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睾丸间质细胞的临床特点,以提高睾丸间质细胞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3月至2018年7月诊治的16例睾丸间质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62岁,平均28.7岁。肿瘤位于左侧6例,右侧8例,双侧2例。10例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其中1例行双侧睾丸肿瘤切除术),5例行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1例双侧睾丸肿瘤患者行左侧保留睾丸睾丸剜除术。结果16例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为2.3(0.7~4.0)cm。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回示均为睾丸间质细胞,其中1例病理提示为恶性,因CT未发现转移,术后未进一步治疗,且随访67个月未见转移。1例术前CT提示双侧肾上腺转移患者行2个周期PEB(依托泊苷+顺铂+博来霉素)方案化疗,术后随访60个月,未见新发转移。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0(3~67)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睾丸间质细胞是临床上比较罕见的肿瘤,临床诊断较为困难,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治疗以手术为主,单侧肿瘤且无生育要求或肿瘤体积相对于睾丸体积较大者可选择睾丸根治切除术,而对于青春期前患者、双侧睾丸间质细胞等患者,特别是病理检查确诊是良性睾丸间质细胞患者,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应为首选。

  • 标签: 间质细胞瘤 睾丸肿瘤 肿瘤剜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睾丸间质细胞进行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均为单侧无痛性睾丸肿大,光镜下肿瘤为中等大小的多角型细胞,胞质丰富嗜酸,肿瘤的生长方式一般呈团、条索或弥漫分布。免疫组化抑制素、波形蛋白均阳性。结论睾丸间质细胞是极少见的,临床易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镜下可出现多种组织结构,应与肾上腺性征综合征、结节状Leydig增生、大细胞钙化性支持细胞及精原细胞等鉴别。

  • 标签: 间质细胞瘤 睾丸 诊断 鉴别
  • 简介:睾丸间质细胞又称Leydig细胞,是睾丸性索/性腺间质肿瘤中的一种单一组织类型的肿瘤,来源于正常发育和演化的成分间质细胞。本病较少见,且该的病因及自然病程尚不十分清楚,对其治疗时手术方式的选择尚存争议。

  • 标签: 睾丸间质细胞瘤 LEYDIG细胞瘤 诊治 间质肿瘤 组织类型 正常发育
  • 简介:摘要胎儿型睾丸间质细胞是胚胎时期睾丸间质中主要分泌雄激素的细胞,在胚胎性别发育中起关键作用。本文对近年来胎儿型睾丸间质细胞的生物特性、发育、细胞谱系及出生后命运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探究小儿先天性性发育障碍相关疾病潜在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 标签: 睾丸间质细胞 胎儿发育 细胞谱系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52岁男性的睾丸恶性大细胞钙化型支持细胞。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状,细胞多角形,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核仁清晰,核分裂象易见。间质黏液样变,多量钙化伴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脉管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显示:α抑制素、S-100蛋白、Calretinin阳性表达。肿瘤425基因panel二代测序显示:PRKAR1A第8号外显子第648位碱基缺失c.648del(p.A217Qfs*5)突变。该病非常罕见,目前随访18个月,患者出现了广泛转移,提示病理医师在工作中需注意罕见的该肿瘤提示为恶性的组织学特征,并加强随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罕见的幼儿肾外(睾丸)肾母细胞病例,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镜下观察:肿瘤组织主要由未分化的胚芽组织、间胚叶性间质和上皮样成分3种基本成分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胚芽成分弥漫表达WT-1;上皮成分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间质横纹肌分化区域表达波形蛋白。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发现右侧睾丸肿大1周”于2006年8月7日收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偶然发现右侧睾丸肿大,无明显疼痛及坠胀感,无会阴部不适,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肉眼血尿,乳房不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侧睾丸大小4.2cm×1.9cm,其内见1.4cm×1.2cm×1.1cm实性肿物,边界清,形态不规整;内呈中低混合回声,可检出较丰富血流信号。

  • 标签: 睾丸支持细胞瘤 临床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睾丸肿大 无肉眼血尿 临床资料
  • 简介:患者男,34岁.因发现右侧阴囊包块3个月入院.查体:阴囊皮肤无红肿,右侧睾丸附睾头增大,质硬,表面欠光滑,触痛(+),分界不清,右侧睾丸肿大3.0cm×4.0cm×5.0cm,左侧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4.79μg/L(参考值<20μg/L放免法)、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U/L(参考值<5U/L发光法).CT平扫显示右侧睾丸体积较左侧增大,内似见线样分隔,密度尚均匀,边缘光整,左侧睾丸大小及密度未见异常,余扫描区域组织结构未见异常.CT诊断:右侧睾丸体积增大.

  • 标签: LEYDIG细胞瘤 侧睾丸 超声表现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睾丸体积 实验室检查
  • 简介:目的总结用自行研制的脑胶质放疗囊,对恶生胶质进行间质放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在理论计算和模拟测定的基础上,对25例恶生胶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的残腔内放置放疗囊,术后经皮穿刺向化疗囊内注入740~1110MEq/次的^125I,对残细胞进行长时间、局部高剂量的近距离照射。结果模拟测定放射源1~2cm范围内的吸收剂量为30.4~91.3cGy/h,是常规经颅照射剂量的3~5倍。本组病例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同位素 治疗
  • 作者: 胡军常建王中新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医院胡军常建王中新患者男,68岁。因“发现右侧阴囊增大10天”于2018年1月15日入院,体检:阴囊皮肤不红,皮温未增高,右侧阴囊较左侧明显增大,能触及肿大附睾及睾丸,分界不清,无触痛,阴囊托举痛阴性,左侧睾丸及附睾未及明显异常,双侧精索无增粗。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7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1.0%,血红蛋白146克/L,血小板139*109/L。HCG:β-人绒毛促性腺激<1.20IU/L。甲胎蛋白4.70IU/ml。心肌酶谱:谷草转氨酶:48U/L,肌酸肌激酶31U/L,肌酸酶同功酶9U/L,乳酸脱氢酶198U/L,羟丁酸脱氢酶168U/L。血凝四项:凝血酶原时间11.7S,国际标准化比值1.02,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0.1S,纤维蛋白原2.13g/L,凝血酶时间18.4S。尿常规、生化及免疫八项基本正常。阴囊彩超检查:右侧睾丸内回声不均匀,内可见多发不等的低回声区,境界尚清晰,内回声欠均匀,可见多发细密点状回声,大的范围约44*25mm。CDFI示其内血流信号较丰富,并可探及动脉频谱(图1)。超声诊断:右侧睾丸多发低回声区,结合病史,考虑:1.占位性病变可能,2.炎症不除外。其后行右侧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右侧睾丸)考虑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倾向B细胞来源伴浆样分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在胃肠道间质细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细胞的超声表现.结果6例肿瘤起源于小肠,3例起源于胃,2例源于大肠.超声表现多数为外生性的不规则或类圆形低回声肿块,回声不均匀,其中5例可见肝多发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细胞的超声表现无特异性,但超声检查能明确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助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 标签: 间质细胞瘤 超声检查 胃肠肿瘤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 超声表现 肿瘤起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睾丸精原细胞的二维声像图,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频谱特征。结果在23例睾丸精原细胞中,外生肿块型8例,内生肿块型11例,弥漫浸润型4例。本组睾丸精原细胞超声表现共同特征是:显示患侧睾丸增大,内部可见实质性回声团,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睾丸精原细胞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丰富、杂乱、动脉血流频谱,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PSV)为11~23cm/s,阻力指数(RI)为0.34~0.5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睾丸精原细胞中起重要作用,应作为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

  • 标签: 睾丸 精原细胞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PT-DLBCL)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5月及2018年4月收治的2例PT-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42例患者资料,对PT-DLBCL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例1患者71岁,主诉为双侧阴囊肿大伴疼痛不适2个月。例2患者85岁,主诉为左侧阴囊肿块3个月。2例患者均行睾丸切除术,术后诊断均为PT-DLBCL、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Ann Arbor分期ⅠE期。例1患者术后因经济困难仅行2个周期CHOP(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例2患者术后因高龄拒绝化疗和右侧睾丸放疗。2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71、12个月,均无生存。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42例共44例PT-DLB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4岁(45~87岁),最常见表现为单侧增大的睾丸肿块(左侧17例,右侧24例);Ann Arbor分期Ⅰ期21例,Ⅱ期6例,Ⅲ期6例,Ⅳ期11例;non-GCB型31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12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3例。所有患者均行睾丸切除术,联合CHOP或R-CHOP方案化疗40例,预防性对侧睾丸放疗12例,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22例。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3~135个月),生存30例,死亡14例,中位总生存时间13个月(3~96个月)。结论PT-DLBCL临床罕见,早期肿瘤及non-GCB型多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PT-DLBCL易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应尽早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联合R-CHOP方案化疗,早期可治愈,进展期患者预后差,预防性对侧睾丸放疗和鞘内注射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 标签: 睾丸肿瘤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轻型、重型聚丙烯疝网片对大鼠术后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四组:空白对照组、手术对照组、轻型聚丙烯网片组(轻型组),重型聚丙烯网片组(重型组)。对后三组制作腹股沟疝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血液中MDA(丙二醛),睾丸组织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谷胱甘肽)含量,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4周时测定各组血清中MDA含量、睾丸组织SOD含量、GSH含量,收取睾丸组织标本制作石蜡切片,测定细胞凋亡数量(AI)。各组血清中MDA含量、睾丸组织SOD含量、GSH含量、AI手术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2、0.246、0.177、0.944,P均〈0.05),轻型组、重型组与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605、98.058、85.493、413.287,P均〈0.05)。MDA含量与细胞凋亡指数,重型组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4、8.122,P均〈0.05);SOD含量与GSH含量,重型组低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8、4.643,P均〈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可引起大鼠血清MDA增加,睾丸组织中SOD、GSH含量减少,无张力山修补可引起大鼠生殖细胞凋亡。

  • 标签: 腹股沟 聚丙烯类 细胞凋亡 睾丸间质细胞
  • 简介:摘要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是一种潜在或低度恶性的间叶组织肿瘤,临床少见;肾髓质间质细胞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肾良性肿瘤。同时合并这两种疾病者,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腰痛、血尿入院,术前MRI检查考虑肾盂癌可能性大。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左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肾盂炎性肌纤维母细胞合并肾髓质间质细胞。术后随访6个月余,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 标签: 肾肿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肾髓质间质细胞瘤 病理 预后
  • 简介:【摘要】总结1例胃间质细胞患者的个案护理,通过病例回顾,相关讨论,查找文献,根据文献结合个案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围手术期护理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经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减轻患者痛苦,患者转危为安,康复情况良好。

  • 标签: 胃间质细胞瘤 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