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其中出血脑卒中的发病率虽然低于缺血性脑卒中,但是发病急、预后差、致死率高。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内科治疗主要采取及早行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静脉及时用药。因此早期治疗后还需要正确的护理,有效的护理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目的探讨对出血脑卒中患者的内科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出血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针对我院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微创前后,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早期给予系统有效的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结论出血脑卒中患者早期微创治疗联合系统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 治疗原则 常规护理 专科护理
  • 简介:摘要急性脑出血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脑出血的治疗目标是积极采取措施,控制颅压,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挽救生命,实现早期康复锻炼尽快恢复神经功能缺损,防止再出血,降低复发率。

  • 标签: 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缺血性出血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出血脑卒中患者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采用回顾分析法,对两类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相关检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进行缺血性出血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出血脑卒中患者60岁以上比率约为57%,且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脏病、脑卒中病史比率分别为88%、16%、76%、4%;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岁以上比率约为71%,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脏病、脑卒中病史比率分别为64%、10%、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类患者的多项检查指标也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出血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与出血脑卒中相比,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年龄在60岁以上以及脑卒中、心血管病史等,临床中应注意结合病症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患者病症治疗与干预.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出血;危险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34-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对出血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接收的出血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48例,均给予癫痫发作护理、癫痫持续状态护理、癫痫间隙期护理等干预,之后观察其疗效和死亡率。结果48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呈显效的有34例,有效的有10例,无效的有4例,总有效率为91.7%;发生死亡的有3例,死亡率为6.3%。结论对出血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发生癫痫的次数,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率,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出血脑卒中;癫痫;护理干预

  • 标签:
  • 简介:摘要出血脑卒主要危害是脑水肿以及血肿形成压迫脑组织产生神经功能障碍。出血是因粟粒状微动脉瘤破裂所致,多位于基底节壳部,可向内扩延至内囊部。随着出血量的增多形成血肿,破坏脑组织。近年来我院在加强常规治疗的同时,多选择中西结合用药互补疗法,一方面通过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使血肿周围的脑组织供血得到改善,促进水肿吸收,二是通过降低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使红细胞凝聚降低,血流动性增加,防止脑出血加重。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 中西医结合 观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出血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本病3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血肿吸收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4%,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肿体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肿吸收均较为明显,但观察组吸收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改善神经功能,加快血肿吸收,提高了临床疗效。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中医综合治疗 穴位注射/治疗应用 中药烫疗/治疗应用 耳穴压豆法/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血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60例出血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脑梗死多发生于起病4d到2周,与大面积梗死、合并冠心病、心房纤颤、糖尿病、高血压等有关。本组60例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证实,,经治疗后48例预后良好,10例预后较差,2例因同时并发心衰、肾衰等死亡。结论出血脑梗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观察血压、血糖、CT/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预后。

  • 标签: 出血性脑梗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出血胃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到2014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108例急性出血胃炎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实施个性化护理)各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参照组(72.22%)(P<0.05);②观察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90.74%)显著高于参照组(74.07%)(P<0.05)。结论在急性出血胃炎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可以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急性出血性胃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出血脑梗塞的临床治疗观察。方法选择在2008年2月到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70例出血脑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血塞通配合常规中性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中性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的35例出血脑梗塞患者中,显效的为19例,有效的为1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57%,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出血脑梗塞患者而言,采用血塞通治疗出血脑梗塞安全可靠,具有相当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出血性脑梗塞 中性疗法 血塞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1---2015.2我院收治的17例脑梗死后HT患者临床资料,包括HT部位与类型、临床表现、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患者发生HT平均时间为(4.9±2.7)d,多为脑叶出血、非血肿型。HT的发生与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高血压病、高龄(>70岁)有关。治疗后11例患者病情好转,4例患者病情无变化,2例患者病情加重。结论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高龄是发生脑梗死后HT的影响因素,尽早进行颅脑CT复查是及时发现脑梗死后HT的有效措施。

  • 标签: 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治疗出血脑梗塞的方法和规律。方法选取我院80例诊断为出血脑梗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舒血宁配合常规中性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中性治疗,分别于治疗2周、1月、3月时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过三个月的治疗,40例治疗组患者,6例治愈,15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5%;40例对照组患者,3例治愈,7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总有效率70.0%。结论较之中性疗法,采用舒血宁配合治疗出血脑梗塞临床效果更好。

  • 标签: 神经内科 脑梗塞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积极治疗产科出血休克的方法进行总结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3年7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产科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出血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结果20例患者经过抢救治疗后,休克均得到纠正。结论产科出血的原因包括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等。对于产科出血患者,早期发现、对病因进行明确及早期干预是保障治疗成功的基础,关系着产妇的生命安全。

  • 标签: 出血性休克 监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临床特点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32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患者,对患者的脑梗死面积、出血转化发生时间、临床症状表现、CT诊断检测结果、MRI诊断检测结果、治疗方式以及预后处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探讨。结果对患者的梗死面积大小以及诊断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梗死面积研究过程中,发现32例患者中,按照分型标准进行分类后,出现大梗死病灶的患者有28例,小梗死病灶的患者有4例。其中7例患者病情痊愈,12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11例患者治疗有效,2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出现心房颤动造成患者出现大面积的脑梗死情况占据较大比例,在治疗和预防处理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及早开展检测诊断工作,通过CT诊断后,及时发现患者的脑血肿情况,从而缓解脑血肿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升预后处理疗效。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临床特点 分析
  • 简介:近年来,随着疾病防控体系的完善,牛出血败血病病略有控制。但是,部分养殖户主仍然存在防治观念淡薄、消毒管理不严、病死畜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此病感染后死亡率非常高,给基层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作者对多年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进行了汇总,以期为今后科学防控此病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 标签: 牛出血性败血病 消化道黏膜 疾病防控 病因分析 临床诊断 科学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出血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按照出血脑梗死和非出血脑梗死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有32例和46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顾分析法对影响出血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两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logistics多因素回顾分析可见,年龄在55岁以下、合并高血压病史、血糖升高、脑栓塞形成、合并大面积梗死、病变累及皮质等都是造成脑梗死后继发性出血的主要因素。出血脑梗死和非出血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5.6%和50.2%,出血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效果显著优于非出血脑梗死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出血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多,但预后相对较好,临床实践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出血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