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起草背景1.1任务来源2002年11月19日《健康报》头版报道了某临床护士被用于艾滋病病人的输液针刺破,进而提出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防护问题。针对此报道,卫生部有关司局领导批示:“医疗卫生机构等有职业危害的事业单位是职业病防治法的监管对象,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与职业病防治已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请加快这方面配套规章的调研”。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中国CDC职业卫生所开展艾滋病职业暴露补偿立法研究(中英艾滋病项目办资助),2003年5月,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建议,

  • 标签: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临床护士 护理工作 工作态度
  • 作者: 宋小舟 方旭 丁洁 金林 游晶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650032 昆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毒品依赖和戒治重点实验室 ,650032 昆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650041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一科 ,650032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呼吸一科 ,650032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毒品依赖和戒治重点实验室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接触情况,探讨防护对策。方法于2019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法,调查某三级医院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登记的603例血源职业接触案例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其接触人群、接触方式、接触源及预防用药情况。结果603例职业接触事件中,<30岁的年轻医务人员更容易发生职业接触(70.98%,428/603);护士最多(48.92%,295/603);职业接触多发生在外科(35.16%,212/603);锐器伤为最主要接触方式(86.90%,524/603);手部为主要接触部位(90.38%,545/603);高发地点为病房(53.57%,323/603)和手术室(22.72%,137/603);易发生职业接触的操作是拔针(34.83%,210/603)、手术(20.89%,126/603)和整理/清洁物品(19.73%,119/603);致伤锐器中最主要物品为头皮针(34.73%,182/524);接触源以乙型肝炎为主(39.30%,237/603);接触源主要来自含有血液的医疗器械(81.92%,494/603));预防用药前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分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40,P<0.01);预防用药前后HBsAb滴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92,P<0.01)。结论综合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接触防护教育、操作规范、疫苗接种和监测管理是行之有效的降低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接触的方法。

  • 标签: 医务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接触 因素 防护
  • 简介:目的了解血源职业暴露发生状况,提出预防策略。方法对两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发生的135例血源职业暴露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职业暴露人群居前3位的依次为:护士54.81%,医生25.19%,工勤人员16.30%;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91.11%,常见于拔针及手术缝合时被刺伤;血源中,乙型肝炎病毒占20.18%,丙型肝炎病毒占2.63%,人免疫缺陷病毒占2.63%,梅毒螺旋体占6.14%。暴露者均及时进行了局部处理及预防性干预,经追踪检测无一例因此发生感染。结论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行为,暴露后正确处理局部,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血源职业暴露感染风险。

  • 标签: 血传病原体 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 标准预防 职业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分析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暴露问题,做好防护管理支持。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7月前来本院医务人员血源职业问题进行探究,对于62名发生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其涉及到各个层级的护理人员。结果从调查显示结果上看,职称低的护理人员为暴露的主要人群,从发生的集中地上看,以普通病房和手术室为主,其次,还涉及到门诊采血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和监护病房。而最主要的暴露部位则是手部的针刺伤。其手部包括手指、掌心、腕部,所占比例为88.7%(55/62),其中手指则有51人。在病原统计中,以HBV最为常见。结论针对医务人员做好病原职业暴露的预防,加强防护措施的使用,建立专业的防护体系,提升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观念,规范就诊操作行为,能进一步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需要重点对待。

  • 标签: 医务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防护管理
  • 简介: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暴露特点,探讨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策略,提高职业防护管理工作水平,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对医院2013—2016年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例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暴露分析显示,职称较低的护理人员(占62.07%)为主要的暴露人群,内科及外科系统,发生地点集中在普通病房和手术室,手部针刺伤是最主要的暴露部位和类型,病原以HBV为首:结论配置合格的防护设施及用品,建立职业防护体系和制度,增强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意识,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逐年降低.

  • 标签: 职业暴露 标准预防 流程 防护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分析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暴露问题,做好防护管理支持。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7月前来本院医务人员血源职业问题进行探究,对于62名发生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其涉及到各个层级的护理人员。结果:从调查显示结果上看,职称低的护理人员为暴露的主要人群,从发生的集中地上看,以普通病房和手术室为主,其次,还涉及到门诊采血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和监护病房。而最主要的暴露部位则是手部的针刺伤。其手部包括手指、掌心、腕部,所占比例为88.7%(55/62),其中手指则有51人。在病原统计中,以HBV最为常见。结论:针对医务人员做好病原职业暴露的预防,加强防护措施的使用,建立专业的防护体系,提升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观念,规范就诊操作行为,能进一步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需要重点对待。

  • 标签: 医务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防护管理
  • 简介: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实践中经常会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若干年前,我们认为血液是干净的。但是,随着医院感染及感染性疾病研究的进展,我们认识到,血源感染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严重职业危害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健康与职业忠诚度。2009年9月1日起实施的《血源职业接触防护》,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实施血源职业接触防护的国家标准(全文见本刊网站:WWW.nursingmanagement.com.cn)。它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是我国职业职业卫生事业发展的里程碑。近年来,随着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患病率的上升,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引发血源疾病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趋加重。故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教育与管理,减少职业暴露和保障职业安全迫在眉睫。本栏目特邀请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所负责此项标准起草工作的研究人员对《血源职业接触防护》进行解读,介绍血源职业危害风险及预防的国际进展;并邀请有关专家就护理实践与医院感染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挑战进行分析与讨论,以帮助大家了解《血源职业接触防护》的内容,指导工作实践。

  • 标签: 血源性病原体 预防控制策略 职业危害 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院感染管理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血源职业暴露现状,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对本院上报的38例血源职业暴露进行原因分析。结果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不到位、未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是造成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结论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操作环节,制定安全防范流程并强制执行是减少职业暴露的关键。

  • 标签: 职业暴露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目的了解某院职业暴露发生的特点,针对薄弱环节制定防控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140例次职业暴露的类型、原因以及暴露源、处置随访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暴露者中护士居多,占40.72%;其中暴露类型以锐器伤为主,占84.29%。发生暴露的主要原因在于操作者本人未能执行标准操作流程,暴露源病原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最多见(41.45%),暴露者能正确处置者占94.29%。结论了解职业暴露特点和薄弱环节的管理,有利于制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措施。

  • 标签: 职业暴露 锐器伤 血源性传播疾病 职业防护 随访
  • 简介:目的了解手术相关人员发生血源职业暴露情况,为制定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建立血源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调查手术相关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结果2005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共收到197名相关工作人员发生血源职业暴露的报告。其中,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暴露41人,锐器伤156人。医生发生职业暴露的比率最高,达78.05%;工龄较短(0--10年)者发生职业暴露的比率占70.73%;眼睛的血液或体液溅污暴露达92.68%,92.68%的暴露物是血液;导致伤害的锐器中,缝合针占58.33%;暴露源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液占60.91%。对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及时进行相关干预,经追踪随访,无人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应加强针对性培训,提高使用防护眼镜的自觉性,在手术室安装紧急洗眼装置,正确使用、传递和处理锐器,暴露后进行主动干预以降低暴露后感染的危险,保护广大医务人员健康。

  • 标签: 手术室 职业暴露 感染控制 血传播疾病 HBV HCV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骨外科医师血源职业暴露风险的因素制定相应预防对策。方法搜集从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骨科医生发生的血源职业暴露登记资料42例,对血缘性病职业暴露者的传播性疾病等情况进行归纳、分析。结果2年研究期间,11例骨外科医师发生职业暴露人数为42例,暴露率为36.5%;在可确定有血源疾病的31例患者中,暴露源为乙型肝炎病毒23例(54.8%);发生职业暴露的锐器大部分为骨科器械;在职业暴露发生之后,受伤的医师均可以做到对伤口的及时局部处理。结论针对骨外科医师血源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应采取有效举措加以预防,强化管理,降低职业暴露之后的感染发生率。

  • 标签: 骨外科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预防对策
  • 简介:你感到很难受。打喷嚏、喉咙痛、流鼻涕,你的身体被攻击了,病原侵入了!

  • 标签: 病原体 打喷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引起护理人员血源职业暴露的因素,并提出有效防护策略。方法调查分析我院2012年—2016年血源职业暴露事件。结果我院血源职业暴露防护现状不容乐观,抽血注射等操作正确防护率2.4%,接触患者前洗手为64.7%,正确洗手率17.7%,单手回套针帽40.0%,用工具分离针头29.4%,接触污物时未戴手套94.1%,护士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正确92.9%。结论应积极实施职业安全防护策略,以此来预防护理人员血源职业暴露的风险,降低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血源性职业暴露 护理人员 危险因素 防护
  • 简介:摘要由于职业原因,护理人员高度的暴露于血源的危险中,而造成职业性血液传染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很多,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应该严格执行有效切断职业暴露的途径措施,降低职业血源疾病感染的机会。

  • 标签: 血源性 传染病 职业防护
  • 简介: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措施。方法对登记的83例血源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地点、暴露方式及操作环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源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暴露地点主要是手术室,其次是病房;暴露源病种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暴露方式以锐器伤占首位,而输液器针头是造成锐器伤的主要锐器。结论加强培训,规范操作流程,落实标准预防各项措施,完善登记、报告流程,强化职业防护,是降低血源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 标签: 血源性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护对策 医院感染 院内感染 职业暴露
  • 简介: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血站工作人员血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关防护对策。方法 通过对2011年4月~2023年4月期间职业暴露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是采血岗占75%,其次是成分制备岗占16.67%,最低是保洁岗占8.33%。高危环节是采血岗拨针过程,成分制备岗血液分离过程血袋破裂,保洁岗收集医疗废物。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按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未发现暴露后感染。结论 血站工作人员血源职业暴露主要是针刺伤及血液飞溅污染所致,通过加强职业暴露培训教育,落实防护措施,可以降低血源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 标签: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对策 血源性传播疾病
  • 简介:性病中,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是引起女性宫颈炎的常见致病原.其中大部分病例表现为黏液脓性宫颈炎.为了解黏液脓性宫颈炎患者宫颈感染NG、CT、UU的情况,对我所性病门诊2000年10月至2001年7月诊治的120例黏液脓性宫颈炎病例进行分析.

  • 标签: 宫颈炎 性病门诊 病原体检测 性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