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肌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多发生在心外膜冠状动脉起始部位,穿过心肌层,又称“隧道动脉”。本文通过回顾心肌的解剖,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及其检查方法,治疗等相关资料的研究,就心肌引起的心绞痛、心律失常、左室功能下降、传导阻滞和猝死等临床表现作一综述,以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并且对此类病人选择正确的检查手段和完善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心肌桥 壁冠状动脉 动脉硬化 缺血 隧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心肌(myocardialbridge,MB)与心肌所在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在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的115例前降支M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4例为单纯的MB(A组),31例为合并前降支动脉固定狭窄者(B组)。结果MB的检出率为22.3%,均发生在左前降支。B组血管(muralcoronaryartery,MC)收缩期狭窄程度较A组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MB长度、MB距左冠状窦开口距离、血管有无扭曲或成角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B组中动脉固定狭窄程度与血管狭窄程度有微弱正相关性(R=0.189,P=0.043),MB距冠状窦开口距离与血管狭窄程度有微弱负相关性(R=-0.188,P=0.043),提示血管狭窄程度越重、MB距冠状窦开口距离越近越易出现前血管固定狭窄可能。两组心肌相关解剖因素经回归分析,结果示P>0.05,提示血管狭窄程度、MB长度、MB距冠状窦开口距离、血管有无扭曲或成角均不是心肌前血管固定狭窄的危险因素,不增加动脉固定狭窄的发生。结论心肌前血管易出现固定狭窄,与血管收缩期狭窄程度可能相关,但心肌不是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危险因素,不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 标签: 心肌桥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 本课题是对心肌的双源 cta 检测对心肌冠状动脉的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的分析和研讨。 方法: 选择我院自 18 年 3 月到 18 年 9 月入住的 260 例患有 心肌冠状动脉患者作为本次分析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双源 CT 心 CTA 的方式来做相关的检测,然后针对结果进行总结并分析。 结果: 从心肌诊断部位的结果来看:在 LAD 上总共有 171 例,例数占总人数的 65 . 8 %,其中,处于中段的有 111 例,较远的地段有 60 例。在 RCA 上的主要表现在其中段,一共是 8 人,占总人数的 3 . 1 %。在 LCX 上总共有 70 人,占总人数的 26.9% ,处于中间支的例数共有 11 例,占总人数的 4 . 2 %。经过检查发现心肌的长度基本都在 0.5 厘米至 3 厘米之间。在检查中对 56 名患者进行了的 普通 CT 的 造影检查,发现有心肌的有 11 人。 通过研究发现普通 CT 的检出比要 明显低于双源 CT 心脏 CTA 的检出比 ( P<0.05 )。 结论: 双源 CT 心脏 CTA 的诊断效果要优于 普通的 CT 造影检查,具有临床上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双源 CT 心肌桥 - 壁冠状动脉 CT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成像对心肌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0例心肌冠状动脉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128层CT成像技术对心肌冠状动脉进行诊断。结果成像诊断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6.7±2.6)mm,平均埋藏深度为(3.1±1.4)mm,平均狭窄程度(47.3±10.1%)。心血管诊断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5.2±2.0)mm,平均埋藏深度为(2.8±1.5)mm,平均狭窄程度(56.3±11.3%)。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排128层CT成像对心肌冠状动脉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心肌桥&mdash 壁冠状动脉 冠脉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对心肌-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17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行多层螺旋CT扫描,记录MB-MCA检出率及其钙化斑块主要累及位置。结果本研究共检出MB-MCA104例,检出者的钙化斑块累及位置主要位于近段,而未检出者的主要位于中、远段。结论多层螺旋CT对MB-MCA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心肌-冠状动脉与硬化无直接关系。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心肌桥 壁冠状动脉 冠脉硬化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CTA)技术在心肌-血管形态学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9年01月-2020年12月本院纳入的97例心肌-患者,均实行螺旋CTA并与CAG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相比于CAG,CTA评估的浅在型和深在型MB-MCA患者MB长度均相对较高;97例患者中,MB-MCA检出105段,相比于CAG,CTA在诊断MB-MCA类型中CAG诊断结果存在一致性(P

  • 标签: CTA 心肌桥-壁冠脉 血管形态学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CTA)技术在心肌-(MB-MCA)血管形态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经造影(CAG)确诊的70例MB-MCA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实施CTA检查,分析其对患者血管形态的评估效果。结果 与CAG检查相比,CTA在MB-MCA浅在型、深在型病变检出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TA在深在型MB-MCA MB长度及MCA狭窄程度及浅在型MB-MCA MCA狭窄程度的检出情况上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TA检出浅在型MB-MCA MB长度上与CAG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MB-MCA CTA 血管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CTA)技术在心肌血管形态学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0例于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肌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A检查,同时以CAG(经造影检查)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A诊断价值。结果 CAG与CTA诊断浅在型及深在型心肌具有一致性。且在CAT检查下浅在型与深在型心肌桥长度高于CAG检查,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管狭窄程度两种检查方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可明确心肌患者血管形态,并为临床进一步干预提供有效数据参考,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疾病预后质量的提升。

  • 标签: 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 心肌桥-壁冠脉 血管形态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室瘤形成造影正常现象的原因。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行溶栓或介入治疗后室瘤形成4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5例患者未见明显狭窄和阻塞性病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自发再通仍有发生室瘤风险,宜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减少或改善室瘤预后。

  • 标签: 冠脉造影 心肌梗死 室壁瘤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造影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造影检出的165例心肌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特点及治疗体会。结果心肌造影中的检出率为12.0%,其中有139例(84.2%)心肌发生于前降支中段;102例孤立性心肌患者中有临床症状40例(Noble1级7例,Noble2级14例,Noble3级19例),有心电图ST-T异常的5例(Noble2级1例,Noble3级4例);163例左前降支心肌患者中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62例,其中发生于心肌近端54例(87.0%);所有存在临床症状的患者中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应用,心肌近端严重狭窄(8例)予以介入治疗,效果均较好。结论冠状动脉心肌多发生于左前降支,其临床症状与Noble分级相关。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有症状的心肌患者效果较好。脉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心肌近端血管,严重者可予以介入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心肌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表现为下、前导联ST段同时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造影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的前合并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梗死相关血管的不同,对60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心电图及冠造影的特征。结果60例患者中,21例患者IRA为左前降支(LAD),占总数的35%,35例患者IRA为右冠状动脉(RCA)其中23例发生在RCA近段(67%);C组为RCA和LAD同时闭塞,仅1例,D组RCA慢性闭塞。其中,右冠状动脉闭塞者,闭塞部位多为右冠状动脉近段,ST段抬高幅度在Ⅲ导联>II导联,在V1导联>V3导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者,闭塞部位多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远段,ST段抬高幅度在V3导联>V1导联。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电图 冠脉造影 梗死相关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心肌充盈分级(MBG)的方法评价急性前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无复流现象,并探讨无复流现象对PCI后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首发前AMI并于6-12小时内行直接PCI的患者128例,应用MBG方法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MBG0-1级)和有复流组(MBG2-3级)。其中无复流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23±13.17岁),有复流组92例(男58例,女34例,平均年龄63.18±11.73岁)。所有患者于PCI后即行左心室造影(LVG),测定心室压力、容积参数和室运动积分(WMS);AMI后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A),测定左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AMI后6个月随访时重复行CAG、LVG和ERNA检查测定上述参数。结果①无复流组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较有复流组显著延长,CK-MB峰值和Killip≥2级心力衰竭发生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②AMI-PCI后6个月随访时,无复流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WMS和LVEDP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ERNA参数比较,无复流组左室射血分数、峰射血率和峰充盈率各参数均较有复流组明显降低,同时峰射血时间明显延长。结论经MBG判定的直接PCI后的无复流现象反映了梗死相关区(IRZ)的心肌仍处于失灌注状态,导致左室功能的降低,促进心室重构,直接影响着AMI患者的长期预后。

  • 标签: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无复流现象 心肌充盈显像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证实的罪犯血管在左前降支(leftanteriordescending,LAD)近端血流闭塞及冠血流再通状况下,急诊心电图的差异性。根据心电图的特点,判断急性前STEMI患者LAD近端罪犯血管,并为是否血流再通提供简单快速的判断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因急性前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1例患者,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罪犯血管LAD血流情况分为闭塞组(20例)及冠血流再通组(2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点。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胸痛发病时间、肾功能、电解质、既往病史及就诊时生命体征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造影证实:LAD近端闭塞组与血流再通组心电图的共同点是,均有前导联ST段抬高,其中V2~V4导联抬高≥2.0mm,V1和V5导联ST段抬高<2.0mm,V6导联ST段抬高<1.0mm;差别在于:LAD近端闭塞组患者Ⅰ、aVL导联ST段抬高≥1.0mm,Ⅱ、Ⅲ导联ST段压低>1.0mm,aVF导联ST段压低更显著(≥2.0mm);LAD近端血流再通组患者Ⅰ、aVL导联ST段从等电位线抬高<1.0mm,Ⅱ、Ⅲ、aVF导联ST段从等电位线降低<2.0mm,其中部分病例胸导联T波浅倒置。结论急诊心电图可为急性前STEMI患者LAD近端罪犯血管闭塞和血流再通提供简单快速的判断依据。

  • 标签: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电图 冠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多支病变的心电图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2例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心电图的改变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资料。结果相比于ST段抬高程度0.05~0.1mV,ST段抬高程度>0.1mV的敏感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但阳性预测值的价值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前ST段抬高程度与患者的多支病变有关,对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测多支病变的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心电图 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多支冠脉病变 预测效果
  • 简介:患者男性,60岁,主因"发作性胸闷、胸痛1月余,加重伴大汗1h"入院。患者缘于1月前工作时突然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发作时伴大汗及肩背部放散痛,持续时间约30min,由急救120送当地医院救治,心电图Ⅰ、aVL,V1~V3导联ST段压低0.5mV,肌红蛋白120ng/ml(正常值范围:0~107ng/ml),肌钙蛋白0.8ng/ml(正常值范围:0~0.4ng/ml),CK-MB3ng/ml(正常值范围:0~4.3ng/ml),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前降支 心肌桥 正常值范围 导联ST段压低 发作性胸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肌动脉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20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由两名资深影像科医师进行图像观察,判断有无心肌-动脉存在。观察心肌厚度与动脉长度,并结合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动脉近端及远端状况。结果200例患者可疑冠心病患者中,发现存在心肌-动脉64例(32.0%),共计76处;其中心肌-动脉位于左前降支部位共计61处,所占百分比为80.3%(61/76);心肌厚度为0.8~13.1mm,平均为(3.6±0.8)mm;动脉长度为7.8~62.8mm,平均为(24.6±3.5)mm;心肌-动脉合并近端血管粥样斑块硬化者36例(56.3%)合并近端及远端血管粥样斑块硬化者2例(3.1%)。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肌动脉诊断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够有效观察到患者的心血管情况。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心肌桥-壁冠动脉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早期心肌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可有效限制梗死范围、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而这些均与梗死相关血管是否再通直接相关。目前评定血管再通主要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进行了修改,推荐了临床再通判断标准[1]。本文对105例(男88例,女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再通标准,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判定指标与造影的符合情况和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