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导致新生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死亡的病因之一。NEC的发生与新生肠道菌群定植延迟和结构紊乱密切相关。近些年大量研究认为,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病原菌定植和迁移,同时促进新生肠道免疫细胞发育和功能成熟,进而降低N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现就益生菌防治NEC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婴儿,新生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益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新生坏死小肠结肠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抽取在我院出生并诊断为坏死小肠结肠新生,介入时间为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对共纳入的98例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进行分组,纳入49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为对照组与纳入49例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进行护理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满意度及住院时间所得数值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总有疗效及护理满意度为较对照组所得结果更高(P

  • 标签: 护理干预 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坏死小肠结肠NEC)是新生期最常见的外科急危重症,发病特性主要为肠道上皮细胞死亡,大量炎症急性爆发。目前对NEC复杂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缺乏有效的早期生化监测指标和治疗方法,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过去三十年未得到改善。因此,阐明NEC的发病机制,并寻找合适的治疗靶点,十分关键。已有研究显示肠道细胞焦亡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作为细胞死亡新方式,在炎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为研究NEC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对此作一综述。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新生坏死小肠结肠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本院中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间出生的存在坏死小肠结肠新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抽选出50例新生当作实验对象,采用掷币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中各有25例新生。对照组实行传统护理,实验组实行优质护理管理模式治疗。对两组新生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记录,分析组间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实行优良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家属中满意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 新生儿护理 预后恢复 效果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C)的临床高危因素与预后,为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科收治的291例NEC住院新生的临床资料,按Bell-NEC分期将本组病例分为Ⅰ期组、Ⅱ/Ⅲ期组;对两组病例进行包括围生期相关因素、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时间、手术结果及预后等方面的临床资料、感染指标、辅助检查及预后对比分析。结果NEC的发生率为同期住院患儿的1.86%(291/15 645), 其中Ⅰ期组180例、Ⅱ/Ⅲ期组111例;早产儿Ⅰ期组34例(18.9%)、Ⅱ/Ⅲ期组54例(48.6%);低出生体质量Ⅰ期组30例(16.7%),Ⅱ/Ⅲ期组53例(47.7%);非母乳喂养Ⅰ期组73例(40.6%)Ⅱ/Ⅲ期组70例(63.1%);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非母乳喂养导致的NEC在Ⅱ/Ⅲ期发生率较高(χ2=28.825、32.534、12.212,均P<0.05);新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9例(13.40%)、凝血功能障碍29例(9.97%)、血糖异常16例(5.4%)、病理性黄疸47例(16.15%)或母亲妊娠期糖尿病12例(4.12%),NECⅡ/Ⅲ期发生率较高(χ2=15.528、5.724、6.722、10.910、5.668,均P<0.05);NEC的首发症状主要为腹胀191例(65.63%),便血56例(19.24%),呕吐47例(16.15%);NEC的治愈/好转247例(84.88%),死亡5例(1.72%),其中Ⅰ期治愈164例(91.11%);Ⅱ期/Ⅲ期治愈/好转83例(74.77%),死亡5例(4.50%)。动态腹部超声检查共201例,对NEC诊疗有一定价值。结论NEC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动脉导管未闭可能是NEC发生的单一高危因素;NEC最常见首发症状是腹胀;NEC的分期与预后密切相关,分期越高,预后越差;腹部超声动态监测有助于NEC的早期识别及疗效判断。

  • 标签: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分期 治疗 预后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坏死小肠结肠(英简NEC)在新生中发生率是比较高的,也是目前已知的最为常见的与中肠胃急症形式。从目前的临床医学研究分析,该病症并未完全掌握其发生的机制,所以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受到限制,极大的威胁新生的生命健康,也会给很多家庭带来伤害。本文从目前的新生坏死小肠结肠的发生原因出发,总结分析目前常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希望可以为该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功能障碍 研究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一种新生高发生率、高病死率的消化道疾病。婴儿的免疫系统尚不成熟,较易出现严重的免疫相关疾病。母乳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和免疫成分,母乳喂养可以保持肠道内环境稳态,降低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发生NEC的风险。然而对于大部分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其母体的母乳通常供应不足,当没有足够的母乳时,捐赠母乳或配方奶是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的肠内营养替代品,但这3种喂养方式对于NEC的防治有一定的差别。寻找可有效降低NEC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改善患儿预后的方法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针对这3种喂养方式对NEC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母乳喂养 捐赠母乳 配方奶
  • 简介:摘要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一种严重的新生胃肠道炎性疾病,由于目前预防和治疗的选择仍然有限,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较高。围产期异常因素会导致患儿局部肠道炎症并发生不恰当的炎症级联反应,最后引发NEC的发生发展。近年来CD4+T淋巴细胞在NE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综述是在介绍CD4+T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平衡调节的分子基础上,总结近年来关于Th17/Treg细胞及其平衡在NEC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对深刻认识NEC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Th17 Treg 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用超声图像特征对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急性期手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科收治的68例NEC患儿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根据患儿是否接受了手术治疗,将其分为手术组(21例)与非手术组(47例)。对比两组患儿超声图像特征的差异,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联合预测因子。对联合预测因子和单因子进行ROC曲线分析,计算联合预测因子和单因子预测NEC手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手术组腹腔积液深度为(17.9±11.0)mm,出现肠蠕动减弱18例、腹腔积液透声差14例、腹腔游离气体2例;非手术组腹腔积液深度为(3.0±5.1)mm,出现肠蠕动减弱19例、腹腔积液透声差1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采用肠蠕动减弱、腹腔积液深度、腹腔积液透声差3个图像特征联合预测NEC手术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8,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85.1%,腹腔积液深度预测NEC手术的AUC为0.89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3.6%。结论肠道超声可评估肠蠕动、肠壁厚度及血供、腹腔积液等征象,其中肠蠕动、腹腔积液深度、腹腔积液性质3项指标联合应用对预测NEC患儿是否需要行急性期手术有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超声检查 肠壁积气
  • 简介:摘要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一种危及新生,尤其是早产儿生命的胃肠道急症。近年来,国内NEC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对NEC胃肠道保护作用的研究仍显重要。生长因子是一类调控细胞生长、发育的生物活性物质,能以特定方式改善肠道功能。本文现就生长因子对新生坏死小肠结肠胃肠道保护作用相关研究的进展及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 标签: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胃肠道 生长因子 保护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患儿不同关瘘时机术后并发症及关瘘后营养状况。方法回顾性选择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NEC小肠造瘘术及二期关瘘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关瘘时机分为早期组(术后8周内关瘘)、中期组(术后8~12周关瘘)、晚期组(术后超过12周关瘘)。比较患儿一般资料、两次手术日龄和体重、关瘘术后并发症及关瘘后4~6周、12~15周、24~30周、42~48周时体重、年龄别体重Z评分(weight-for-age Z-score,WAZ)情况。结果共纳入56例患儿,出生胎龄(33.4±3.4)周,出生体重(1 894±640)g,造瘘手术日龄、造瘘与关瘘时间间隔分别为16.5(8.0,28.2)d和94.0(76.5,126.5)d。早期组6例,中期组11例,晚期组39例。3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造瘘手术日龄以及关瘘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造瘘时总体生长迟缓(WAZ<-2)发生率为14.3%,关瘘时生长迟缓发生率增加至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中和晚期组关瘘时WAZ分别为(-3.2±1.9)、(-3.0±1.6)和(-2.3±1.5)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瘘后WAZ逐渐改善,至关瘘42~48周时分别上升至(-0.7±1.2)、(-0.1±2.0)和(-0.1±0.8)分。结论关瘘时机可能与关瘘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NEC患儿带瘘生存容易出现生长迟缓,关瘘有利于改善营养状况,带瘘期间体重增长不良者,建议早期关瘘。

  • 标签: 婴儿,新生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造口闭合 营养状况
  • 简介:摘要新生坏死小肠结肠(necrotizing enteroeolitis of newborn,NEC)是发生在新生尤其是早产儿的急性坏死肠道疾病,病因复杂,迄今仍未完全清楚,多数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肠道微生物群和NEC之间的相关性。微生物群在建立的过程中,受围生期多因素影响,导致其结构改变。研究证实微生物群结构改变与免疫系统改变有关,这为解答肠道微生物群在NEC发病中作用提供依据。文章对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在NEC研究中的意义和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对肠道微生物群和NEC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对NEC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肠道微生物群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闭锁术后发生坏死小肠结肠(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因肠闭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肠闭锁术后是否发生NEC分为NEC组和非NEC组,比较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肠闭锁术后发生NEC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肠闭锁术后患儿96例,NEC组13例(13.5%),非NEC组83例(86.5%)。与非NEC组相比,NEC组患儿初诊日龄晚[4.0(1.5,6.0)d比1.4(0,2.0)d]、手术日龄晚[4.8(2.0,7.0)d比3.1(1.0,4.0)d]、复杂型肠闭锁[76.9%(10/13)比44.6%(37/83)]及术后48 h内输血[46.2%(6/13)比13.3%(11/83)]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诊日龄晚(OR=3.346,95%CI 1.493~7.500,P=0.003)、复杂型肠闭锁(OR=9.052,95%CI 1.119~73.209,P=0.039)及术后48 h内输血(OR=6.835,95%CI 1.399~33.380,P=0.018)是术后NE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肠闭锁诊断延迟、复杂型肠闭锁及术后48 h内输血的患儿,应警惕术后NEC的发生。

  • 标签: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肠闭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新生坏死小肠的危险因素及护理价值。方法:收集66例坏死小肠新生为主体,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分析坏死小肠的危险因素,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新生产生坏死小肠的危险因素较多,观察组患儿护理后的肠炎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其胃肠减压量比对照组少,对护理的总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悬殊,P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炎 危险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胞胎早产儿坏死小肠结肠(NE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的双胞胎NEC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并与单胎NEC早产儿进行比较,了解双胞胎NEC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双胎早产儿NEC发生率[8.1%(124/1 539例)]高于单胎早产儿[3.8%(497/13 19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87,P<0.001)。自然分娩组双胞胎之小例数多于双胎之大(23例比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P<0.05)。与单胎NEC早产儿比较,双胞胎NEC早产儿出生体质量较低[(1 424±439) g比(1 761±596) g,t=-15.07,P<0.001],出生后需要机械通气率较高[37.1%(46/124例)比17.9%(89/497例),χ2=15.539,P<0.001],死亡率较高[13.7%(17/124例)比7.0%(35/497例),χ2= 5.40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胞胎NEC早产儿需手术治疗率较单胎NEC早产儿高[54.8%(68/124例)比43.9%(218/49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85,P<0.05)。与单胎NEC早产儿手术组比较,双胞胎NEC早产儿手术组手术年龄较小[(20.6±17.5) d比(29.4±24.4) d,t=-5.673],贫血程度[(118.284±22.429) g/L比(127.460±28.352) g/L,t=-3.398]、血小板减少程度[(213.570±150.548)×109/L比(220.250±169.610)×109/L,t=-3.238]、代谢性酸中毒程度(7.215±0.211比7.355±0.418,t=-4.207)、休克比率[52.9%(36/68例)比36.7%(80/218例),χ2=5.673]、需要机械通气比率[54.4%(37/68例)比35.8%(78/218例),χ2=7.484]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管广泛坏死是单/双胞胎NEC早产儿手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随访1年,2组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比例、严重神经发育问题比例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胞胎早产儿出生体质差,NEC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需更早进行手术干预。双胞胎NEC早产儿手术比例高,术后并发症重,需密切观察,合理分析,尽早预防及干预,以降低双胞胎早产儿NEC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预后。

  • 标签: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双胞胎 早产儿
  • 简介:【摘要】 目的 1.为极低出生体重预防坏死小肠结肠NEC)提供积极有效的预防方法;2.为与双歧杆菌对极低出生体重预防坏死小肠结肠具有类似或相同效果的益生菌制剂提供研究基础和研究思路。结果 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病率、NEC发病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高于实验组。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预防性使用双歧杆菌可降低坏死小肠结肠发病率。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儿 双歧杆菌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早产儿坏死小肠结肠(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预防性应用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的临床效果,为Gln预防NEC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联机检索CNKI、Cochrane Liabrary、维普数据库、Pubmed、万方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4月全网公开发布的与Gln预防NEC相关的文章,并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RCT文章,其中包括3 990例早产儿,对其NEC罹患率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NEC罹患率低于对照组[OR=0.42,95% CI(0.30,0.58),P<0.000 01]。结论预防应用Gln可降低NEC的罹患率。

  • 标签: 谷氨酰胺 早产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