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符号与其指称对象之间对应关系的角度切入,认为作为体系的共同特点,即在于它作为对象的诸要素之间在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中,自足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鉴于作为文论物质载体的话语及文本乃是文论的外在表现,所以言及文论体系时,可以将文论自身的思维体系称为文论的内在体系,将其话语及文本的体系称为外在体系.外在体系与内在体系之间,是一种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尽管言及文论的体系,可以并涉其内在体系和外在体系,但既然文论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精神客体,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论体系,当专指文论的内在体系;文论体系的有无问题,也应该是指其内在体系有无的问题.

  • 标签: 文论体系 为文 中国古代文论 文本 追问 话语
  • 简介:溯其渊源,所谓“文化研究”由来以久,自从60年代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文化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个新的学术风尚,它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风靡西方人文学术界,尤其盛行于讲英语的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

  • 标签: 西方文化研究 语境 中国 现实 文本研究
  • 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经历了文化研究、文史研究等阶段,尤其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理论代替了文学研究,文学研究完全受制于现当代文学,这种发展形态下的文学研究失去了历史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逐步打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史对话的通道。本文通过分析文史对话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运用文史对话的基本方法,希望能够丰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视角。

  • 标签: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史对话 文学研究
  • 简介:<正>《上海文学》1994年9期“批评家俱乐部”以对话方式刊出《民间文化·知识分子·文学史》一文,其中陈福民说:目前对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过度贬抑,除了多种现实原因外,我认为还与中国文化中的反智主义传统有关,知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价值原则,关于艺术、社会进步的乌托邦情怀,都是这个传统蔑视、嘲讽的对象.近代以来一个要害问题就是“农民对知识分子的拒绝”.启蒙的失败有某种历史合理性,可是对这种合理性的认同不能成为知识分子自弃、自罪的合法根据.个人与历史、美与进步的悖论关系已经成了现代知识分子无法治愈的精神创伤,

  • 标签: 现代知识分子 中国文化 精英文化 民间文化 历史合理性 精神创伤
  • 简介: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研究叙事时序问题时指出:“提前:或时间上的预叙,至少在西方叙述传统中显然要比相反的方法少见得多……小说(广义而言,其重心不如说在19世纪)‘古典’构思所特有的对叙述悬念的关心很难适应这种做法,同样也难以适应叙述者传统的虚构,他应当看上去好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现故事。因此,在巴尔扎克或托尔斯泰的作品中,预叙极为少见……”①以色列叙事学家里门一凯南也指出:“用得较少的——其理由显而易见

  • 标签: 中国叙事传统 预叙 流变 叙述者 叙事时序 19世纪
  • 简介:60年前,一位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这样富有感受性和感染力的诗句,向新中国的诞生和祖国的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表达了中国文学界的崇高敬意。祖国历史重新开始的时间,也意味着祖国文学的历史时间的新的开始。6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证明,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我们的文学从来没有过如此直接地、紧密地与祖国的血脉息息相通,与祖国的命运共振相连。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历史时间 祖国 感染力 感受性 新中国
  • 简介:  1995年正月,广州芳村区坑口村重修了仅十来平方米的观音庙.这是当地"生菜会"的权威举办地.当地相传正月二十六这天子时(夜间11时起至翌晨1时),是观音菩萨大开金库贷款助民致富的时刻.因此,每逢此时大批善男信女都会到观音庙进香,祈求观音菩萨开恩"借钱".而整个生菜会的寓意归纳起来不外生财、发财、生子、长久.观音庙香火渐炽,一位芳村区的政府官员无意之间感慨道:真有点奇怪,许多由政府出面组织举办的活动,虽然花费大量经费进行广泛宣传推广,但效果上往往办得一年不如一年,而"生菜会"这种民间活动,也没什么宣传,但每年来的人多得挡都挡不住.从本年开始,"恭喜发财"成为华夏大江南北最流行的祝福语.……

  • 标签: 中国民间 民间备忘
  • 简介:新诗现代化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的结果;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后者的精神认同带来了观念的纯粹化、诗意的凡俗化、主旨的知性化和情调的感伤化;以对后者不同程度的"增殖"和"变异"实现了自身的背离性创造.

  • 标签: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新诗 俗化 感伤 纯粹
  • 简介:在上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典型"理论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它长期与政治同欢共舞,并不同程度地消解和歪曲了传统"形神"、"性格"等理论,故而随着时过境迁,"典型"理论逐渐坍塌下来。近些年来,"典型"理论主导的"人物形象分析"逐渐转型为偏重文本内部的"写人研究",做好了中国"写人学"构建的准备。这样,中国"写人学"构建自然要面向"写人研究"。既要将"典型"理论下的"人物分析"研究的碎片转型为"写人"问题,重新审视;又要打破"典型"理论的遮蔽,还原"性格"、"形神"等本土"写人"话语;还应适当借鉴国外相关文论及社会心理学等其他社科理论。中国"写人学"的构建可以填补"典型"理论坍塌后写人研究的理论空缺,并通过与"叙事学"相互烛照,以有效地突破当下写人研究的困境和瓶颈。

  • 标签: 典型 人物形象 形神 写人学
  • 简介:电影是文化产品,它必须经发行放映,进入到流通领域后才能实现其价值。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电影业经营分散、电影生产的影片低俗、影院票价昂贵、发行放映市场管理混乱,普通百姓基本无法观看电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电影事业的发展,要求文化战线承担"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宣传任务;经济战线逐步企业化运营,实现盈利。

  • 标签: 电影发行放映 新中国成立初期 重构 网络 政治服务 中国电影业
  • 简介: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诗人完成了十四行体由欧洲向中国的移植,“十四行体在中国”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卓越成果。本文分析了移植过程中的转借、实践和接近三个重要问题,从文化学意义和创作经验中概括出中西文学交流的三大原则,即三环节四途径转借、创作实践中借鉴改造和遵循可接近性原则。

  • 标签: 十四行体 移植 诗体
  • 简介:<正>1966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喊响,中国作家协会被砸烂、批斗。随后下放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中国作协与中国文联于1969年离开北京,开赴向阳湖畔。中国作家协会下放咸宁干校的人员,包括冰心、臧克家、张天翼、张光年、严文井、李季、郭小川、侯金镜、冯牧、葛洛等知名作家在内约131人。1974年12月咸宁干校撤消,次年秋天,四人帮被粉碎。而中国作家协会十年“文革”中长达六年之久的干校生活,遂构成“文革”时期的一个缩略人生。1999年10月16日,原文化部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五连(中国作家协会)的部分同志,在北京香山第二次聚会,推举周明(《文艺报》)、谢永旺、萧德生、阎纲负责编辑出版干校回忆录——《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以追思当年。做为多人集的《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多角度地记述了各自痛切的感受。患难中有同情,劳碌中有帮护,私语中有义愤,沉默中有腹诽,悲苦中有欢愉……对当年生活的细部和心灵的审处都有新的开掘。

  • 标签: 中国作家协会 郭小川 臧克家 《文艺报》 中国作协 张天翼
  • 简介:刘藩(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佳山给大家呈现了新世纪以来我们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全景和现状。慧瑜紧密地结合个人的成长和观影经验,生动地为我们回忆了过去20多年文化的变迁。李胡阳结合影片案例对大片的权力叙事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下面请宏峰来做一个评议。

  • 标签: 中国电影 中国艺术研究院 忧思 繁荣 文化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
  • 简介:缘起习近平在2013年11月份考察山东曲阜文化时,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文化工作者,需要首先进行文化反省与文化自觉,即要对本民族文化的内在特征及其现代意义等问题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

  • 标签: 家园 精神 中国人 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儒家
  • 简介:经过十年周折的电影《白鹿原》终于以剪辑版公映了,电影这种强势传播媒介促使大家重新将目光聚焦于“白鹿原”。我借机重读了一次原著,加深并厘清了某些蒙昧的感受。《白鹿原》我至少买过三次。第一次是趁热打铁,但书被一个师妹借走未还,对我从书架上抽下书的样子至今记忆犹新。

  • 标签: 《白鹿原》 乡土中国 重读 现代性 传播媒介 电影
  • 简介:嘉苏的起源,公认来自于东非高原。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早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东非高原西南部有一个叫咖法的小村落,村子里有一个叫卡尔迪的牧羊少年。有一天,他赶着羊经过一片树林,看到灌木丛上长满了鲜红的果子,羊吃了以后异常兴奋,到处乱跳。

  • 标签: 历史 假想 中国 咖啡 南方 西南部
  • 简介:天赋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作家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人有鉴于文学创作的主体特性而提出来的理论,这种天才论以文气论为基础,强调文艺家的先天禀赋是决定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天赋论发展过程中,才与德、先天与后天修养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与冲突,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推崇后天修养而轻视先天才华,以一种唯道德的标准去论文,往往扼杀了作家的才华与作品的价值,不利于对作家的创作才华与作品作出全面的评价。

  • 标签: 中国 古代 文论 天赋论 文学理论 作家论
  • 简介:当代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并非是天然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具有鲜明的“国家性”和“当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领域、范畴、对象、理念和方法,理清那些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习焉不察的错觉和由来已久渐呈僵化的析解。在文化理念上,长期以来我们遵循多元一体的观念,这是与主流文学学科同构的阐释,而多元共生则是突破既有规范和界限,对被挤压和放逐在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学加以兼容,这种文化立场并非是对于多元一体的摒弃,而恰恰是对其不足的弥补。因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对象的丰富复杂与层次性,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并存,且同样活跃,这需要方法上口头诗学与书面诗学的结合,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并进。这些是我们反思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区别于主流/经典文学学科的独特之处的起点,也是开拓其独特发展空间的契机。

  • 标签: 文化理念 口头诗学 审美研究 文化研究 世界主义
  • 简介:文革结束之后,以寻找“真实”的名义叙述西方,成为新时期作家一种努力的出发点。1980年代初期作家们的西方游记作品正是这种努力的明证,作家们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西方的现代世界。那是一个以交流为尚的时间段,最早获得机会的中国人开始出国考察、讲学、读书、参加各种各样的国际性活动,

  • 标签: 中国人 西方 张承志 风土 重读 游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