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本次实验对我院30例患有T细胞淋巴癌的患者实施自体外周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时,对全环境进行保护隔离以及干细胞移植护理。结果30例患者全部移植成功,且未发生严重的感染。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在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过程中,能通过针对移植前的干预、移植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来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 标签: 自体造血干细胞 移植治疗 T细胞淋巴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尿液白细胞酯酶试验与镜检白细胞结果的情况,以选择白细胞检验的可靠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尿路感染患者12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取其新鲜尿液标本,应用白细胞酯酶试验以及镜检法进行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酯酶试验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别为60.0%和97.9%,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结论白细胞酯酶试验对于尿路感染患者的检查敏感性优于镜检,但特异性较低,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临床检查准确率。

  • 标签: 尿路感染 镜检 酯酶试验 白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45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及危险性。对所有患者作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检验,>0.5×109/L则确定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结果出现HLA不全相合,是引发嗜酸性粒细胞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GVHD、II-IV度急GVHD为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上升的危险因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上升,患者生存率显著较未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上升者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是较为常见并发症,与慢性GVHD、急性GVHD发生相关,也是对患者远期预后结局进行预测的主要指标。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尿液白细胞酯酶试验与镜检白细胞检验结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尿路感染患者73例,对所有患者的新鲜尿液样本分别以酯酶试验与镜检进行检查,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白细胞的准确率。结果酯酶试验检查结果得出白细胞阳性患者66例,阴性7例,阳性率90.41%,阴性率9.59%;镜检结果得出白细胞阳性患者68例,阴性5例,阳性率93.15%,阴性率6.85%;两种检查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种方法的阳性和阴性结果之间存在交叉现象。结论对于尿路感染患者,尿液白细胞酯酶试验与镜检白细胞检验均有比较高的检验准确率,但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应采取尿液白细胞酯酶试验与镜检白细胞检验相结合的方式。

  • 标签: 尿液检查 白细胞酯酶试验 镜检白细胞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治疗过程中,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临床有效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160例,这160例患者都接受骨髓细胞形态学临床诊断和检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疾病史以及患者形态学检查结果进行病情诊断和研究。结果经过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和检查,在16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当中,主要包括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慢性贫血患者、白血病患者、障碍性贫血患者、溶血性贫血患者、淋巴瘤患者、骨髓增生患者、组织细胞疾病患者等,其中疾病占有比率最好的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其次是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等。结论对于全血细胞减少患者来说,其病情临床诊断主要方法是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该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显著,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在临床大范围内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全血细胞减少症状 应用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肾性贫血患者经临床检验后 网织红细胞及血液红细胞参数情况。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7月收治的 37例肾性贫血患者作为本次实验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来我院就诊的 37例非肾病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血液网织红细胞参数水平。结果 与观察组比较, 对照组 低散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更低,其他 血液网织红细胞参数百分比更高,组间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性 ( P<0.05) 。结论 采用网织红细胞与血液红细胞参数检验肾性贫血和非肾性贫血,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准确度,在检验中不会受到机体状态的影响,更适用于判断肾性贫血疾病,能够为早期诊断提供有利依据。

  • 标签: 网织红细胞参数 血液红细胞 肾性贫血 临床检验
  • 简介:目的体外诱导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为胰岛样细胞,鉴定诱导细胞并检测其功能。方法取周龄大鼠骨髓细胞,进行MSC培养纯化扩增,用bFGF、EGF、条件培养液、高糖培养液、B27、地塞米松、胰岛素等培养体系诱导MSC向胰岛细胞转化。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胰岛素抗原表达;Westernblot检测胰岛样细胞胰岛素的表达。结果体外诱导的MSCs由长梭形变成多角形并逐渐聚集成团。双硫腙染色细胞团成亮红色,初步表明为胰岛样细胞。诱导的细胞具有胰岛素抗原表达;Westernblot检测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的胰岛素表达阳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化成胰岛样细胞,并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诱导分化 胰岛样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通过胸腔积液诊断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点。方法对一个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胸腔积液的病例进行常规细胞学涂片,沉渣包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胸腔积液涂片细胞丰富,见大量异型增生淋巴细胞。由单个散在或松散聚集的细胞组成。细胞大,单核、双核或多核,核浆比明显增高。核大,部分核异型,染色质深,颗粒状,免疫标记瘤细胞CD19,CD20,CD22,CD79,阳性。CD30弱阳性,IgM,ALK,CD10,CD5,P53阴性。结论通过胸腔积液诊断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少见,细胞学诊断难度高,对免疫组化依赖程度高。

  • 标签: 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 胸腔积液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的血细胞分析仪间白细胞测定结果的可比性,为本实验室不同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检验结果的一致性提供依据。方法以BeckmanHMX血细胞分析仪为比较方法,以迈瑞BC-5500血细胞分析仪为实验方法,分别对20份血常规标本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计算实验方法与比较方法之间白细胞计数值的相对偏倚(SE%),并以美国国会1988年通过的临床实验室修正案(CLIA’88)中推荐允许误差为判断标准,判断不同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测定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两种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检测项目的批内精密度低于厂商声明和本实验室规定的精密度要求,比对实验数据可靠。迈瑞BC-5500血细胞分析仪WBC的SE%均≤1/2CLIA’88允许误差范围(7.5%),结果可接受,两种血细胞分析仪WBC测定结果一致。结论两台血细胞分析仪重复性较好,相关性良好,结果具有可比性,在临床中可同时或交替使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意,同一实验室如果有两台以上相同的设备时,应进行比对和偏倚评估,判断其一致性,以保证同一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可比性,为临床提供稳定可靠的实验数据。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白细胞 相对偏倚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肝细胞癌、肝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中,采用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2018年6月、2021年6月为本研究初始、结束时间。选入肝细胞癌患者、肝胆管细胞癌患者各50例。根据疾病性质不同,分为肝细胞癌组、肝胆管细胞癌组。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分析两组检查结果,包括两组发病部位、强化情况、临床资料及合并症影像学表现等。结果:(1)肝胆管细胞癌组患者病灶最大直径数值小于肝细胞癌组,右叶发病概率较肝细胞癌组更低,P<0.05。(2)肝胆管细胞癌组患者动脉期强化率高于肝细胞癌组,门脉期强化率比肝细胞癌组高,P<0.05。(3)肝硬化、HBsAg(+)、AFP升高方面,肝胆管细胞癌组发生率均低于肝细胞癌组,P<0.05。淋巴结转移、结石方面,肝胆管细胞癌组发生率均高于肝细胞癌组,P<0.05。结论:CT检查在鉴别肝细胞癌、肝胆管细胞癌方面效果理想,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性,有利于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CT检查 肝细胞癌 肝胆管细胞癌 鉴别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胞因子分泌活性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针对UC-MSC与P-MSC进行培养分析,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进行染色、芯片检测,分析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结果:表面标志物比较,UC-MSC与P-MSC无显著差异,均具有成脂、成骨分化能力(P>0.05);干细胞表达比较,UC-MSC与P-MSC细胞因子活性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MSC、UC-MSC内表面标志物具有较高相似度,而且均可进行成骨分化和成脂分化,两种干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活性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细胞因子活性 间充质干细胞 胎盘 脐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胸腹水细胞计数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是在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胸腹水标本中进行的,在仪器法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划分成为了仪器组和手工组两大组别,均是胸腹水常规检验进行落实,其中,对于仪器组来说,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此来为胸腹水细胞分类计数创造有利条件,而对于手工组,改良牛鲍计数板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此来为计数和分类助力。有关于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两组胸腹水白细胞计数检验操作时间、两组法检测腹水细胞计数。结果:仪器组的检验操作时间明显比手工组更为低下,形成了统计学差异;检测细胞总数和红细胞计数的结果不同于手工法,P<0.05;而仪器法检测白细胞、单个以及多个核细胞绝对值与手工法差异并不大,P>0.05。结论:在胸腹水细胞检验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非常值得应用和推广的,可以显著提升胸腹水白细胞检测效率,且检验的准确性可以得到保证,故非常值得现实应用。

  • 标签: 胸腹水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细胞计数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甘创愈散治疗压疮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6例压疮患者应用甘创愈散治疗,并实施相应的措施护理。结果76例病人94处压疮治愈好转率为94.74%,最短14天,最长78天。结论甘创愈散治疗压疮疗效显著,实用性强,方法简便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甘石创愈散 溃疡 压疮 护理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因过敏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支气管反应性异常增高的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经治疗或自行缓解。在哮喘发病中发现不少哮喘患者发作时与情绪变化、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越是紧张的患者发病越是明显,呈增高趋势,症状也较重;反之,能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患者发病率比较低,病情也相对较轻。因此在哮喘患者治疗和护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心理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前、后腹腔镜取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临床实践研究主要选取了2010年9月-2014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腹腔镜下切开取的上尿路结石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后腹腔镜入路手术组21例和前腹腔镜入路手术组21例,对比和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后腹腔镜入路手术组患者手术前1日TNF—α、IL-6指标分别为(2.33±0.4)和(4.09±0.5)。手术后当日TNF—α、IL-6指标分别为(3.45±0.6)和(4.2±0.7)。前腹腔镜入路手术组患者手术前1日TNF—α、IL-6指标分别为(2.32±0.5)和(4.03±0.6)。手术后当日TNF—α、IL-6指标分别为(7.2.45±1.1)和(8.4±1.4)。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入路手术和前腹腔镜入路手术均为治疗上尿路结石的重要手术方式,但是后腹腔镜取术能够取得和前腹腔镜取术相当的碎石效果,有利于帮助患者缓解术后的炎症反应,对患者术后的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腹腔镜取石术 上尿路结石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截位在妇科腔镜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妇科腔镜手术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我院的入院编号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患者,对实验组33例应用改良截位进行手术操作,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截位手术,对比两个小组不同患者的体位舒适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治疗指标。结果实验组33例患者在经过改良截位手术后体位舒适度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相关数据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妇科腔镜手术中采用改良截位进行手术操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体位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借鉴应用。

  • 标签: 改良截石位 妇科 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保胆取手术的技巧和临床价值。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月收治的55例行腹腔镜保胆取的患者病历资料。结果50例腹腔镜下保胆取成功,成功率为90.91%,5例患者因为多种原因不得施行LC手术。结论腹腔镜保胆取手术能保留胆道系统的完整性,治疗胆囊结石具有安全可行、微创的优点,大幅度的提高了结石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腹腔镜 保胆取石 手术的技巧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