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前痔多种发病机制学说 都没有反映痔全貌,动态解释痔病因、病机变化,也不能准确解释痔肿胀、疼痛、出血、脱出等临床表现, “损伤、微循环障碍导致慢性炎症反应”作为一种痔发病机制,可以解释痔全貌,可能更便于理论体系建设和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发病机制 炎症 综述
  •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是以角膜扩张、中央区角膜基质变薄、呈锥样突起为特征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有对遗传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连锁分析、候选基因分析及线粒体基因组等,酶学研究主要是对裂解酶及抑制成分。此外,细胞凋亡、炎性反应及慢性角膜损伤(揉眼、角膜接触镜配戴、紫外线)等也与圆锥角膜发病有关。(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04-309)

  • 标签: 圆锥角膜 遗传学 酶学
  • 简介:Graves病(Gravesdisease,GD)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与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thyroiditis,HT)同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thyroiddisease,AITD),其患病率约为1%~2%。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代谢综合征,部分患者可以出现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ophthalmopathy,TAO)、胫前黏液性水肿和(或)肝脏损害。

  • 标签: GRAVES病 遗传易感性 环境因素 免疫因素
  • 简介:颈椎病主要由颈椎间盘和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引起。其发病率为1.7%-17.6%,40-60岁为高发年龄。①椎间盘: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一般在30岁以后即开始。髓核脱水变薄,椎间隙变狭,使纤维环及周围韧带变松弛,颈椎稳定性减弱,更易进一步劳损及退行性变。纤维环变性及椎间隙狭窄使椎间盘易于向后及侧方突出。颈4、5,颈5、6椎间活动度最大,应力也最集中,最易受损伤。

  • 标签: 颈椎间盘 病发病机制 退行性改变 椎间隙狭窄 40-60岁 颈椎稳定性
  • 简介: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因脑动脉硬化或其他一系列综合因素致使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大脑缺血缺氧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及生活质量,随着国家对防治残疾工作越来越重视,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成为医学重点发展方向。故本文根据目前相关文献资料,浅析脑梗死发病机制,以为后期研究更加科学化中西医治疗脑梗死提供思路。

  • 标签: 脑梗死 中风 中西医 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现代神经影像学方法可以检测到越来越多大脑半球白质改变,后者与老龄化相关,并能够促进特殊认知功能缺损发生。这些脑白质异常(有时称为脑白质疏松)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支持脑白质疏松病因与特殊类型脑缺血有关假说现有证据进行评价,强调脑缺血性损害可导致局限于脑白质选择性结构改变。综述概要本文是对关于脑白质动脉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以及脑白质疏松发开门见病机制论文(大多数为近10年内发表)进行评论分析。结论有相当多线索支持某些类型脑白质疏松可能是脑缺血性损伤结果假说。与老龄化和卒中危险因素相关脑实质小动脉和微动脉结构性改变、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变化以及大脑半球白质独特动脉供血状态似乎均参与脑白质疏松形成。根据我们对现有资料解释,最有可能造成这种脑白质改变缺血性损伤类型包括以局部脑血流量适度降低(导致不完全性梗死)为特征短暂性复发事件。这种假说能够在适当实验模型中检测。

  • 标签: 脑缺血 小血管病 脑白质疏松 白质脑病 白质
  • 简介:摘要鼻息肉是与多种病理状态相关炎症过程最终结果,这表明多种病因,多种途径,多种介质参与此病理过程。现已证明参与鼻息肉病病理过程炎症化学介质多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如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肤Y(NPY),P物质,细胞间粘附因子(如ICAM-1,其中VCAM-1上调中TNFa起关键性作用),血管通透性因子(VEGF,血管通透性作用强于组织胺50000倍,鼻息肉病组织中VEGF表达显著强于鼻甲,提示VEGF在鼻息肉病组织水肿发生机制亦具有重要意义),血管活性肠肽,白细胞介素,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合成酶,干扰素-γ,干细胞因子等。最早报道炎性介质,如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前列腺素,白三烯,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肽Y,P物质等,均具有局部组织血管活性及致痉作用。

  • 标签: 鼻息肉 病因 机制
  • 简介:摘要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好发于经产妇疾病,主要是表现为子宫内膜细胞向子宫肌壁层良性浸润,影响患者正常生理周期和生育能力。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发病具有年轻化趋势。子宫腺肌病发病原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阐释清楚,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所以本文通过整理分析以往文献,总结子宫腺肌病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旨在为改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病因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导致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严重者会出现脑炎、肺炎等并发症。随着研究深入,对麻疹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认识。现从各受体介导麻疹病毒感染、病毒入血与播散、免疫抑制与终身免疫,以及麻疹并发症发病机制等方面,对麻疹发病机制最新进展进行阐述,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麻疹发病认识。

  • 标签: 麻疹 麻疹病毒 受体 免疫抑制
  • 简介:头癣是一种常见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头癣愈后可形成萎缩性瘢痕或永久性秃发,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因此明确头癣发病机制意义重大。目前头癣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尚无系统相关研究综述。该文针对头癣发病机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镜下真菌-头发形态学变化、头癣与蛋白酶、头癣与宿主免疫等方面详细介绍最新研究动态。

  • 标签: 头癣 发病机制 扫描电镜 蛋白酶 宿主-免疫
  • 简介:摘要哮喘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肺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及气道神经调控变化等。有多种细胞因子和细胞、基因等共同参与哮喘发生。本文主要从炎性介质、基因、肺泡内树突状细胞(DC)、前列腺素D2(PGD2)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等五个方面介绍哮喘发病机制,为更好地预防与治疗哮喘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哮喘 基因 前列腺素D2(PGD2)
  • 简介:摘要国内学者认识到,患者在进展到亚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之前,存在一个"肝衰竭前期",也是临床有效干预黄金窗口期,在此期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降低肝衰竭发病率和病死率。中华医学会《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对肝衰竭"前期"做了明确定义。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肝衰竭前期对应于急性肝损伤/急性失代偿、炎症因子风暴/免疫紊乱阶段。现简要介绍肝衰竭前期实质内涵及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有待探索明确问题。

  • 标签: 肝炎,乙型 肝衰竭 肝衰竭前期 肝硬化
  • 简介:急性高原病(AMS)是一个错综复杂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我国关于AMS发病机制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提出了AMS发病机制三个重要环节,即肺氧合效率降低,水转运失调和脑循环障碍。

  • 标签: 急性低氧 发病机制 急性高原病 低氧暴露 肺氧合 重要环节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口腔溃疡发病机制。方法对复发性口腔溃疡201例患者进行我院自制发病机制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1例患者中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者共168例,占83.6%;患者在此次口腔溃疡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98例,占48.8%;128例女性患者中口腔溃疡于月经前后、排卵期复发者共58例,占45.3%;口腔溃疡发生于患者发怒、激动等情绪变化剧烈时期者共146例,占72.6%;患者中有消化道溃疡史者86例,占42.8%。结论口腔溃疡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与口腔溃疡发生相关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因素、精神因素、消化道疾病因素及其他因素等。

  • 标签: 复发性 口腔溃疡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现今研究支持其发病机制是多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除电重构以外,结构重构在心房颤动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也起了至关重要作用。本文综合近几年研究进展,从细胞内钙超载,心房壁牵张,纤维化变性以及炎症因素4个方面对心房颤动中结构重构几种主要机制予以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结构重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残胃癌是指行远端胃切除术后5午以上发生于残胃胃癌,与原发近端胃癌相比,残胃癌患者中未分化癌比例更高,发现时侵犯浆膜、血管和淋巴结转移比例也更高,因此预后更差。残胃癌发病与胃十二指肠反流和胃泌素水平降低有关。不同吻合方式、幽门螺杆菌和EB病毒感染都是残胃癌发病影响因素。外科手术是残胃癌传统治疗方式,残胃切除应包括胃十二指肠吻合口或胃空肠吻合口及吻合口周围10cm空肠、空肠系膜,并根据初次手术所造成解剖改变相应地改良淋巴结清扫范围。随着内镜技术不断进步,早期残胃癌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对于侵犯深度不超过SMl早期残胃癌,内镜下切除与外科手术疗效相当。

  • 标签: 残胃癌 发病机制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