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在中国武汉快速传播,NCP的主要传播途径和诊疗措施已成为中国和世界各级卫生组织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了解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感染方式、传播途径和生物行为无疑是切断疫情扩散和医务人员防控的关键。2020年2月Lancet曾发表了一篇通讯文章,通过1个个例以结膜炎首发的NCP患者回顾,提出不容忽视2019-nCoV通过眼表进行传播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但由于目前尚缺乏NCP患者临床观察资料和实验室研究证据,因此NCP病原体感染与眼表感染的关系尚不明确。目前已有较多关于大型流行性疾病病毒感染与眼部疾病的研究。本文对各类暴发流行性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的眼部表现进行综述,为NCP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流行病 病毒 感染 眼病
  • 简介:5月中下旬以来,郑州周边地区鲤鱼急性烂鳃病暴发,尤其是中牟地区鲤鱼死亡严重,有的池塘整池鱼都死亡,养殖户损失惨重。郑州综合试验站了解情况后,组织鱼病专家赴现场调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7月10日,省水产院组织专家在中牟县开展"鲤鱼急性烂鳃防控技术培训"。水产院鱼病研究室专家们讲述了锦鲤疱疹病毒的发病症状、主要特点、预防措施、水质调控技术,微生态制剂在水质调控中所起到的作用等。除了理论知识,鱼病专家还重点向养殖户传授了一些鱼病用药过程中的小窍门。授课结束

  • 标签: 水质调控 锦鲤疱疹病毒 烂鳃病 牟县 防控技术 暴发性
  • 简介:摘要在全球范围内,食源性疾病属于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一旦暴发,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也是无法预计和想象的,不仅会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还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随着我国医疗机构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也实现了逐步完善,在基层疾控机构中,对食源性疾病疫情的发现和汇总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面临暴发事件时,由于受到部门和学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食源性疾病的处置还有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基层疾控机构中,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的策略研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高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措施,全力保障每一个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

  • 标签: 基层疾控机构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处置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绵阳市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归因分析,掌握我市食源性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绵阳市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暴发系统上报的事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22年绵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6起,累计发病563人,住院133人,罹患率为28.54%,事件规模平均为8.53/每起。暴发事件集中在6-8月份,高发场所以家庭为主,已查明事件中,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导致的事件起数最多,其次是真菌及其毒素,引发事件的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全年暴发事件规模以患病人数/起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绵阳市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归因分析,掌握我市食源性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绵阳市2022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暴发系统上报的事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22年绵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总暴露人数596人、总发病人数219人、住院人数46人,罹患率为36.74%,事件规模平均为3.71人/每起。暴发事件集中在6-9月份,暴发场所以家庭为主,已查明事件中,真菌及其毒素导致的事件起数最多为26起,占总报告起数的44.07%,其次是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发事件的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全年暴发事件规模以患病人数/起<10人为主。结论 应加强对 哨点医院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充分发挥了监测预警作用,应继续增加哨点医院的数量,同时加强对餐饮场所的监管力度,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野生蕈中毒及亚硝酸盐中毒等食品卫生相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提高我市食源性暴发事件监测敏感性,开展针对性防控,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的关键。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比较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运用不同卫生检验方法(酶联免疫法、常规分离培养法)的检验价值。方法 将2021年1月——2021年8月期间内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40例患者的呕吐物与肛拭子作为研究对象,再选择患者的40份模拟加标样本,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酶联免疫法、常规分离培养法进行检验,将两种检验方法的准确率进行对比,同时记录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时间。结果 酶联免疫法的检验准确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法的检测时间[(3.02±0.46)h]明显短于对照组[(22.11±1.7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运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验可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准确的检验结果,及时明确致病原因和致病因子,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快速实施提供参考依据,以保障救治的有效性,提高治疗有效率,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常规分离培养法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检验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宾阳县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1年宾阳县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1年宾阳县共监测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0起,发病1213例,病死6例。事件主要发生在偏远的农村,家庭聚餐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事件主要发生于第四季度;发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19岁,以学生为主,男性发病比例高于女性。植物性食品是引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不洁的饮用水导致发病人数最多,化学物是引起发病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植物性食源性疾病仍是宾阳县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监测 暴发
  • 作者: 陈淑敏 张静 何梅 张树林 甘甜甜 查海英 张丽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宣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安徽宣城 24200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北京 10003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北京 102206,宣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安徽宣城 242000,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病科,安徽宣城 24250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北京 100032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一起食堂就餐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方法收集2019年9月2日A景区职工及其家属中疑似病例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就餐情况等信息,并对就诊患者进行实验室指标检测。对食物样本进行成分定性检测。结果共收集病例29例,发生率为96.7%(29/30),临床表现以腹泻(27例,93.1%)、呕吐(26例,89.7%)、恶心(20例,69.0%)和腹痛(14例,48.3%)为主,实验室中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白细胞升高(15/19)、尿常规异常(8/13)、肝功能各指标升高(11/18)。9月2日午餐的炒青菜为危险食品,1份剩余烹调油样本的检测结果为桐油。结论本次事件确定为一起误将桐油作为烹调油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 标签: 食品安全 桐油 食源性疾病 暴发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闫某,女性,农民,因间断胸闷、气喘10年,纳差、浮肿2天,双下肢瘀斑1天为主诉入院。患者自10年前开始间断出现胸闷、气喘,治疗不详,多于感冒受凉后出现;2年前上述症状再发,伴双下肢重度水肿,在我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经“利尿强心”治疗后症状缓解,院外间断口服利尿剂治疗,平时活动耐量差,多次在我科住院治疗;2天前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黄粘痰,痰不易咳出,并逐级出现胸闷、气喘,伴双下肢浮肿、腹胀、纳差,自服利尿剂效果不佳;1天前患者双下肢多发皮肤瘀斑伴疼痛。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差,小便减少,大便正常。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脑梗塞病史。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56岁于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男性,因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致肝脏缺血缺氧发生暴发肝衰竭。患者既往无慢性肝炎病史,无肝脏肿瘤病史。入院查肝酶学正常,发生急性左心衰后次日,复查肝功ALT2162U/L,AST5119U/L,ALP256U/L,LDH4292U/L,总胆红素18.0umol/L,间接胆红素10.3umol/L,直接胆红素7.7umol/L。给予积极纠正心衰,血液透析,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门冬鸟氨酸三联保肝治疗后,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出院后2月复查,患者血生化正常。

  • 标签: 报发行肝衰竭急性心衰血液透析
  • 简介:目的了解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方法收集2001—2013年苏州市各地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13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343起,发病7213人,无死亡病例。总体呈下降趋势;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46.9%(161/343);食源性疾病暴发多发生在集体用餐场所,占总起数的56.6%(194/343)。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214起事故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70.1%(150/214),毒素引起的占16.4%(35/214),化合物引起的占13.6%(29/214)。在实验室检出致病因子的168起暴发事故中,83.3%(140/168)的事故由10种致病因子引起,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最多,达61起(36.3%),发病人数达1436人。2009—2013年食源性暴发事故报告的109起中查明原因食品的共72起(66.1%)。原因食品被归因为5类食品,分别为水产品(33.3%,24/72)、肉制品(23.6%,17/72)、其他食品(15.3%,11/72)、混合食品(13.9%,10/72)、蔬菜(13.9%,10/72)。在暴发事故中较明确的致病因子-食品组合有: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甙-蔬菜(菜豆)、毒蘑菇及其他植物毒素-野生植物、组胺和河鲀鱼毒素-水产品、农药-蔬菜、亚硝酸盐-调味料、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肉制品。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最多的是交叉污染(44.2%,50/113)。结论对苏州市13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分析有利于加深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的了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利用此资料预防食品生产或经营中的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完善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报告率。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暴发 流行病学分析 预防对策
  • 作者: 潘周娴 徐迎阳 边赛男 李冀 蒋宇林 李骥 关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 过敏性疾病精准诊疗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北京100730
  • 简介:摘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是由免疫系统相关的单基因胚系突变导致的先天性疾病。PID患者存在免疫过程失调,对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自身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易感性增加。部分PID患者以可疑过敏表现(如湿疹样皮损)为首发症状,或因严重的过敏性疾病就诊于变态反应科。如何在有可疑表现的过敏患者中识别并诊断出PID、减少诊断延误、预防疾病加重,是变态反应科、儿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医生需要掌握的能力。本文总结归纳过敏患者中提示PID的警示征象和过敏合并PID的机制,同时概述过敏患者中常见的PID类型、PID伴发过敏患者的评估、治疗及预防。

  • 标签: 原发性免疫缺陷 高IgE综合征 特应性皮炎 先天性免疫错误 过敏性疾病 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
  • 简介:序言癫痫和其它相关的发作性疾病长期以来都是航空医学关心的问题。丧失行为能力的突发特性疾病,往往没有任何先兆,不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因为突然发作而严重干扰飞行操纵,这些都意味着突发性疾病就丧失了飞行资格。方法这篇综述目的在于重新回顾航空医学界当前对突发性疾病所持态度的依据基础。试图恰当地量化其危险性,并为临床和日常决策度提供指导。

  • 标签: 突发性疾病 资格认证 综述 证据 航空医学 飞行资格
  • 简介:报告1例经血浆置换、免疫抑制等治疗后成功救治的暴发紫癜患者。患者女,51岁。左臀部及大腿外侧紫红斑4天,加重伴疼痛2天。皮肤专科情况:左臀部、大腿外侧可见大片瘀斑及中央黑色坏死区,周围有紫红色晕,表面有水疱及血疱形成,破溃后有少许血性分泌物渗出,局部压痛明显。伴有血浆因子减少、D-Dimer、FDP升高及血管内凝血的表现。入院后皮疹迅速扩大融合为大片触痛性暗红斑,中央有出血性大疱、坏死。诊断:暴发紫癜。予紧急血浆置换治疗,同时予输注血浆、免疫抑制、抗凝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 标签: 暴发性紫癜 血浆置换 皮肤坏死
  • 简介:摘要原发性眼缺血性疾病实质上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研究治疗领域里,成为热点研究项目之一。本文阐述了原发性眼缺血性疾病的概念;分析了其血流图情况;综述了目前原发性眼缺血性疾病等为靶标的治疗原发性眼缺血性疾病药物和方法,其中以诊断和防治为研究着力点的研究,正成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眼缺血性疾病的重点,并在系列研究学者中,起到了广泛的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既往特应性疾病被认为是环境与遗传易感性共同作用的复杂多基因病,但近年来一些单基因变异所致的原发性特应性疾病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现对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 标签: 原发性特应性疾病 单基因 过敏
  • 简介:目的对1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以便明确病因,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统一的问卷对员工食物暴露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寻找可能危险因素;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样本及环境样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和细菌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PFGE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13年6月15日3时30分,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6月16日22时,共发生病例56例,均为夜班员工,夜班员工罹患率为40.00%(56/140)。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提示6月14日夜餐的炸鸡翅是危险食物(RR=∞,P〈0.01)。共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和环境样本36份,其中32份检出同一血清型的肠炎沙门菌(09:Hg,m),检出率为88.9%;分离到的17株菌株PFGE图谱带型完全一致。结论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结果,判定该起事件为1起可能由鸡翅引起的肠炎沙门菌感染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建议加强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 标签: 沙门菌 肠炎 食源性疾病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