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在妇女生殖道病原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疑似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的女性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免疫层析胶体金检测法、SAT比较沙眼衣原体(CT)的阳性检出率。采用培养法和SAT比较解脲支原体(UU)的阳性检出率,采用SAT检测生殖支原体(MG)的阳性率。结果在CT检测中SAT的阳性率为6%,胶体金阳性率为4%,经卡方检验,χ2=0.0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4份SAT阳性而胶体金阴性的差异样本进行双脱氧酶终止法检测,结果4份均为阳性。在UU检测中SAT的阳性率为35.5%,培养法阳性率为30.0%,经卡方检验,χ2=0.0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4份培养阳性而SAT阴性的差异样本进行双脱氧酶终止法检测,结果1份为阳性,3份为阴性;对15份培养阴性而SAT阳性的差异样本进行双脱氧酶终止法检测,结果14份为阳性,1份为阴性。SAT检测MG的阳性率为3.5%(7/200)。结论培养法是UU检测的临床金标准,然而却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费时、操作繁琐、敏感性低等,更需要进一步确认。胶体金法检测CT则耗时较长,且检测工艺较为繁琐。采用SAT检测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检测时间短、成本低,在临床可作为病原体感染判断依据。

  • 标签: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 病原体感染 生殖道
  • 简介:直接扩增技术具有缩短检验时间、提高灵敏度、减少操作步骤和降低污染风险等优点,故可较大程度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因而该技术的发展对数据库建设、重大紧急案件和大规模灾难性事故等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直接扩增已在数据库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案件检验中其应用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本文对直接扩增技术的特点、商业化扩增试剂盒在直扩中的应用、常见与接触DNA检材的直扩及其影响因素和快速直接扩增技术在法医DNA检验中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在采集接触DNA样品时棉签类型和处理试剂对直扩的影响,阐述了游离DNA的发现及其意义,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法医遗传学 直接扩增 STR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治方向。方法本研究筛选30例非结核分枝杆菌种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收治时间,均行传统罗氏结核培养法、DNA扩增基因鉴定组,并对比差异检测方案间的检测速率、准确度情况。结果本文研究数据显示,通过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测定,其DNA扩增基因鉴定技术检测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特异度为100%,且确诊时间为(21.25±3.79)h,但传统罗氏结核培养法检测的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度为,确诊时间为(5.51±2.19)周,2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DNA扩增基因鉴定更具优势性。结论DNA基因鉴定较传统罗氏培养菌型鉴定具有特异、快速等优势,基因检测可明确非结核分枝杆菌亚菌种,传统罗氏方法仅可区分非结核杆菌、结核杆菌菌属,其DNA基因鉴定更具高效,且可行性高,该技术可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提高其诊治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能力。

  • 标签: 非结核分枝杆菌 DNA扩增基因检测 罗氏培养菌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诊断菌阴性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疑似菌阴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留取痰标本(357份),应用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法、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法、TB-LAMP等温扩增法进行检测,并根据敏感性及特异性进行临床统计分析及随访观察。结果在检测的357例痰标本中,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法检出阳性标本75份,阳性率21.01%(75/357);培养检出阳性标本98份,阳性率27.45%(98/357);LAMP检出阳性标本96份,阳性率26.89%(96/357)。以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法检测结果为标准,涂片法灵敏度为72.45%(71/98),特异性为97.9%;LAMP灵敏度为92.86%(91/98),特异性为9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AMP在诊断菌阴性肺结核患者时灵敏度、特异性均较高,具有较高的菌阴性肺结核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环介导 血液透析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污染的状况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饮用水源中将近有20%的水质不达标,地下水污染严重的城市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在水资源污染的问题中,最为严重的就是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不仅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长久的破坏,还会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现阶段人们已经将工作重点放在重金属污染的检测与治理上。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传统的重金属污染物检测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对基于功能核酸的水中重金属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功能核算 重金属污染 检测技术
  • 简介:采用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方法对食品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建立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对18株肺炎克雷伯氏菌检测全部为阳性、29株其他阴性相关菌株检测为阴性,证明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通过对纯菌液、DNA浓度、实际样品检测等四方面进行灵敏度评估,DNA检测灵敏度为75.8fg/反应,纯菌液为96CFU/mL,经增菌步骤,样品中菌体检测灵敏度为9.6CFU/100g.该检测方法通过与参考方法比较其灵敏度、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及相对准确性几方面参数,符合ISO相关要求.该等温扩增方法的灵敏度为98.4%,特异性为98.5%,假阳性率为1.5%,假阴性率为1.6%,相对准确性为98.5%.该方法可用来对食品中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快速初筛检测.

  • 标签: 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检测方法 肺炎克雷伯氏菌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献血者进行核算检测技术的筛查分析,并探讨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上的成效。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5年3月-2015年12月本站无偿献血者的标本作为研究标本,共计55186份。酶免阴性及单试剂阴性的标本作核酸检测,采用RocheCobass201检测系统和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仪器及试剂开展HBVDNA、HCVRNA及HIVRNA联合NAT检测。符合送检要求的部分反应性标本送至江苏省血液中心进行确证。结果在所有血液样本中,拆分阳性标本例数为42份,阳性率则为0.076%。送检的36份标本,有25份确认HBVDNA阳性。所有标本HIVDNA、HCVRNA检测均为阴性。25份HBVDNA阳性标本乙肝两对半血清标志物的检查结果显示,24份HBcAb阳性,7份HBeAb阳性,2份标本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阳性。结论通过ELISA联合核酸检测能够降低输血感染疾病的风险,对提高输血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核酸检测 血液标本 血液安全
  • 简介: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分析胚胎停止发育(以下简称胚胎停育)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中的应用,探讨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导致胚胎停育与胎儿性别、患者年龄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24例临床诊断为胚胎停育患者的流产绒毛组织,采用MLPA技术进行染色体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胎儿性别及患者年龄间的相关性。结果:在324例胚胎停育患者中,检出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共68例(20.99%),其中常染色体三体33例(13-三体12例、18-三体6例、21-三体15例),常染色体缺失3例(13-单体1例、21-单体2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32例(45-XO15例、47-XXY13例、47-XXX1例、47-XYY3例)。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与染色体数目正常组间的胎儿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绒毛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平均年龄(32±6)岁]、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平均年龄(34±7)岁]、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平均年龄(28±6)岁]3组患者的年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PA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检测手段,用于检测胚胎停育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胚胎停育与胎儿的性别无关,但与患者的年龄有关,胚胎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的孕妇年龄大于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及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组。

  • 标签: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胚胎停止发育 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 绒毛
  • 简介:2018Medtec中国展将于9月26~28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再度举办。今年展会规模将再度突破历届,展示面积将扩增10%,并有望扩张至整个展厅。14大展品专区覆盖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产业链,包括医用配件;表面处理;合同制造服务;超精微加工;智能制造;测试、计量、检验和校准设备及用品;医用材料和黏合产品;塑膜成型设备和制造加工设备;材料、部件和加工工艺;敷料材料加工工艺;医疗制造自动化;医用包装和消毒,标签和条码;设计、研发,软件;电子部件、电机和传动控制泵、阀。

  • 标签: 制造产业 医疗器械 中国 医用材料 加工设备 加工工艺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渭南地区2016年无偿献血人群核酸检测情况,讨论核酸检测对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罗氏Cobass201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2遍ELISA检测阴性,且ALT合格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34251例,其中HBVDNA有反应性33例,HBV阳性率为0.96‰,HCVRNA和HIVRNA未检出,不同月间HBVDNA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5.57,P〉0.05);混检阳性的Ct值越低拆分阳性率越高,且不同Ct值组间拆分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0,P〈0.01);无偿献血人群各年龄段HBVDNA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6,P〈0.01),其中以41~50岁组的阳性率最高,占72.73%(24/33);首次和重复献血者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4,P〈0.01);男性献血者HBVDNA阳性率高于女性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P〈0.05).结论血液核酸检测结果显示,无偿献血人群存在的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主要是输血感染HBV,将核酸检测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

  • 标签: 核酸检测 窗口期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保存时间对实时荧光PCR检测HBVDNA、HCVRNA、HIVRNA结果的影响。方法将含高、中、低三种不同浓度HBVDNA、HCVRNA、HIVRNA的血浆标本,2-8℃保存0d、1d、2d、3d、4d、5d、6d、7d时间后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混检+单检模式进行HBVDNA、HCVRNA、HIVRNA检测,对检测结果的Ct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2-8℃条件下保存1-7d的血浆标本,其HBVDNA、HIVRNA、HCVRNA检测结果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8℃条件下保存7天内HBV、HCV、HIV核酸检测结果不受影响。

  • 标签: 保存时间 核酸检测 Ct值 影响
  • 简介:DNA提取是进行DNA检测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磁珠DNA自动提取系统的出现为DNA提取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平台,使DNA的提取过程更加简易,操作更加便捷,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和污染,在保证提取质量的同时缩短了实验的整体时间,同时使提取更加精确和均一。DNA自动提取工作站与磁珠提取法相结合设计而成的磁珠DNA自动提取系统正逐渐成为DNA提取步骤中被广泛普及和应用的主流方法之一。GA318-32A核酸自动提取仪即是基于磁珠提取法研制而成的一套高通量、高灵敏度的自动核酸纯化提取设备。它可在短时间内利用机器磁棒架上的磁棒,将吸附有核酸的磁珠移动至不同的试剂孔内,经过细胞裂解、核酸吸附、清洗与洗脱,最终得到高纯度核酸。从GA318—32A核酸自动提取仪的结构原理、主要特征、法医学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使该仪器在法医DNA检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标签: 核酸自动提取仪 磁珠法 DNA提取 DNA检测设备 国产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巴中地区开展血液核酸检测对血液安全的影响。方法择取2016年7月18日—2018年5月31日巴中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43553份核酸和血清学检测结果以及同期献血前快速检测淘汰准备献血人员结果7979人份,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采血前用快速法检测HBsAg、ALT、TP大大降低了血液检测的总不合格率,使血液报废数量明显减少,血清学检测不合格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可能与重复献血者增加有关,单试剂检测灰区占比较多。结论核酸检测能极大的缩短病毒感染检测的窗口期,有效降低通过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 标签: 血液安全 核酸检测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和查找造成无效结果的原因,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血液检测质量.方法采用浩源ChiTasBSS1200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和ABI7500荧光扩增仪,对安阳市2016年6月-2017年5月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无效结果和无效列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核酸样本88739份,其中无效结果占0.06%,无效列表占1.04%,通过对ChiTasBSS1200核酸检测系统的无效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试剂批号原因不是无效结果和无效列表发生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因加样量不足,造成内标扩增无效,或人为操作失误,实验室污染所致.结论加强核酸工作人员的培训及完善操作规程,做好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日常清洁与消毒,预防实验室污染,加强试剂使用前的性能确认,每月做好无效结果和无效列表的统计分析工作,及时查找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将无效结果和无效列表数降到最低.

  • 标签: 核酸检测 无效结果 无效列表
  • 简介:免疫学血液筛查试剂对于提高我国的输血和血液制品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极低水平的由于免疫学筛查试剂的“窗口期”所致的漏检.核酸血源筛查试剂可以显著缩短“窗口期”,进一步提高输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酸血液筛查试剂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检测灵敏度、可检测的病原体种类、自动化程度、检测效率、操作方便程度等.据此,作者将核酸血液筛查试剂分为一-五代.不同的地区在开展核酸血液筛查前,应进行充分的评估,以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检测模式、方式及检测的病原体种类等.

  • 标签: 核酸 血液筛查 输血 血液安全
  • 简介:目的:建立注射用核糖核酸Ⅱ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进行实验和结果判断。结果:注射用核糖核酸Ⅱ稀释至1.0mg·mL^-1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细菌内毒素限值为0.5EU·mg^-1。对3批注射用核糖核酸Ⅱ进行常规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结论:所建立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可用于注射用核糖核酸Ⅱ的细菌内毒素检查。

  • 标签: 注射用核糖核酸Ⅱ 细菌内毒素 凝胶法 干扰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在血液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献血的自愿者620例作为血液样本提供者,采集620例血液样本提供者的血液样本两份,一份为5ml,一份为7ml,分别将其放置在5ml和7ml的真空抗凝管中。其中5ml的血液样本在3h内给予血浆分离,然后进行核酸检测;其中7ml的血液样本在24h内给予血浆分离,然后进行酶联免疫检测。结果核酸检测法对血液中HBV检测的阳性率为2.74%,显著高于酶联免疫检测法的1.2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酸检测法对血液中HCV检测的阳性率为1.77%,与酶联免疫检测法的1.61%相当,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检测法对血液中HIV检测的阳性率为1.77%,显著高于核酸检测法的0.4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际的输血过程中,需重视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的联合应用,才能够显著提高血液病毒的检测准确率,从而减少输血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用血安全。

  • 标签: 核酸检测 酶联免疫检测 血液病毒检测
  • 简介:目的评价恒温扩增芯片法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入院当天采集痰液等分泌物标本,通过恒温扩增芯片法(芯片法)检测13种常见病原体,比较芯片法与痰培养和血清学方法的检出率。结果研究期间应用恒温扩增芯片法共检测230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共检出182例(79.1%)病原阳性。单一病原感染77例(33.5%),混合感染105例(45.6%)。芯片法检出的主要病原菌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33.8%)、流感嗜血杆菌(27.8%)和肺炎链球菌(22.6%),芯片法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法。两种方法对于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支原体等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芯片法操作简便、快速,可同时检测13种病原体,且病原体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法。

  • 标签: 环介导恒温扩增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2014-2016年佛山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结果,为制定适合本地区科学、有效的献血招募和血液安全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酶联免疫法(enzymeimmunoassay,EIA)联合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acidtechnology,NAT),对2014-2016年佛山地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血液总不合格率逐年下降,年度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不合格率为3.74%,其中常规检测项目的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1.97%)、HBsAg(0.91%)、抗-TP(0.35%)、抗-HCV(0.34%)和抗-HIV(0.18%);NAT不合格率为0.25%,呈逐年减少的趋势,6人份混样的NAT试剂筛查效率明显高于24人份混样检测.结论佛山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引起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是ALT和HBsAg,梅毒、HCV等感染人群各占一定比例,抗-HIV阳性率呈逐年递增态势.采供血机构应在无偿献血人群中加强献血前健康检查与咨询,并选用更灵敏、特异的血液筛查技术,最大限度防止传染病经血传播,确保输血安全;同时血站应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对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知识宣传教育,建立和发展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酶联免疫法 核酸检测技术 血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