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因双腋窝、双腹股沟红斑、疱和糜烂1年,加重20d住院。患者于人院前1年双腋窝、双腹股沟处出现红斑,红斑上很快出现粟粒大小的疱,疱排列呈环形,并且向周围发展。数日后疱干燥形成黄色结痂,周围又有新疱发生;体温在37-38℃之间。曾服用雷公藤多苷40mg/d一年之久。

  • 标签: 疱疹样脓疱病 丙种球蛋白 雷公藤多甙
  • 简介:背景:指趾末端疱病(肢端疱病)被归类为“Hallopeau连续性肢端皮炎”的范畴,后者是一种严重疾病,病程连续,持续发疹形成泛发。但有1型肢端疱病几乎没有皮损,缓解期和复发期交替进展,表现为良性过程。有必要区分这两型肢端疱病。方法:作者观察到6例轻型肢端疱病患者,均不符合“Hallopeau连续性肢端皮炎”的诊断标准,应被视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结果:每次发疹往往只有1处皮损。疱为无菌性小簇状,分布于下甲床或甲床。皮损导致局部甲松解或甲脱离。发疹后局部可完全恢复正常。组织病理学显示角层下非海绵状疱,其内充满中性粒细胞。4例患者至少随访两年,其中1例11年后头皮出现银屑病损害。结论:作者描述的肢端疱病可通过下列诊断标准与“Hallopeau连续性肢端皮炎”相鉴别:①良性疾病;②疱局限于下甲床或甲床;③疱可单发或呈小簇状;④复发突然,缓解期可完全恢复;⑤无菌性疱;⑥病理示角层下疱(海绵状疱罕见)。Radcliff-Crocker曾描述过与本研究中相似的一种疾病(H.Radcliff-Crocker,DiseasesoftheSkin,London:H.K.Lewis,1888),并将其命名为“匍行性皮炎”。

  • 标签: 肢端脓疱病 连续性肢端皮炎 DISEASES 组织病理学 无菌性脓疱 严重疾病
  • 简介:掌跖疱病是发生于掌跖部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疱性皮肤病,笔者自2005年8月-2007年8月用中药治疗此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掌跖脓疱病 中药 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中药熏蒸在儿童疱疮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诊断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儿童疱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药熏蒸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夫西地酸软膏外涂法治疗,安慰剂组采用凡士林软膏外涂法治疗,比较3组患者间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治疗第7天随访,治疗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94%,安慰剂组有效率为18.0%;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3),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安慰剂组(P〈0.05);随访后调查统计,治疗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8%,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6%,安慰剂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10%,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5)。治疗过程中,中药熏蒸组、夫西地酸软膏组治疗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患儿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仅少数有轻微的局部不适。结论中药熏蒸在儿童疱疮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中药熏蒸 儿童脓疱疮 夫西地酸软膏 凡士林软膏
  • 简介:报道1例嗜酸性疱性毛囊炎。患者男,53岁。面部反复出现红斑、丘疹、疱5年,加重3个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外毛根鞘细胞间水肿,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毛囊内见疱,内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真皮内毛囊及血管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一核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疱性毛囊炎。给予雷公藤多苷、米诺环素等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

  • 标签: 毛囊炎 嗜酸性 脓疱性 临床表现 皮肤组织病理
  • 简介:坏疽性皮病是一种反应性炎症性皮肤溃疡,为副肿瘤性皮肤损害,伴发肿瘤多为血液系统肿瘤、淋巴瘤,实体性肿瘤少见,我院2017年11月诊治1例疑诊为糖尿病手感染的坏疽性皮病合并肾脏肿瘤远处转移的病例,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60岁,因"口渴多饮8年,消瘦4个月,右手背部溃烂15d"于2017年11月21日入住内分泌科。

  • 标签: 坏疽性脓皮病 肾脏肿瘤 糖尿病感染
  • 简介:患者女,62岁。手背出现褐色斑疹25年,四肢反复疱角化5年、加重10d。结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组织和免疫病理以及皮肤镜检查等诊断为汗孔角化症合并角层下疱病。给予口服阿维A胶囊、抗炎抗感染、支持治疗、皮肤去痂、外用药物、红光及UVB照射等治疗,全身症状消失,皮损明显好转。

  • 标签: 汗孔角化症 角层下脓疱病
  • 简介: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59岁。因躯干四肢皮肤溃烂8年,加重2年,于2012年8月22日入院。患者述8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足起红色丘疹,破溃,溃烂面积逐渐扩大至鸡蛋大小,检查血糖及结核杆菌均阴性,换药1个半月后愈合。之后无明显诱因患者躯干四肢陆续起红疹,初起黄豆大小,无明显痛痒,之后红疹逐渐扩大,中央渐发黑溃烂,并向四周蔓延,需经数月换药方可愈合。

  • 标签: 坏疽性脓皮病 中西医结合 治疗
  • 简介:<正>INJUNE,2002,a58-year-oldmancametoourhospitalforpustulesofhispalmsandsoles.Halfayearearlier,erythemaappealedinbothhispalmsandsoleswithoutobviouscause,scales,painsoritches.Thengrain-sizedpustulesappearedwithoutdryingupandscabformation.

  • 标签: Ⅱ期梅毒疹 脓疱型 掌跖 ERYTHEMA 误诊误治 sized
  • 简介:患者女,55岁。因反复排脓血便10年,腹部皮肤溃疡伴疼痛2月入院。临床检查:腹部皮肤见一约40cm×8cm的潜行性溃疡,溃疡基底呈红色,凹凸不平,上覆黄色性分泌物,边界清楚,边缘为紫红色。溃疡处组织病理示:皮肤慢性化脓性炎症,伴脓肿形成,局部表皮坏死脱落,符合坏疽性皮病。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根据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结果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坏疽性皮病,给予甲泼尼松龙、美沙拉嗪等治疗,其皮肤损害和肠道症状有所缓解。

  • 标签: 坏疽性脓皮病 溃疡性结肠炎
  • 简介:目的建立生殖支原体TaqmanMGB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检测宫颈炎患者生殖支原体感染情况,以期发现生殖支原体感染与女性黏液性宫颈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参照国内、外文献建立TaqmanMGB荧光PCR检测技术;采集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性病门诊有黏液性宫颈炎的女性患者生殖道分泌物标本74例、体检中心对照组标本63例,应用上述检测方法检测标本中的生殖支原体。结果Taqman探针荧光PCR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黏液性宫颈炎患者生殖支原体阳性率为24.3%,对照组未检测出生殖支原体;除不孕以外其他几项调查内容包括尿道炎症状、非婚性接触史、复发性宫颈炎以及治疗史均与生殖支原体感染有关联(P〈0.001),其阳性率分别为17.6%、52.9%、42.5%、100%。结论TaqmanMGB荧光PCR法是目前较为适用的生殖支原体检测方法。生殖支原体感染可能是黏液性宫颈炎的致病因素;生殖支原体的检测在指导复发性宫颈炎的治疗中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宫颈炎 黏液脓性 支原体 生殖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患者男,12岁。因全身起红斑疱2年,加重1周入院,皮肤组织病理学:表皮内可见嗜中性粒细胞移入,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嗜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诊断:疱型银屑病,经过阿维A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儿童脓疱型银屑病 丙种球蛋白 阿维A胶囊
  • 简介:目的:对阿维A治疗儿童疱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评估。方法:对10例儿童泛发性疱型银屑病进行回顾性研究,起始剂量使用0.6~1.0mg/(kg·d)阿维A持续治疗4~6周,过渡期减量为0.2~0.4mg/(kg·d)治疗4~6周,维持剂量为0.2~0.3mg/(kg·d),持续6~12周,随访7~32个月,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9例儿童疱型银屑病PASI评分下降率均≥90%,1例为60%~〈90%。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肤干燥(60%,6/10)、瘙痒(40%,4/10)、唇炎(10%,1/10),其他副作用如骨骼发育迟缓、肝功能异常等均未发现。结论:低剂量使用阿维A治疗儿童疱型银屑病安全且疗效佳。

  • 标签: 脓疱型银屑病 泛发型 阿维A 儿童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