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环氧丙烷(ECH)又名表醇,化学名称为1--2,3-环氧丙烷,分子式C3H5OCl,分子量92.85,是一种易挥发、不稳定的无色液体,密度1.1806g/cm3,沸点115.2℃,凝固点-57.2℃,折射率(nd20)1.4382,闪点(开杯)40.6℃,自燃点415℃,微溶于水,20℃时水中的溶解度为6.6%(质量分数),在88℃时与水共沸,所含水的质量分数为28%,由于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对称C原子,一般以含有等量左旋和右旋结构的外消旋混合物形式存在,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耗产品.

  • 标签: 环氧丙烷 工艺设计 工艺流程
  • 简介:摘要由于我国政策和法规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使得醇化法环氧丙烷生产企业不得不考虑环保方面的问题。根据国外对环氧丙烷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此项技术能够在源头就消除污染物,以增强生产的循环经济,符合环保的要求。

  • 标签: 氯醇化法 环氧丙烷 循环经济 新技术
  • 简介:通过监测发现使用DCE的工厂仅6家,DCE作业工人128名(直接作业接触者81名),基本情况调查中(干预前)6家厂共监测43个作业点

  • 标签: 二氯乙烷职业 危害干预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通常乙烯主要被用来生产聚乙烯、环氧乙烷、氯乙烯以及聚氯乙烯等等。而聚合级乙烯的质量分数要求在 99.9%之上,因此为得到聚合级乙烯,就必须应用非常复杂的生产流程,但这些生产的装置非常昂贵,成本又高,所以人们就开始关注于炼油厂干气中的乙烯资源,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由此人们就利用富乙烯气来生产乙烷。因此,本文就对乙烷的生产工艺技术进行了研究。

  • 标签: 乙烯 富乙烯气 二氯乙烷 生产工艺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实验,对天然植物油脂乙氧基化加成环氧乙烷的工艺条件的确定,包括催化剂、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的确定。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选用ZD-10,催化剂质量分数1%,反应温度180±2℃,反应压力0.45MPa,采用上述条件制备的大豆油乙氧基化物可与水任意比例互溶,在洗衣粉中,可等量替代AEO9,去污性能相当。

  • 标签: 改性 植物油脂 乙氧基化物
  • 简介:摘要介绍了氧化区域存在问题,阐述并分析氧化区域存在隐患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进一步加强对岗位人员现场培训,规范原料进出,及时更新氧化发生器,对计量罐进行更换,解决了现场存在隐患,确保了氧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 标签: 二氧化氯 盐酸 亚氯酸钠 隐患 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环境污染的加剧,饮用水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人们逐步提高安全饮用水的科学意识,本文浅谈饮用水消毒法,说明其消毒方式氧化对水源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分析氧化消毒剂的消毒原理及消毒过程中的优缺点。

  • 标签: 饮用水 二氧化氯 消毒原理 优缺点
  • 简介:摘要 :文章基于对丙烷脱氢和传统裂解技术制丙烯技术进行对比论述,对当前较为主流的五种丙烷脱氢工艺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 Catofin工艺与 Oleflex工艺的应用及其技术要点,以期能够为制丙烯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有效参考。

  • 标签: 丙烷脱氢 丙烯 催化剂 工艺技术
  • 简介:摘要乙氧基化是以环氧乙烷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与多种引发剂进行加成聚合反应,生产各种规格的乙氧基化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日用洗涤用品、医药、化妆品、纺织助剂、匀染剂、消泡剂、软化剂、金属切削液、泡沫塑料和混凝土减水剂等行业。

  • 标签: 乙氧基化 生产工艺 发展 趋势
  • 简介:摘要环氧丙烷车辆装卸作业司乘人员流动性大,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在装卸车过程容易发生车辆配套设施不规范、不遵守安全规定等问题,给危化品装卸车埋下隐患。近年来多次发现环氧丙烷槽车带压作弊事件,以压力罐带较大压力的方式较为多见,司机易在车辆阀门、压力表处做手脚,查验过程较为困难。基于此,本文针对环氧丙烷装车车辆检查和装车过程流程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装车具体程序和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 标签: 环氧丙烷车辆 车辆检查 装车过程
  • 简介:设计了系列环丙烷衍生物,考察了这类分子作为含能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使用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分子结构和频率,确定了这些结构是势能面上的极小点.为了进一步考察这类分子的热力学稳定性,计算了它们的键解离能和生成热等性质,确定了A1分子的引发键为侧链上的N—NO2键和环上的C—C键几乎同时断裂,A2和A3分子的引发键为N—NO2键,而且所有引发键的解离能均大于80kJ/mol,证明这类分子具有足够的稳定性进行实验室合成.高能量密度分子的爆轰性能和感度是2个最重要的指标.爆轰性质方面,使用K-J方程计算了这类分子的爆速、爆压.在感度性质方面计算了分子的氧平衡和撞击感度参数.结果表明,A3分子具有最为优秀的爆轰参数(D=9.87km/s,P=43.33GPa),是该类分子中最有潜力的高能量密度分子.

  • 标签: 理论计算 环丙烷衍生物 高能密度材料
  • 简介:摘要本文对青岛奥义办公楼档案室进行了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设计,依据《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和相关的资料,进确定奥义办公楼档案室的灭火系统,并确定系统的灭火设计浓度与用量,然后布置系统的喷头与管网。

  • 标签: 气体灭火系统 七氟丙烷 档案室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丙烷脱氧装置火炬排放管网系统设计优化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了丙烷脱氧装置火炬排放管网系统优化的技术方案和相应的优化应用。对于丙烷脱氧装置火炬排放管网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分析是提高火炬排放系统正常运行效率的基础,也是保持燃料稳定输出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丙烷脱氧装置火炬排放管网系统设计的优化分析,力求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对火炬排放系统的优化设计改进。

  • 标签: 丙烷脱氧装置 火炬 排放管网 系统 技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应用氨地平联合甲双胍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 参与本研究的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共 90例,采用随机双盲病例对照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 45例患者。将氨地平联合甲双胍与单独使用氨地平药物分别用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和体质指数均明显更低(表 2所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5.56%( 34/45)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7.78% ( 44/45),临床疗效更好 ,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 (P<0. 05)。结论 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在应用常规氨地平治疗的同时联合甲双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降低患者血压指标和体质指数指标,有利于达到预期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肥胖型高血压 氨氯地平联合二甲双胍 临床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乙酰氨基酚栓对小儿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从我院2017年4月-2018年8月之间接受治疗的小儿高热患者中随机选取98例,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萘普生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用药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内体温明显下降,对照组患者在用药后一小时后体温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体温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对小儿高热患者进行治疗,患者的退烧效果更加明显,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对乙酰氨基酚栓 小儿高热 降温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乙酰氨基酚栓对小儿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从我院 2017年 4月 -2018年 8月之间接受治疗的小儿高热患者中随机选取 98例,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 4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萘普生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用药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内体温明显下降,对照组患者在用药后一小时后体温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体温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对乙酰氨基酚栓 小儿高热 降温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乙酰天麻素片在临床应用中治疗眩晕症的疗效及复发率。方法搜集2017年5月-2018年5月来我院脑病四科门诊就诊患者中符合“眩晕症”(脑动脉硬化性眩晕及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8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乙酰天麻素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停药1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5%,对照组复发率为27.8%,其复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恶心、干呕、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结论乙酰天麻素片治疗眩晕症效果显著,安全且复发率低,临床中可使用。

  • 标签: 眩晕综合征 乙酰天麻素片 临床观察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氨地平与左旋氨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出该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诊治的94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氨地平组与左旋氨地平组,每组47例,氨地平组给予氨地平治疗,左旋氨地平组给予左旋氨地平治疗,对比其疗效、血压变化与不良反应。结果左旋氨地平组的总有效率93.6%高于氨地平组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42,P<0.05);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左旋氨地平組(130±11)、(82±7)mmHg均低于氨地平组(144±13)、(93±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1、3.743,P<0.05);左旋氨地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3%)低于氨地平组(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62,P<0.05)。结论氨地平与左旋氨地平治疗高血压均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左旋氨地平的应用优势更为突出,血压控制效果佳,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理想的降压药物,值得临床推行。

  • 标签: 氨氯地平 左旋氨氯地平 治疗 高血压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