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肠道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其表面稳定而具有功能性的黏膜屏障是分隔机体内环境与食物抗原及微生物生物界面。肠道菌群是定植于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在维持内外环境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紊乱主要体现于共生菌及病原菌的生长失衡,并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组成或代谢产物影响肠道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本文就肠道菌群对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介绍,为了解肠道生物的研究进展提供部分参考。

  • 标签: 肠道菌群 黏膜屏障 肠道稳态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循证医学的营养护理对胃肠术后患者肠道生物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2年3月收治的72例胃肠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基于循证医学的营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浓度及血浆D-乳酸浓度,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尿D-木塘排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3、6.665、5.971、2.469,P<0.05)。研究组术前1d、护理前1d的血浆DAO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6d研究组血浆DAO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9,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6d血浆DAO浓度均比护理前1d有所下降,但研究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d、护理前1d血浆D-乳酸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6d,研究组血浆D-乳酸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1,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6d血浆D-乳酸浓度均比护理前1d有所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循证医学的营养护理能够促进胃肠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并改善肠道生物屏障功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循证医学 营养护理 胃肠术后患者 肠道生物屏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果胶对改善老年卒中患者肠道屏障损伤的作用。方法纳入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泰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行肠内营养的老年卒中患者共60例。其中30例为对照组,使用常规肠内营养液;另外30例为研究组,在常规肠内营养液基础上添加果胶。在肠内营养的第1天、第7天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水平,以评估老年卒中患者肠道屏障功能;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评估老年卒中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应用肠内营养的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DAO数值[(4.05±1.56)ng/mL]、D-LA数值[(6.11±2.20)mmol/L]均明显下降(均P<0.05)。且研究组炎症指标IL-6[(15.43±12.53)pg/mL]、PCT[(0.82±0.98)ng/mL]、CRP[(6.94±6.60)mg/L]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但两者在卒中相关肺炎发生率(16.7% vs. 30.0%)和30 d病死率(13.3% vs. 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肠内营养相比,添加果胶的肠内营养可以改善老年卒中患者肠屏障功能;添加果胶的肠内营养能降低老年卒中患者的炎症反应。

  • 标签: 脑卒中 果胶 肠道屏障 二胺氧化酶 D-乳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6年 11月至 2018年 5月收诊的 102例肝硬化患者,按照 1:1比例根据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先就诊, n=51)与研究组(后就诊, n=51),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方案治疗基础上增加益生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变化。 结果:①肠道菌群变化,治疗后组间肠杆菌、酵母样真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差异显著(P<0.05)。②肠道屏障功能,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DAO、 TNF-a、 D-乳酸水平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③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差异不大( P>0.05),但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益生菌可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

  • 标签: 益生菌 肝硬化 肠道菌群 肠道屏障功能 肝功能
  • 作者: 吴丹 苏森 魏燕 彭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肠黏液层是宿主先天防御的第1道防线,并为肠道菌群的生长提供能量,在调控肠道微生态和维护肠稳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肠黏液合成、分泌、加工与修饰进行综述,重点关注肠黏液屏障对烧伤后肠道损伤修复的影响及特殊营养素对烧伤后肠黏液屏障的调控作用。

  • 标签: 烧伤 肠道营养 肠道菌群 肠道稳态 肠黏液合成 肠黏液分泌
  • 简介:摘要肠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s, EGCs)是肠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聚居在肠壁中维持肠道稳态的细胞群。文章阐述了EGCs、肠道屏障功能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EGCs在肠道全层都有广泛分布,但主要聚居在肌间和黏膜下的神经丛中。EGCs通过包裹神经元的胞体、轴突以及微血管从黏膜下层延伸至肠黏膜层。黏膜下神经丛中的EGCs距离肠道上皮细胞最近,对肠道屏障的影响也最为显著。EGCs对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是通过分泌活性因子抑制肠道炎症及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而实现。多种因素会对EGCs的活性产生影响。优化对EGCs活性的调控成为保护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重要手段。

  • 标签: 神经系统 胶质细胞 肠道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卡巴胆碱对内毒素血症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血症组、卡巴胆碱组、α银环蛇毒素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10 mg/kg内毒素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模型制备后15 min腹腔注射卡巴胆碱0.1 mg/kg或0.9%氯化钠溶液,内毒素注射后3 h处死动物。取距回盲瓣10 cm处回肠组织,光镜下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肠道组织通透性,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定位及蛋白含量等。结果FITC-葡聚糖水平:对照组、内毒素血症组、卡巴胆碱组、α银环蛇毒素组分别为(2.33±0.51)µg/ml、(55.25±5.41)µg/ml、(19.27±3.53)µg/ml、(48.45±9.50)µg/ml,4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8,P<0.05),其中内毒素血症组与对照组、内毒素血症组与卡巴胆碱组、α银环蛇毒素组与卡巴胆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2.52、15.31、12.42,P均<0.05)。Claudin-2蛋白含量:对照组、内毒素血症组、卡巴胆碱组、α银环蛇毒素组分别为(0.82±0.08)µg/ml、(0.52±0.09)µg/ml、(0.77±0.05)µg/ml、(0.53±0.09)µg/ml,4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1,P<0.05),其中内毒素血症组与对照组、内毒素血症组与卡巴胆碱组、α银环蛇毒素组与卡巴胆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518、5.366、5.167,P均<0.05)。MLCK蛋白含量:对照组、内毒素血症组、卡巴胆碱组、α银环蛇毒素组分别为(0.58±0.07)µg/ml、(1.07±0.17)µg/ml、(0.69±0.11)µg/ml、(0.94±0.05)µg/ml,4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4,P<0.05),其中内毒素血症组与对照组、内毒素血症组与卡巴胆碱组、α银环蛇毒素组与卡巴胆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7.79、5.881、3.892,P均<0.05)。结论卡巴胆碱对内毒素血症小鼠肠道屏障功能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肠道通透性,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 标签: 卡巴胆碱 内毒素血症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观察益生菌与核黄素联合应用对烫伤大鼠细菌移位的防治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SC组,30只)、烫伤治疗组(ST组,30只)、正常对照组(NC组,10只).SC、ST组大鼠作30%ⅢTBSA度烫伤,ST组大鼠伤后立即向胃中灌注含双歧杆菌5×1012个集落形成单位/L、蜡样芽孢杆菌5×1010个集落形成单位/L和核黄素500mg/L的等渗盐水混悬液1.5ml,2次/d.SC、NC组于相同时间灌注等量等渗盐水.观察细菌移位、肠道膜菌群、回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合成分泌及肠黏膜损伤修复等变化.结果与SC组比较,ST组大鼠各脏器细菌移位率显著下降(P=0.000~0.025),血浆内毒素水平在伤后3d内降低显著(P<0.05),回盲部膜菌群中双歧杆菌量升高20~40倍,大肠杆菌和真菌量显著降低(P<0.01),致伤后5d内黏膜损伤评分为0~3(P<0.05),小肠黏液SIgA含量伤后5d可恢复正常(P<0.01).结论益生菌与核黄素联合应用,可减轻烫伤大鼠细菌/内毒素移位程度,有效保护肠道屏障.

  • 标签: 益生菌 核黄素 联用 烫伤 大鼠 肠道屏障
  • 简介:摘要:由于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性质稳定、无耐药性或低耐药性等特性而成为抗生素的替代物之一,研究抗菌肽可缓解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介绍了养猪生产中断奶仔猪肠道健康的重要性,并讨论了断奶应激和抗生素滥用对肠道菌群定植和代谢的影响,以及抗菌肽PG-3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小鼠进行实验,发现抗菌肽PG-3可缓解伤寒沙门氏菌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同时对肠道抗氧化能力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酸钠对严重烫伤小鼠肠道屏障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18只雌性8~12周龄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烫伤组、烫伤+丁酸钠组,每组6只。将单纯烫伤组、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背部浸入90 ℃热水中9 s,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将假伤组小鼠背部浸入37 ℃温水中9 s模拟致假伤。3组小鼠均于伤后即刻腹腔内注射乳酸林格液1 mL。此外,烫伤+丁酸钠组小鼠分别于伤前30 min及伤后即刻经腹腔注射300 mg/kg剂量丁酸钠溶液;假伤组及单纯烫伤组小鼠仅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伤后24 h,取3组小鼠抽取门静脉血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荧光探针示踪法检测肠道通透性,取回肠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肠黏膜带状闭合蛋白1(ZO-1)、闭合蛋白、密封蛋白1、密封蛋白2、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蛋白表达,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肠黏膜ZO-1分布。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伤后24 h,假伤组、单纯烫伤组、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肠道通透性分别为0.88±0.19、2.62±0.48、1.23±0.16。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小鼠肠道通透性明显增强(P<0.01),烫伤+丁酸钠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肠道通透性明显减弱(P<0.01)。(2)伤后24 h,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和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闭合蛋白及密封蛋白1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密封蛋白2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伤后24 h,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肠黏膜ZO-1及闭合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密封蛋白2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密封蛋白1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3)伤后24 h,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和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肠黏膜NLRP3、IL-1β、IL-18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肠黏膜NLRP3、IL-1β及IL-18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5)。(4)伤后24 h,假伤组小鼠肠黏膜ZO-1沿细胞膜均匀分布,光滑连续;单纯烫伤组小鼠肠黏膜ZO-1分布不规则,有断裂;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肠黏膜ZO-1分布改变较单纯烫伤组有所改善。结论丁酸钠能够抑制严重烫伤后小鼠肠黏膜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少IL-1β和IL-18产生,从而减轻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和分布异常,保护肠道屏障功能。

  • 标签: 烧伤 肠道营养 紧密连接蛋白 丁酸钠 肠道屏障
  • 简介:作者研究调查了新的原位生物系统,利用一个独特的固定的单元技术处理地下水中的有机成分。这个技术称作生物渗透屏障(BPB)。BPB是两个原位修复技术成本效率的联合创新,即原位生物修复和可渗透屏障。在不同的的操作条件下,对这个独特的系统进行了300多天的评价,降解了地下水中的目标物质,2,4,6三氯酚(TCP)。

  • 标签: 生物修复 屏障 污染 地下水 氯酚 降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对肝硬化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肝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入院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的粪便样品各12例,16S 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并制备菌液。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HC组)、肝硬化模型组(LC组)、模型组+健康人菌液(FMT-HC组)、模型组+患者菌液(FMT-LC组)。造模同时用菌液灌胃处理小鼠,持续12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肠病理形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探针检测肠黏膜屏障损伤,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荧光检测肠黏膜屏障和肝纤维化相关因子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结果FMT-LC组小鼠的结肠中黏蛋白-2和闭合蛋白-2的表达量低于FMT-HC组(0.36±0.21比1.00±0.36,t=4.659,P<0.01和0.61±0.42比1.00±0.17,t=2.596,P<0.05),外周血中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和脂多糖的浓度高于FMT-HC组[(9.32±2.24) μg/ml比(5.23±1.34) μg/ml,F=15.118,P<0.01和(88.55±10.50) ng/ml比(76.48±10.13) ng/ml,F=5.47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MT-LC组小鼠的肝脏中转化生长因子-β1(3.39±2.67比0.95±0.12,t=2.744,P<0.05)等多种促纤维化因子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量高于FMT-HC组,肝损伤加重。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降低肝硬化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肝硬化发展。

  • 标签: 肝硬化 肠道菌群 DNA测序 肠黏膜屏障
  • 简介: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道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和大承气汤组。假手术组不给予药物干预,SAP组和大承气汤组于造模前24h、18h、12h、6h分别给予蒸馏水和大承气汤灌胃。SAP大鼠模型采用逆行胆胰管注射法制备。各组动物于造模后6h、12h、24h、36h取腹主动脉血和末端回肠组织,血清生化法测定淀粉酶,RT-PCR法检测末端回肠组织的HMGB1-RNA和COX-2RNA表达。结果SAP组和大承气汤组各时间点死亡比较,大承气汤组的死亡率在24h、36h较低。在造模后6h,3组动物的淀粉酶、HMGB1-RNA表达、COX-2RNA表达均达到最高,但假手术组最低,其次为大承气汤组;在12h、18h、24h时,与SAP组比较,大承气汤组的淀粉酶、HMGB1-RNA表达、COX-2RNA表达能够较快地降低。结论大承气汤能够降低SAP大鼠末端回肠的HMGB1-RNA和COX-2RNA表达,从而保护肠道免疫屏障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大承气汤 肠道屏障 高迁移率族蛋白1 环氧化酶-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结肠癌手术肠道屏障的作用。方法将40例老年结肠癌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情况并实施比较,分析治疗方法对患者肠道屏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SVV、CVP、HCO3、MAP等指标存在差异,其中观察组浮动相对较小,观察组输注液体总量(1963.2±350.2)ml少于对照组(2487.3±581.2)ml,恢复时间即住院时间(6.6±0.9)天快于对照组(8.3±1.0)天,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结肠癌手术肠道屏障可产生积极影响,即保护各项指标不出现大范围浮动,故值得临床中应用。

  • 标签: 目标导向液体 老年患者 结肠癌手术 肠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