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和病理都比较复杂。今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血压这一疾病也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不应只是血压升高造成的心血管病危险,而是多种生理病理异常的症候群,同时涵盖了血脂代谢异常、心脏血管形态及功能改变、糖耐量降低和胰岛素抗性等。临床对于高血压这一疾病的治疗,发展到现在已经有 40多种药物, 为临床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用药选择余地。基于此,本文就针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分析,以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对后期的医药工作有所参考。

  • 标签: 高血压 药物治疗 合理使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出院后口服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恶性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用药期间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药期间采用延续护理,每组30例。两组分别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及Barthel指数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用药依从性、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出院后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延续护理指导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及早干预不良反应,降低因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者整体生存获益。

  • 标签: 延续护理 恶性肿瘤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 出院患者
  • 简介:摘要:天然药物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 ,利用天然产物丰富资源 ,可以发现活性化合物、先导化合物和药物。 A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老年性疾病 ,围绕防治 AD药物的研发 ,研究人员从抑制 Ap形成 ,促进 Ap清除、调节 aut蛋白磷酸化以及神经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了长期探讨和研究 ,尝试了多种 AD药物研发策略 ,取得重要进展。经过长期研究 ,己经发现了大批天然活性化合物 ,并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 , AD药物的研发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研发新型防治 AD的药物 ,仍需要建立科学的方法和研发策略 ,通过新技术的应用 ,研发出新型防治 AD的有效药物。本文根据研究结果 ,综述了天然产物 AD的研究现状 ,探索了研发新型 AD药物的策略和研究方向。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代谢 自由基损伤 天然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并分析其应用安全性。方法将本院中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根据实验标准抽取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单双数随机抽选法的方式进行分组,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每组均纳入3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滤过术、青光眼阀植入术、视网膜光凝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状况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状况较对照组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较对照组来说明显更少,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配合常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状况,使患者的眼功能恢复正常,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治疗方案 康复效果
  • 作者: 黄勋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成都市新都区大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新都610500)【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57-01新生儿的血管瘤的发病原因是源自于皮肤血管内的一种良性肿瘤,多发于是在脑部、肝脏、粘膜、肌肉等部位,最常见的病症类型为颈部鲜红斑痣。一般在新生儿出生时或是在出生之后的3月-6月内出现,经常发生在颈部、脸部、头部,严重者会对宝宝的外观造成严重影响,而在宝宝出生2月-8月比较常见,宝宝发病后宝爸宝妈会非常担心。针对新生儿的血管瘤症状,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配合医生的指导,会使得宝宝能够达到痊愈的效果,但是针对一些危险性新生儿所患的血管瘤,例如:咽喉、眼睛、肢体的末端等,则应重视起来。我国新生儿血管瘤的发病率为3%-8%,每一年有30万以上的新生儿患上血管瘤,新生儿发生血管瘤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1)胎盘在发育的过程中血管分化发生异常、血管过渡发育、血管发育出现异常从而导致血管畸形。(2)血管内的皮细胞出现异常:由于血管内的皮细胞增殖从而引起肿瘤,其中有80%左右的新生儿血管瘤,是先天性的。经常听宝爸宝妈们说,自己的孩子得了血管瘤,他们非常担心,想知道这种疾病能不能自行消失,为了解决宝爸宝妈的疑惑,本文讲解了各类血管瘤,希望可以帮助到宝爸宝妈们。血管瘤的类型根据组织学研究与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可将血管瘤分厂海绵状血管瘤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可分为海绵状、蔓状、毛细血,以下对这三种血管瘤类型进行深入研究。1、毛细血管瘤:主要是由增生与扩张的毛细血管网构成,多数为错构瘤,但是若是其增长速度比新生儿的发育速度快,其可能属于真性的肿瘤,前者可能会在一年内衰退或是停止增长,但是后者不能自行消失。其中,有草莓样的血管瘤,这种类型的血管瘤是,新生儿在出生时一般看不到宝宝身上有任何病理变化,大都是在宝宝出生1个月内,宝宝身上开始出现小红斑,然后逐渐增多。有的宝宝在1岁-2岁左右这种小斑点开始逐渐停止增长,但是概率较低,针对没有治疗的宝宝仅有少数逐渐自行消失,约为总数的12%。宝宝身上的鲜红的斑痣属于一种毛细血管瘤,又将其称作葡萄球痣。在宝宝身上可见到不同大小的紫色、红色、暗色、的色斑,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低于皮肤的表面,能够明显看出毛细血管扩张,表面比较光滑。病变面积会随着宝宝身体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并终身不能自行消退。2、海绵状的血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全花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吉林省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输血科吉林延边133000)【中图分类号】R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22-01新生儿溶血疾是指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体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病(HDN)以ABOHDN为最多,其次为RhHDN,而MN系HDN少见。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了1例抗-M引致的新生儿溶血病,现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李某,30岁,女,朝族,无输血史。2010年第1胎和2015年第2胎分别死胎引产;2017年,第3胎产后出现黄疸,未及时治疗死亡;现为第四胎,产后24h出现黄疸,全身黄染进行性加重。体温36.5℃,心率132次/分,前平软,呼吸尚平稳,肝脾不大,原始反射存在,经皮测胆338.58µmol/L,住院期间给予蓝光照射、白蛋白及鲁米那、尼可刹米等肝药酶诱导剂治疗,痊愈出院。2血型血清学检查2.1试剂广谱抗人球蛋白、抗-M、抗-N、抗-D、普细胞(均有上海市血液中心提供);抗-A、抗-B(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A、B、O红细胞(本室自制)。2.2方法ABO血型采用常规正反定型;MN血型采用盐水法定型;新生儿血样应用抗球蛋白及乙醚放散试验。抗体鉴定及抗体效价滴定用抗人球蛋白方法。2.3红细胞血型患儿为O,MN,RhD阳性;其父为O,MM,RhD阳性。2.4新生儿游离抗体与抗体释放试验患儿血清与A,B,O细胞均呈凝集反应,释放液与A、B、O标准红细胞出现凝集反应,提示有ABO血型系统以外抗体。2.5母亲及新生儿不规则抗体鉴定母亲血清ABO反定型时,与混合O细胞呈阳性反应,提示母血清中有ABO血型体统以外的抗体。将母血清、经DTT处理以后的母血清及新生儿血清、新生儿细胞放散液分别与普细胞反应,结果见附表。新生儿与母亲血样反应格局相同,有抗-M存在。2.6母亲血清吸收放散试验将母亲血清与O,M型压积红细胞在4℃下吸收1h,吸收后的血清不再凝集O,M型红细胞。将吸收后的O,M型红细胞于56℃水浴放散,放散液能凝集O,M型红细胞,而不凝集O,N型红细胞。从而进一步证实患者血清中有抗-M存在。2.7抗-M效价测定母亲血清经DTT处理后,抗球蛋白试验测得抗-M效价为256,新生儿血清经抗球蛋白试验测得抗-M效价为64附表母亲及新生儿血清抗体特异性鉴定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胆碱能药物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主要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才能合理选择用药,充分发挥药效,从而使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主要针对抗胆碱能药物中常用药的作用机制及药物选择原则进行介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抗胆碱能药物 呼吸系统疾病 作用机制 选择原则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帕金森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8年3-6月份1170张诊断为帕金森的处方进行分析。结果我院帕金森药物中复方左旋多巴类使用率最高,使用频次前三名的依次是复方左旋多巴类(80%)、DR激动剂(70.77%)、COMT抑制剂(19.23%)。结论我院帕金森用药以单联、二联为主,两者占86.15%,用药结构基本符合国家帕金森治疗指南中的用药原则。

  • 标签: 抗帕金森药 药物分析 处方分析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调血脂药物包括调血脂类药物、抗氧化剂、多烯脂肪酸类药物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胆碱能药物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主要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才能合理选择用药,充分发挥药效,从而使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主要针对抗胆碱能药物中常用药的作用机制及药物选择原则进行介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抗胆碱能药物 呼吸系统疾病 作用机制 选择原则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饮食结构的逐渐变化,痛风的发病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成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本文从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病症药物的临床使用和降尿酸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两个方面入手,对抗痛风药物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抗痛风药物的应用注意事项提出建议。

  • 标签: 抗痛风药物 降尿酸类药物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青光眼手术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27例)及对照组(27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青光眼引流阈植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及术后6个月视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率为7.41%,对照组为25.93%,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患眼视力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患眼视力均显著改善,研究组视力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青光眼手术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具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术后视力恢复效果显著等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玻璃体腔 雷珠单抗 抗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引流阈植入术 小梁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青光眼手术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 2017年 2月至 2019年 2月期间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 5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 27例)及对照组( 27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青光眼引流阈植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及术后 6个月视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率为 7.41%,对照组为 25.93%,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术前两组患者患眼视力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术后两组患者患眼视力均显著改善,研究组视力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青光眼手术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具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术后视力恢复效果显著等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玻璃体腔 雷珠单抗 抗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引流阈植入术 小梁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青光眼手术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27例)及对照组(27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青光眼引流阈植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及术后6个月视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率为7.41%,对照组为25.93%,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患眼视力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患眼视力均显著改善,研究组视力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青光眼手术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具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术后视力恢复效果显著等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玻璃体腔 雷珠单抗 抗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引流阈植入术 小梁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特点。方法对972份感冒药物处方进行分析。结果972份感冒药物处方处方中,不合理用药211份,占21.71%。其中药物成分重复占72.99%,不对症处方占27.01%。应用前三位的依次为美敏伪麻溶液占47.22%,方锌布颗粒占23.25%,酚麻美敏口服液占17.70%。结论多种感冒药物有相似的药物成分,应明确感冒药物的成分、药理特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抗感冒药物 药物成分 药理特征 临床用药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感冒药物种类繁多,用药中存在盲目性、不规范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涉及多器官系统,包括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皮肤、黏膜等。可通过相应的措施包括了解感冒药物的主要成分、对症用药、严格药物的适应证及用量、联合合理用药等,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抗感冒药物 感冒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