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教义不可替代的功能在于就法律实践进行的沟通,尤其是教义为法律系统内的沟通提供了“言法语”。教义的方法有三个:法律渊源学说、法学方法论与体系化。而德国式教义的潜在弱点在于不恰当的体系化。不恰当的体系化会导致僵化、保守以及对其他学科知识和视角的忽视。但这种不恰当的体系化并非法教义的必然结果。避免此弱点的途径是在处理疑难案件时的两步走:第一步是首先忘却体系、直面问题,就各种解决方案在法学与非法学上的论据进行充分辩论,并得出此案件的应然处理方案;第二步是回归体系,将上一步中得到的案件处理方案纳入到体系中,对其给出法律体系内部的名分。

  • 标签: 法教义学 体系化 法律规范 法律概念
  • 简介:此次《行政诉讼》修改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在第二条中将可诉行为由“具体行政行为”修改为“行政行为”。两字之差,体现的是我国《行政诉讼》在受案范围上的突破,彰显了司法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也是更好地保护公民权利、监督和限制公权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 标签: 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诉讼法》 受案范围 司法改革 公民权利 依法治国
  • 简介:直觉在司法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包括不经推理而形成的即时性判断,也包括卡伊曼等人提出的启发式决策方式,是一种适应性意识。通过直觉,可以将教义和社科法学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进行一定程度的对接,并形成兼容此二者的法律观。社科教义不仅是一种现象,也可以成为一个规范性命题,使判决在合法律性的框架内具有更高的合理性与可接受性。

  • 标签: 法律直觉 合法律性 合理性 社科法教义学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社科法学和教义是当前我国法学研究的两大路径。社科法学主要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法律,把法条看做是可批判的对象。教义则在信仰而非批判法条的前提下对法律展开研究。二者主要区别在于,社科法学属于立法论的思考,而教义属于司法论的思考。"立法论的思考是一个‘应当’与‘不应当’的问题,而司法论的思考是一个‘是’与‘不是’的问题。前者是对法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评判,而后者则是以法律为逻辑起点的推理。"[1]对于法学研究而言,立法论的思考和司法论的

  • 标签: 法教义学 刑事政策 立法论 刑法体系 法社会学 犯罪论体系
  • 简介:行政行为效力理论已经舶来多年,面对现实中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却始终回应乏力,如行政行为对民事审判的拘束问题、妨害公务的认定问题、公定力与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以及执行力与诉讼期间是否停止执行问题等,既有的理论很难给出融贯的解释。行政行为效力理论的重要使命是作为沟通行政行为与法治系统的桥梁,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方能为相关实践提供可能的指导。

  • 标签: 行政行为效力 行政法治 行政自我确信 行政自我负担
  • 简介:续发型行政行为,是对行政过程中存在于先后连续的数个行政行为之间的后续行为的一种指称。先行行为中存在的违法性瑕疵,是否会影响作为结果的后续行为的合法性,是法院在对后续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时所面临的现实难题。目前我国并未出台专门针对续发型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统一规范,理论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审判实践中由于审查方式的不同导致裁判尺度不统一,严重损害了法院的司法公信力。本文通过对具体判决案例中的逻辑思路的分析与思考,引入续发型行政行为司法审查这一难题,梳理出法官通常在审判实践中所采用的各种审理思路,并在考察行政行为违法性继承及公定力理论与后续行为的关系问题后,提出了审判实践中对续发型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若干进路,以期对行政审判工作的规范化有所裨益,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 标签: 续发型行政行为 司法审查 违法性继承
  • 简介:风险增高理论虽然在客观归责论中饱受争议,但未抵触罪疑唯轻原则。罪疑唯轻原则适用的前提是事实不清,而风险增高理论只是构成要件规范判断的内容。风险增高既不属于风险创设阶层,也不属于事实归因范畴,而应定位于风险实现。在刑法教义上,风险增高理论确实混淆了实害犯与危险犯,但这已属于制裁规范的判断领域;在行为规范层面,风险增高理论具有刑事政策学的价值,符合行为规范的功能定位,应予肯定。在方法论层面上,应确立起行为规范与制裁规范相区分的观念,并以此为线索,对犯罪论体系展开分析。

  • 标签: 风险增高 罪疑唯轻 风险实现 行为规范 制裁规范
  • 简介:因为显著的功能性与型式化,行政行为成为传统行政教义的核心。但伴随行政实践的变化与行政任务的更新,这一概念范畴却凸显诸多缺陷。行政法学者转而寻找行政法学体系新的“阿基米德支点”。在这些尝试中,法律关系学理在方法论上展现出了行政行为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且更符合复杂多样的行政实践。由于发展时间尚短,行政法律关系学理同样面临制度化和体系化程度不高、核心理论难以突破等困局。这些困局限制其成为行政法学新的支点,也制约了现代行政法学“轴心转移”的完成。尽管如此,行政法律关系学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解释和评价工具的价值却不容忽视,法律关系和行政行为相互配合,更有助于提供“与时代相符的行政教义”。

  • 标签: 行政行为 行政方式法教义学 行政法律关系
  • 简介: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与行政行为先定力,都是法理学中法律推定理论在部门法学中的具体适用。从实际情况看,两者在部门法中适用的状况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有法律传统观念、审判权不能独立行使、传统考核机制有弊病等方面。为了使无罪推定能更有效地在刑事诉讼中适用以符合法学理论和立法原意,需要强化法治理念宣传、推进审判权独立行使、改革考核机制等来完善。

  • 标签: 无罪推定 先定力 法律推定 部门法
  • 简介:本文试图系统回答刑法学之核心命题,即"犯罪该如何可能"之问题。对该问题之思索,首先,指出了"形式的犯罪定义"容易陷入"制定法主义"的泥潭,其次,道明了"实质的犯罪定义"容易滑向"社会危害性"的深渊,从而形成犯罪定义的历史性难题。最后,笔者试图倡导,我们既需要整合"形式和实质"的思维路径,又需要跨越教义和社科法学的思维进路,进而从整体和系统之思维视角来构建科学的犯罪定义,即犯罪本体论及认识论。故此,本文认为,犯罪行为乃是具有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罪责性等三个要素的刑事不法,经由刑事立法赋予刑罚之行为

  • 标签: 犯罪的定义 构成要件该当性 违法性 罪责性
  • 简介:实践中围绕小产权房买卖合同产生的争议颇多,法院态度也不一致。针对农户向城镇居民出卖在宅基地上合法建设的房屋这一特定类型的小产权房买卖合同,通过对案例的类型化处理,提出两种司法处理方案——"合同有效-损害赔偿"与"合同无效+损害赔偿"。经分析比较,二者在教义上均有存在空间,但"合同无效+损害赔偿"的方案更具优势,既能有效遏制小产权房的买卖,也能便利司法、清晰规则。

  • 标签: 小产权房买卖 合同效力 损害赔偿 规制目标
  • 简介:具体行政行为"撤变"限制包括"撤变一般禁止"和"禁止不利变更"。"撤变"限制路径包括设定有权"撤变"期间、程序同一、利害关系人同意以及"撤变"范围、主体、方式等方面。为践行的安定性、信赖利益保护、控权等先进理念,我国《行政复议实施条例》第51条、修改后《行政诉讼》第77条第2款、有关行政诉讼的司法解释等应做针对性调整。

  • 标签: “撤变”限制 “撤变”一般禁止 禁止不利变更 路径 制度完善
  • 简介:一、汉语系中国伊斯兰教义的概念随着称呼的变化——由唐代的"蕃商胡贾"、五代的"蛮裔商贾"到宋代的"土生蕃客"或"五世蕃客",中国大地上的穆斯林渐渐完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历程。"在唐代,伊斯兰教多少还有点侨民宗教的性质。而在宋代,伊斯兰教则是中国人的宗教了。"[1]元代,色目人(以穆斯林为主要成分)地位较高。"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汉语系 蕃客 有元一代 胡贾 苏非主义
  • 简介:依法行政原则可以保护信赖利益,但与信赖保护原则的保护存在差异。在益民公司诉河南省周口市政府等行政行为违法案中,最高人民法院首次确认行政上的信赖利益,并确认私人的信赖利益可转化为公共利益,突破了情势判决原本仅适用于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局限。但在信赖利益的赔偿上,法院将信赖利益等同于既得权的损失,也在无形中使信赖利益的规范价值丧失殆尽。法院在做出情势判决时,一方面应当遵守“重大损失”的适用要件,另一方面也应把握信赖利益的特殊性,给予充分的保护。

  • 标签: 信赖利益 依法行政原则 情势判决 利益衡量 既得权的损失
  • 简介:摘要行为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提出了强化的概念,重视环境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实现了由研究人的意识转向研究人的行为,并将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但是由于行为义学习理论只强调了人的行为并把动物实验中的学习直接推论到人类,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
  • 简介:我国《票据》本身没有明文规定支付密码、单纯交付以及票据流通性,对此三者须基于教义原理准确理解和适用现行。但以“2013年度上海金融商事案例7”为代表的有关法院判决与理论见解对于支付密码、单纯交付、票据流通性的认识,存在诸多偏差和相互矛盾之处。在我国现行法体系中,支付密码的经济及法律功能不容否认,它是绝对必须记载的特别法定事项,支付密码欠缺或错误会造成票据效力的瑕疵;而单纯交付不具有合法性,单纯交付支付密码欠缺或错误的支票不能设定或转移票据权利;较之于持票人利益及票据的流通性,出票人利益及票据的安全性应居于优先地位。

  • 标签: 法教义学 支付密码 单纯交付 票据流通性 票据安全性
  • 简介:社会行为强调的是个人以与他人建立一定的联系为目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而行政法除了控制权功能外,还有一个较大的管理职能。行政法通过管理公众参与的社会行为,调整公共秩序,维护公民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行政机关队伍的庞大,管理部门较多,管理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等,致使公权力膨胀,将触角伸向公民生活的私人领域。因此研究行政法对于社会行为的规范问题,有利于行政机关更好的行使职权,保障公民的利益。

  • 标签: 社会行为 行政法规范 公共利益 价值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世界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自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个体经济、外资经济、集体经济、国有经济等经济体的共同发展,使得其中的利益关系愈加复杂。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之间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而其行为的放大效应对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标签: 经济法主体行为 放大效应 消极影响 制约
  • 简介:摘要阅读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但是高中学生对阅读的掌握差强人意。本文引入了行为义学习理论,并阐述其对英语语感能力、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提升作用。

  • 标签: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阅读习惯鼓励引导
  • 简介:行为义学习理论作为一个极富影响力的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后产生较大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为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虽受到一些批判,但其理论与实证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仍存在科学合理的部分,值得我们研究和利用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公共管理学课程因其理论知识较多,在传统课程教学中经常存在着以教师传授为主、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或者和结果评价为主的局限,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出现严重分离,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教学效果不佳,本文着重从行为义学习理论的要义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探析行为义学习理论在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多元融合,以及推进公共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意义。

  • 标签: 行为主义 公共管理 课程教学 多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