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黏膜是由部分黏膜和丰富血管组成的,其解剖结构简单,应用方便,是外科医师重建头面部缺损的一种好方法;黏膜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重建的一种多功能、可靠瓣膜,因其具有通用性、灵活性、柔软性,并且带来最小供区并发症和最好的美容效果而广泛应用于头面部软组织及其他复杂缺损的重建。

  • 标签: 颊肌黏膜瓣 外科皮瓣 口腔颌面部 岛状颊肌黏膜瓣
  • 简介:摘要:咬唇症(morsicatio buccarum et labiorum)又称为唇黏膜过度咬嚼症(excessive cheek and lip biting),此病在青少年中患病率较高,一般是习惯性咬嚼口腔黏膜引起的口腔黏膜创伤性疾病.受心理情绪影响,在抑郁,焦虑,恐惧等状态下导致免疫力低下从而患病率倍增.如:如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灼口综合征(burningmouth syndrome)及各类唇舌疾病等。

  • 标签: 咬颊唇症 口腔黏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修复背阔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采用背阔修复创面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81岁,平均43.6岁。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背阔前缘和后缘附近的穿支血管并进行标记。术中根据拟修复缺损的大小、形状,切取背阔,修复缺损;依据术前穿支血管探查结果,掀起1块或多块穿支蒂螺旋桨皮,转移修复背阔供区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24例背阔术后均成活,包括带蒂22块,游离2块,面积16 cm × 11 cm~33 cm × 17 cm,宽度9~20 cm。24例均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修复背阔区,其中12例应用1块螺旋桨皮,11例应用2块,1例应用3块,共37块穿支皮,包括36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1块自由设计穿支皮。螺旋桨皮的面积13 cm × 5 cm~23 cm× 14 cm,血管蒂长度3~6 cm,皮旋转角度90°~180°,所有螺旋桨皮的供区都直接关闭。术后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完全坏死,清创后另行植皮修复;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远端2 cm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其他35块皮全部成活,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24例均获1~38个月随访,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4例肿瘤患者出现肿瘤复发,需再次实施肿瘤切除术;所有患者对术后术区功能和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修复背阔供区缺损,在确保切取一个宽大的用于缺损修复的同时,还可以确保背部供区能直接关闭。

  • 标签: 背阔肌肌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穿支螺旋桨皮瓣
  • 简介:摘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例眼睑缺损患者,例1男,45岁,下睑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术后全层睑缺损;例2男,84岁,复发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术后整个上睑全层缺损。分别于腭前后纵向弧度设计并从骨膜下钝锐性分离切取3.0 cm×3.5 cm黏骨膜复合瓣,依其眼睑缺损形状修剪,移植于后层缺损区,以替代睑板、睑、球结膜。术前探寻颧眶侧穿支血管浅出点,设计穿支皮,术中根据睑缺损程度调整其切取的长、宽度,保留蒂端筋膜穿支血管,皮旋转90°覆盖下睑,或100°转位覆盖上睑外层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9~12 d穿支皮黏骨膜完全存活,经8个月至2年8个月随访,上、下睑功能外形较满意,维持原视力,癌肿未复发。

  • 标签: 黏骨膜移植 穿支皮瓣 眼睑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瓦合眼轮匝用于眼袋切除术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接受眼袋切除术患者100例[男25例,女75例,年龄20~60(38.39±3.33)岁],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双层瓦合眼轮匝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下睑皮肤入路眼袋切除术,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0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红肿、小血肿、少量分泌物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890,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期间,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862,P<0.05)。结论双层瓦合眼轮匝用于眼袋整形可达到较满意效果,安全性较好。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双层瓦合眼轮匝肌肌瓣 眼袋切除术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Flow-through背阔修复儿童四肢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应用Flow-through的背阔修复儿童四肢创面9例,其中上肢3例,下肢6例;年龄5~12岁,平均9.4岁;I期行创面清创,负压海绵封闭创面,5~8 d后II期应用Flow-through游离背阔修复创面,6例患者结合植皮修复创面。术中受区动脉两端均修整为管腔向下的斜面,受区血管近端和肩胛下动脉吻合,远端和旋肩胛动脉吻合,胸背静脉和受区静脉吻合。8例患者有1条胸背静脉,1例患者有2条胸背静脉。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血和抗血管痉挛治疗,并定期随访。结果本组中8例皮完全成活,1例远端部分表皮坏死,后痂下愈合。植皮成活良好。术后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8(平均13)个月,术后门诊随访7例,微信随访2例。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CDU检查提示血流通畅,3例术后1年随访CDU检查提示血流通畅。皮血运良好,质地柔软,3例后期行皮整形手术。结论应用Flow-through背阔修复儿童四肢创面,皮成活良好,受区主干血管血流通畅,对肢体远端血供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背阔肌肌皮瓣 血流桥接技术 儿童 四肢创面 植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MeroGel 生物胶黏膜贴敷法作为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黏膜吻合术中黏膜吻合的临床效果情况。 方法: 选取 2015 年 5 月— 2016 年 10 月 在本院进行 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黏膜吻合术治疗的患者 120 例,采取随机分组对比分析法分成两组,对照组 60 例给予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黏膜吻合术,观察组 60 例给予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黏膜吻合术,同时进行 MeroGel 生物胶黏膜贴敷,比较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 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良率为 95.83% ,对照组疗效优良率为 74.67% ,两组疗效优良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上皮化时间为( 3.14 0.25 )周,对照组平均上皮化时间为( 8.25 1.02 )周,观察平均上皮化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t=41.3157 , P<0.05 ) ,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应用 MeroGel 生物胶黏膜贴敷法作为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黏膜吻合术中黏膜吻合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对于缩短上皮化时间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MeroGel 生物胶 鼻内窥镜 黏膜瓣吻合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薄型腹壁浅动脉皮修复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对6例行手术治疗的癌患者同期行薄型腹壁浅动脉皮修复,男2例,女4例,年龄43~68岁,平均61.5岁。所有患者术前以彩色超声多普勒辅助皮设计,根据受区缺损大小及血管的走行、层次和走向,在Scarpas筋膜层以上切取薄型腹壁浅动脉皮并转移修复癌术后软组织缺损,观察皮存活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例皮全部成活,腹壁浅动脉皮面积5.0 cm×7.0 cm~7.0 cm×9.0 cm,皮厚度0.5 cm~1.3 cm,平均0.8 cm,血管蒂长度6.0~9.0 cm。其中4例同时吻合腹壁浅静脉和伴行静脉,2例仅吻合腹壁浅静脉。随访3~12个月,平均10个月,部外形良好,张口度正常,无明显臃肿,无需二期手术。供区创面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腹壁功能无损伤。结论薄型腹壁浅动脉皮供区损伤小、瘢痕隐蔽、部不臃肿,张口度恢复满意,是修复癌术后缺损的较好选择。

  • 标签: 腹壁浅动脉 外科皮瓣 颊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修薄的背阔游离移植联合植皮术和传统背部皮游离移植术在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的伴有不同程度肌腱和骨质外露的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纳入标准:单侧足背、踝部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和(或)骨骼外露,无法采用植皮、局部皮等简单方法进行修复,受区有可用于吻合的血管。排除标准:原发性或继发性血管病变,全身情况不耐受长时间手术。根据患者意愿分组,采用背阔或肩胛皮进行修复,即传统皮组;采用背阔填充、覆盖创面,再用中厚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封闭表面的方法进行修复,即联合移植组。术后主要对足部功能、是否正常穿鞋、皮外形、二次手术等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4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皮均存活,无感染和皮肤坏死。传统皮组23例,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6~52岁,平均年龄27.6岁。缺损面积为5.5 cm×8.0 cm~19.5 cm×23.0 cm,平均10.1 cm×16.2 cm。术后定期随访6~24个月,平均9.7个月。足部行走功能基本恢复,皮质地良好,其中18例患者认为皮外形较为臃肿,其中15例影响穿鞋,14例进行了皮去脂手术,2例瘢痕较明显。联合移植组18例,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19~49岁,平均30.7岁。缺损面积为4.0 cm×6.5 cm~20.5 cm×23.0 cm,平均11.7 cm×17.3 cm。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8.3个月。所有患足行走功能基本恢复,足部外形良好,不臃肿,轮廓与足踝部曲线与健侧相近,无皮肤损伤和溃疡发生,全部患者穿鞋满意,无需二次手术,9例瘢痕较明显。结论与传统背部游离皮相比,在恢复足部功能的基础上,游离背阔联合表面植皮术可有效覆盖较大面积的足背软组织缺损,术后不臃肿,无需二次手术修整皮,外观更为满意,但联合移植组术后瘢痕增生的风险加大。

  • 标签: 游离皮瓣 足创伤 显微外科 软组织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股薄在会阴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延展设计解剖基础。方法选择6具新鲜成年女性尸体,年龄为27~52岁,平均41.2岁,解剖观察双侧股深动脉及进入股薄支走行,测量血管蒂长度。模拟完成股薄切取手术,先按照标准方式进行转移,随后再通过长收下隧道进行转移,进行延展设计。分别测量2种转移方式下12块远端到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对2种转移方法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经解剖发现6具尸体双侧股深动脉支全部走行于长收和大收之间,12块股薄平均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84±0.71) cm。标准方式转移后股薄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9.23±0.95) cm(6.9~10.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11.45±2.27) cm(7.5~14.8 cm)。通过长收下隧道转移延展设计后,皮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4.52±1.18) cm(2.7~ 6.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8.92 ±1.82) cm,(4.8~11.7 cm)。与标准方法相比,股薄通过长收下隧道转移后,血管蒂同侧转移增加长度(4.71±1.14) cm(3.5~7.3 cm),平均4.71 cm;对侧转移增加长度(2.53±0.89) cm(0.9~4.1 cm)。2种方法测量的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13.194,P<0.001;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9.057,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长收下隧道转移双侧增加的可修复距离长度平均为3.62 cm,能提供的额外增加距离为平均血管蒂长度的46.2%(3.62/7.84)。结论尸体解剖结果显示,对股薄进行延展设计可以增加血管蒂长度,扩大了其修复会阴的范围。

  • 标签: 肌皮瓣 外阴肿瘤 会阴,修复外科手术 股薄肌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缝匠移位联合VSD在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应用,及共对降低术后皮缘坏死、淋巴漏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足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50例;其中采用单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25例为对照组;采用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缝匠移位加VSD敷料覆盖创面的25例为试验组。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淋巴漏及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50例术后均顺利成活,切口一期愈合。50例均获得随访,试验组术后随访时间14~90(40.12±30.68) d,对照组术后随访时间为14~120(42.20±34.15) d。试验组皮缘坏死2例(8.0%),较对照组[10例(40.0%)]明显减少;淋巴漏发生2例(8.0%),较对照组[7例(28.0%)]明显降低;切口感染3例(12.0%),也较对照组[9例(36.0%)]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缝匠移位加VSD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皮缘坏死、淋巴漏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

  • 标签: 黑色素瘤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缝匠肌肌瓣移位 负压封闭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之皮/修复方法的选择和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7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31例会阴肿瘤患者,采用多种形式皮/修复肿瘤切除后创面。患者中男5例、女26例,年龄39~76岁,原发病因中外阴癌27例、Paget病4例。会阴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继发缺损面积为8.0 cm×4.5 cm~27.5 cm×24.0 cm。结合缺损所在具体会阴及腹股沟区域及面积,并根据穿支体区理论,采用阴部外动脉穿支皮、腹壁下动脉穿支皮、腹直、股前外侧皮、阴部内动脉穿支皮、股薄和股深动脉穿支皮等修复。根据皮血运范围划分,总共切取17个局部转位皮、18个轴型皮/、7个V-Y推进皮,面积为7.0 cm×4.0 cm~21.0 cm×13.0 cm。皮/均带蒂转移,供区均无张力直接缝合。观察并记录皮/个数、创面闭合情况、皮/成活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31例患者共切取42个皮/,其中11例患者采用2个皮/修复环周大面积缺损。所有缺损均达到无张力直接闭合。32个皮/术后血运良好,另外10个皮/血运不良。17个皮/术后存活良好;5个皮/术后8~14 d伤口裂开,经换药治疗后好转;7个皮/术后2~5 d出现暂时性充血,未予特殊处理后逐渐恢复;3个皮/术后7~15 d发生感染,经换药治疗后2个皮好转,另外1个皮/因部分坏死行清创后直接拉拢缝合;2个皮/术后8~15 d完全坏死,均于清创后采用带蒂腹直修复;7个皮/术后7~20 d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24例患者获随访,时间9~38个月,皮/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外阴外形较佳,髋关节活动未见受限,排尿、排便功能未受影响,其中3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对会阴肿瘤切除术后复杂大面积缺损,根据分区灵活应用不同形式皮/修复后外观和功能较佳,但是并发症较多,需进一步加强术后护理。

  • 标签: 外阴肿瘤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小腿骨折并骨外露应用外固定架与比目鱼转移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8 年 7月— 2019 年 7月本院骨科诊治的 108例小腿骨折并骨外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 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 每组各 54例。对照组行外固定架治疗 , 观察组在其基础行比目鱼转移治疗 , 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 (94.44%) 相比对照组 (81.48%) 高 (P<0.05)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 (15.32±4.32) d, 相比对照组短 (P<0.05) 。观察组术后 3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分为 (80.23±5.64) 分、踝关节功能评分为 (81.09±8.21) 分 , 相比对照组评分高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几率 (3.70%) 相比对照组 (16.67%) 较低 (P<0.05) 。结论 外固定架与比目鱼转移联合治疗小腿骨折并骨外露的效果显著 , 能加快创面愈合 , 提高手术疗效 , 促进下肢功能改善 , 还能减少并发症 , 有利于预后。

  • 标签: 小腿骨折 骨外露 外固定架 肌瓣转移 下肢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技术在胸大修复开胸术后胸骨裂开创面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收治的应用内窥镜取胸大修复开胸术后胸骨裂开创面10例。对伤口进行扩创处理,彻底清除坏死软组织、死骨,必要时取出固定胸骨的钢丝后,创面给予3%过氧化氢溶液及0.9%氯化钠溶液反复大量交替冲洗,行负压吸引治疗。5~7 d后去除负压装置,根据创基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负压治疗,待创基肉芽组织新鲜,以胸肩峰动脉为蒂,设计胸大。内窥镜直视下取合适创面大小的胸大,确保胸肩峰动脉的胸支血管束为该的轴心位置,旋转填塞于创面死腔,周围皮肤组织直接拉拢缝合覆盖。术后对患者进行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加强术区换药及保持引流通畅。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缝合线张力情况、引流管通畅情况、引流液有无浑浊及创面渗血的多少,同时观察皮血运、有无红肿、温度及色泽变化。术后每个月门诊随访1次,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瘢痕增生问题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术后患者缝合线张力适中,引流管引流通畅,引流出少量血性渗液,皮血运良好,皮温正常,无红肿及明显渗血或分泌物存在。患者出院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良好,仅开胸部位存在1条线性的手术切口瘢痕。无血肿、坠积性肺炎、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应用内窥镜技术取胸大修复开胸术后胸骨裂开创面,术中患者创伤小,可视性好,止血充分,疗效显著,患者恢复快,预后良好,是修复胸骨裂开创面一种简单且有效的好方法。

  • 标签: 内窥镜 外科皮瓣 胸大肌肌瓣 胸骨裂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的嵌合穿支皮修复合并深部死腔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全军烧伤整形外科中心收治22例合并有深部死腔的难愈性创面患者,男17例,女5例,年龄17~72岁,平均36.4岁。6例位于足底,6例位于小腿及踝关节,5例位于会阴部,2例位于肘部,2例位于背部,1例位于眼眶处。缺损创面:5 cm×4 cm~16 cm×11 cm,死腔范围:3 cm×2 cm~10 cm×4 cm。14例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游离移植修复,5例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带蒂修复,1例采用腓动脉嵌合穿支皮带蒂修复,1例采用腓浅动脉嵌合穿支皮带蒂修复,1例采用胫后动脉嵌合穿支皮带蒂修复。术后对创面和功能进行随访。结果本组22例,皮面积为6 cm×5 cm~17 cm×12 cm,面积为3 cm×2 cm~10 cm×4 cm。1例腓浅动脉穿支嵌合皮术后皮边缘拆线后裂开形成创面,经换药后二期手术植皮愈合;1例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术后出现皮下窦道,换药清创后创面愈合;其余20例嵌合穿支皮均成活良好。随访3~18个月,创面外形、功能均恢复满意。结论带的嵌合穿支皮填充死腔,皮覆盖创面,可同时修复深部死腔和体表创面,是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难愈性创面的良好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外斜转移技术在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9例;年龄为(67±10)岁,年龄范围为45~80岁。14例患者采用腹外斜转移技术行腹壁缺损修补和功能重建手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个月、12个月各随访1次,之后每年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切口疝复发或腹壁膨出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14例患者均采用单侧腹外斜转移技术顺利完成腹壁缺损修补和功能重建手术,采用补片行加强修补。补片均为标准型聚丙烯补片,放置于后、腹膜前间隙。14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53±34)min,术中出血量为(119±59)mL,补片大小为(450±156)cm2。(2)术后情况:14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4±3)d。14例患者中,1例发生Ⅲ型血清肿,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4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腹外斜缺血坏死、切口裂开、手术部位感染、肠梗阻或肠瘘等并发症。(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14例患者术前疝相关生命质量调查评分为(38±8)分,术后12个月为(77±15)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29,P<0.05)。(4)随访情况: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无切口疝复发或腹壁膨出。结论腹外斜转移技术可应用于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手术并发症较少,可改善患者疝相关生命质量。

  • 标签: 切口疝 腹壁重建 腹外斜肌 转移肌瓣 并发症 腹壁膨出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原位骨联合游离中鼻甲黏膜重建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术后颅底缺损的方法,并初步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手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咽管瘤19例,鞍上蛛网膜囊肿2例。患者均采用原位骨联合游离中鼻甲黏膜进行颅底重建。术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颅底重建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重建骨均一次形成,术后当日鞍区薄层CT显示骨无移位。术后视力改善11例,无变化10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1例,疑似颅内感染2例,3例均行腰大池引流术治愈。无二次手术修补脑脊液漏的患者和死亡患者。21例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个月(3~10个月),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后无迟发性脑脊液漏发生,无鼻腔不适症状,鞍区薄层CT显示骨均有不同程度愈合,其中19例患者的鞍区增强MRI显示游离中鼻甲黏膜强化,提示黏膜生长良好。结论应用原位骨联合游离中鼻甲黏膜重建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术后颅底缺损,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重建效果,而且可以减少鼻腔创伤,对降低二次手术风险亦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脑脊液鼻漏 颅底重建 原位骨瓣 游离中鼻甲黏膜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腹直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行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9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带蒂腹直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移植对9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行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66(44±7)岁。术前用可听式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和CT血管造影确定下腹部腹壁下动脉穿支位置,设计联合组织。联合组织长(25.32±0.27)cm、宽(13.14±0.76)cm、厚(3.55±0.34)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根据供受区情况留置2根或多根负压引流管。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观察组织以及其供区术后情况、再造乳房情况、上肢淋巴水肿恢复情况以及其随访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90~420(396±55)min。术后胸部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5.9 d,腹部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4.3 d。1例患者腹壁下动脉穿支皮发生皮下血肿;1例患者腹壁下动脉穿支皮供区发生皮下血肿;1例患者腹直发生延迟愈合,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组织均顺利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组织挛缩变形。7例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周径缩小2.0~4.0 cm。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其中6例患者患肢术后长期行绷带加压治疗和物理治疗,所有患者对患肢外形较满意;2例患者的患肢神经痛表现得到缓解,另2例患者患肢神经痛未加重。腹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部功能无明显受限,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带蒂腹直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移植是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合并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水肿 外科皮瓣 乳房重建 联合组织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