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叙述者作为叙述信息的发送者,在原则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但却存在这样一条悖论性的规律:叙述者越自限,叙述越精彩。叙述者的权威自限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叙述者自限的方式花样繁多,收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叙述者由全知转向自限的趋势,是伴随着现代意识的觉醒而发生的。中国禅宗早就发现,在传达真理方面"不说"是比"说"更有效的方式,禅宗公案中很少宣讲禅理,往往以棒打雷喝、沉默机锋传达佛理、启悟学人。

  • 标签: 叙述者 权威自限 语言转向 含混 禅宗
  • 简介:再有一个镜头,救援人员分发物资,十来个孩子伸手接过,没有人在旁发施号令,却能以划一整齐的节奏弯腰鞠躬,几乎九十度,并且停留一秒,敬献了最深最深的谢意。熊本震灾,电视新闻断断续续做了报道,家里的电视此时便发挥了最大的"知情权"满足功能,按一下键,电视频道直播放送,让遥远的我们突然变得跟灾场零距离——尤其跟灾场里那些无助的脸孔。

  • 标签: 电视新闻 灾场 十度 堆石 《深圳商报》 头重
  • 简介:叙述人称最常用的有两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是叙述人沉浸于故事之中,有较强的真实感,便于深刻展现、剖析叙事人心理活动,容易取得读者的信任和共鸣。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共收入25篇短篇小说,

  • 标签: 叙述人称 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 心理活动 短篇小说 《彷徨》
  • 简介:《盲春秋》在完成之后,便独立自足,不再受作家掌控。作家何大草通过融入小说的特殊人格——隐含作者表达自己的意图。隐含作者无法直接在《盲春秋》中出面,而是通过叙述者、人物等具有虚拟主体性的人格体现出自己对历史的态度:历史无法还原已经过去的事实,其只能是对历史材料的言说,历史材料总是纷杂且具有无限言说可能性的,每一次对历史材料的叙述都会构建与众不同的历史,因此历史存在于叙述之中。

  • 标签: 《盲春秋》 符号叙述学 历史
  • 简介:我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朴实、勤劳、贤惠、坚强,让人倍觉温暖,她是众多平凡母亲中的一员。就是这样一个她,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一个家,撑起两位儿女的未来。记忆中,与母亲待在一起的时光并不多,我上中学那会儿便开始在学校寄宿;上大学时去了更远的地方;毕业后则留在了外乡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时回家。印象中的母亲几乎没有出过远门,最近,她的腰椎、颈椎的老毛病又犯了,到我工作的地方做治疗,那天去车站接她,远远便看见她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候车室一个角落里,那一幕让人看着不免有些心疼。

  • 标签: 叙述 农村妇女 母亲
  • 简介:作者:方小莉书名:叙述理论与实践:从经典叙述学到符号叙述学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ISBN:9787561494479“一沙见世界,一花窥天堂”——威廉·布莱克《天真的语言》现代叙述学勃兴于结构主义思潮席卷西方学界之时,正式提出“叙述学”(narrotology)一词的理论批评家托多罗夫(TzvetanTodorov),本身就是结构主义者和形式论者的杰出代表。作为一名典型的结构主义者,

  • 标签: 叙述学 结构主义者 托多罗夫 理论与实践 热奈特 巴尔特
  • 简介:本文试图以山水时空图景织就一幅错综复杂的网络,将周流于山水画时空构架的潜能解放出来以便营造一种差异。与此相关联的则是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关于解域的思考,以抵制通常的运作方式一~那种更倾向于将东西方彼此分离的进行评判并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固步自封的方式。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山水画从未宣称要对世界进行解释性描绘或裁断性规定,而是一直以建构性的方式介入现实。山水图像将事物以潜在的方式居间、聚集,并且使其有力地溢出其自身的界定,从而获得一种可共享的世界的宽广度。以对于历史的思索和回溯释放出一种未来的电流,而正是后者激活并且构建了历史的每个当下的流逝活动,以激变灾难空间的自动造型与内在变化状态来重构世界。

  • 标签: 山水画 空间 灾难 德勒兹 东西方 解释性
  • 简介:摘要随着信息化飞速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早已替换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生产数据,档案,各类资料也早已成传统的纸质管理转换成电子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及应用极大的节省了资源,改善了管理流程,加快了办事效率。数据资料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财富,然而信息化的数据集中管理并非万无一失。当出现自然灾害或人为意外(地震,洪涝,火灾,恐怖袭击等)时,数据将难以恢复。由于数据丢失破坏而造成重大损失。考虑到大范围内灾难或故障发生的可能性,为了保障数据安全,利用现有存储设备资源为大量的主流平台用户制定完备的备份和容灾方案,构建简单、经济、可靠的备份及容灾系统,增强系统的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为了保证数据安全,数据必须进行备份。当灾难来时保证业务可以快速恢复。甚至可以保证业务不间断运行。数据备份正是容灾系统的前提。

  • 标签: 备份 容灾
  • 简介:大数据强化了互联网时代传统线性叙述的危机。在互联网时代,重构文化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媒体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改进叙述的努力,可以有效地应对当下的"叙述危机"。"慢新闻"试图通过主打深度报道、回归传统叙述之路来进行突围,受到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崇和实践。"慢新闻"有利于"新闻经典"的建构,因此被视为应对这一危机的有效理念。

  • 标签: 叙述危机 数字叙述 新闻叙述 慢新闻
  • 简介:本文引入算法灾难这一问题,首先重新阐释了保罗·维利里奥[PaulVirilio]的原初事故[originalaccident]概念,在其中他发现了事故之双重含义的融合[conflationofthedoublemeaning],这双重含义为1)实体的述语[predicate],2)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偶然事件在技术灾难年代[thetimeoftechnologicalcatastrophe]的完全实现。本文与维利里奥的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区分了第二自然(一种自然一技术的有机结构,福岛灾难作为例证)的偶然性和埃米尔·布特鲁[色mileBoutroux]所阐明的自然法则下的偶然性。第二自然[thesecondnature]来自理性在对抗事故中的不断外化[constantexteriorisation]——这一点柏拉图早在《普罗泰戈拉篇》中就提出了,此篇中理性是他在反-悲剧戏剧[anti—tragictheatre]中用来预防偶然性[τυχη,亦即luck]到来的措施。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区分了“运气”[τυχη]和“自动性”[τοαυτοματου],视它们为可能性[chances]的两种形式;然而,如今的我们观察到,作为当今自动化[automation]的自动机[automaton]正在创造着一种机运[τυχη]或者偶然性[contingence]的新形式,导致了算法灾难[algorithmiccatastrophe]。这些灾难通过金融市场的“闪电崩盘[flashcrash]”、亚马逊云计算[Amazoncloudcomputing]的设计原则(一切都会失败)等得以证明,实际上,早在1960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以及最近斯蒂芬·霍金在反对人工智能的评论中,都对这些灾难提出了警告。本文建议通过阅读昆汀·美亚索[QuentinMeillassoux]有关偶然性的绝对化[absolutisationofcontingence]去理解算法灾难的思辨美学[speculativeaesthetics],从而结束全文。

  • 标签: 偶然性 灾难 算法 亚里士多德 报复 第二自然
  • 简介:作为人们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新闻报道越来受到重视。而随着自身的发展,新闻报道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表达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灾难新闻采访中倾注人文关怀当属其中的一项。在众多的新闻种类中,灾难新闻因其危害程度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更为引入注目。从2015年8月12日的天津港爆炸、到2014年3月8日的马航失联,再到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

  • 标签: 灾难新闻 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 马航 引入注目 采访对象
  • 简介:“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技术的俗称,意指将人类发育的早期阶段,即从精卵结合到植入前(受精后5-6天内)胚胎发育的过程转移至体外进行,随后再将胚胎重新移植到女性子宫内,以辅助不孕夫妇获得妊娠的技术。不孕症在育龄夫妇当中的发病率是10%-15%,其中女性因素引起的不孕占40%,而输卵管性不孕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病因。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医疗技术对于该疾患是束手无策的。

  • 标签: 试管婴儿 灾难 礼物 输卵管性不孕 胚胎移植 胚胎发育
  • 简介:本文主要运用皮尔斯符号学原理来探讨关于身份问题的叙述理论,同时也考察叙述对自我的建构过程。自我作为符号过程实体存在于意识的三个阶段,正好对应皮尔斯的三个现象范畴:肉体、社会与精神意识。笔者认为社会意识是一种双面的意识,由自我与非自我构成,该种意识通过“我和你”的关系得到体现。这种关系是自我叙述的基本模式。是了解、爱与叙述的基础。也即是说,爱别人的行为调节人对智慧的欲望,要了解自我则必须有爱。基于这个问题,笔者试图探讨蒙田的自传性作品《随笔录》,主要关注蒙田与埃蒂安·德拉博埃蒂间的友谊。这段友谊阐明了对话性的爱是一种构建自我的方式。也就是说,这种友谊创造了一种叙述话语,叙述自我通过这一话语能够获得个人身份,而这一个人身份则是群体自我的一部分。

  • 标签: 自我意识 皮尔斯符号学 蒙田 叙述 个人 自传性作品
  • 简介:诸多时代消失,必然有谁谈论灵魂。1光线一旦被峰顶、树梢所遮挡,夜色便会在顷刻间袭来,无形无状,灵魂将会在时间的上空翩然飞翔,夜晚的来临,在不同的角度下都可以击溃怀有情感的人的某根神经,诗人们拿起笔,打开想象的闸门。科技的发展,使得神灵的住所在茫茫苍穹间消失,人们把诸神的茅屋搬回了内心,构造了一个由语言、幻想、感性供奉的灵魂避难所,在这里,人们返回自我,迷恋者没有翅膀,借助话语的庇佑,游翔于神灵的天际。

  • 标签: 创作谈 叙述片段 灵魂叙述
  • 简介:草根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四篇小说或许可以告诉你大彩的《贼婆娘》《疯了的世界》《玉姐姐的婚事》《奶奶的奶》四个短篇,描摹的人物都是彻底的草根,他们对社会没有发言权,他们是没有资格和能力来评判自身处境及遭遇的。他们是疯子,是懵懂的乡村少女,是孩童和老妇。反过来说,他们等待着来自所在人群的“被评价”——换言之,他们生活在自己群体的弱势位置。这样一群人物,凭借本性过着自然状态的生活,等待可修正但难以修正的生活轨道。

  • 标签: 草根 声音 叙述 自然状态 发言权 生活
  • 简介:2015年1月29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学继在《团结报》发表考据文章《蒋介石与陶成章案关系考》,罗列了他所掌握的文字资料,得出结论说:蒋介石只是陶成章案的策划与组织者,而直接的杀人凶手则是蒋介石物色的王竹卿与“莫姥姥”。

  • 标签: 蒋介石 陶成章 叙述 真假 枪杀 《团结报》
  • 简介:《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属于传统叙述模式,但与传统叙述不同的是乔伊斯侧重心理叙述,来展示都柏林颓废的精神状态。《阿拉比》描写的是童年的都柏林人,叙述的是主人公从满怀希望的追求到突然顿悟到自己的荒谬的心理过程。本文将从心理过程这个基本概念的角度阐述《阿拉比》的叙述模式,并根据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规律阐析"精神顿悟"的必然性。

  • 标签: 精神顿悟 心理过程 叙述模式
  • 简介:叙述转向"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叙述学研究,面对发生于多学科的"叙述化蔓延",赵毅衡提出的"一般叙述"的理论框架,显然突破原来的叙述学研究范式,使我们能够在一般状态下研究存在于各领域的叙述现象。体育叙述学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体育叙述学首先必须确认体育如何叙述、体育叙述文本形态、体育叙述者的存在方式以及体育叙述的核心特性,即本文提出的交流性。体育叙述学是一个全新课题,确定上述基本问题对于进一步研究其内在关系、运行机制,以及体育文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 标签: 体育叙述学 文本表征 叙述者 媒介体育 交流模式 体育文化
  • 简介:文字的最初意义是铭记。事务性的文字铭记关系到我们的物质生存,文学类的文字铭记则与我们的精神遭遇息息相关,铭记了时代的光芒或者隐痛。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不管是失败还是胜利,都在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轨迹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

  • 标签: 物质生存 小说叙述 中日甲午战争 文学类 卢兴邦 中篇小说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