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的各种危害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世界卫生组织宣称:人类将面临无有效抗生素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已经成为中国人养殖的习惯,然而长期使用抗生素又会对畜禽造成严重的危害:第一,动物体内产生耐药性细菌,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严重损害动物机体免疫细胞功能,降低动物免疫力和抗病力,甚至造成免疫失败;

  • 标签: 饲料添加剂 养殖业 丁酸梭菌 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 动物机体免疫
  • 简介:摘 要:在三种不同温度下用四种含硫培养基对同一丁酸样品进行菌落计数比较,结果发现亚硫酸铁琼脂计数值最高,改良亚硫酸铁琼脂培养基计数值略低,其次是TSC培养基,而在SPS培养基上计数值最低。培养基抑实验表明亚硫酸铁琼脂培养基较为适合杂菌污染较少的样品中丁酸计数,改良亚硫酸铁琼脂培养基较为适合含有其他污染样品的丁酸检测。

  • 标签: 丁酸梭菌  培养基 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有无抗生素预处理条件下,丁酸对小鼠结肠炎的疗效和肠道群的影响。方法将3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抗生素+DSS组、丁酸+DSS组、抗生素+丁酸+DSS组,每组6只。采用四联抗生素(氨苄西林1 g/L、新霉素1 g/L、甲硝唑1 g/L、万古霉素0.5 g/L)加正常饮用水循环预处理30 d后,用DSS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同时给予丁酸+DSS组、抗生素+丁酸+DSS组小鼠1×106 CFU丁酸灌胃。通过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和组织学病理评分评估丁酸对结肠炎小鼠的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通过粪便16S rRNA测序检测丁酸对小鼠肠道群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两样本t检验。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一般情况良好,DAI在0分上下波动;DSS组小鼠给予DSS饮用水4 d时出现体重下降、粪便不成形、肉眼血便等结肠炎表现;在DSS干预4 d时,丁酸+DSS组小鼠DAI低于DSS组[(0.000±0.000)分比(0.444±0.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0,P=0.016 1);在DSS干预10和12 d时,抗生素+丁酸+DSS组小鼠DAI均低于抗生素+DSS组[(0.000±0.000)分比(1.111±0.222)分、(0.667±0.000)分比(1.889±0.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00、5.500,P均<0.05)。丁酸+DSS组小鼠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低于DSS组[(2.50±1.73)分比(5.50±1.00)分],抗生素+丁酸+DSS组小鼠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低于抗生素+DSS组[(1.25±0.96)分比(5.00±0.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0、5.960,P均<0.05)。丁酸+DSS组IL-1β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4.464±0.075) ng/L比(3.907±0.080) ng/L],丁酸+DSS组和抗生素+丁酸+DSS组TNF-α、IL-6和IL-1β水平均低于DSS组[(2.402±0.383) ng/L、(1.845±0.345) ng/L比(6.958±1.084)ng/L,(1.752±0.146)ng/L、(1.307±0.048) ng/L比(3.537±0.608)ng/L,(4.464±0.075)ng/L、(4.066±0.190) ng/L比(7.477±0.33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55、3.964、4.495、4.693、6.294、8.674、8.774,P均<0.05)。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丁酸干预小鼠肠道群中出现了大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抑炎或产短链脂肪酸细菌,其中丁酸+DSS组优势有小螺旋属[线性判别式分析(LDA)评分=3.667 log10,P=0.004]和寡养单胞属(LDA评分=2.778 log10,P=0.044),抗生素+丁酸+DSS组优势属有消化球菌属(LDA评分=2.685 log10,P=0.018)、丁酸单胞属(LDA评分=2.712 log10,P=0.011)、嗜胆属(LDA评分=3.204 log10,P=0.014)、肠道单胞属(LDA评分=3.346 log10,P=0.010)、萨克候选(LDA评分=3.363 log10,P=0.029)、脱硫弧菌属(LDA评分=3.402 log10,P=0.025)、颤杆菌属(LDA评分=2.870 log10,P=0.019)和阿克曼氏属(LDA评分=4.031 log10,P=0.005)。结论丁酸可有效改善小鼠结肠炎,调整小鼠肠道群结构,而抗生素预处理可强化其对肠道群的调节作用并增强丁酸的疗效。

  • 标签: 丁酸梭菌 抗生素预处理 炎性肠疾病 结肠炎 肠道菌群
  • 作者: Guery Benoit Galperine Tatiana Barbut Frédéric 严雪敏 阮戈冲(译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2020年第07期
  • 机构:Infectious Diseases Service, Department of Medicine,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University of Lausanne, Lausanne, Switzerland; French Group of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European Study Group on Host and Microbiota Interactions;European Study Group on Clostridium difficile,Infectious Diseases Service, Department of Medicine,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University of Lausanne, Lausanne, Switzerland; French Group of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National Reference Laboratory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 Paris, France; INSERM, Faculté de Pharmacie de Paris, Université Paris Descartes, Paris, France; European Study Group on Clostridium difficile,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 简介:摘要艰难(Clostridioides difficile,原名Clostridium)感染是医源性腹泻的主要原因,目前社区中越来越多见。历史上,艰难感染被认为是容易诊断和治疗的。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对艰难感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诊断技术已有变化,新型治疗药物也已使用。诊断的演变表明,对艰难感染诊断存在严重不足和误诊,强调了欧洲和北美传染病协会推荐的流程对获得可靠诊断的重要性。以前甲硝唑被认为是治疗艰难感染的参照药物,但最近研究表明万古霉素和其他较新的药物具有更高的治愈率。感染复发是评价新药的一项关键指标,而针对适用的人群选用合适的治疗药物则是一个挑战。对于多次复发者,推荐粪移植。新的方法,包括抗体、疫苗和新分子药物已经可用或正在试验中,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指南纳入的新疗法。本综述拟基于最新数据,为临床医生面对艰难感染时,了解并能分级选择诊治方案,提供一些常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益生菌酪酸及其代谢产物丁酸盐对ANP大鼠胰腺、肝脏及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NP组、酪酸干预组(CB组)及丁酸钠干预组(SB组),每组10只。采用经胆胰管逆行注射牛黄胆酸钠法制备ANP模型;CB组及SB组于造模前10 d分别予酪酸1×109CFU/ml和丁酸钠100 mg/kg灌胃,每天1次。造模24 h后取血检测血淀粉酶、脂肪酶、AST、ALT、TBil及炎症因子TNF-α、IL-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提取回肠组织蛋白,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occludin的表达;取胰腺、肝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ANP组、CB组、SB组大鼠血淀粉酶[(9365.1±716.5)、(5947.3±512.0)、(6517.7±269.6)U/L]、脂肪酶[(8343.7±1041.4)、(6600.4±899.7)、(6754.4±1046.4)U/L]、AST[(560.5±72.7)、(432.0±76.2)、(429.8±40.5)U/L]、ALT[(499.9±65.2)、(385.7±46.0)、(395.8±45.8)U/L]、TBil[(134.2±56.2)、(74.3±65.2)、(81.3±35.5)U/L]、TNF-α[(162.0±14.4)、(100.4±6.3)、(119.2±12.5)ng/L]、IL-6[(161.4±26.0)、(104.8±15.2)、(105.5±12.7)ng/L]、HMGB1[(100.1±6.7)、(58.0±7.7)、(63.4±7.2)ng/L)]及胰腺组织病理评分[(11.20±1.08)、(9.45±1.06)、(9.04±0.89)分]、肝脏组织病理评分[(2.89±0.73)、(2.09±0.49)、(2.12±0.52)分)均高于对照组[(100.6±5.2)U/L,(966.5±301.9)U/L,(30.2±6.3)U/L,(27.6±5.9)U/L,(2.4±0.6)U/L,(29.5±4.8)ng/L,(36.9±7.6)ng/L,(35.5±5.7)ng/L,(1.18±0.05)分,(0.56±0.09)分],CB组、SB组上述指标则低于A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ANP组、CB组、SB组大鼠ZO-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83、0.79、1.25、1.16;claudin-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58、0.13、0.43、0.37;occludin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6、0.38、0.82、0.79,ANP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CB组、SB组均高于A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酪酸及其代谢产物丁酸盐既能减轻ANP合并肝损伤大鼠体内炎症反应,又能维护肠屏障功能,从而发挥对ANP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肝功能不全 酪酸梭菌 丁酸盐
  • 简介:现有的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发布的艰难感染(CDI)治疗指南在发表时,其中某些部分就已过时。例如缺乏核酸扩增试验(NAAT)在诊断方面的应用论证;使用粪便微生物群移植的方法治疗复发。同时在此期间也已出现了许多新信息,如新的治疗药物非达霉素(fidaxomicin)。因此IDSA正在更新该指南。同时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协会(ESCMID)也对2009年版指南进行更新。

  • 标签: 艰难梭菌感染 核酸扩增试验 粪便微生物 临床微生物 粪便标本 定植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养殖户在养殖羊的过程当中,极易受到疾病的困扰,羊性疾病就是其中之一。健康羊只一旦染病,不仅会威胁到生命,而且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才这种情况下,做好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着重对其防治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 标签: 羊梭菌性疾病 防治对策 研究分析
  • 简介:病是由属(Clostfidium)中致病性菌种引起的疾病的总称。患畜多因产生的毒素而中毒死亡。发病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土壤则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故也称土壤病。一性肌炎1发病机理性肌炎是厌氧的状芽孢(腐败、气肿疽)和其他条件致病引起的牛的高度致死性疾病。

  • 标签: 梭菌病 防治 牧场 发病机理 气肿疽梭菌 中毒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儿童腹泻者实施酪酸散治疗,针对应用后的实际效果做出统计分析。方法:针对64例儿童腹泻者进行治疗,样本选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儿童,并按照先后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调整电解质,观察组为酪酸散治疗,对比治疗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儿的病情控制效果较好,在临床症状恢复(体温、大便性状以及腹泻)用时中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治疗疗效上,观察组也保持了优势,以93.75%,高于对照组的78.13%,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酪酸散治疗对于儿童腹泻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快速地缓解了临床症状,缩短治疗用时,值得推广。

  • 标签: 酪酸梭菌活菌散治 儿童腹泻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 简介:肉毒是一种分布广泛、耐热、所产毒素毒力极强的大杆菌,存在于多数地区的土壤和污泥中,也存在于健康动物的肠内和粪便中。夏季,肉类、蔬菜、瓜果等有机物腐败,从而适合肉毒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鹅采食了这种腐败变质的饲料,很容易引起中毒。

  • 标签: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 夏季 腐败变质 大杆菌 有机物
  • 简介:近几年来,我县放牧鸭群中常发生放牧数小时后以头、颈、翅、腿部的麻痹和瘫痪为主要症状疾病,给养鸭业造成较大的损失,经临诊及相关试验综合分析,确诊为鸭肉毒毒素中毒。

  • 标签: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 鸭群 诊治 综合分析 养鸭业 放牧
  • 简介:摘要艰难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医疗机构相关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在欧美引起暴发流行,造成沉重疾病负担。然而我国艰难感染调查缺乏统一的诊断原则和检测技术规范,我国艰难感染率和疾病负担尚不明确。因此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联合全国其他11家单位撰写《艰难感染诊断(T/CPMA 008-2020)》中华预防医学会团体标准,以“合法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为原则,给出了艰难感染的危险因素、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旨在提高临床感染性腹泻中艰难感染诊断的准确性,指导监测工作开展,明确我国艰难感染的风险和疾病负担。

  • 标签: 艰难梭菌感染 诊断 检测 团体标准
  • 简介:肉羊辜性疾病是由羊状芽胞属中的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它包括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黑疫、羔羊痢疾等,这类疾病都能造成羊的急性死亡,对规模化圈养条件下养羊业危害较大.

  • 标签: 性疾病防治 梭菌性疾病 肉羊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当前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在进行养殖中相关养殖人员需要融入现代化的工作理念,解决在以往养殖中粗放式的工作模式,从而使最终养殖效益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牦牛养殖中,肉毒中毒病较为广泛,危害性较大,属于人畜共患的急性病,因此在养殖时养殖人员需要加强对这一疾病的深入性分析,采取更加科学的防治措施,减少疾病发生之后的损失。

  • 标签: 牦牛 肉毒梭菌中毒病 防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酸(CB)致敏树突状细胞(DCs)诱导免疫效应细胞(IECs)对BALB/c裸鼠皮下BxPC-3移植瘤的抑制效果。方法BALB/c裸鼠安全性评价实验:28只裸鼠随机分为7组,实验第1天,取对数生长的BxPC-3注射于裸鼠左下臂,14 d后测量各组裸鼠皮下移植瘤大小,空白对照G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A~F组分别皮下注射不同浓度CB致敏的DCs和IECs。49 d后测量移植瘤的大小。BALB/c裸鼠体内效能实验:28只BALB/c裸鼠随机为7组,实验第1天,取对数生长的BxPC-3注射裸鼠左下臂。14 d后,G组裸鼠左下臂移植瘤注射无菌生理盐水,A~F组分别皮下注射不同浓度CB致敏的DCs和IECs。49 d后处死裸鼠并分离皮下移植瘤,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裸鼠皮下移植瘤病理切片,电子称称其重量并计算抑瘤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BALB/c裸鼠生物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A组(0.99±0.27) cm2最大,F组(0.45±0.20) cm2最小,其他组为B组>C组>D组>E组,其中D、E、F组与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4,P<0.05)。(2)BALB/c裸鼠生物效能实验结果。A组(1.24±0.26) g,F组(0.77±0.22) g,其他组为B组>C组>D组>E组,其中D、E、F组与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64,P<0.05)。同时,F组抑瘤率高达46.52%,A组抑瘤率最低13.8%,其他组皮下移植瘤抑制率为B组<C组<D组<E组。结论CB致敏的DCs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诱导IECs抗BxPC-3移植瘤作用。

  • 标签: 丁酸梭菌 树突状细胞 免疫效应细胞 胰腺癌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酪酸散治疗婴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某医院118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每日加服酪酸散剂。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的胆红素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降低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短,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酸散剂服用方便,口感适宜,以酪酸散剂治疗婴儿黄疸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酪酸梭菌散 临床疗效 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