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机械通气患者高压氧治疗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浙江明州康复医院需行高压氧治疗的200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单,比较2组护理不良事件及交接不清的发生情况、护士满意度及平均交接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和交接不清的发生数分别为8例、2例,分别少于对照组的21例、11例,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0% vs. 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交接时间为(9.95±1.23)min,短于对照组的(22.46±1.3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的运用规范了机械通气患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转运交接流程,有效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及交接不清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了转运交接的工作效率及交接护士双方的工作满意度,保障了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

  • 标签: 机械通气 高压氧 转运 交接 SBAR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在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开展无缝隙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将临沂市中医医院2018年1~5月实施常规护理的急诊转ICU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将该院2018年6~10月实施无缝隙护理后收治的急诊转ICU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对比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的转运交接情况和急诊-ICU护理人员的转运交接工作内容情况。结果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患者的转运交接情况明显好转,实施后的科室间电话咨询和确认率从32.35%下降到4.28%,危急值遗漏或错录率从26.47%下降到0.00%,责任互相推诿率从22.06%下降到1.43%,实施后患者的转运交接情况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急诊ICU护理人员的转运交接工作内容情况显示,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工作评分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对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安全隐患,减少责任推诿、电话询问及漏诊的发生率,为实施抢救争取更多的时间,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管理 急诊-ICU患者 转运交接 交接质量
  • 简介:摘要:急诊科是医院中较为重要的科室之一,急诊也是危重患者抢救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抢救结束后,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将会转到ICU进行治疗。对于转到ICU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转运交接,若该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文主要对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无缝隙护理 急诊危重 院内转运 交接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急诊-ICU需要院内转运患者总计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常规转运模式,观察组:无缝隙护理管理,比较两组转运交接情况。结果 观察组科室电话确认、危急值漏交接、责任推卸发生率为2.27%、0.00%、2.27%,低于对照组15.91%、9.09%、11.36%,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有效保障患者转运安全性,对患者生命安危提供有利保障,值得应用。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管理 急诊 转运 交接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清单式交接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本院急诊科就诊的70例危重患者进行研究,以转运交接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交接,观察组实施清单式交接。对比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交接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诊科 危重患者 转运 清单式交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9.2月--2021.3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出86例危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在院内转运交接中,对照组实行常规转运护理,研究组实行无缝隙护理,对比2组患者转运满意度和交接质量。结果:研究组在转运交接时科室之间责任纠纷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遗落交接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诊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无缝隙护理 交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缝隙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64例,将患者分成了无缝隙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均为32例,其中无缝隙组接受无缝隙护理,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指标、护理满意度评分、工作交接情况。结果:无缝隙组的抢救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对比P

  • 标签: 急诊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交接 无缝隙护理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7月到2021年4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80例进行研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给予无缝隙护理管理。比较两种护理手段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的价值。结果:观察组的转运交接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管理 急诊危重症 院内转运交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的使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急诊危重患者共计58例作为实验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划分成参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评分、交接工作情况做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高于参照组,交接工作不良情况少于参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区别,具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管理 急诊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交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品质管理活动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交接安全管理中的运用对策。方法:研究对象为急危重症患者,例数200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200例进行分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2日到2016年2月5日,分为观察组一组(100例急危重症患者)、对照组一组(100例急危重症患者),分别实施品质管理活动以及常规管理,将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危急重症患者氧气供应方式不正确发生率6.00%以及静脉通路输入不畅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危急重症患者转运成功率98.00%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急危重症患者住院时间(10.15±1.25)d、急救反应时间(25.45±10.25)min以及平均DNT时间(60.15±8.45)min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质管理活动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交接安全管理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值得研究。

  • 标签: 品质管理活动 急危重症 院内转运交接 安全管理 运用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转运用仪器放置移动架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中选取本院需经急诊科转入ICU的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转诊时间:2020年1-12月);将纳入者以随机数表发分为2组,A组使用传统转运床进行院内转运,B组则应用自行研制的转运用仪器放置移动架进行转运;对比两组患者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转运时间。结果:经统计对比可见,B组患者转运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A组,且该组患者转运中所需的时间也显著短于A组(P

  • 标签: 转运仪器 放置移动架 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作为综管信息系统安装过程的一部分,需要改进安装过程,以确保安装后的质量。此外,有必要制定适合设备本身特点的方案和准则。清洁度对于安装过程尤为重要,良好的密封是其正常运行的关键。组装好设备后,应进行循环强度试验、压力强度试验和设备局部放电试验,在出厂试验和现场复位试验中进行。

  • 标签: GIS 安装工艺 质量控制 交接试验
  • 简介:摘要:外形尺寸大、重量大产品的翻转及转运装置进行设计,研究解决大尺寸产品翻转及转运安全提供解决方案。

  • 标签: 翻转 转运 装置 安全设计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及转运效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未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前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13例设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后该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04例设为管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组采用预警分级管理方案进行转运。调查收集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事件及护护合作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管理组转运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88%)明显低于对照组(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患者平均转运时间〔(12.4±5.3)min〕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转运时间〔(18.4±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护士的护护合作水平总分〔(105.86±8.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0.78±7.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事件,并提高护护合作水平,从而提高了运转治疗及运转效率。

  • 标签: 预警分级管理 急诊危重症 转运质量 转运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制简易高危儿转运车在高危新生儿院内转运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分娩的新生儿,并因其病情危重,需院内紧急转运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184例新生儿。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所转运的新生儿设为传统转运组(新生儿93例),2019年1~5月所转运患儿设为转运车组(新生儿91例),比较两种转运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传统转运组与转运车组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车组转运所需医务人员数量较传统转运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车组出现1例新生儿死亡,其余新生儿均存活;转运车组NICU住院时间与传统转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IP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溶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传统转运,自制新生儿转运车安全有效,减少了同行医务人员数量,同时不改变新生儿病情及并发症等情况。

  • 标签: 新生儿转运 高危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内转运时急诊科危重的患者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为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即参照组、研究组,各组患者共计40例,转运方式不同,分别是常规转运、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对于风险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更低(P

  • 标签: 急诊科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安全转运护理模式 风险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在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并降低不良转运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将改良后的急诊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应用于急诊危重病人评价,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科室满意度。结果:使用后,副反应较使用前明显减少,科室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将重急诊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应用于院内转运中,有助于提高医院重症患者的安全性。

  • 标签: 转运风险评估单 急诊 危重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品管圈(QCC)活动对手术患者交接中护理工作质量和交接效果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8例手术交接患者,根据品管圈(QCC)活动开展的前后进行分组,实验对照组(54例,品管圈(QCC)活动开展后)和常规对照组(54例,品管圈(QCC)活动开展前)。比较两组相应护理工作质量以及交接效果。结果:品管圈(QCC)活动开展后,实验对照组的患者护理工作质量以及交接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对手术交接患者,采取品管圈(QCC)活动后,更为有效的促进实际治疗以及护理效果,并促进医患关系良好发展,值得参考。

  • 标签: 品管圈 手术交接 护理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