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红细胞去除联合药物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疗效。方法PV患者35例,采用红细胞去除联合羟基、α-干扰素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细胞去除联合药物治疗PV,可迅速降低Hb、RBC、HCT,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是治疗PV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红细胞去除术﹔羟基脲﹔&alpha -干扰素﹔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羟基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入选的40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干扰素联合羟基治疗)和对照组(羟基治疗)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BC、Hb的变化情况以及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RBC,Hb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5.0%)(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羟基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确切。

  • 标签: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干扰素 羟基脲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储存期的红细胞悬液在过滤前后各项实验指标(包括血象和生化)的差异来评价以聚脂纤维为滤芯材料的过滤器的过滤效果.方法取保存期分别为7、15、25d的红细胞悬液50U.在无菌条件下,用FTS-RC(血库型)血细胞过滤器进行过滤,收集过滤前后血样,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WBC、RBC、HB,用邻甲联苯胺法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K+、Na+、Cl-,用酸度计测pH值.结果以聚脂纤维为滤芯材料的白细胞过滤器的白细胞过滤率为99.45%,过滤前后血样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聚脂纤维为滤芯材料的白细胞过滤器有高效的WBC去除率,且对RBC性质影响极少,过滤后的血液可安全有效地使用.

  • 标签: 白细胞 红细胞悬液 效应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单采联合羟基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白细胞单采联合羟基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15例临床疗效。结果白细胞单采联合羟基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数显著下降,HGB和P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单采联合羟基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标签: 白细胞单采术 羟基脲 高白细胞白血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干扰素和(或)羟基治疗后症状负荷改善与血液学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0例符合WHO(2016)诊断分型标准、接受干扰素和(或)羟基连续治疗≥6个月的PV患者,分别应用外周血细胞计数和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10)评价患者血液学疗效和症状负荷。结果全部190例PV患者中,男93例(48.9%),女97例(51.1%)。进行MPN-10评分时,患者中位年龄为60(32~82)岁。全部患者中位MPN-10总分为9(0~67)分,干扰素+羟基组(27例)为11(0~67)分,显著高于干扰素组[64例,6(0~56)分,P=0.019]和羟基组[99例,9(0~64)分,P=0.047],而干扰素组与羟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1)。28.9%(55/190)的患者存在重度症状(单项症状评分≥7分或总分≥44分),干扰素组、羟基组、干扰素+羟基组重度症状患者占比分别为23.4%、29.3%、40.7%,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190例患者中,进行MPN-10评分时71例(37.4%)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仅55例(28.9%)获得疾病充分控制(获得CHR且无重度症状)。未获得疾病充分控制的患者包括:血细胞增高80例(42.1%),获得CHR但伴重度症状16例(8.4%),血细胞增高且伴重度症状39例(20.5%)。PLT>400×109/L患者中存在重度症状患者比例、MPN-10总分中位数均高于PLT≤400×109/L患者[40.8%(20/49)对24.8%(35/141),P=0.044;14(0~67)分对7(0~56)分,P=0.038]。PLT>400×109/L是存在重度症状的危险因素(HR=2.089,95%CI 1.052~4.147,P=0.035)。结论经干扰素和(或)羟基治疗后,PV患者症状负荷未获满意控制仍较突出,部分患者虽然获得CHR,仍存在重度症状负荷。PLT>400×109/L是干扰素和羟基治疗后患者存在重度症状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 血液学疗效 干扰素 羟基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干扰素和(或)羟基治疗后症状负荷改善与血液学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0例符合WHO(2016)诊断分型标准、接受干扰素和(或)羟基连续治疗≥6个月的PV患者,分别应用外周血细胞计数和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10)评价患者血液学疗效和症状负荷。结果全部190例PV患者中,男93例(48.9%),女97例(51.1%)。进行MPN-10评分时,患者中位年龄为60(32~82)岁。全部患者中位MPN-10总分为9(0~67)分,干扰素+羟基组(27例)为11(0~67)分,显著高于干扰素组[64例,6(0~56)分,P=0.019]和羟基组[99例,9(0~64)分,P=0.047],而干扰素组与羟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1)。28.9%(55/190)的患者存在重度症状(单项症状评分≥7分或总分≥44分),干扰素组、羟基组、干扰素+羟基组重度症状患者占比分别为23.4%、29.3%、40.7%,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190例患者中,进行MPN-10评分时71例(37.4%)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仅55例(28.9%)获得疾病充分控制(获得CHR且无重度症状)。未获得疾病充分控制的患者包括:血细胞增高80例(42.1%),获得CHR但伴重度症状16例(8.4%),血细胞增高且伴重度症状39例(20.5%)。PLT>400×109/L患者中存在重度症状患者比例、MPN-10总分中位数均高于PLT≤400×109/L患者[40.8%(20/49)对24.8%(35/141),P=0.044;14(0~67)分对7(0~56)分,P=0.038]。PLT>400×109/L是存在重度症状的危险因素(HR=2.089,95%CI 1.052~4.147,P=0.035)。结论经干扰素和(或)羟基治疗后,PV患者症状负荷未获满意控制仍较突出,部分患者虽然获得CHR,仍存在重度症状负荷。PLT>400×109/L是干扰素和羟基治疗后患者存在重度症状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 血液学疗效 干扰素 羟基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单采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全自动细胞分离机治疗,抗凝剂全血比例是19。初次采集后第3d进行二次采集,患者须在行细胞单采同时口服羟基辅助治疗。结果9名患者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RBC、Hb下调至正常,出院后6个月随访状况良好。结论单采红细胞能够降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RBC、Hb、Hct。再配合药物治疗,对患者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红细胞单采术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并总结红细胞单采治疗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护理。  方法  通过分析60例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行血液成分红细胞单采治疗的患者的护理过程,总结对此类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  60例患者在经过红细胞单采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压积(HC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患者面色紫绀症状明显好转,红细胞采集过程均顺利,术后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在红细胞采集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护理措施,有效保证采集效果,为今后红细胞采集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和更规范的流程。

  • 标签: 红细胞增多症 血细胞分离 单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TT法检测羟基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出有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羟基衍生物。方法选用Hep-2肿瘤细胞作为模型,然后利用MTT法从六种羟基衍生物中筛选出对Hep-2肿瘤细胞有抗肿瘤作用的,并计算其对Hep-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即IC50值。结果筛选得到对Hep-2细胞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的衍生物有3种。计算得到的每种羟基衍生物对Hep-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结论HY-CN、HX-CN和HX-叔对Hep-2细胞有非常好的抗肿瘤作用。

  • 标签: 羟基脲衍生物 MTT IC5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羟基配合化疗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AL)的疗效。方法通过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2例完全缓解(CR)率与有效率之间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羟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 标签: 羟基脲 化疗 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
  • 简介:病例:患者,女,58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白、身体乏力,到我院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长期自服羟基1.5g,日2次化疗。近两年患者慢性进行性出现面部、双手皮炎、四肢皮肤色素沉着,干燥脱屑,口腔溃疡,食欲减退,近3个月口腔溃疡逐渐加重,

  • 标签: 羟基脲 烟酸缺乏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皮肤色素沉着 口腔溃疡 面色苍白
  • 简介:1.病历简介患者,女,10岁.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2月来就诊.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给予口服羟基0.5g,每日3次.3d后患者出现全身瘙痒,并出现全身出血性皮疹,皮疹为0.5~1.0cm直径大小,分布广泛,稍高于皮肤,圆形或椭圆形,鲜红色,压之不褪色,表面有抓痕.予塞庚啶2mg,每日3次,口服.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羟基脲 过敏性药疹
  • 简介:摘要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可高达(100.0-300.0)×109/L,此类患者白细胞过高,可导致血管内白细胞淤滞,易发生颅内出血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短期内可迅速死亡。应用白细胞去除可迅速减少循环血中的白血病细胞,改善白细胞淤滞的危急状态,减少死亡率发生。而顺利安全的白细胞去除,与护理配合好坏息息相关,故做好中护理配合很重要。

  • 标签: 高白细胞白血病 白细胞去除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自发现人类第一个红细胞血型以来,一个世纪中,人们使用免疫学和生物化学力几乎所有的血液成分中,检出数百种传多态性标记。这个领域的成果,已用于输血移植等临床医学,以及免疫学、遗传学、法医学、人类学等许多方面。红细胞血型检查主要用于一般体检,产前检查及输血前检查。临床上最重要的为ABO血型及Rh血型两种,必要时还需检查其他血型。

  • 标签: 红细胞 血液免疫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羟基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在我院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46例。将这46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这两组,每组各23例。观察组采取&alpha;-干扰素联合羟基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马利兰联合羟基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生命体征、血象、骨髓象等。结果观察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总有效率是73.91%,高于对照组47.83%,两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患者对比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有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患者,使用&alpha;-干扰素联合羟基的治疗方式,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临床上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干扰素 羟基脲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羟基(HU)联合替莫唑胺(TMZ)加放疗(RT)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放化疗(CRT)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U251细胞,采用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HU、TMZ及不同条件处理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情况;Transwell小室、划痕实验评估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变化;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凋亡蛋白表达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源细胞存活分数。结果HU浓度≤50μmol/L时不会显著影响U251细胞增殖(P>0.05);低剂量HU联合CRT组较CRT组可抑制细胞增殖(P<0.05)、侵袭(P<0.01)、迁移(12h时P<0.001,24h时P<0.01)能力,并促进细胞凋亡(P<0.01)。50μmol/L HU联合RT后可增加细胞放射敏感性;细胞周期S及G2期显著延长(均P<0.05);凋亡蛋白Caspase-3及Bax表达水平上升,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下降(均P<0.001)。结论HU联合CRT较单纯CRT进一步抑制U251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促进细胞凋亡及增加放射敏感性,且出现S期及G2期阻滞,从而增加了U251细胞的CRT敏感性。

  • 标签: 人脑胶质瘤 U251细胞 羟基脲 放化疗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红细胞保存液(MAP)保存的洗涤红细胞35天内质量是否符合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方法将2U去白悬浮红细胞40袋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袋,A组洗涤后加生理盐水保存,B组洗涤后添加MAP保存。比较生理盐水和MAP混悬洗涤红细胞指标差异;将B组储存于4℃冰箱,观察35天内的指标变化。结果MAP和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制备当天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P混悬洗涤红细胞保存35天内检测指标随时间推移逐渐变化,但检测值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结论MAP混悬洗涤红细胞35d内的各项指标均符合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 标签: 洗涤红细胞 红细胞保存液 生理盐水 保存时间
  • 简介:目的:观察胆囊切除病人围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观察组34例,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分别在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红细胞受体花环(RC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ICR)、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NTERT)、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RFIR)。封照组为32例健康体检者。结果:术后第三天RCR、NTERT、RFER较术前降低,RICR、RFIR则上升。术后第7天RCR、NTEFT、RFER较术前升高,RICR、RFIR较术前下降(P<0.01)。术前、术后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胆囊结石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胆囊切除后第7天开始回升,但恢复到正常的时间犹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胆囊切除术 围手术期 红细胞 免疫功能 胆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