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1.25 mg)或雷珠单抗(0.05 mg)治疗,必要时重复治疗。平均随访时间168周。观察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恢复情况。初始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直至病灶完全吸收或瘢痕化(第一阶段)。其后每12周进行1次随访,观察病灶复发情况(第二阶段长期随访)。第一阶段末次注射治疗后1个月时,根据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消退情况,将患眼分为形态学改善显著组(改善显著组)、形态学改善不显著组(改善不显著组),分析年龄、病程、药物种类、注射次数、基线BCVA和CRT对CNV病灶消退的影响。根据长期随访结果,将患眼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分析影响CNV病灶复发的因素。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病灶消退及复发的因素。结果基线、第一阶段末次注射治疗后1个月时,患眼平均BCVA分别为(55.70±15.21 )、(73.59±12.08)个字母;CRT分别为(338.3±89.32)、(264.5±47.47)μm。两个时间点患眼BCVA、C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86、-4.061,P<0.001)。改善显著组、改善不显著组患眼BCVA分别为(65.38±17.27)、(51.63±12.61)个字母;两组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6,P=0.029)。长期随访结果显示,27只眼中,复发6只眼;平均复发时间(90.83±49.02)周。再次行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治疗后,CNV病灶消退。复发组、未复发组患眼平均注药次数分别为(3.67±0.816 )、(2.24±0.768)次;复发组患眼平均注射次数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53,P<0.001)。两组患眼基线、末次随访时CR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42、-1.313,P=0.195、0.19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治疗能有效提高ICNV患眼BCVA、CNV病灶消退率;基线视力高提示治疗后CNV病灶消退较好。复发患者经再次VEGF药物治疗后可有效好转,且CNV复发对最终预后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玻璃体内注射 血管生成抑制剂 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异常血管新生是多种视网膜疾病的病理性标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主要调控内皮细胞的增生与迁移,VEGF受体2(VEGFR2)是介导这一作用的主要受体,下游信号的激活首先需要VEGF与VEGFR2结合,随后发生受体二聚体化和自磷酸化,阻断这一过程进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眼科临床目前应用的单克隆抗体和融合蛋白药物主要结合游离的VEGF,随着拮抗VEGFR2的大分子抗体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药物上市,有望进一步拓展至眼科领域。VEGFR2治疗虽是抑制新生血管的革命性方法,但目前尚无充足的临床证据。深入了解VEGFR2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应用现状及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行玻璃体腔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1~2020-12.从我院选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50,单纯性激光治疗)和观察组(n=50,在激光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厚度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视网膜厚度治疗前组间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厚度治疗后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前房炎性反应、角膜水肿以及高眼压等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玻璃体腔注射 VEGF药物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11-2021.12期间收治的48例DR视网膜新生血管患者,告知患者手术风险后进行手术,术后观察患者眼压情况、及虹膜新生血管情况,根据角膜血管分级情况进行判断。结果:术后一周内患者的眼压情况具有明显下降,与术前差异显著,P<0.05。术前患者的分级为(3.75±1.17),术后1d患者的虹膜新生血管分级为(2.15±1.48),术后3d患者的血管分级为(1.45±1.12),术后一周血管分级为(1.42±0.74),差异显著(F=42.384;P<0.001)。结论:在DR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中,采用玻璃腔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眼压情况及虹膜血管分级情况,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玻璃体腔 注射 抗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 药物治疗 糖尿病性 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疗效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高压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情况,旨在为心血管内科患者选择更加合理的用药方式。方法:200例心血管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以及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高血压药物使用合理性。结果:高血压药物的用药频度从高到低的药物分别是硝苯地平控释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缬沙坦胶囊、氢氯噻嗪片(P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住院 高血压 药物使用 合理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高血压药物用药合理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699例高血压患者,利用EXCEL表格对入选病历进行统计,评价其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高血压药物处方占比情况,分析不同种类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高血压药物占处方比以及药物合理性及利用指数(DUI)、高血压药物联合使用情况以及联合用药不合理情况。结果:本次纳入研究的699张处方中,男患者占比多于女患者,且>64岁年龄段患者的高血压类药物处方例数占比最高。心内科高血压药物处方中占比最高的药物种类为钙通道拮抗剂(CCB)(36.48%),其次分别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20.7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18.17%),β受体阻滞剂(β-RB)(14.88%)以及利尿剂(9.73%)。药物用药频度(DDDs)前10高血压药物中包含CCB类5个、ARB类4个、β-RB类1个。其中硝苯地平处方占比最高13.02%,其次为美托洛尔9.16%,DUI值最高为氨氯地平。在699例处方中,使用情况主要分为单独使用(39.77%)、二联使用(32.33%)、三联使用(19.88%)以及四联使用(8.02%)4种。其中单联使用ARB类占比(16.73%)最高,二联使用中CCB+β-RB类占比(8.44%)最高,三联使用中CCB+β-RB+ARB类占比(8.15%)最高。不合理处方27张,占总处方比3.87%。结论:心血管内科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基本符合病情治疗方案,仅存在部分用药不合理情况,应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用药不合理情况。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抗高血压药物 用药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心内科高血压住院患者高血压药物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采取干预措施实施干预。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0收治的64例高血压患者,对患者用药合理性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干预措施,了解患者干预前后的用药依从性以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用药合理性评价,其中4例存在用药不合理(6.25%);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患者用药依从性以及血压控制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内科高血压患者高血压药物用药期间存在不合理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提高用药合理性,保证血压控制效果。

  • 标签: 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物 用药合理性
  • 简介:摘要水凝胶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与玻璃体类似的光学和流变性,能比较容易地进行玻璃体注射,且具有药物缓释的特点,可以作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缓释系统载体应用于各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已有多种类型的水凝胶载体在动物模型中研制成功,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水凝胶,其中一些可在眼内持续释放贝伐单抗、康柏西普等VEGF药物最长达90天,且眼内无明显炎性反应。VEGF药物从水凝胶中的释放一般经过初始释放阶段、扩散释放阶段和降解释放阶段。如何控制其在水凝胶中的缓释速率、提高载药量以及延长水凝胶在玻璃体内的降解时间等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30-334)

  • 标签: 水凝胶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药物缓释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9月~2018年2月我院82例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按药物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41例、观察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抗高血压药物 临床用药 效果分析 研究 探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眼玻璃体腔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特征,初步探讨其在PCV诊断和治疗后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CV患者22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10只眼,女性12例12只眼;平均年龄(67.75±9.53)岁。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及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异常分支血管(BVN)面积、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观察OCTA对PCV诊断率,以及BCVA、OCTA各项指标变化。治疗前后BCVA、CRT比较行配对t检验;BVN面积、PED高度、SFCT比较行方差分析。分析患者治疗前后OCTA的影像学特征变化。结果22只眼中,BVN 8只眼;息肉样病灶(polyps)5只眼;BVN合并polyps 5只眼;未发现BVN和polyps 3只眼;小片状血管网结构1只眼,此患眼ICGA表现为结节样强荧光(polyps)。OCTA对PCV的检出率为86.36% (19/22 )。治疗后12个月,BVN明显减少或消失16只眼(72.72%,16/22);polyps消退17只眼(77.27%,17/2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BCVA提高(t=3.071),CRT下降(t=2.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平均BVN面积、PED高度、SFCT均下降,平均BVN面积、PED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5、3.916,P<0.05),SF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7,P>0.05)。结论OCTA对PCV的检出率为86.36%。PC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BVN面积减小、polyps消退;OCTA是PCV诊断和VEGF药物治疗后随访时有效手段。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血管生成抑制剂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具体进展,推动临床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深部真菌感染,主要指的是除了表皮、毛发、甲床之外,真菌直接侵犯人类体内的内脏、皮下组织、皮肤角质层、黏膜所致使的感染。这几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现象与日俱增,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与21世纪以来,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等等免疫性缺陷的患者数量愈来愈多,以及一部分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等药物的广泛应用有非常大的关系。根据相关研究报道称:在患者接受心肺移植、肝移植、这类手术后,感染深部真菌的人几率要更大。实际上,深部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患者较为严重疾病基础的患者身上,并且一旦发生感染,整体的预后性较差、死亡率非常高。

  • 标签: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 临床应用 实际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新药的不断研发,玻璃体腔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逐步成为治疗ROP的重要手段。因此规范ROP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操作,使患儿获得安全且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小儿视网膜学组根据目前我国ROP诊治的实际情况,针对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治疗ROP的适应证与禁忌症、注射要求、操作注意事项及治疗后注意事项等,经过认真、全面及充分的讨论,并经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审核修改形成专家共识意见,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血管生成抑制剂 多数赞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他汀类与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的时间段为2019.8月~2020.8月,研究对象为该段时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患,纳入的样本容量为60例并进行平均分组。阿司匹林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疗效和对治疗满意度的对比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的数据要优于阿司匹林组;在并发症发生概率方面,阿司匹林组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患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他汀类和两种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他汀类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缺血性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