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近视防控在儿童增长中的应用效果作以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儿童分为不进行近视防控的观察组与进行近视防控的防控组。观察组儿童每年进行一次与屈光度检查。防控组儿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入组第一次测量后散瞳验光,一年后复查后再次散瞳验光,防控手段包括日间户外(平均每日大于2小时)、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或环曲离焦类框架镜(星趣控、新乐学、成长乐等)等。结果:经过将防控组与观察组的儿童检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果:实行近视防控之后的防控组的增长及等效球镜变化均小于观察组;未进行近视防控的观察组的增长及等效球镜变化均高于防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以上指标对比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儿童增长的监控对于近视防控评估有精度高、可靠性好、可重复性强、方便快捷等优势,有利于评估儿童屈光状态的发育情况,有利于预判近视的发生及发展,有利于评估近视防控效果,以及提高儿童近视预防及控制的意识。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眼轴 近视防控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北京市初一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情况与1年后增长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2017年从北京市抽取6个区(县)的9所中学,共1 443名初一学生参与基线调查。研究内容包括测量、屈光测量和问卷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眼保健操与增长过度的关系。结果在1 197名(82.95%)参与两次调查的学生中,年龄M(QR)为12.00(1.00)岁,女生占44.28%,增长M(QR)为0.22(0.18)mm。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调整性别、年龄、身高、父母近视人数、户外活动时间、课外读书写字时间后,男生做眼保健操的频率与增长过度显著相关(β=-0.135,95%CI:-0.253~-0.018),女生做眼保健操的频率与增长过度无统计学关联(β=-0.075,95%CI:-0.207~0.058),男生(β=-0.028,95%CI:-0.114~0.058)、女生(β=-0.035,95%CI:-0.134~0.064)做眼保健操认真程度与增长过度无统计学关联。结论北京市男生做眼保健操频率增高有利于减缓其增长

  • 标签: 眼保健操 眼轴增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验光配镜时给予主导优势和给予非主导优势引起眼增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7年9月在我院眼科门诊验光的双眼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1例(182)。对照组配镜时只考虑双眼矫正视力达到1.0,观察组则给予主导优势。观察两组患儿1年后程度及近视加深程度。结果两组配镜后1年程度均有增长,但观察组长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近视加深平均为(-0.78±0.16)D,观察组近视加深平均为(-0.58±0.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验光配镜时给予主导优势可延缓患儿和近视加深程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近视眼 验光配镜 主导眼 眼轴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预测青少年近视增长与近视度数增加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视光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1 011例1 011,均取右眼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收集的所有患者相关参数用于训练机器学习算法模型,构建模型时输入的参数包括年龄、性别、中央角膜厚度(CCT)、平均角膜曲率(K-mean)、可见虹膜直径(HIVD)、晶状体屈光度和长度(AL),输出的参数为等效球镜度(SER)。采用5折交叉验证的方法把所有收集的数据随机分为5个组,其中4个组用于训练模型,1个组用于验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整个过程重复5次。根据不同模型训练后的R值和R2值的大小评估各模型的预测准确性。采用预测准确性最好的模型讨论增长与SER增加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基于5折交叉验证的6种机器学习运算方法的预测准确性R值和R2值比较表明,模型以立方支持向量机(Quadratic SVM)回归模型预测准确性最好,R值为0.99,R2值为0.98。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晶状体屈光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301,P<0.01)。经Bennett-Rabbetts公式计算表明,6岁近视群体较18岁近视群体的平均晶状体屈光力大。该机器学习的模型表明,AL增加1 mm所对应的SER变化并非恒定值,为0~-3.00 D,这主要取决于AL增加1 mm所需要的时间跨度,AL增加1 mm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其所对应的近视增长度数越小。当AL增加1 mm时间跨度为1年时,如6~7岁或12~13岁,AL增加1 mm所对应的SER分别增加-2.50 D和-2.33 D;当时间跨度为3年时,如6~9岁,所对应SER约增加-1.77 D。结论对于学龄期近视者而言,AL增加1 mm所需时间越长或年龄跨度越大,AL增加1 mm所对应的SER增加量越小。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在临床上较为准确地预测AL增加与近视度数增加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近视 机器学习 眼轴 等效球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儿童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前后角膜屈光力分布情况,并分析戴镜后角膜屈光力与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就诊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验配并完成1年随访的8~14岁儿童20例(40)。使用Medmont测量双眼戴镜前及戴镜30 min后角膜形态,手动收集角膜各位点上的切向屈光力。收集角膜4个方向(鼻侧:N;颞侧:T;上方:S;下方:I)及中央处角膜屈光力。4个方位均为距离角膜顶点1~3.5 mm范围,以0.5 mm为间隔,记录为N/T/S/I(1/1.5/2/2.5/3/3.5);同时收集戴镜后4个方位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并收集同样位置戴镜前角膜屈光力值,记录为N/T/S/I(max)。将各位点角膜屈光力与角膜顶点屈光力的差值定义为相对周边屈光力,角膜最大屈光力值与角膜顶点屈光力差值定义为相对最大屈光力。使用IOLMaster测量初始及戴镜1年后双眼长度。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值及其改变量与改变量的相关性。结果:角膜周边各位点屈光力较中央屈光力弱。戴镜后水平方向上,除了N2.5、N3及N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垂直方向上,除了S3、S3.5及I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1年后,增长(0.28±0.21)mm。戴镜后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其中初始年龄及等效球镜度(OR=0.393,F=3.447,P=0.042)、戴镜前后Imax改变量(OR=0.157,F=7.057,P=0.011)及戴镜后相对Imax(OR=0.108,F=4.583,P=0.039)对眼增长有显著影响。结论: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后,由相对周边正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改变。除年龄及等效球镜度外,戴镜后下方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及戴镜前后相对最大屈光力改变量对眼增长有显著影响,推测与戴镜后显著减少眼球相对周边远视离焦量相关。

  • 标签: 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角膜屈光力 眼轴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进行视网膜视盘区和黄斑区血管成像,探讨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POAG)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9年6─11月于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POAG病例,依据长度分为中等青光组(范围为22.51~25.50 mm)和长青光组(>25.50 mm),并匹配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单眼入组。最后共42例纳入中等青光组,37例纳入长青光组。所有受检者完成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检查。通过OCTA测量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RPC VD)和黄斑浅层血管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等分析数据。结果:长青光组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小于中等青光组[(74.5±9.6)μm vs. (80.5±13.6)μm;t=2.244,P=0.028],但2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青光组黄斑全图、黄斑旁区、黄斑周围区血管密度均小于中等青光组,但仅黄斑周围区颞侧血管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5,P=0.028)。2组的平均和各象限RPC 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GCC、黄斑浅层血管密度参数呈负相关(与GCC:r=-0.333,P=0.003;与黄斑浅层血管密度:r=-0.303~-0.282,均P<0.05),与RPC VD无显著相关性(P=0.383)。结论:在病情相近的情况下,POAG的延长主要损害黄斑血管,尤其是周边部颞侧血管,对视盘周围微血管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眼轴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 黄斑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角膜曲率、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将2017年11月到2018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青少年103名(共206),根据等效球镜度不同分成正视组、远视组、近视组,其中根据近视程度将近视组分成低度近视组、中高度近视组。测量患者的屈光度、角膜屈光力、长度,计算等效球镜度、长度与角膜曲率比(AL/C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角膜平坦屈光力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陡峭屈光力仅在近视组与远视组间和低度近视组与中高度近视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其他各组间无差异(P>0.05)。正视组、远视组及近视组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近视组长度显著长于另外两组。中高度近视组显著长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角膜曲率的比值(AL/CR)在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中高度近视组中AL/CR最大;远视组AL/CR最小(P<0.01)。结论角膜曲率和长度是决定屈光度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角膜曲率比值(AL/CR)是预测近视发生发展的敏感指标。

  • 标签:
  • 简介:目的回顾性研究中央角膜厚度(CCT)、长度对眼压的影响。方法155例310只行LASIK手术前检查,角膜厚度和长度由A超测量获得,眼压由Cannon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非接触式眼压IOP数值明显依赖于CCT(r=0.405,=0.000),IOP与长度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r=0.137,〈0.01)。结论CCT对Cannon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的眼压值有明显影响,长度与IOP之间有相关性。

  • 标签: 眼压 近视 眼轴长度
  • 简介:文章从产生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理论入手,提出建立蒙东地区“赤-通”经济增长的设想.依据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原理,分析影响赤峰、通辽经济发展整体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提出合理化建议.

  • 标签: 增长极 区位 赤峰 通辽 蒙东
  • 简介:<正>报告首先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介绍概念——体外诊断产业(InVitroDiagnosis,简写为IVD),从广义上讲,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的样品(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的产品和服务。从狭义上讲,体外诊断产业主要指体外诊断相关产品,包括体外诊断试剂及体外诊断仪器设备等。报告认为,我国未来IVD市场有巨大成长空间。其判断的逻辑是:2010年我国体外诊断试剂市场规模约100亿元,仪器市场规模约38亿元。诊断试剂的人均使用费用才7元,按照体外诊断试剂占诊断项目收费1/3测算,我国人均体外诊

  • 标签: 体外诊断 诊断项目 使用费用 相关产品 临床诊断 研发制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测量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长度及非接触眼压值的变化。方法收集白内障患者279例306,对手术前及手术后1月、术后6月随访时行IOLMaster进行测量。结果长度长度术后较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差异;非接触式眼压值术后较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OLMaster测量严格按照人工晶状体测算后的术后变短及眼压降低是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 眼轴长度 非接触眼压值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分析青少年近视角膜塑形术后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并行近视角膜塑形术的青少年患者56例,共89;观察配戴后1周、1、6、12、24个月患者变化情况;并根据年龄、近视的程度进行分组,共分为低近视组(球镜≤-3.00D)、中近视组(-3.25~-6.00D),低年龄组(8~10岁)与高年龄组(11~14岁)。结果戴镜6个月后患者增长,且与配戴前对比,P<0.05;1月后低近视组、中近视组增长,且差异显著,P<0.05;中近视组的增长慢,而低年龄组与高年龄组的增长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中近视(-3.25~-6.00D)青少年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控制近视效果更佳,但年龄不会对控制近视的效果造成影响。

  • 标签: 青少年 近视角膜塑形术 眼轴动态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4-18岁青少年与屈光度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6月到 2021年6月在我院建立屈光档案的青少年,行视力检查、眼压测量、位检查、裂隙灯检查、裂隙灯下眼底检查、生物测量(包括、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白到白)、散瞳验光,排除斜弱视、白内障、青光、眼底病,排除双眼相差大于0.2mm,等效球镜相差大于0.5D者,年龄≥3岁,≤18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干预组,对比两组和屈光度的增速;根据干预组是否规范防控分为达标组与非达标组,对比两组和屈光度的增速。结果:近视屈光度和长度呈正相关,越长,屈光度越高,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前,观察组与干预组和屈光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后,干预组和屈光度增涨明显低于观察组;干预前,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和屈光度统计学不具有差异(p>0.05),干预后,达标组及屈光度均明显低于未达标组,统计学对比具有差异(p<0.05)。结论:将儿童生理性远视保护好,对于近视防控意义重大,增涨与屈光度增涨一致性较好,通过使用生物测量仪测量就能大致评估近视发生、发展的情况,快速便捷,用于近视防控评估值得推广。

  • 标签: 近视 高度近视 屈光参差 青少年 眼轴 屈光度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眼压以及长和患有视网膜静脉的阻塞存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30例发生视网膜的静脉阻塞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摘除白内障手术的30例患者进行资料的分析,作为对照组,然后测量患者眼压和长,并进行分析对比,探讨相关性。结果研究组中视网膜静脉发生阻塞(RVO)的患者病的眼压明显低于对侧,同时显著的比对照组的相应的眼压较低;研究组中视网膜静脉发生阻塞(RVO)的患者病长和对照组的相应相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研究分析表明,短是导致患者的视网膜发生中央静脉阻塞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视网膜的中央静脉发生阻塞导致阻塞的眼压降低;而短并不影响视网膜的分支静脉是否发生阻塞,同时视网膜的分支静脉发生阻塞也不影响患者的眼压。

  • 标签: 眼压 眼轴长 视网膜静脉阻塞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配戴OK镜治疗近视的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客观评价角膜塑形镜对于延缓儿童近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接受OK镜治疗,连续戴镜一年以上的近视儿童,观察戴镜前后裸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的情况。结果配戴OK镜后球镜度降低、角膜前表面变平,裸视力提高,戴镜一天的变化最大,一个月后稳定(P<0.05)。戴镜一年后患者的平均增加0.17±0.10mm。结论配戴OK镜后角膜变平,裸视力提高,增长较不戴镜者及框架眼镜配戴者缓慢。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近视 角膜曲率 眼轴
  • 简介:目的:在高度性近视与正常之间作对比分析,观察长度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手术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2/2013-0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IOL植入术的连续病例843例1042。正常组(21~24mm)853,高度性近视组(≥26mm)189。对比分析两组的眼内并发症,包括玻璃体脱失,后囊膜破裂,晶状体核掉入玻璃体腔和IOL位置异常。结果:年龄在两个组中都是眼内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年龄的增长与眼内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长度与眼内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尤其对于后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失两个并发症。结论:此项研究结果提示,年龄和长度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发症发生的两个风险因素,了解这些风险并提前做好准备可能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年龄 眼轴长度 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患长度的相关。方法以本院眼科2011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经筛选后的116高度近视白内障为研究对象,按照眼长度分为2个对照组,统计各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取其平均值作为对比。结果长度≥26mm、〈29mm组50例(79),术后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58±0.07;长度≥29mm组32例(37),术后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15±0.06。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通过统计处理,t=4.05,P〈0.05,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别。说明高度近视白内障眼白内障摘除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随长度增长而相应下降。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其长度成负相关性。

  • 标签: 白内障 高度近视 眼轴长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盲性小眼球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其长度与眼球内组织结构紊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为先天性盲性小眼球的162例(162只)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根据患眼球内组织结构紊乱程度分为球内结构基本正常、可见球内基本结构但合并组织结构异常改变、球内结构分辨不清3个组。比较患与对侧及患不同结构紊乱程度分组间的长度,分析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并总结患超声影像表现。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62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年龄1个月至58岁,12岁以下139例(85.80%);男性90例,女性72例;患长度为(13.17±3.77)mm,对侧长度为(21.85±2.01)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69;P<0.01)。患长度与年龄无相关性(r=0.027;P>0.05),对侧长度与年龄有相关性(r=0.590;P<0.01)。球内结构基本正常组14只、可见球内基本结构但合并组织结构异常改变组91只、球内结构分辨不清组57只,3个组的长度分别为(17.80±2.19)、(14.81±2.92)、(10.05±2.46)mm,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800,P<0.01),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62只的超声影像可见眼球基本结构105只(64.81%),其中视网膜脱离83只(51.23%),球壁骨化15只(9.26%),视盘异常10只(6.17%)。结论先天性盲性小眼球的超声影像多可见基本眼球结构,最常合并视网膜脱离;患长度与眼内结构紊乱程度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25-829)

  • 标签: 小眼 眼畸形 轴长度,眼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高度近视在不同年龄段的具体进展规律及各阶段屈光度和相关性的发展轨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按年龄将高度近视患者176例(352),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四组1组≤14岁32(9.1%);2组15~30岁(包括30岁)96(27.3%);3组31~50岁(包括50岁)164(46.6%);4组>50岁60(17.0%),分别测量四组患者屈光度、及其各屈光间质成分长度。结果2组比1组近视屈光度加深(-5.94±1.63)D(t=-3.651,P=0.001),延长(3.25±0.70)mm(t=4.662,P<0.001),而2组与3组、3组与4组的屈光度、都没有明显差异。各年龄阶段高度近视屈光度都主要与相关(r=0.649)且两者比例较稳定,总体来说每延长1mm,近视度约增加1.73D。结论高度近视在30岁前都处在迅速进展期,30岁以后发展趋于稳定,且高度近视屈光度始终主要与相关。

  • 标签: 高度近视 进展 屈光度 眼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