的又一力作。该书视野宽广、体系新颖、资料翔实、立论有据,在研究内容和写作方法上均体现出了诸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之处。

  • 标签: 《中国体育思想史(古代卷)》 体系新颖 资料翔实
  • 简介:在当前学科分割日益固化的形势下,文学史与思想的研究各有侧重,但在作者看来,它们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联,而且文学通过自身的“再现性”与“想象性”可以在文本中呈现其他学科的观念。由此,作者提出文学侨易学这一方法论概念,研究文学世界里的观念侨易现象,在纷繁复杂的文学世界里、数量庞杂的文学作品中,择出最具意义的诗思作品并追及其后之诗哲人物。将其适当地填入到思想叙说的谱系之中,为文学史与思想之间的联通提供有效的路径。

  • 标签: 文学侨易学 观念侨易 思想史
  • 简介:姜广辉先生坚信儒家经典作为中国文化之“根”是一个既定的历史事实,现代社会还要以儒家经典作为文化之“根”,还要以儒家经典中的价值观作为文化之“魂”。无论是研究中国思想,还是诠释儒家经典,都要固守“意义的信仰”,彰显其中的中国元素、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总结历史经验,服务现代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 标签: 姜广辉 儒家经典 经学 现代诠释
  • 简介: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的案语主要致力于学术源流、师承关系、事迹史实及乡邦文献诸方面的阐释。全祖望在序录中建构了完整的宋元儒学思想体系,并且探讨了思想与政治文化等客观环境间的互动影响关系,贯穿着推崇学术创见,道德与学问并重,以及兼容并包的开放思想观。在师承关系的考察上,全祖望基于兼顾史实与思想传承的立场,在承认客观的师承关系的同时,又认为不能夸大其在学者思想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史学考证上,全祖望坚持知人论世的优良传统,并继承了黄宗羲以诗证史的"诗史观",扩展了史料的范围。在乡邦文献的阐发上,全祖望致力于表彰浙东先贤的学术思想,发掘了大量宋元时期的乡邦文献,从而填补了思想上的诸多空白。

  • 标签: 全祖望 宋元儒学思想史 《宋元学案》 周程授受关系 清代浙东学派
  • 简介:对宗教文献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实的合理分析,获得一种可被证明的真义。因为在研究中所陈述的每一条论据,都要建立在对经验资料和理性推理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无论经验资料和理性推理哪个更为重要,都必须将这两个方面全部呈现出来。这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才能够得到不同专业、不同信仰的学者们的普遍认可,才能提供对其所在研究领域的假设或猜想的认识,才不会武断地仅仅把这些假设或猜想的某一特定部分看作是真理,而忽略它所借助的其他理论。

  • 标签: 伊斯兰思想 穆斯林社会 经验资料 《古兰经》 学术研究 伊斯兰文明
  • 简介:伊斯兰教法中的彩礼,亦称聘礼。阿拉伯语"麦亥尔"的意译。即男方在婚前赠予女方一定的彩礼。这是男女婚姻成立的前提条件,否则,婚姻无效。这种聘礼是男方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自愿赠予给女方的,女方所获得的彩礼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旦赠予,男方将不能索回。研究从伊斯兰教法中彩礼的历史根源为切入点,通过对伊斯兰教法彩礼的属性、特征进行阐述,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伊斯兰教法中彩礼存在的合理性。

  • 标签: 伊斯兰教法 彩礼 特征
  • 简介:侯外庐的中国思想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紧扣时代脉搏,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入比较,探讨其异同。他冷静地钻研、不懈地思索,遵循严格的研究规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创立了一个史学学派,成为中国思想研究的典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中国思想史 侯外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