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血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狭窄患者185例,包括颈内动脉狭窄118例(63.78%)、椎动脉狭窄55例(29.73%)、锁骨下动脉狭窄31例(16.76%);症状性狭窄117例(63.24%),包括脑梗死患者120例,约占64.86%,脑卒中患者66例(35.68%),无症状狭窄68例(36.76%);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分析其手术效果、并发症以及远期预后等。结果本次研究中185例患者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30d内发生脑组织缺血事件3例(1.62%),脑组织血液灌注过度4例(2.16%),无其他心肌梗死、脑出血以及死亡病例发生;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40.86±10.49)个月,支架血管段复发狭窄7例(3.78%),包括颈内动脉3例(42.86%)、椎动脉3例(42.86%)、锁骨下动脉1例(14.29%);远期脑组织缺血事件8例(4.32%),其中颈动脉血管缺血6例(75.00%),在随访时间无任何患者发生脑出血。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血管狭窄的临床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支架成形术 颅外脑血管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于动脉狭窄的患有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间接受治疗的动脉狭窄的患有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共计11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总结统计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①所有的患者在植入支架的过程中均非常顺利,成功率高达100%;②术前造影结果和术后即刻的造影结果相比,差异明显((P<0.05));③对于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70%;④患者在治疗之后出现血管狭窄以及变异的概率为44.35%((51/115))。结论::对于动脉狭窄的患有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实施血管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动脉狭窄的情况,患者的Willis 环不完整概率高,从而引起血流动力学不正常,患者在发病的时候会受到其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多普勒(TCD)在脑血管狭窄急性脑卒中溶栓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77例脑血管狭窄急性脑卒中患者,均行溶栓治疗,比较溶栓前、溶栓后1d狭窄脑血管血流指标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血流速度(Vd)水平,并统计血管再通率。结果溶栓后1d狭窄脑血管Vs、Vm、Vd高于溶栓前(P<0.05);77例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94.81%。结论TCD可通过检测狭窄脑血管血流速度评估血管狭窄情况与溶栓治疗效果,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 标签: 脑血管狭窄 经颅多普勒 溶栓 急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全身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利用导丝导管技术将支架置入病变位置。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26/26),病变血管的平均狭窄率从治疗前的81.21%下降到10.23%,对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随访后发现3(11.53%)例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血肿等不良反应,但经过多巴胺和阿托品治疗一段时间后,上述不良反应均消失。结论对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重度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脑血管缺血性串联狭窄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2处脑血管狭窄行同期血管内治疗的35例症状性前循环、后循环串联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65.6±9.4)岁(范围:47~81岁);前循环串联狭窄14例,后循环串联狭窄21例。记录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结果35例患者共植入支架68枚,其中植入49枚,内植入19枚,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出现术后脑出血(2.9%)。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18个月。术后3~12个月,1例(1/35,2.9%)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4例(4/35,11.4%)患者仍有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所有患者mRS评分≤2分,无新发卒中事件;术后12~18个月,新增3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为11.4%(4/35),32例患者mRS≤2分(32/35,91.4%)。结论症状性串联狭窄患者同期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可操作性强,近期效果良好。

  • 标签: 脑缺血 血管成形术 串联狭窄 支架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周动脉狭窄与老年脑卒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在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270例周动脉狭窄症状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周动脉狭窄症状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平均年龄以及高血压等,具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周动脉狭窄与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导致其它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因素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 标签: 外周动脉狭窄 脑卒中 心脑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民族、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对颈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以及同期非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对民族、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民族、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高血压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颅外 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内脑动脉狭窄的 TCD、 MRA检测结果。 方法: 对 2019 年 3 月 -2020 年 6 月接受的 60 例 缺血性脑血管内脑动脉狭窄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进行 TCD、 MRA检测,检测后对数据资料分析和对比。 结果 : 对所有的案例实施 TCD 的检测,其中 60 例患者中,确诊患者 58 例,确诊几率是 96.7% 。其中 10 例是前交通开放。 MRA 结果分析可知, 60 例患者中,检测准确的患者是 57 例,准确几率是 95% 。 结论 : 针对缺血性脑血管内动脉狭窄的案例实施 TCD、 MRA进行检测,其诊断效果相对明显,属于无创性诊断模式,两者联合采用之后,准确几率更高,因此可实施和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颅内动脉狭窄 TCD MRA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脑血管侧支循环评估在脑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选取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21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脑血管检查时均采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并以其检查结果为依据对脑血管侧支循环分成四个组别,分别为无侧支组(40例)、一级组(80例)、二级组(60例)、三级组(30例)。同时患者术后半年需要进行第二次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然后针对患者动脉狭窄、再狭窄、不良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出现率进行重点评估。结果:无侧支组及一级组狭窄程度越高,狭窄比例越低(P<0.05);二级组及三级组的狭窄程度越高,狭窄比例越高(P<0.05)。再狭窄发生率方面无侧支组9(22.50%);一级组6(7.50%);二级组2(33.33%);三级组没有再狭窄发生。二级组及三级组不良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出现率少,无侧支组及一级组事件出现率高,数据之间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脑血管介入治疗的预后和临床疗效与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呈正相关,可以此为依据治疗针对强的治疗方案和相关的预后策划。

  • 标签: 脑血管介入术 脑血管侧支循环评估 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脑血管造影与血管超声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其脑血管造影与血管超声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经诊断的结果显示,血管造影关于重度内动脉狭窄与总动脉狭窄的敏感性明显不及血管造影(P<0.05),但二者的准确性与特异性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超声的准确性明显高于脑血管造影,必要时可将二者联合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造影 血管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治疗底骨折并发神经及脑血管损伤症状的方法以及效果。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之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底骨折并发神经和脑血管损伤的患者中选取50例,对其治疗方式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中共计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3例,均在接受介入球囊栓塞术后获得治愈;发现颈内动脉急性闭塞2例,在开展药物治疗3天之后治疗无效死亡;有18例嗅觉丧失的患者都没有得到恢复;存在单侧视神经损伤的患者有5例,3例在手术后视力获得恢复,但有2例患者没有接受手术,后视力丧失;18例患者的嗅神经存在损伤,动眼神经损伤的有5例,功能均未获得恢复;存在面神经损伤以及听神经损伤的患者有19例,治疗后仅有6例患者获得听力的改善。结论临床上在针对底骨折并发神经一脑血管损伤症状的治疗过程中,运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能够在创伤性CCF以及视神经损伤患者中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挽救。

  • 标签: 颅底骨折并发颅神经一脑血管损伤 手术 视神经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 简介: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 标签: 脑梗死 颅外颈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颈动脉超声 粥样硬化斑块 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探索经多普勒超声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在脑血管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接诊的患脑血管狭窄的7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患者的病情,将其中单血管狭窄的30例患者分为A组,多血管狭窄的40例患者分为B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通过经多普勒超声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联合检查对3组对象的脑血管储备功能进行评估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患者患侧、B组患者轻侧及重侧的血管扩张储备均明显较低,其中又以B组患者重侧的差异更为显著(P<0.05);与B组患者重侧相比,对照组、A组患侧及健侧、B组轻侧的血管整体储备均明显较高(P<0.05)。3组对象在平静呼吸、低碳酸血症、高碳酸血症时的二氧化碳分压比较(P>0.05)。结论经多普勒超声联合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能够有效评估脑血管狭窄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脑血管狭窄 脑血管储备功能 多普勒超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颈动脉彩超与脑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4月-201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7例,分别用颈动脉彩超和脑血管造影对狭窄血管的最狭窄处的直径、最狭窄处面积狭窄率、最狭窄处直径狭窄率进行测量。结果DSA对最狭窄处的直径、最狭窄处面积狭窄率、最狭窄处直径狭窄率等方面的测量均要较颈动脉彩超准确(p<0.05)。结论DS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度方面要优于颈动脉彩超,应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IVUS DSA 颈动脉狭窄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后的疗效。方法:将某院 2018 年 2月~ 2019 年 1月的 100例脑血管狭窄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治疗组给予保守,支架置入治疗组开展支架置入治疗干预。比较两组满意度;脑血管狭窄改善 50%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生活质量、 NHISS评分值; 1年后狭窄血管闭塞发生率。结果:支架置入治疗组的满意度是 50( 100.00),常规治疗组则是 39( 78.00), P< 0.05。支架置入治疗组相比常规治疗组患者,手术前生活质量、 NHISS评分值更有优势, P< 0.05。支架置入治疗组脑血管狭窄改善 50%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常规治疗组, P< 0.05,支架置入治疗组 1年后狭窄血管闭塞发生率更少, P< 0.05。支架置入治疗组 1年后狭窄血管闭塞发生率是 1( 2.00),常规治疗组 1年后狭窄血管闭塞发生率是 9( 18.00)。结论:脑血管狭窄患者实施支架置入治疗干预效果确切。

  • 标签: 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 疗效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