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留置导尿管是泌尿外科住院患者手术后常用的措施,可有效解决患者排尿不便等问题,但由于其属于侵入性操作,留置过程中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尤其是儿童由于尿道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导尿配合度较差,在留置导尿管时容易出现尿道损伤、导尿管脱出等。

  • 标签: 泌尿外科患者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危险因素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外科危重症患者病原菌感染种类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自我院泌尿外科转到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选20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病原菌感染种类,分析危险因素。结果:病原菌感染种类中,主要以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糖尿病、GCS评分≤8分、留置导尿管、操作错误、导尿管留置时间≥7d。结论:ICU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出现病原菌感染的病原菌是大肠埃菌,应重点防控危险因素。

  • 标签: 泌尿外科 危重症 病原菌感染 种类分布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以泌尿系统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综合护理的实用价值。方法   2022年11月-2023年11月,选择6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1:1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与研究组(30例,常规护理+综合护理)。以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为评估指标,分析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为96.88%,对照组治疗依从性为78.13%,经比较,研究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泌尿系统感染患儿中予以综合护理,可显著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推荐。

  • 标签: 综合护理 泌尿系统感染 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经尿道钬激光联合电切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 总结了36例经尿道钬激光联合电切治疗尿道狭窄的经验。患者平均年龄41岁,病程6个月-10年。尿道狭窄长度平均1.9cm。结果 3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0-72分钟,平均28分钟。术后住院3-7天,平均4天,随访3-36个月,36例患者排尿通畅,尿流率>15ml/s。结论 经尿道钬激光联合电切治疗尿道狭窄简单易行,疗效安全可靠。

  • 标签: 钬激光 经尿道电切 尿道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尿道损伤的安全有效性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例肾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尿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例中,均1次会师置管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3分钟。术后置留导尿管4周,拔出尿管后行规律的尿道扩张及尿道灌注。1例因术后20+小时导尿管球囊破裂尿管自行脱出,立即用上述方法二次会师置管成功。18例随访6-24个月,非医源性损伤者排尿通畅,无尿等待,无残余尿,无勃起功能障碍和尿失禁;医源性损伤者排尿通畅,无尿等待,无残余尿和尿失禁。结论肾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尿道损伤创伤小、痛苦少、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肾镜 尿道损伤 尿道会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脊髓损伤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中,颈、胸、腰部上段脊髓损伤会引起中枢和外周神经元的联系发生障碍,进而引起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损伤。尿液潴留、返流、排尿控制失调或频繁插入导尿管等极易引起泌尿感染。尽管医护人员已经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泌尿管理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泌尿系统感染仍然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泌尿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和感染发生规律,及早发现并有效控制泌尿系统感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脊髓损伤 泌尿系感染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药师参与泌尿系统的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药学实践。方法:随机抽选我院泌尿系统感染的6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抽选时间段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并分为一组和二组,一组中临床药师参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药学实践。二组中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有效率中,一组临床药师参与治疗的有效率为90%,二组为70%,结果有差异;(2)一组和二组不良反应情况中,一组为3.33%,二组为6.67%,有临床药师参与和没临床药师参与对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P>0.05,无显著差别,仍需大量病历进一步验证。结论:临床药师对患者临床过程中参与到治疗中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因此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 标签: 临床药师 泌尿系统 感染患者 治疗效果 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结石复发与泌尿感染事件的相关性,并探究结石复发的预防方案。方法选择本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临床数据进行研究,随机挑选12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两组均分,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中录入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节食治疗完成后不进行特殊处理,实验组患者则长期应用抗生素配合感染事件预防,对比两组患者结石的复发率。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结石复发发生率为3(5.00%),对照组患者的结石复发发生率为26(43.33%),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感染率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低,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完成后,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抗生素应用,配合各项感染事件预防操作,这样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感染事件发生率,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降低结石复发率,对于患者康复来说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泌尿系统结石 结石复发 泌尿感染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留置尿管患者泌尿系统感染护理中应用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留置尿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留置尿管患者泌尿系统感染护理中应用整体护理,临床效果较好,有较高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留置尿管 泌尿系统感染 整体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结石术后泌尿感染患者临床实施优质疼痛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结石患者98例,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疼痛护理。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其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疼痛护理在肾结石术后泌尿感染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结石复发,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肾结石 泌尿系感染 优质疼痛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重点。方法选取我院泌尿外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6例留置尿管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尿管期间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加强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护理效率,减少尿管留置时间,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 标签: 泌尿外科 留置尿管 尿路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检验以及检验常见耐药性。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14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所有患者均取其中段尿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通过实验来对常见病原菌构成比例以及常见细菌耐药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本次研究的114名患者中,有25例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有89例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相较于其他病菌占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时,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芐西林、庆大霉素耐药性最高,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耐药性最高。结论在泌尿系统感染中,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最为常见,在用药时,需要选取病原菌耐药性最低的一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 标签: 泌尿系统感染 病原菌 检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与Duckett传统手术治疗小儿尿道下裂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手术方式将河南省儿童医院92例尿道下裂患儿(2016年10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分为A组与B组,每组46例。A组行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B组行Duckett传统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情况、一期手术治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出血量少于B组,手术用时短于B组(P<0.05),一期手术治愈率80.43%(37/46)与B组69.57%(32/46)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70%(4/46)低于B组23.91%(11/46)(P<0.05)。结论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小儿尿道下裂,较Duckett传统手术创伤小、用时短,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两种术式在一期手术治愈方面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尿道下裂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 Duckett传统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应用自制“灯笼式”后尿道吻合器在不离断尿道海绵体治疗后尿道狭窄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21例后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医源性损伤8例,外伤13例,病程5.5(3-10)个月,术前最大尿流率(Qmax)为(7±3.5)ml/s,术前均行尿道膀胱造影,明确尿道狭窄段长0.5-2.0cm,平均1.2cm,行夜间勃起功能检测(NPT)示夜间勃起次数≧2次,国际勃起功能障碍评分(IIEF-5)≧12分。术中分离球部及膜部尿道海绵体,在尿道狭窄部背侧切开,切除狭窄段瘢痕,用自制“灯笼式”后尿道吻合器观察瘢痕切除彻底,并在其引导下用3-0可吸收线行无张力吻合。 结果 21例手术时间52-110min,平均66min,术后2-3周拔出导尿管,自行排尿,随访2-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自由尿流率均大于15ml/S,无勃起功能障碍并发症。结论 自制“灯笼式”后尿道狭窄吻合器能观察后尿道狭窄瘢痕切除情况,尿道重建时速度快,效果好,结合不离断尿道海绵体的术式,避免损伤尿道海绵体血管及神经,减少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后尿道狭窄 经会阴 不离断尿道海绵体 吻合器