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经阴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临床价值及准确率。方法:2019.06~2021.06期间为研究资料采集时间段,60例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为研究基数资料(经腹腔镜或宫腔镜诊断),对比诊断干预方案,分析临床应用价值,均对60例患者实施经阴三维、二维子宫输卵管超声诊断,分析诊断准确率。结果:经阴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诊断准确率96.67%(58/60),经阴二维子宫输卵管超声诊断准确率83.33%(50/60);数据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经阴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可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患者子宫内部结构及轮廓进行全面观察,同时,还可分析患者子宫底部及内膜状况。此外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可为术前提供有效依据,改善患者临床疗效。

  • 标签: []经阴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 先天性子宫畸形 临床价值 准确率
  • 简介:摘要脉管瘤是含有血管和淋巴的一种少见的血管-淋巴管畸形。多数病变出现于儿童,90%出现在颈部和腋窝,发生在纵隔较少见,其中前纵隔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合并有脾脏脉管瘤的更为罕见,但影像表现具有特异性。本文通过报道1例前纵隔合并脾脏脉管瘤病例,重点介绍该病的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该病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切除术后并发纵隔气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5年7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5例甲状腺切除术后并发纵隔气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54岁。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5例患者均经颈部切口行甲状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清扫术,均于术后第1天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部肿胀、胸痛及皮下气肿,经胸部CT增强扫描确诊为纵隔气肿,5例均予对症治疗,并经颈部切口置单腔乳胶管引流,治疗后5例患者症状缓解,气肿吸收,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结论甲状腺切除术后短期出现颈部肿胀、胸痛及皮下气肿的患者应警惕此并发症的可能,及时行颈胸部CT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经对症治疗多可痊愈,伴随压迫症状时应尽早行经颈部切口置管引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纵隔脂肪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19年7月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就诊的30例纵隔脂肪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其中,男19例,女11例;中位年龄2.9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腔镜手术组(14例)和开放手术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并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儿表现为咳嗽15例,偶然发现纵隔占位9例,呼吸困难4例、颈部包块4例、霍纳综合征2例。按纵隔四分法,肿瘤位于上纵隔11例,后上纵隔6例,后纵隔5例,前纵隔3例,前上纵隔3例,其他位置2例。术前CT、MRI检查表现为含有脂肪和软组织混合密度的不均匀肿块。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为72.5(25.0~230.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4(2~400)ml,中位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为4(2~17)d,中位住院时间为8(4~30)d。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局限型脂肪母细胞瘤24例,弥漫型脂肪母细胞瘤6例。腔镜手术组14例患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2~5)ml、65(25~115)min和5.5(3~11)d,开放手术组16例患儿上述指标分别为10(2~400)ml、77.5(60~230)min和7.0(5~23)d,前者均较后者少和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有26例(86.7%)患儿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7年(2个月~12年),25例术后恢复良好,未见恶性变或转移。1例术后7个月复发,因肿瘤无压迫症状,密切随访中,未再次手术。结论发生于纵隔内的脂肪母细胞瘤临床较为罕见,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手段,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后通常无需联合化疗或放疗。

  • 标签: 脂肪母细胞瘤 纵隔 儿童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大前上纵隔肿瘤的外科诊疗手段及经验。方法通过对本院2013—2018年收治的34例巨大前上纵隔肿瘤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21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手术切口的手术指标(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34例巨大前上纵隔肿瘤患者均进行了手术切除:13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手术,根治性切除12例,姑息性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率为92.3%;21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其中根治性切除18例,姑息性切除3例,根治性切除率为85.7%。34例患者中胸腺鳞癌3例,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胸腺瘤14例,肉瘤3例,成熟畸胎瘤7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精原细胞瘤2例,甲状腺肿1例。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大于正中开胸组(均P<0.05),肿瘤最大直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与胸骨后壁紧密、肺组织受侵犯的巨大前上纵隔肿瘤,肿瘤主体偏向侧行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可作为手术切口手术视野和安全性更高。结论手术是巨大前上纵隔肿瘤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增强CT对于手术方式及风险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手术切口的选择对手术成功有重要辅助性作用。

  • 标签: 巨大前上纵隔肿瘤 前纵隔肿瘤 手术切口 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先天性子宫畸形诊断中二维与三维超声的价值差异。方法: 腹腔镜检查确诊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共取41例,均为我院2019年09月至2021年06月收治,皆给予二维、三维超声检查,行回顾性研究,对比二维与三维超声检查结果,据此评估诊断价值差异。结果:腹腔镜检查确诊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共取41例,其中 1例双子宫,8例双角子宫,3例弓形子宫,21例纵隔子宫,4例残角子宫,3例单角子宫。二维超声子宫畸形检出率63.41%(26/41),比三维超声97.56%(40/41)检出率低,P<0.05。结论:综上所述,三维超声在先天性子宫畸形诊断中检出率高于二维超声,可重复性好,受客观因素影响小,操作简单,具有无创性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价值差异 诊断研究 超声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期常见的恶性肿瘤,约20%原发于纵隔。随着综合治疗的开展,纵隔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预后已明显改善,但在外科治疗规范性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外科诊疗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手术时机选择、切除范围确定、合并症及并发症处理进行重点阐释。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儿童 纵隔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内耳畸形(inner ear malformation,IEM)包括膜迷路畸形和骨迷路畸形,临床上,内耳畸形特指可通过影像学观察的骨迷路畸形。内耳畸形分类由早些年基于影像和胚胎的分类方法不断完善,进展到近年来基于指导人工耳蜗手术的分类方法。本文对各种内耳畸形的分类进行系统阐述,重点关注不同分类方法间的差异,探究内耳畸形分类方法更新的意义以及与人工耳蜗手术和预后的关系。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畸形复合椎截骨技术(deformed complex vertebral osteotomy,DCVO)治疗治愈型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治愈型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39.5±15.0)岁(范围9~78岁)。病变主要累及节段:胸段14例、胸腰段16例、腰段3例。33例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截骨治疗策略,20例采用DCVO技术治疗(DCVO组),13例采用后路全椎体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 column resection,VCR)治疗(PVCR组)。DCVO技术将多个畸形融合的病椎定义为"病椎复合体",在病椎复合体内进行截骨,两截骨面交汇于病椎复合体前缘,形成截骨处的闭合铰链,完全闭合截骨区域使骨-骨融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主要观察指标为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节段后凸角。采用Frankle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72个月。DCVO组手术出血量(1 315.00±462.57)ml,手术时间(293.00±83.86)min,并发症发生率为1.5%;均明显低于PVCR治疗组(P< 0.05)。DCVO组术前节段后凸角为96.80°±6.32°,术后为29.10°±6.96°,较术前平均矫正67.7°,矫正率为69.9%,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77,P<0.05)。DCVO组矢状位参数:术前TK为96.96°±29.13°,术后为37.15°±4.88°,末次随访为37.00°±3.89°,TK术后矫正59.81°,矫正率为61.7%;术前LL为66.70°±21.21°,术后为42.25°±5.53°,末次随访为41.90°±4.98°,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997,P<0.05)。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参数、脊柱骨盆参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手术前后矢状面及脊柱骨盆各参数(除PI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矢状面参数、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所有术前有神经障碍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地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结核性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DCVO技术治疗安全、有效,与传统VCR技术相比其临床疗效更好、并发症明显减少。

  • 标签: 结核,脊柱 脊柱后凸 截骨术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例原发性纵隔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探讨原发性纵隔绒毛膜癌的CT、PET/CT表现。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5、25、25岁。3例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同程度升高,分别为90 977、113 266、447 014 IU/L。CT平扫均表现为右前上纵隔混杂密度肿块,病灶边缘周围为线状、条片状实性成分,中央为大片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内部片状无强化低密度坏死区,周围边缘见多发斑片状中度-明显强化影包绕病灶生长,呈不均匀环状强化改变。3例均伴两肺多发球形转移瘤,增强扫描其强化方式与纵隔原发灶一致,呈边缘环状强化。1例接受PET/CT扫描,纵隔病灶呈环状异常放射性浓聚,标准摄取值最大值为8.4。原发性纵隔绒毛膜癌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其CT及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

  • 标签: 纵隔肿瘤 绒毛膜癌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作者: 唐冬梅 文曦琳 杨泽萱 胡志敏 杨正兵 罗丹 魏素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重症产科 61009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放射科 61009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超声科 61009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病理科 61009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外一科 610091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晚孕期发现胎儿胸腔积液及胸腔巨大占位的纵隔毛细血管瘤病例。孕妇因“停经36周+3,发现胎儿胸部占位11 d”就诊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常规彩超及MRI检查均提示胎儿右侧胸腔积液,胸腔巨大占位。孕36周+5阴道分娩一活男婴,出生后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提示为纵隔血管瘤,予口服普萘洛尔出院。患儿生后1个月因“肺炎、呼吸增快”再次入院,多学科会诊后行右侧胸腔纵隔肿物切除术,病理结果示纵隔毛细血管瘤。术后患儿继续口服普萘洛尔,定期儿童保健及康复,截至2021年1月已7月龄,尚未发现异常。

  • 标签: 纵隔肿瘤 血管瘤,毛细管 胎儿疾病 妊娠 胸腔积液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纵隔感染通常是由牙源性或颈部感染沿颈筋膜扩散侵及纵隔所致的急性纵隔炎,是一种进展迅速且致死率高的严重感染。本文报道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纵隔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该患者经胸腔镜手术以及术后抗感染治疗,成功救治。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