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认知符号学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其中关于它的两个基本元素——认知科学与符号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亟待梳理。拉考夫与约翰逊将认知科学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本文将从认知科学的演进着手,试图厘清每一代认知科学与符号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皮尔斯符号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认知符号学与认知科学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符号学 认知科学 认知符号学 皮尔斯 体验性
  • 简介:6月27~2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共同主办。来自美国、英国、芬兰、丹麦、爱尔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与内地共80多位学者与会,共同探讨知识论问题。

  • 标签: 中国现代 认知科学 哲学学会 国际学术研讨会 知识论 成立大会
  • 简介:二十世纪以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愈发受到重视,特别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为海外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文将以浙江大学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为例,探讨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对策。

  • 标签: 高校 海外人才 人才引进
  • 简介:埃德加·爱伦·坡在其小说创作中注重将“侧目而视”当作其“秘密写作”的认知理据,主张用“暗示性的一瞥”去聚焦核心寓意层面,并使之与解码层面上的“视网膜外围聚焦”形成精巧的逻辑对位关联。基于此,本文围绕坡的小说文本中零散出现的三个关键命题——“真实比虚构更奇怪”、“暗示性的一瞥”及“游戏之外的事物”——进行创作层面上的探析,说明其功能得以实现的认知基础均关联着作为视觉诗学原则的“侧目而视”。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侧目而视” 认知 小说美学
  • 简介:符号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成为近年热门的发展方向并广受争议。论辩焦点集中在认知符号学的"科学"、"人文"属性,它是否构成传统符号学之外的新体系?本文越出符号学边界,从"人文科学科学化"背景来考察认知符号学的特征,通过人文与自然的双向关系解读新时期符号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方式。两个学科的协同作业是当前知识前沿诸学科方法论交汇的结果,这种基于总体问题的诉求影响了符号学当前发展的侧重点;反过来,符号学范式又作用于更广义的认知科学认知符号学既是"符号学"的"认知化",又是"认知科学"的"符号学化"。

  • 标签: 认知符号学 皮尔斯 人文科学
  • 简介:近年来,认知科学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覆盖面巨大的伞形术语,符号学运动中也产生了认知符号学分科。检查该学科的发展史,可以看到皮尔斯在为符号学奠基时,就已经极端强调认知与解释了。目前的认知符号学,应用某些认知科学的方法,更加强调符号学原有的认知倾向。但是如果让符号学朝脑神经心理科学方向靠拢,就会失去符号学的人文本色,这对符号学的发展反而不利。

  • 标签: 符号学 认知 脑神经学 人文
  • 简介:以105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认知抑制能力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之间的关系,以及认知风格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的认知抑制能力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之间呈现正相关,对于个体在开放性情境下的问题提出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可以起到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于封闭性问题情境下的预测作用则并不显著。(2)认知风格在认知抑制能力与开放性情境下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之间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认知抑制能力高的个体具有更强的场独立倾向.进而在开放性情境下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活动中表现更好。

  • 标签: 认知抑制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 认知风格 中介作用
  • 简介:教学不能简单强硬地把新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尊重学生的前概念,并以之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利用观察体验,直面认知冲突;呈现反例,制造认知冲突;运用课堂辩论,呈现认知冲突;导入生活事件,激发认知冲突;巧用课堂生成,引发认知冲突”等途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的过程中,找出矛盾所在,用科学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 标签: 认知冲突 小学科学 前概念转化
  • 简介:不谈情感、不谈思想、不谈灵魂,都太抽象,谁知道有没有呢。谈身体吧,趁着还热乎乎的。先讲讲她当年的身体。它基本符合这样的美学与医学描述:五官端正、身材匀称。身高166厘米,下身长超过上身长2厘米以上。无活动的、潜在的、急性或慢性疾病。无口臭、狐臭、皮肤病、传染病、心脏病、哮喘病史、精神病史。肝功能正常。无创伤、损伤或手术后遗症。身体裸露部位无明显疤痕。

  • 标签: 美学 坠落 慢性疾病 身体 皮肤病 传染病
  • 简介:音乐之美何在?以往研究音乐美的学术视角有很多,这些研究或从哲学角度,或从心理学角度,或从社会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多角度的学术探索。《以理性的方式认知音乐:孙佳宾音乐美学文选》收集了多篇论文,论述视角全面,研究方法丰富.既有哲学角度、心理学角度阐述音乐本质与音乐审美特征处,又有社会学角度的精辟分析音乐的性质与社会作用,可以看出作者的理论修养深厚、学术功底扎实,也可以看出作者20年来在音乐美学研究上达到的学术水平和思想高度。

  • 标签: 音乐美学 理性 文选 认知 心理学角度 社会学角度
  • 简介:布鲁纳认为:认知是指一个人在了解周围世界时所经历的感知、理解、推理等认识过程的总称。实践证明,对教学过程作符合学生认知的安排与处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数学认知"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研究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的连贯性,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

  • 标签: 小学数学 认知缺失 认知建构
  • 简介:食物与饮品是人类的必需品。当食物与人物的社会关系发生微妙的互动,便可能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某些关键性的作用。找回原始的本能"不要问我怎么做完美的意大利面,我不是厨师。"诹访绫子会对每个请教她厨艺的人这么说。这位日本著名的食艺设计大师将食材转化成艺术品,带领人们进入味道的记忆和故事,品味食物的情绪,连日本皇太子妃和米其林三星大厨都慕名预约试吃她的艺术品,

  • 标签: 皇太子妃 食材 历史进程 意大利面 设计大师 创作主题
  • 简介: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从属于自身的美学支撑,这就好像一个人需要穿上适合自己的美丽衣裳。赤身裸体地上街行走实在太不雅观,那么艺术美学理论的建构显得非常重要。而美学理论的发育成熟,是一门艺术从原始状态向着文明进化的明显标志。曲艺作为艺术门类之一,要想在当今现代社会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被大众娱乐圈儿所接受,更被主流文化界、知识界、教育界所认可,就必须强调并实施自身学术与理论建设,通过长期认真、扎实的研究、探索,最终真正拿出自己响当当的美学观念、美学思想、美学主张和美学著作。

  • 标签: 美学理论 中国曲艺 艺术门类 个人需要 现代社会 主流文化
  • 简介: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形象浓缩,是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促进着中华民族艺术的繁衍和文明历史的延续。中国绘画是哲学的、文学的,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气韵、意境、格调和趣味,它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中国绘画美学先后接受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形成了以道、艺、性、情、气韵、笔墨、造化等范畴的重内美的绘画美学思想。概括中国绘画美学特点如下:以笔墨和线进行造型;画面比例不受限制,画家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可以调整画幅比例;画面可以不画背景,留有大量空白,展示虚实变化;画面具有流动的视觉空间意识;心象类色,随类赋彩:重写意和表现;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而成为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的综合艺术。

  • 标签: 中国绘画 美学思想 美学史 民族文明 中国传统绘画 中华民族
  • 简介:刘纲纪,男,1933年生,贵州普定人。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美术史论家,亦工书画。曾长期担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等职,现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国际易学联合会顾问、湖北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

  • 标签: 人文社会科学 美学家 刘纲纪 武汉大学 教授 艺术
  • 简介:从年幼时起我就有了一种空间意识。在一间大房子里,独自玩着玩具,那是塑胶机器人和怪兽、刀和剑之间的争斗,不会有人来打扰。孩童在这种独立之中产生的各种幻想乃是一种珍贵的心灵体验。而其实这样的空间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比如,抽根烟,或者一段失恋后的空窗期之类的,它们往往显得必需而且迷人。因此对于小说创作而言,构造出一个独立又特别的空间并能使读者有意无意地将自我填充进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 标签: 小说情节 失恋后 空窗 心灵体验 索耳 子里
  • 简介:不管是大陆抑或是台湾,以“一团矛盾”自喻的林语堂实在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在中国大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复杂情况,林语堂曾经一度被极大忽视与严重误读。但是,无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还是文化史研究上,要想回避林语堂这个名字,几乎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事。

  • 标签: 林语堂 美学思想 书法 中国大陆 文化史研究 文学史研究
  • 简介:本文在论述高校环境美学教育目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环境美学教育的方法:以政府为导向,确定环境美学教育地位;以社会为支撑,拓展环境美学教育途径;以学校为阵地,有效开展环境美学教育。

  • 标签: 高校 环境美学教育 目标 内容 方法
  • 简介: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的起点是对死亡问题的思考,他认为人终有一死,因此要及时行乐。行乐之关键在于有行乐之心,这是进行生活审美应持有的主观态度,是其必要前提。而要想获得行乐之心,需做到知足、止忧、心和。李渔认为生活审美的对象为世俗闲情,也即家常日用之事,目标是追求体舒神怡,做到美善相济。李渔主张雅致之旨是生活审美的价值标准,其源自于日常生活形式的精致化。雅致具体表现为新异,但自然是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的最高追求。

  • 标签: 李渔 生活美学 行乐 闲情 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