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伴随全球文化市场的形成,如今我们能看到不同文化语境产出的风格迥异的电视产品,其中媒介话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电视情感调解类节目为研究对象,进行话语方式的对比研究,从中外代表性节目案例中剖析节目主持的话轮控制方式、专家团的调解策略等差异性特点,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文化语境及其背后的社会关系结构对节目话语在创作理念、表达方式的影响,从而探索提高改进节目主持、专家等传播主体的话语素养,为中外节目模式互相借鉴提供可能性。

  • 标签: 情感调解类节目 电视综艺 文化语境 话语方式 对比研究
  • 简介:本研究重点探讨了身份认同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交媒体使用与人际交往间的中介效应。基于2017年3月在北京、天津和深圳三地的问卷调查和个人深访,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身为进城务工农民的身份认同程度较高,人际交往水平总体稍有偏低且交往多在同质群体中进行;社交媒体使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人际交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身份认同在社交媒体使用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身份区隔及伴生的社会权利贫困强化了新生代农民工对自我身份的感知和体认,并成为他们与城市居民进行人际交往的藩篱;通过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媒介公共产品和提升其媒介素养水平,有助于推动新生代农民工与异质群体之间建立稳定的人际交往。

  • 标签: 社交媒体 人际交往 身份区隔 新生代农民工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创立起系统的、完整的伦理学,也没有创立起系统的、完整的新闻学,因而也就没有建立起一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伦理学。但是,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科学理论时,发表过许多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其中也表述了自己的有关新闻职业道德的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新闻伦理的内容。

  • 标签: 新闻伦理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新闻道德 马克思和恩格斯 行为准则 资产阶级
  • 简介:四月的山城春意盎然,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迎来了我国著名新闻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保卫教授。郑教授那深厚的理论积淀、崇高的新闻理想和浓郁的学识修养给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们也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在追求新闻理想的路上一往无前的儒雅学者。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者 理想 发展中心 保卫 主任
  • 简介:作为历史精神与主流价值体系的载体,红色历史意象对转型期下的中国社会有着特殊的意义。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其独特的政治与历史意义使得围绕该主题而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成为红色历史意象传播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其传播形态特征出发,以庆祝活动中“红歌”这种代表性意象的构建作为案例,论述了大众对红色历史意象解读模式的演变,并从管理模式、内容监督以及媒介创新三个方面对红色历史意象的当代传播提出了策略建议。

  • 标签: 社会转型 红色历史意象 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