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从脲酶和硝化抑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也对脲酶抑制和硝化抑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总结,为我国合理使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研究进展 尿素氮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第10染色体缺失性磷酸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抑制SF1670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硬膜外打击法制作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创伤性脑损伤+溶剂组(TBI+Vehicle)、创伤性脑损伤+SF1670组(TBI+SF1670)。药物实验组在术前2 h通过侧脑室注射SF1670(10 μmol/L,2 μl),在术后确定时间取脑组织样本。采用免疫荧光法、蛋白免疫印迹法、脑含水量测定、Fluoro-Jade C染色法和动物行为学测试来评价SF1670对大鼠创伤性脑外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发现相较于TBI+Vehicle处理组(91.41±1.20)%,TBI+SF1670组(82.90±0.96)%可以明显降低大脑含水量(n=6,F=300.896,P<0.05)。TBI+Vehicle处理下p-Akt/t-Akt最低(0.28±0.05),TBI+SF1670组(0.73±0.06)可以明显提高p-Akt/t-Akt(n=6,F=236.121,P<0.05)。TBI+Vehicle处理下FJC染色神经元数目最高[(309.18±17.20)个],TBI+SF1670组[(199.63±16.11)个]可以明显降低FJC染色神经元数目(n=6,F=612.806,P<0.05)。挂线测试第14天,TBI+SF1670组[4.50±0.47)分]与TBI+Vehicle组[(3.40±0.46)分]比较,n=6,SE=0.394,P<0.05;与TBI+IV+SF1670组[(3.18±0.52)分]比较,SE=0.762,P<0.05。脚缺陷测试第14天,TBI+SF1670组(0.10±0.04)与TBI+Vehicle组(0.21±0.04)比较,n=6,SE=0.077,P<0.05;与TBI+IV+SF1670组(0.24±0.04)比较,n=6,SE=0.082,P<0.05。圆柱体试验第14天,TBI+SF1670组(0.09±0.04)与TBI+Vehicle组(0.25±0.04)比较,n=6,SE=0.085,P<0.05;与TBI+IV+SF1670组(0.27±0.04)比较,n=6,SE=0.091,P<0.05。结论PTEN抑制SF1670可通过上调磷酸化的Akt,抑制损伤后神经元死亡,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蛋白激酶B 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寻优化肾内科疾病治疗的具体途径,通过应用实践,观察分析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措施在该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经院方同意,在一特定时间段内,严格遵循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情况并取得首肯的基本原则,在医院肾内科慢性肾衰竭患者中,选择完全符合纳入要求的70人参与本次研究活动,首先按照原定方式,将患者分为人数相等的观察者与对照组,然后再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常规治疗措施,而观察者患者的治疗措施则是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附加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最后观察评定两种治疗措施的具体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治疗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对比差异之大均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肾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采用常规治疗辅助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措施,更有利于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可见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在肾内科疾病治疗方面具有较高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治疗肾内科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近年来精准靶向治疗使部分患者获益,但总体预后仍不理想。以BRCA1/2为代表的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相关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伴随着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PARP)抑制在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中的广泛应用及确切疗效,PARP抑制也逐渐应用于结直肠癌。文章就目前PARP抑制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PARP抑制剂 同源重组修复缺陷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肾内科疾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肾内科疾病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观察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抑制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45例/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血管紧张素转化抑制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①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显著;②血清脑钠肽水平:两组治疗后的血清脑钠肽较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脑钠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③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显著。结论 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抑制治疗冠心病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清脑钠肽水平,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冠心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肾内科疾病的治疗中给药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ACEI)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我院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肾内科疾病患者共70例,根据抽签的方式进行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划分,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疗法,观察组基于对症疗法给药ACEI,设定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及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指标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肾内科疾病的治疗中给药ACEI对患者肾功能有良好的改善和修复作用,同时可降低不良反应风险,保证治疗安全性,故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肾内科疾病 肾功能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肾内科疾病治疗中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随机从我院肾内科2020年3月-2022年3月就诊的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奇偶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两组患者在经过相应治疗后,对比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肾内科疾病治疗中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不仅治疗效果明显,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在肾内科疾病治疗中应大力推广。

  • 标签: 肾内科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素 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现阶段现场应用的粘土稳定剂效果不太理想、生产成本高等情况,从提高粘土稳定剂的防膨性与长效型、降低成本等出发,合成一种聚羟胺页岩抑制CD-1,选用环氧化合物A和多胺B,在加入有机胺C的条件下聚合,聚合体系反应时间5h、反应温度70℃、单体摩尔比(A:B)为1.2:1,有机胺C用量3%(相当于单体质量)。对CD-1的综合性能评价,得到常温常压防膨率≥87.3%,高温高压膨胀率≤2.8%,耐水洗率≥91.9%,常温造浆抑制率≥85%,性能优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页岩抑制,对水敏低渗透油层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羟胺 页岩抑制剂 防膨率 耐水洗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脏炎症痛过程中脊髓JNK磷酸化水平变化及JNK选择性抑制对炎症痛觉敏感化的作用。方法:采用福尔马林(F)直肠粘膜下注射诱导的内脏炎症痛模型,共1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N组);福尔马林致炎组(F组);福尔马林致炎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插管组(IT组);IT+DMSO组(DMSO组);IT+SP600125组(SP600125组),其中50只大鼠(每组10只)诱导模型后每隔15min,共记录8个时间段,观察各组内脏炎症痛疼痛表现,通过评分公式计算结果分析疼痛行为反应。另120只雄性SD大鼠(5组,每组每时段6只)诱导模型后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分别应用Western-blot、Gel-DOC凝胶成像系统,分析大鼠L6-S2节段脊髓组织蛋白中JNK、p-JNK变化水平。结果:造模30 min后各组疼痛评分达峰值,抑制组较F组、IT组及DMSO组能降低炎症痛模型大鼠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JNK抑制剂 内脏炎症痛 脊髓 JNK JNK磷酸化
  • 简介:摘要卵巢癌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抑制(PARPi)的出现打破了卵巢癌治疗的困境。随着PARPi的广泛应用,耐药问题开始出现。充分了解PARPi的耐药机制有望成为逆转PARPi耐药的重要途径。PARPi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卵巢癌可扩大PARPi的获益人群。文章对PARPi耐药机制及PARPi联合用药进行综述。

  • 标签: 卵巢肿瘤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 抗药性 药物疗法,联合
  • 简介:【摘要】与常规制剂相比,低剂量药物在开发过程中面临重多的挑战,如产品均匀度、制备过程中的吸附、稳定性、分析方法检测灵敏度低等。本文结合全球最低剂量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混合均匀度、吸附问题,探讨相关的解决措施,并探讨辅料选择的相关注意事项。

  • 标签: 低剂量 均匀度 吸附 辅料
  • 简介:摘要:质子泵抑制是一类新型的、不断发展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其与胃壁细胞质子泵结合,使H+-K+-ATP 失活而产生抑酸作用[1]。目前临床疾病中的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其多数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而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抗酸药,一是抑酸药。一般情况下,对于溃疡等患者,服药疗程较长,而抗酸药物服用次数较多,且不良反应较多,不宜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作用迅速,抑酸作用时间较长,服用次数相对较少,因此一般选择质子泵抑制进行治疗。各类质子泵抑制在作用机制、作用决定性因素、相互作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因此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根据药物特点选择药物,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1]。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溃疡 胃酸分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化抑制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7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冠心病的46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23例患者使用一般治疗方案,而研究组的23例患者除了一般治疗方案外还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抑制,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组患者的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均比对照组高,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比对照组高约22.00%,数据差异对比显著,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抑制可以提升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冠心病 血管紧张素 转化酶抑制剂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质子泵抑制(PPI)对免疫检查点抑制(ICI)治疗晚期实体肿瘤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04例,根据在ICI治疗开始前后1个月内是否伴随使用PPI分为PPI组(n=73)与Non-PPI组(n=131)。探究PPI使用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PI使用对患者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PPI使用是否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结果在晚期实体肿瘤ICI治疗过程中,PPI使用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美国东部协作组评分、免疫治疗药物种类及治疗策略均无关(均P>0.05)。Non-PPI组客观缓解率优于PPI组(45.0% vs. 24.7%,χ2=8.286,P=0.004);Non-PPI组疾病控制率优于PPI组(75.6% vs. 52.0%,χ2=11.755,P=0.001)。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PPI组患者中位OS(3.4个月vs. 6.1个月)及中位PFS(2.8个月vs. 4.0个月)均短于Non-PPI组(χ2=9.563,P=0.002;χ2=5.761,P=0.016)。单因素分析显示,在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PPI与OS显著相关(HR=1.85,95%CI为1.24~2.76,P=0.003);PPI(HR=1.65,95%CI为1.09~2.51,P=0.019)和年龄(HR=1.56,95%CI为1.05~2.32,P=0.029)均与PFS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PI为影响患者OS(HR=1.90,95%CI为1.27~2.85,P=0.002)及PFS(HR=1.73,95%CI为1.12~2.65,P=0.013)的独立预后因素。亚组分析发现,在肺癌患者ICI治疗过程中PPI组(n=64)中位OS(3.2个月vs. 6.2个月)及中位PFS(2.2个月vs. 3.8个月)较Non-PPI组(n=34)短(χ2=16.187,P<0.001;χ2=5.106,P=0.020)。单因素分析显示,PPI与接受ICI治疗的肺癌患者OS(HR=2.97,95%CI为1.70~5.22,P<0.001)、PFS(HR=1.97,95%CI为1.09~3.55,P=0.025)均相关;多因素显示,PPI是影响接受ICI治疗的肺癌患者OS(HR=3.38,95%CI为1.87~6.11,P<0.001)及PFS(HR=2.31,95%CI为1.22~4.38,P=0.010)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PI的使用降低了ICI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效果,尤其在肺癌中更显著。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应谨慎使用PPI。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肿瘤 预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医疗领域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临床方面对肿瘤疾病的生物学特征产生了更加明确的认知,蛋白酪氨酸激酶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肿瘤疾病诊治过程中,以其作为靶点诊治肿瘤疾病,肿瘤的临床干预质量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类药物已经成为了医疗领域的研究重点,该药物在肿瘤疾病干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将对酪氨酸激酶抑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应用现状做出进一步综述,旨在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干预质量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肿瘤 蛋白酪氨酸激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几年随着全球粮食危机不断爆发,粮食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氮肥具有改善农作物品质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采用硝化抑制和脲酶抑制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及阻控农田土壤氮素损失有效措施。氮肥施用后除去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其余以氨挥发、硝化与反硝化、淋溶和径流等形式流失,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是研究重点。在肥料中加入抑制减少氮的流失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方法。

  • 标签: 硝化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 产量品质 氮肥利用率
  • 简介:摘要目的葡萄糖-6-磷酸催化亚基(G6PC)重组腺病毒,探究G6PC对肝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调控的影响。方法构建重组腺病毒AdG6PC,将Huh7细胞及SK-Hep1细胞设为Mock组、AdGFP组、AdG6PC组。采用细胞增殖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及划痕实验观察其对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细胞周期流式分析过表达G6PC对肝癌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过表达G6PC对肝癌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AdG6PC。Huh7细胞及SK-Hep1细胞增殖实验示AdG6PC组增殖细胞数明显低于其他2组(P < 0.05),克隆形成实验显示AdG6PC组的克隆数明显少于其他2组(P < 0.05),说明肝癌细胞中过表达G6PC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细胞AdG6PC组细胞迁移数明显少于其他2组(P < 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AdG6PC组划痕修复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P < 0.05),说明过表达G6PC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细胞周期流式分析表明,过表达G6PC显著抑制huh7细胞的G1/S期的转变。蛋白质印迹法结果示过表达G6PC可下调细胞增殖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G6PC通过抑制肝癌细胞周期G1/S期转换及相关周期蛋白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同时G6PC也可抑制肝癌细胞迁移。

  • 标签: 肝细胞癌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