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1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以便明确病因,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统一的问卷对员工食物暴露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寻找可能危险因素;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样本及环境样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和细菌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PFGE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13年6月15日3时30分,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6月16日22时,共发生病例56例,均为夜班员工,夜班员工罹患率为40.00%(56/140)。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提示6月14日夜餐的炸鸡翅是危险食物(RR=∞,P〈0.01)。共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和环境样本36份,其中32份检出同一血清型的肠炎沙门菌(09:Hg,m),检出率为88.9%;分离到的17株菌株PFGE图谱带型完全一致。结论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结果,判定该起事件为1起可能由鸡翅引起的肠炎沙门菌感染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建议加强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 标签: 沙门菌 肠炎 食源性疾病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暴发心肌炎做临床分析,观察该疾病的临床表现,探讨诊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38例暴发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做常规检查,给予用药治疗,并对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患儿采用抗休克及纠正心力衰竭治疗,观察患者的心肌炎发病症状及心电图表现。结果合并室内传到阻滞死亡率为2.63%,心动过度死亡率为7.89%。心电图改变阳性率为94.12%。结论由于暴发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很可能造成误诊。因此,及时诊断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该疾病的死亡率。并且观察心电图的表现,要早于心肌酶的升高。

  • 标签: 暴发性心肌炎 心电图 心肌酶 心源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暴发心肌炎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暴发心肌炎患儿42例,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结果42例患儿住院2-52d,8例死亡,其中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死于急性肺水肿2例、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34例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年,均未发现活动受限及明显心脏症状。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暴发心肌炎患儿的治愈率,改善其预后。

  • 标签: 小儿爆发性心肌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暴发心肌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急性暴发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在小儿急性暴发心肌炎的临床治疗中,一定要坚持及早诊断和治疗的原则,进而才能有效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并且降低临床死亡率。

  • 标签: 小儿 暴发性心肌炎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运用传染性疾病控制的理论思维取得的控制效果。方法针对我区传染性疾病防控中心管理部门所管辖区域运用的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理论思维为指导理论所取得防控效果。对我区防控管理部门辖区内2012年1月—12月内传染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类型以及通过运用传染性疾病控制的理论思维进行防控的理论,辖区内2013年1月—12月传染病发病率和发病类型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运用该理论思维后传染病发病类型为11种,发病率为11.8%,发病频率降低;没有运用该理论思维前传染病发病类型为14类,发病率为19.2%,两者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运用传染性疾病控制的理论思维有利于控制传病的发病频率,缩小发病种类的范围,取得良性的控制效果,有利于保障人们公共安全,稳定社区环境。

  • 标签: 传染性疾病 控制 理论思维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论证肛肠科患者手术前理化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回顾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接受手术的160例患者术前理化检查结果,总结各种传染病的伴发情况。结果160例患者中共有26例(15%)伴发各种传染病,其中有17例(12.19%)为血源传染病。结论肛肠疾病手术前的理化检查是有必要的。

  • 标签: 肛肠疾病 传染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诊断中超声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共收治了86例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患者,利用超声进行诊断,并观察和对比超声诊断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漏诊,1例甲状腺腺病误诊为甲状腺癌,4例甲状腺瘤误诊为甲状腺癌。甲状腺肿符合率比例最大,与甲状腺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不仅是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而且能够较易诊断该病,确定是否有结节,出现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结节的形态,能够避免出现误诊。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甲状腺 结节性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6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甲硝唑与头孢噻肟钠静滴治疗,观察组采用玉屏风滴丸、妇可靖胶囊与康妇消炎栓联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相较于对照组(80.65%)明显较高,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采用玉屏风滴丸、妇可靖胶囊与康妇消炎栓联合治疗有利于体征症状尽快改善,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建设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提高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控能力。方法持续对感染性疾病科加大硬件设施投入,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就诊流程。结果在SARS和H7N9禽流感流行期间,以及创国家卫生城市检查中,我院作为哨点医院,规范了患者就医流程,传染病上报及时,未发生传染病院内感染病例。结论综合医院应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感染性疾病科,形成常态化和应急相结合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全民传染病防控意识。

  • 标签: 感染性疾病科 传染病 持续改进 防控意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25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观察组,25例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定量快速检测法对感染组患儿治疗前后和对照组的血清PCT水平进行测定,比较两组的差异,分析PCT水平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治疗前)PCT值(9.58±1.25)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9±0.1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PCT值明显高于观察组(治疗后)PCT值(2.37±1.4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水平与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感染越严重PCT值越高,血清降钙素原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降钙素原 小儿感染性疾病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方法运用免疫胶体金半定量快速实验方法,检测400例疑似感染性患者及100例非感染者血清中PCT水平。结果PCT水平分<0.5、0.5~2.0、2.0~10.0和>10ng/ml4个等级。设PCT>0.5ng/ml为阳性值。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组中,阳性率为8.8%,其浓度以0.5~2.0ng/ml为主。细菌性感染组阳性率为82.0%,其浓度以0.5~2.0和2.0~10.0ng/ml为主。重度感染组阳性率为97.6%,其浓度显著增高。与正常对照组及病毒感染组比较,细菌感染组及重度感染组血清中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病毒性感染疾病患者血清中PCT水平不升高或轻度升高,而细菌性感染患者及重度感染患者血清中PCT水平则明显升高,尤其以重度感染组患者为甚。

  • 标签: 降钙素原 (PCT) 感染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腔炎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的过度治疗与治疗不足的情况。方法从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期间我院共收治患有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323例。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165例)和对照组(158例)。对两组患者均采取正常的口服、补液治疗。对于观察组患者我们让其采取住院观察治疗并给予患者使用头孢曲松钠和甲硝唑进行治疗;对于对照组患者,我们则在门诊接诊,给予患者宫炎平和阿莫西林进行治疗。在对两组患者治疗两周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来分析得知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在治疗中的过度与不足。结果在住院与门诊治疗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治疗过度与治疗不足,但是住院治疗发生治疗过度相对较少。结论通过调查发现在门诊进行治疗的患者总不能按时吃药,常出现治疗不足的情况,但是由于患者担心不能完全痊愈,因此在门诊医生会开较多的药物,所以在门诊也存在着治疗过度的情况;在住院的患者中有的为了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长,会出现治疗不足的情况。所以不同的治疗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治疗过度与不足,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合适治疗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

  • 标签: 盆腔炎性疾病 治疗过程 过度 不足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对患有消化功能紊乱的疾病的患儿的精准的诊治与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2月到2014年9月到门诊进行质询,经专家诊断确诊患有消化功能紊乱的低龄患者100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统计学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00研究对象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做基本生命体征的检查,并采用相同的治疗手法进行治疗,对对照组的50名研究对象采用基础的内科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针对治疗组的患者使用础的内科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同时辅助使用中药进行调养。在4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的预后效果和心理状态,方法差异,与治疗感悟。结果痊愈患者78名(78.00%),好转患者18名(18.00%),无效患者4名(4.00%)并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病人全部取得了较佳的治疗效果,没有十分严重的不良现象出现。结论结合中药脐贴进行医治,能够明显性提升患病儿童的治疗效果,减短病症缓解时间、提升病人的认可程度,并且没有严重的不良现象,保障性能十分高,在临床治疗中应对其进行推广与使用。

  • 标签: 小儿 功能紊乱 中药
  • 简介: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成分的过程,被降解的成分包括细胞质以及细胞器。线粒体是自噬特异性攻击的主要靶标之一,自噬线粒体的过程,被称为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自噬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正常情况下,帮助维持合成、降解和细胞产物循环之间的平衡,在细胞生长、发育和稳态中发挥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自噬异常在神经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和亨廷顿病等)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 标签: 自噬 线粒体自噬 神经变性疾病
  • 简介:摘要近年来,流感、肝炎、霍乱、狂犬病、口蹄疫、猪链球菌感染等传染性疾病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生命健康。很多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由于传染病防控知识缺乏、防控意识淡薄、救治水平低等原因,导致传染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甚至造成传染病的流行与暴发。文章对传染性疾病之特点及其传播途径作了分析总结,提出一些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措施。

  • 标签: 传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 措施
  • 简介: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是指以遗传因素作为惟一或主要致病因素的一大类疾病,遗传因素以细胞水平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和分子水平的基因改变为主。据统计,活产新生儿中患不同种类遗传病者占4%~5%,其中单基因病占1%,多基因病占2%~3%,染色体病占0.5%。约1%新生儿患严重畸形,0.5%有代谢异常[1]。随着临床遗传学的发展,分子遗传学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很多并不常见的

  • 标签: 产前诊断方法 遗传性疾病 染色体病 单基因病 主要致病因素 羊膜腔穿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