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以"酸儿辣女"等为例,介绍了部分民俗的误解现象,并指出误解原因及其中蕴含的生活情趣。

  • 标签: 民俗 语言 误解 情趣
  • 简介:民俗汇是语言中反映民风民俗、体现地区特色和风貌的词语的总和。文章根据贵州省毕节市观音桥辖区前期田野调查所取得的语言材料,选取其中的民俗汇作为研究对象,拟从它们内部的构成及其发展情况进行考察,探寻其中的相关规律。

  • 标签: 民俗语汇 构成 发展
  • 简介:俗语又称俗话,有些俗话其实也掺杂了某些不实之词,甚至是瞎话,瞎话传久了竟演变成大实话。有些作为成语、歇后语流传至今,虽听之有讹,但用之无妨,也不失趣味。1春冷冻死牛这句口头语是说初春的天气变化较大,有时会把牛冻死。其实,这句俗语中的"牛"字是"拗"(niu)的谐音讹传,"拗"泛指固执的人,春冷时本应增加衣服,而那种脾气"拗"的人,偏不听话,以至冻死。而牛在春天是冻不死的。

  • 标签: 俗语 趣味 不实之词 天气变化 歇后语 口头语
  • 简介:贵州黔东土家族花灯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从花灯的音乐、舞蹈、、语言、表演、民俗等都较好地保存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2005年思南土家族花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民间文艺从祭祀仪式到歌舞表演的文化变迁,这对我们研究中国民间表演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是大有裨益的。

  • 标签: 土家族 花灯 语言特色 民俗底蕴
  • 简介:年初一,大家都想睡个好觉,老爸却把我从梦中拖出来:“迪迪,快起来!背笼火去。”冷死我了,好歹我也是你的女儿,感冒了怎么办?背笼火的寓意是消病解灾,如果我生病了,岂不是得不偿失?再说了,这都是老人才迷信的活动,非拉我这个“小现代”去干什么呀!

  • 标签: 小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课外阅读
  • 简介:鉴于首轮志书对民俗事象记述的不全面、不完整,第二轮志书应站在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的高度,加强民俗部分的记载。本文从注重资料搜集;注重民俗的变异性记载;注重主俗、偏俗的互补性记载;注重细节、特色的记载;注重新风新俗的记载等5个方面,阐述第二轮志书反映民俗全貌的方法和手段。

  • 标签: 第二轮志书 记载 民俗全貌
  • 简介:民俗文化遗产,体现出某一地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极富独特精神价值。而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不计其数的民俗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对它的保护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广大民众既是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也是它们的享有者,唤起民众的广泛参与成为实施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对于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民俗文化遗产只有植根在民众土壤里才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保护的最高境界。

  • 标签: 民俗文化遗产 民俗博物馆 公众参与 整体性保护
  • 简介:民俗文物作为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学术标本到"文物"的发展历程。只要反映特定群体具有模式性的文化现象的遗存,都可以称之为民俗文物。对它的价值判定,也应超越二元对立的关系,走向更多样性的诠释。它提示我们要关注文物的文化情境和生态内涵,开拓了博物馆在文物展示、利用等方面的视角;同时强调了博物馆应加强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传递和凝聚社会价值,建构"人本主义"精神。

  • 标签: 民俗文物 情境性 文化差异
  • 简介: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域,都会随着其历史的起源与发展,形成自己独有的民风民俗与地域文化。而所有这些不同的民风民俗构成的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相加,才形成人类文化的整体,形成世界。所谓一国对另一国的侵略或者消灭,烧杀抢掠还只是次要的,最关键的,不是从肉体上消灭你的族群。而是从文化上消灭你的社会。

  • 标签: 地域文化 民风民俗 人类文化
  • 简介:我国至今有小说而无民俗学小说,这是一种遗憾。但民俗学是需要小说的,因为民俗学有三个压力需要通过创作民俗学小说去化解:一是资料的压力,虽然民俗学研究民间文学,但民间文学的传播却要靠文学;二是研究的压力,民俗学的田野研究重视个人生活史,但个人叙述中的主观意识不是民俗,而是文学;三是非遗保护的压力,民俗学的本质是承认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是一门富有差异化属性的文化科学,而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但民俗学只能揭示其中的"看不见"的精神种类和文化逻辑,文学却能保存其中的"看得见"的形象和文化符号,民俗学对于"看不见"和"看得见"的文化施行双重保护是有压力的,而它的解压者正是民俗学小说。

  • 标签: 民俗学 民俗学小说 民间文学传播 个人生活史 非遗保护的本质
  • 简介:《明清俗语辞书集成》所辑诸辞书以收俗语常言为己任,其中包括诸多方言词语.从考释方式上看,诸辞书编者对方言词语重考源而轻释义,对语义和音义结合的理据考查过少,有待进一步补充说明.

  • 标签: 明清俗语辞书 方言词语 补充 考释
  • 简介: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荆楚人民有着迥异于中原诸夏和周边蛮夷的独特习俗,这也是荆楚文学的生存空间。荆楚人民相信自己是日神的远裔和火神的嫡嗣,由此形成尚赤、尚东、尚左的风习。《墨子·公孟篇》记载:"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所谓"绛衣",即是赤色的衣服。《国语·楚语上》也记载伍举所说,楚国的章华台有"彤镂"之美,也是红色的。根据考古材料来看,楚国出土的衣衾,颜色以赤色为主;其战旗也是红色的。

  • 标签: 旖旎荆楚 浪漫旖旎 荆楚民俗风情
  • 简介:随着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日益边缘化,民俗博物馆作为社会小传统的载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增生了不同于传统主流博物馆的两大功能——物质文化景观功能和体验文化功能,因而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鉴于民俗博物馆还承担着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重任,无围墙式的民俗生态博物馆将是重要的发展形式之一;同时在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中,还要注意坚持民间主体性,在运行模式上可以更为民间化、私人化。

  • 标签: 小传统 物质文化景观 体验文化 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
  • 简介:<正>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

  • 标签: 刺绣艺术 中国民俗 绣料 乱针绣 盘金 装饰图案
  • 简介:地方社会的历史,首先屈服于明清时期士大夫的论述框架,继而埋没于近现代国家机器的改造运动,现在又服从于经济发展或旅游开发等商业需要。举国皆然,何独徽州?误解过去,就会扭曲未来。正确理解过去,才有可能把握未来。本书建设基于田野调查和

  • 标签: 婺源 商业需要 改造运动 于明 口述史料
  • 简介:在大众传媒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依靠人际传播和传承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从新闻的角度关注民俗,围绕新闻与民俗的关系、新闻在民俗传播中的表现展开论述,并提出了在今后传播民俗文化过程中新闻媒体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更好传承我国民俗文化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 标签: 新闻 民俗 文化传播
  • 简介:湘西地区竹林资源丰富,竹产品种类繁多。湘西地区的竹产品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地域性、实用性、独特性和文化性的设计特点。湘西地区的竹产品是湘西多民族互相融合、共同进步的历史见证和物质载体,是湘西文化传播的重要物象媒介。

  • 标签: 湘西 民俗 竹家具 特征
  • 简介:民俗学人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等于民俗学本体的调查研究工作,前者是有政府指定的工作目标和操作规程的,后者是有学科规范的科学研究宗旨的,任何混同的理解都是不适当的。任何形式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研究,都不是也不能取代民俗学自身的学科研究或学术研究。民俗学作为人文基础学科,具有持久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点上,民俗学人理应“守土有责”。

  • 标签: 民俗文化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调查研究工作 人文基础学科 “守土有责” 民俗学
  • 简介:戏曲从一产生即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曲的民间展演是古代民俗的重要内容,是民俗节庆的主要活动之一。民俗节庆演剧是戏曲民俗研究的重要考察内容,纵览百年戏曲研究史,对民俗节庆演剧形态的研究主要经历了戏曲起源探讨中的节俗考察、戏曲民俗学建构呼声中节庆与戏曲的关系研究、傩戏研究中对节庆演剧的观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阈下的节庆演剧研究。节庆演剧既是一种艺术现象,更是一种民俗现象。为此,对节庆演剧的考察不仅涉及到艺术形态的分析,更应挖掘与之相关联的民俗现象,挖掘节庆自身的文化内涵以及特定畛域内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唯其如此,才能切入节庆演剧的内核,寻绎出节庆演剧产生、发展的文化轨迹;也才能为当下如火如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提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民俗节庆 戏曲展演 研究现状 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