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的原因、防控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作为成分离心时袋破损防控措施管理阶段,将品管圈管理方法引入其中,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作为未实施阶段,分析两个阶段内血浆报废情况,以及两个阶段内医务人员(35例,无工作变动),对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结果观察阶段共制备血液8544袋,离心时袋破损血浆报废39袋(0.46%),对照阶段共制备血液8130袋,报废69袋(0.85%);观察阶段血液报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观察阶段医务人员对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血浆报废相关知识掌握评分(92.34±4.96)分显著高于对照阶段的(83.45±4.77)分(<0.05)。结论掌握制备成分离心时袋破损防控措施,并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降低血浆报废率,节约医疗资源。

  • 标签: 成分血 离心 血袋破损 原因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针对PDCA循环管理方法,探讨其在成分制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前景,有利于规范成分制备流程,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以进一步加强血液质量安全,促进血站发展。

  • 标签: PDCA循环 成分血 质量控制
  • 简介:血液输注不仅可以补充血容量,还可以治疗因红细胞减少或者其携氧能力降低导致的急性缺氧症,同时还能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营养物质,所以输血在贫血、急性大失血或其他血液病等治疗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血液中各成分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血液输注的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

  • 标签: 去白细胞全血 储存时间 质量 血液输注 输血反应 补充血容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血库管理中成分报废的原因,并实施相应的防范管理对策。方法我院于2016年1月开始实施成分报废的防范管理对策,分析影响血库内成分报废的因素后实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分析实施防范管理后的效果。结果实施相应的防范管理措施进行血库成分血管理后成分的报废率为0.00%。结论影响血库管理中成分报废的原因为脂血浆、过期、非标量、絮状物、颜色异常、溶血、不规则抗体、热合渗漏、凝块等,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库管理 成分血报废 影响因素 防范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对献血者向机采成分献血者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作为品管圈实施前阶段,即对照阶段,随机对到我中心参加献血的成年人1200例开展成分献血意象、血液中心工作满意度,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作为品管圈施后阶段,即研究阶段,被调查者数量、问卷调查方法同上,对比两个阶段献血者问卷调查结果。结果研究阶段被调查者在未来12个月成分献血意象率为78.75%(945/1200)显著高于对照阶段的47.08%(565/1200)(﹤0.05);研究阶段血液中心工作满意率88.17%(1058/1200)高于对照阶段的70.42%(845/1200)(﹤0.05)。结论将品管圈引入献血者向机采成分献血者转化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献血者对献血工作满意度,更加了解成分献血。

  • 标签: 品管圈 全血献血 成分献血
  • 简介:信鸽的基因遗传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环境改变的同时.信鸽的基因也会渐变.信鸽的基因渐变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

  • 标签: 基因遗传 信鸽 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甘肃省白银市地区12岁以下少年儿童最常见的微量元素异常情况,为本地区儿童微量元素硷测提供经济有效的检测指标筛选依据。方法对我院对象2016年5月——2017年5月由于健康原因来我院儿科门体检中心进行检查钓600例儿童青少年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6种元素(Cu、Zn、Ca、Mg、Fe)铅(Pb)元素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本地区儿童青少年缺乏微量元素最主要以缺钙(Ca)为主,阳性率达42.8%,其次为锌Zn(26,5%)、铁Fe(21.7%),而铜(Cu)、镁(Mg)基本正常,男女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j0.05);铅(Pb)元素在各年龄段均有一定阳性率,铅高阳性率达18.7%;各种微量元素之间存在各种高度相关关系。结论为保证儿童身体健康,应正确营养搭配、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维持各元素间的平衡,并在儿童的生长发育期定期开展常规的微量元素检测,通过检测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早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成分与传统方法应用情况。方法本文观察对象为本院50袋,收集时间均在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分别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成分和传统方法(虹吸法、分浆夹法)分离成分,比较上述各分离方式的分离速度、需再次开展离心占比以及信息保存方式等。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的分离速度明显较虹吸法和分浆夹法快,其需再次开展离心占比明显低于传统方法,P<0.05,此外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信息均为直接联网保存,无需开展人工扫入操作。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成分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应用价值,值得在今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传统方法 成分血 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
  • 简介:目的:探讨新鲜在血液分析仪比对传递的临床应用。方法:用HST-302流水线1号机血细胞分析仪作为参比检测系统,对非血液系统疾病门诊患者新鲜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和血细胞比容(HCT)进行定值,再用该对HST-302流水线2号机进行比对校准,最后利用该定值新鲜在HST-302流水线1、2号机进行传递,Sysmex软件IPU有Cumulative累计功能,可保存检测结果,我们通过Cumulative即可随时监测仪器是否存在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结果:通过新鲜对HST-302流水线1、2号机的比对,发现2台仪器一致性良好;新鲜传递可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仪器状态是否在控。结论:采用健康人新鲜比对校准后,提高了不同血液分析仪之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同时利用新鲜在不同血液分析仪间进行传递是一种经济、实用和有效的措施,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 标签: 血液分析仪 比对 新鲜全血传递
  • 简介:摘要 :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与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经济损失。为了规避风险,针对透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了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事件消灭在了萌芽状态,有效地控制了风险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 风险管理;透室;应用  1 透室的风险评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常规检验中的末梢与静脉检验结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2015年4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8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6例患者均实施静脉、末梢采集工作,综合对比2项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本研究86例患者的静脉末梢检验结果对比可知,除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水平不具明显差异外,末梢检验组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TC)、血小板(PLC)、平均红细胞体积(HCV)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静脉检验结果,组间差异对比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验过程中,静脉检验结果相对末梢检验结果较稳定,且检验数值也较精确,能够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合理参考,值得综合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验 结果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静脉与末梢血细胞检测结果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同时采集静脉与末梢进行血细胞计数检测,分别记为静脉组与末梢组,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同时反复抽血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的稳定性。结果静脉与末梢末梢的红细胞(RBC)、平均血红蛋白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测定结果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且组内两次测量结果分析,静脉组无较大差异(p>0.05),而末梢组则存在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相对于末梢而言,采集静脉进行血细胞检测的稳定性更佳,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细胞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集中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本中心血站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采集的86例献血人员所有资料,探究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以此提出合理解决措施。结果对本次分析的86例献血人员进行研究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6%,虽然献血车不良反应对比献血站更高,女性献血不良反应高于男性,但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且P>0.05,统计学无分析意义。多次献血不良反应低于初次献血不良反应,夏季献血不良反应高于其他季节,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显示分析意义。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是引发轻度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诱因,睡眠不佳、空腹、疲劳以及精神紧张等因素是引发中度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诱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晕、晕针等因素是引发重度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诱因。结论采集过程中精神因素是引发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因此需要血站操作人员建立温馨、舒适的环境,采集人员以娴熟过硬的技术以及服务来有效预防献血不良反应。

  • 标签: 全血采集 不良反应 诱因 对策
  • 简介:每当老东巴讲起那场发生在远古洪荒的东术决战,都会深深陷落在时间沟壑中,最后,他竟忘了讲述,忘了故事,忘了结局,口中来回吞咽着低沉模糊的自语:地……地……

  • 标签: 战争
  • 简介:某富豪丁先生被发现死在他的公寓里,警方闻讯赶到现场勘察。死者是在无防备情况下肚子上被凶手插了一刀,由于失血过多而死。

  • 标签: 初等教育 智力游戏 游戏方法 游戏规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细胞分析仪对静脉和末梢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做差异性处理。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0年~2012年接收的23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静脉组118例于静脉处采血,末梢组118例于指尖采血,对比检测结果;此外以分别于0min、10min30min时间处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3次检测结果,分析其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静脉组患者在3个时间点检测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末梢组患者0min时间点与30min时间点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10min时间点与30min时间点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末梢的检测结构会受到时间的影响,而静脉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强,准确率较高。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末梢和静脉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日~2017年1月31日期间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志愿者,将9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根据血液采集部位分成对照组(末梢)和观察组(静脉),45例/组。对比两组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WBC、BC、RHb以及PLT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别较大(P<0.05),两组MXD的数据相近(P>0.05);观察组即刻、1h、3h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组内分别进行比较相差不大(P>0.05),采血6h后的MXD和PLT同即刻、1h、3h的数据相比差别明显(P<0.05)。结论选用静脉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稳定性比末梢更好,但需注意在采血后3h内对样本进行检验。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