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韦伯理性官僚制作为一种理想的组织模型,其应用对资本主义的兴起与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伴随着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转向,现实中的官僚制呈现出许多的不足与缺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摒弃官僚制呼声的高涨,使韦伯理性官僚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对我国现实官僚体系的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理性官僚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此,理性官僚制应成为现代中国官僚组织转型的目标导向。

  • 标签: 韦伯 理性官僚制 理想类型 理性 官僚体系
  • 简介:王安石博闻广览,尤爱《老子》,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曾说“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司马光也说“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其所注《老子》,对王秀、陆佃、吕惠卿等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亦一代宗匠也”。可惜王注《老子》仅前十一章原注尚存,其后注文已散佚,今人容肇祖、蒙文通、严灵峰先生纂辑散见材料加以整理,务使王注得以再传。今仅就辑佚的材料和王氏与《老子》的相关材料,从为学与为道人手来研究王安石在《老子注》中实现的价值转向。

  • 标签: 《老子注》 价值转向 王安石 为学 《郡斋读书志》 《老子》
  • 简介:当健康的定义发展到今天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之时,道德的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中国的儒家学说在塑造道德的人格和如何理解并达成个人的人生意义上有很多重要资源。本文以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联结为出发点,探寻以道德情感为成人依托的孟子和以理性认知为成人依托的苟子在培植中国人的人格上各自提供的独特价值。将孟荀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上的影响,并通过情感生

  • 标签: 儒家 孟子 荀子 人格 心理治疗
  • 简介:印顺法师对现代汉语佛学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在佛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至今在汉语学界也是罕有匹敌的。近代以来,佛教学界对他的佛学观念和思想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可谓法海微波。个人以为,对印顺佛教思想的解读不仅要从佛教思想的内部义理与行修等方面去作开展,更需要把他的佛教学思想和观念放置在近代佛教思想学术史,

  • 标签: 佛教思想 近代以来 印顺 经史 转型 知识
  • 简介:<正>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的评论,从而深化了孔子思想的研究。但是如何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去把握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特点,这个问题的研究尚显得比较薄弱。我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个互补的体系,无论是他所确定的诸教育内容之间还是他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之间,以及他的诸教育内容与其采取的教学方法之间,都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关系。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对孔子所确定的诸教育内容之间的互补关系作些探讨,力求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揭示其内在的联系,期望得到学术界同行的教正。

  • 标签: 教育内容 孔子思想 互补关系 孔子教育思想 德育 教育哲学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颜氏家训》是一部流传广、影响深的家训名著,其中《风操》篇,对避讳、取名、称谓、交际、丧事等礼俗文化的具体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和辨正。在礼与情之间,作者颜之推采取了调和、变通的态度,表达了情礼兼顾、以礼为归宿的思想宗旨。《颜氏家训》以情礼调和的方式在世俗社会的日常礼俗中保存了儒家礼教的基本精神,使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通过具体的礼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标签: 《颜氏家训》 颜之推 礼俗风尚 儒家礼教
  • 简介:本文认为,伊川易学的传统上溯到王弼是不够的;伊川易学"即事尽天理"之说,已经在宗教的层次上把握了的深义,可以追溯到马王堆易学的传统;与王弼易学不同的是,伊川易学在注重义理的同时,并没有尽黜象数,而是与马王堆易学一样,同时兼顾了卦画爻象的基本性质;比较伊川易学与帛书,使我们对宋易的来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仅宋易义理之学与帛书易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宋易象数之学与帛书易学也有不容忽视的关系;在宋易来源的考察中,只有超越义理易学与象数易学的学派偏见,才有可能对此问题有真正的再认识:在宋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宋代易学,其来源也许与马王堆帛书之学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程颐 马王堆 周易
  • 简介:从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到人自身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的意识主体、费尔巴哈的直观“类”主体和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体进入到“生活世界”中的“现实个人”主体,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科学”。唯物辩证法、实践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们以“逻辑前提”的方式支配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 标签: “生活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 实证科学 哲学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回归
  • 简介:通过与科学的比较,张东荪从普遍性的维度研究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实质、概念特点、价值意义。他区分了“形而上学系统”中核心范畴的两种功能和抽象概念的两层涵义,论证了“形而上学知识”的合法性和必要性。进而,他依据形而上学的民族性和历史性特点,考察了汉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提出了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张东荪在重建新宇宙论时,遵循了这一理念,表现出了与现代本体论重建运动不同的实践方向,也显示了形而上学观念在中国发展演变的复杂性。

  • 标签: 张东荪 形而上学 知识 科学
  • 简介:本文从考辨"西学"原型、追寻晚明士大夫与传教士"会通中西"之哲学深意上立说,运用概念辨析与历史重构相结合的哲学史方法,分析论证了晚明新起的学术思潮,及"预流"于其中的"少数创造者"士大夫与传教士群体之学术旨趣及其"近代"意义.认为:晚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输入的"西学"原型,是以"天学"为核心的亦宗教亦哲学、亦政治、亦科技的复合体;以李贽、焦竑为代表的"三教归一"论和以徐光启、王徵为代表的"中西会通"论,这两股学术思潮共同导致了晚明王朝的理论危机;利玛窦立足于"天学"的宗教立场,徐光启立足于"理学"之哲学立场,共同确立了"易佛补儒"的"中国式"传教总策略,利本想依此进入中国士大夫上层社会以传播福音,徐本想依此恢复"朱学正脉",以挽救王学末流丧失儒家经学支柱之危机,结果却因意想不到的宗教角色向学术角色的转换,造成了千载难逢的"中西会通"之历史机遇,出现了"会通中西"之大量科技成果.是泾阳王徵的哲学创作,它是以"理学"会通"天学"的神哲学范例,其价值不在科技著作之下.

  • 标签: “理学” “天学” 传教士 明朝 利玛窦 徐光启
  • 简介:彭国翔先生著《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于2007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汇集了作者十年间研究儒家传统宗教性问题的重要论文。书中将儒家传统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一种宗教性的人文主义,基于西方晚近拓展的宗教观念诠释了儒家传统的宗教性,并讨论了儒家传统的多元主义宗教观,说明了作为一种精神性、宗教性的儒家传统对于化解当今世界宗教冲突所可能提供的有益资源,涉及多元宗教参与和认同、宗教对话等重要问题,见解独到,值得关注。

  • 标签: 儒家传统 人文主义 传统宗教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宗教观念 宗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